新書推薦:
《
大数据开发实战
》
售價:HK$
130.9
《
中国史纲(张荫麟先生带你学历史!)
》
售價:HK$
53.9
《
如何避免成为病人:世界著名医疗机构院长三度获奖的就医指导和健康守护指南
》
售價:HK$
69.1
《
遇见紫禁城:文房之趣
》
售價:HK$
140.8
《
百岁培养计划:健康长寿的7大方案
》
售價:HK$
85.8
《
古代人的一天(第3辑):朝代的七天
》
售價:HK$
154.0
《
日本式灵性
》
售價:HK$
64.9
《
二次告别(一场父与女爱的告白与告别。不要让遗憾延长你的一生。)
》
售價:HK$
57.2
|
編輯推薦: |
仁者爱人说说简单,做起来难之又难。做个仁者本身就需要有较高的素养,以及宽容善良的心态。爱人,爱自己、爱家人还容易做到,爱他人、爱对自己不好的人就不容易做到了。但我们仍需培养自己做个仁者,不仅爱自己、爱家人,也要爱他人,更要爱对我们不好的人。
有人说心情还用呵护吗?是的,心情不仅需要呵护,还需要时时呵护。我们不能让心经常受伤,心是我们的灵魂,我们的力量源泉。我们唯有让心健健康康的,我们的心才能保护我们健健康康成长。
人的心态非常重要,平常之人常常以自己好恶衡量世界,他人及自己,这样就会有失公平、偏颇,并且狭隘。人要时时养心,然后才能厚德,因为心态平和,看事物才能不偏激,不自以为是,所以养心是人一辈子的功课。
|
內容簡介: |
南环瑾大师一生著作颇丰,其宽怀修身文章,名满天下。本书萃南怀瑾大师宽怀修身智慧之精华,从八个方面阐述和隐身了大师的非凡智慧。主题分为信念、理想、取舍、财富、朋友、成功、快乐、婚姻,旨在发掘人性中的善良本质,引导人提高自身修养,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人生指导书。
|
關於作者: |
项前,国内人生哲学类资深撰稿人,对南怀瑾先生的著作有深入研究,善于从中提炼有益于现代人的生活感悟,启发人们提升自我修养。已出版多种书籍,如《南怀瑾的做人做事智慧》等。
|
目錄:
|
第一课 成功——人生有限,修行无限
修心修行永无止境 3
棒喝亦有道,悟性要启迪 5
静坐常思己过,亦是大成 8
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12
物洗则洁,心洗则清 15
不弃小善,能成大善 20
第二课 理想——不立智而无愿景,无愿景而无成就
天生我才必有用 29
失败是成功之母 35
乐观向上,不为一时痛苦所扰 40
坚持积极的信仰,追求成功的人生 47
自立者方得自强 52
永不“认命” 58
第三课 信念——放下执着,脚踏实地
适应外界,是人生重要的功课 65
风物长宜放眼量 70
安贫方能乐道 75
求善果,还需脚踏实地践行 80
成功从小事做起 84
专心则志凝 89
第四课 财富——做金钱主人,不做欲望奴隶
要向前看,不要“向钱看” 97
贪多没有止境 103
越贪婪之人,失去越多 108
求得心安才是家,名利之心不能太盛 114
身无长物,“少有少的好处” 121
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 126
第五课 朋友——做人际关系中的受欢迎者
君子之交淡如水 133
该糊涂就别太明白 139
放下面子,常检讨自己 145
与其独来独往,不如与人分享 150
愤怒是在惩罚自己 156
打开心扉,坦诚相待 164
第六课 取舍——选择比努力更重要,知舍才能善得
心无旁骛,保有平常心 173
不做欲望奴隶 177
不争一时,才能换来长久 183
正确看待毁誉、荣辱 188
虚怀若谷与日月积累 191
舍弃执着,学会放弃 195
第七课 快乐——心中若有桃花源,何处都是水云间
与人为善就是与己为善 203
一忍一气彰显智慧 207
摒恶扬善,自净其心 211
时常净心,甘于寂寞 216
第八课 涤心——公生明,偏生暗,廉生威
乐天知命,天畏无悔 223
悭吝贪欲是心魔 226
舍己为人,付出才是真幸福 230
自矜——损失的是自己的福报 235
明心见性,正确认识自己 238
出淤泥而不染,“慎独”修身 243
|
內容試閱:
|
第一课 成功——人生有限,修行无限
第一课成功——人生有限,修行无限
什么是人生的最大成功?每个人的理解不尽相同。佛家讲的是来世之道,但不只是讲给心如死灰的人听的。所以,南怀瑾大师曾说:不要忘了,转世,修来世,是用今世来修的。对我们来说,更重要的还是今世的德行。
修心修行永无止境
大师语录:
一个人,真能对天道自然的法则有所认识,那么,天赋人生,已够充实。能够将生命原有的真实性,善加利用,因应现实的世间,就能优游余裕而知足常乐了。如果忘记了原有生命的美善,反而利用原有生命的充裕,扩充欲望,希求永无止境的满足,那么,必定会遭来无尽的苦果。
——《南怀瑾选集》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有一次向惟宽禅师请教时说:“身口意如何各自修行?”
惟宽说:“无上菩提者,被于身为律,说于口为法,行于心为禅;应用者三,其致一也。如江淮河汉,在处立名,名虽不一,水性无二。律即是法,法不离禅,身口意合一而修,身口意皆名心也。云何于中,妄起分别?”
白居易又问:“既无分别,何以修心?”
惟宽回答:“心本无损伤,云何要修?要知道无论是垢是净,一切都不可起念!”
白居易接着问:“垢,可以拂拭,不可起念;净,能无念可乎?”
惟宽回答:“如人眼睛,物不可住,金屑虽珍宝,在眼亦为病,乌云遮蔽天空,白云同样遮蔽天空。”
白居易又问:“无修无念又何异凡夫?”
惟宽回答:“凡夫长无明,二乘长执著,离此无明和执著的二病,是名真修;真修者,不得动,不得忘,勤者近执著,忘即落无明,此为心要云尔!”
白居易有所领悟,之后终于成为佛教实践的行者。
古代禅宗有许多方法能令人开悟,而且都是即兴的,用一些看似简单的小事来启发人。当人体会到那种不假思索的、即兴的一瞬间所表露出的自然态时,此一瞬间就是开悟。开悟是一种无自然、无不自然的状态。人体会到这样一种状态,并把它保持下来,特别是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将它维持下来,这就是灵性,是人生的高级境界。这种状态说来简单,做起来却很难。
佛家认为修炼无止境,是对一般修炼者而言。修炼到了最高级境界,实则就没有分别,没有高低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南怀瑾大师认为,人一旦到达高级的境界,则要一步一个台阶地走,一点一点地前进。就好像一个学生,先要读小学,然后再上中学、上大学,最后才可能读博士当教授,学问做得越来越好。上小学的时候,老师会立许多规矩,学生必须严格遵守,但到了后来,学生在学问的领域已经得心应手了,有些规矩就不用恪守了,这叫“为道日损”,又叫“有至极而归于无”。等真正达到了大自由、大解脱、大自在的状态,那就达到灵性的最高境界。
棒喝亦有道,悟性要启迪
大师语录:
所以学佛在哪里学?就在这里,要检查自己的心理,做这一件事,说这一句话,是不是犯了“好喜乖离”?犯了这种戒,磕一万个头也没用;有用啊!那是你善心磕头得的好果报,但那笔账是另外算的,两笔账不能抵消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能抵消、冲淡。人情可以冲淡,宇宙法则是不能冲淡的;就像黑暗与光明不能中和,一样的道理。因果报应是宇宙间的天然法则,并不是迷信,也没有人作主,天道好还。
——《药师经的济世观》
佛家讲棒喝,讲顿悟,那么棒喝、顿悟是什么呢?
坛经记载:有一童子,名神会,襄阳高氏子,年十二,自玉泉来参礼。师曰:“知识远来艰辛,还将得本来否?若有本则合识主,试说看。”会曰:“以无住为本,见即是主。”师曰:“这沙弥争合取次语。”会乃问曰:“和尚坐禅,还见不见?”师以柱打三下云:“吾打汝是痛不痛?”对曰:“亦痛,亦不痛。”师曰:“吾亦见,亦不见。”会曰:“如何是亦见,亦不见?”师云:“吾之所见,常见自心过愆,不见他人是非好恶;是以亦见亦不见。汝言亦痛亦不痛,如何?汝若不痛,同其木石;若痛,则同凡夫,即起恚恨。汝向前,见不见,是二边;痛不痛,是生灭。汝自性且不见,敢尔弄人?”会礼拜悔谢。
上述这个故事是对顿悟最好的解释,意思是说:有一童子叫神会,是襄阳高家的儿子,十二岁时,便从玉泉寺前来参学。六祖说:“你这位善知识远道而来,辛苦了,有将根本带来了吗?如果你有得到这个本心,你就是契合了你的本性,试着说出来看看。”神会说:“我以无住为本来的,能见就是主人翁。”六祖说:“你这小和尚,语无伦次乱说话。”神会反问说:“和尚你坐禅,你到底是有见或是无见?六祖挥杖接连击打他三下说:“我打你是痛还是不痛?”神会说:“亦痛,亦不痛。”六祖说:“我亦见,亦不见。”神会说:“怎样是亦见亦不见呢?”六祖说:“我所说的见,是常见自我心中的过错,不见他人是非好恶,所以说‘亦见亦不见’。你所说的‘亦痛亦不痛’又是怎样?如你不痛,就如同木石一样无知觉;如果你是痛的,就和凡夫一样,就生起恚恨心。你之前问我‘见不见’,是二边,落入二边生灭,这就不是本性。你尚不见自性,就胆敢作弄人?”神会立刻礼拜悔谢过愆。
修行中的顿悟,是修行的基础,也是人生历程中至关重要、不可缺少的
“开窍”方式。如果人拥有了顿悟,也就拥有了悟后的修行。
有这样一个佛教故事:
一个新罗僧新到德山禅师座下修行。德山禅师一见到他就说:“今天不许发问!”
新罗僧趋前下拜。
德山禅师说:“赏他三十棒。”
新罗僧听完赶忙争辩:“我并没有出声啊!”
德山禅师又说:“再加三十棒。”
新罗僧问:“你凭什么打我?”
德山禅师呵斥他说:“你未离开新罗之前,就该先吃三十棒了!”
这个故事以机锋棒喝的方式,使人的精神处于“无心于事,无事于心”的状态。古时不少禅师在接待初学者的时候,时常一言不发就当头一棒,或大喝一声,或“棒喝交驰”地提出问题来让初学者回答,借以考验其悟性,从而打破初学者本性中的执迷。因此,“棒、喝”成为佛门特有的施教方式。
《续传灯录》中说:“茫茫尽是觅佛汉,举世难尽闲道人。棒喝交驰成药忌,了忘药忌未天真。”棒喝后来被用来比喻促人醒悟的警告,棒喝又叫当头棒喝。如《镜花缘》第八十四回中有:“这个笑话虽是逗趣,若教愚而好自用的听了,却是当头一棒,真可猛然唤醒。”
南怀瑾大师认为,当头棒喝或棒唱在教育的方式手段上可能表现得有些过激,但其目的在于促人猛醒,其内在的基础应该是至高的修为,也可作为反省的目的或手段。我们在这里不是宣扬“棒喝”的作用,或宣扬过于虚幻的东西,而是要告诉大家,时时启迪一下自己的心性和灵性,不让自己在物欲的洪流中丧失或迷失了心性,经常自省自察,在诱惑中不要忘了当头棒喝,洁身自好,这样才能保全自己的灵性和本心。
人生活在社会中,身处各种诱惑,如果守不住自己的底线,一旦失去了做人的本分,就可能被人拉下马、拖下水。
静坐常思己过,亦是大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