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百病之源--微循环障碍

書城自編碼: 2812479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保健/養生常见病预防和治疗
作者: [美]大卫·贝林 张冰 王纬 主编
國際書號(ISBN): 9787506089838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6-05-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150/31000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87.0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中国民间神话故事绘(套装共15册)
《 中国民间神话故事绘(套装共15册) 》

售價:HK$ 456.0
无限可能的身体
《 无限可能的身体 》

售價:HK$ 72.0
中国人工智能系列研究报告:大型语言模型的教育应用
《 中国人工智能系列研究报告:大型语言模型的教育应用 》

售價:HK$ 69.6
北洋大学与近代中国(第2辑)
《 北洋大学与近代中国(第2辑) 》

售價:HK$ 153.6
汗青堂丛书048·科举史(新)
《 汗青堂丛书048·科举史(新) 》

售價:HK$ 79.2
新形势下海事综合风险管控理论与实践
《 新形势下海事综合风险管控理论与实践 》

售價:HK$ 96.0
数码港元:Web3.0构建香港新金融
《 数码港元:Web3.0构建香港新金融 》

售價:HK$ 90.0
邓正来著作集(全9册)
《 邓正来著作集(全9册) 》

售價:HK$ 1905.6

 

編輯推薦:
微循环疾病是百病之源,又是容易被我们忽略的,所以,我们应该通过本书的讲解,对微循环给予足够的重视。
內容簡介:
本书通过相关微循环知识的介绍,其目的是使大家了解更多有关微循环与疾病的知识,通过运动锻炼和身体物质能量代谢的增加与血液循环的加快及调动全身毛细血管网的参与,可以开启、疏通、扩增大小血液循环网络,特别是能够解决远端末梢微循环的真毛细血管网络通路障碍,达到通则病除的目的。
關於作者:
张冰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清华大学体育与健康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发表专著1部,参编教材、编著20余部;获得专利8项。参加重大专项课题6项。指导硕士研究生15名,博士研究生5名,其中1名为留学生,博士后2名。
大卫 贝林美国生命大学脊骨神经医学教授,清华大学访问学者,清华大学-生命大学脊骨神经医学研究中心主任。
王纬清华大学体育与健康科学研究中心讲师。
目錄
第一章认识微循环
第一节 微循环是什么
第二节 什么是正常的微循环
第三节 微循环研究的作用
第二章百变微循环
第一节 微循环变化的主要因素
第二节 微循环主要形态改变的病理和生理基础
第三节 血液成分及性质的变化
第四节 血流速的变化
第五节 血管、血液和流速的相互作用
第六节 细胞的变化
第七节 渗出、出血的病理生理基础
第八节 微循环改变的基本过程
第九节 主要组织的微循环变化
第三章 微循环与疾病
第一节 临床微循环
第二节 重要器官疾病的微循环障碍
第三节 微循环障碍的表现特征
第四节 微循环障碍与疾病的关系
第四章 微循环观测技术发展
第一节 人体微循环观察方法与内容
第二节 活体微循环观察用显微镜和光源
第三节 激光多普勒显微镜
第四节 微血管管径及血管密度测量
第五节 微循环血流速度测量
第六节 器官和组织血流量测量
第七节 激光多普勒微区血流量测量
第八节 微血管内血流状态观测
第九节 微血管压力测量
第十节 微血管通透性测量
第十一节 血细胞荧光示踪活体观测方法
第十二节 局部组织阻抗式容积脉波描记方法
第十三节 光电反射式容积脉波描记方法
第十四节 多点温度测量方法
第十五节 显微摄影
第十六节 显微摄像
第五章微循环的调节
第一节 微循环的功能单位
第二节 微循环调节的根本任务
第三节 微循环调节的途径
第四节 微循环调节的方法
第六章微循环修复技术应用
第一节 微循环修复技术概要
第二节 脉冲磁共振微循环修复技术
第三节 骨科微循环修复
第四节 神经科微循环修复
第五节 心脑血管微循环修复
第六节 微循环修复作用于缓解疲劳
第七节 微循环修复作用于缓解疼痛
第八节 呼吸系统微循环修复
第九节 免疫系统微循环修复
第十节 消化系统微循环修复
第十一节 内分泌系统微循环修复
第十二节 其他疾病的微循环修复
第七章 微循环修复与运动医学
第一节 从劳动到运动
第二节 运动损伤与运动疾病
第三节 运动医学
第四节 微循环修复在运动医学中的作用
第五节 运动处方在改善微循环中的作用
第八章 微循环呵护
第一节 重视微循环信号
第二节 微循环的日常维护
第三节 让正常微循环塑造我们的健康状态
內容試閱
一、特征和层次
临床微循环是利用微循环的理论与技术,直接观测病人,描述、评价和解释观察部位的微循环改变及其演变过程,为疾病的诊治服务的理论与技术。其特点是以病人为对象,借助显微镜或其他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和描述微循环改变。
临床微循环研究的层次,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临床微循环在理论和技术方面的自我完善。在理论方面,由初级到高级,逐步形成、完善临床微循环的理论体系;在技术方面,由简单到复杂,逐步建立临床微循环观测的系列方法。
(2)临床微循环和疾病的联系。临床微循环离不开疾病,逐步扩大临床微循环观测伤病的范围,认识不同伤病微循环改变的特点,认识在病情发展、转变、治疗过程中临床微循环的相应改变,为发现微循环的改变、协助分析病情、配合救治、辅助临床诊断、估计预后、认识机制等方面,为疾病的防、诊、治服务。
(3)临床微循环和内部器官的联系。临床微循环和内部器官的联系是非常重要的层次,临床微循环深入内部器官,观测器官的微循环改变,可以直接获得疾病器官局部特异性强的微循环信息,对疾病的防诊治具有重要作用。
(4)观测淋巴液、探讨组织液的流动。目前用一般临床技术很难直接观测淋巴液和组织液的流动,但从组织、细胞的物质、能量、信息传递的角度,以及从临床伤病防诊治的需要出发,临床微循环的内在的必然层次是利用新技术、新方法观测淋巴液和组织液的流动。
临床微循环的内部层次间,既有质的差别,又有内在联系。考虑临床微循环发展时,要避免片面性,既要认识临床微循环特殊性,又必须注意避免出现人为割裂临床微循环与微循环、医学的有机整体联系;既要强调个人的劳动又要突出群众的贡献,这样才能从狭隘的个人、专业中解放出来,总结经验、开阔视野,全面客观地探讨临床微循环的今后发展。
二、发展历程
微循环是新兴的边缘科学,主要由微循环的基础研究、临床应用及血液流变学三大部分组成。利用微循环的理论与技术,直接观测病人的微循环变化,为疾病的防、诊、治服务的微循环部分称为临床微循环。
据目前的认识,临床微循环的具体任务有以下六项:(1)发现微循环的改变;(2)协助分析病情;(3)辅助临床诊断;(4)配合救治;
(5)估计预后;(6)认识机理。
由于微循环起步较晚,其理论和技术尚不成熟,亦未形成系统,而临床微循环受到观测部位及方法的限制,发展较慢。近年来,经过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我国临床微循环已经初步形成系统,开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三、甲襞微循环
临床观测的部位主要是甲襞、球结膜,其次有唇、舌、皮肤等,目前开展的主要是甲襞微循环的检测。
甲襞是覆盖在手指甲根部的皮肤皱褶。其表皮为复层鳞状上皮,上皮下为结缔组织突起形成的真皮乳头,每个乳头内一般有一支毛细血管,走向表皮,接近表皮时与表皮平等,在显微镜下容易看见。因此,甲襞是观察微循环的良好部位,也是临床微循环检查最常用的部位。
1.甲襞微循环的血管分布和血液循环通路
甲襞的血管来自指动脉。指动脉分出小动脉进入甲襞的真皮,在真皮中分支为细动脉,互相连接形成乳头下动脉丛。细动脉分支成毛细血管,走向表皮,是毛细血管的输入支,在乳头顶端毛细血管急剧反转和输入支平行,是毛细血管的输出支。管袢的输出支单独或汇合2~3条输出支,注入乳头下静脉丛。乳头下静脉丛互相交连,形成浅、深二层乳头下静脉丛。甲襞毛细血管输入支和输出支形如发夹,统称毛细血管袢(简称管袢)。
甲襞微循环血液循环路线:小动脉细动脉毛细血管输入支毛细血管输出支细静脉小静脉。
正常的微循环图形为发夹形,血管直,输入支和输出支平行且管径比例为1∶1.5,血管清晰,排列整齐、分布均匀,数目正常。分为以下几个指标:
(1)清晰度。清晰度是指能够清楚地看到血管的形状,但要考虑某些因素,如室温、皮肤角质化、皮肤粗糙及某些职业的影响等。正常为清晰,异常为不清和模糊,可能因为缺氧,血流不畅,亚健康等引起,表现为交叉和畸形血管比例过高,可能因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心梗、风湿性关节炎和类风湿等疾病引起。
(2)流态。①根据血液流动状态,可将流速分为七个等级:线流血流快、呈光滑的索条状、毫无颗粒感,形如塑料带,为正常态;线粒流血流快,呈光滑的索条状,稍有颗粒感,形如绸带,为正常态;粒线流血流较快,连续成线,有明显颗粒感,形如布带,为轻度异常态;粒流血流较慢,轴流、缘流混杂,如泥沙流,形如麻布,为中度异常态;粒缓流血流呈泥沙状,连续缓慢流动,为中、重度异常态;粒摆流血流呈泥沙状,前后摆动,但仍能向前流动,为重度异常态;停滞血流停滞不前。②红细胞聚集。为数个或数十个红细胞集合成团块的一种微循环改变。红细胞聚集是活体微循环观测的重要指标之一,出现红细胞聚集标志微循环有改变。红细胞的聚集程度分为轻、中、重三个等级:轻度在管袢内可见2~3个血细胞聚集,呈颗粒状;中度较轻度严重,多数颗粒状聚集;重度聚集呈絮状,团块状,其间有血浆柱,出现血细胞和血浆分离。③血管运动性。甲襞管袢自发出现管径增宽和变细,或血流速度快和慢的交替变化,称为毛细血管运动性。④白细胞。白细胞离开轴流,沿着管壁翻滚而过的现象,称为白细胞翻滚。正常状态下,可以有少数白细胞翻滚,但如有多数白细胞沿管壁翻滚,则属于病理现象。白细胞黏附管壁一段时间停滞不动的现象,称为白细胞贴壁。⑤白微栓。白微栓是由血小板的聚集或血小板和白细胞的黏附、聚集而形成。因此,凡是能引起血小板聚集和凝固活性升高的因素,都可导致白微栓的形成。又分为壁栓和流动的白微栓两种。⑥血色。注意区分淡红、浅红、暗红、暗紫色。
(3)袢周。在进行了形态和流态的观测后,还应对周围的状态进行观察,如渗出、出血等。
四、球结膜微循环
球结膜微循环可以观测血液由小动脉进入细动脉、毛细血管、细静脉,并汇集注入小静脉的全部流程,可以发现各种微循环改变。球结膜的血液供应主要来自颅内的眼动脉,可能提供反映颅内及全身性改变的信息,因而受到临床微循环工作者的重视。
1.球结膜的发生和结构
为适应生存情况及环境的需要,眼的结构在种属进化过程中经历了三个阶段:(1)从表面外胚叶发育的眼(无脊椎动物的上皮眼);(2)眼下沉靠近髓管(文昌鱼、海鞘蚴的眼);(3)眼再向表面生长(脊椎动物的脑眼)。
脊椎动物的眼多为脑眼,其基本结构包括角膜、巩膜、视网膜、虹膜、瞳孔、晶状体、房水、玻璃体及睫状体等。辅助装置包括眼睑、瞬膜、结膜、泪腺或泪器及眼肌等。大多哺乳类动物的眼瞬膜已退化,眼的脉络膜血管特别多,血管膨胀以代替巩膜软骨的支持作用。哺乳类的球结膜发育较成熟。
半月皱襞出现于胚胎32mm、眼睑尚未完全闭合时,由眼球内侧外胚叶垂直折叠形成,其中含有中胚叶成分。
球结膜覆盖在眼球前13的部位,是结膜中最薄的部分。由于球结膜薄且透明,因此可以透见下面的白色巩膜组织。球结膜可分为两部分,覆盖在巩膜表面的称巩膜部,距角膜缘3mm以内者称角膜缘部,这部分不随眼球运动。球结膜表层与其下方组织结合很疏松,富有移动性,适应于眼球灵活运动,但也容易发生球结膜水肿。角膜缘部球结膜和眼角盘膜及巩膜结合较为紧密。
球结膜是暴露部位,极易受到外界因素,如风、沙、冷、热等的影响。因此,在观察时选择外界因素影响较小的球结膜部位,原则上瞳孔颞侧和鼻侧球结膜都可以观察。但鼻侧微血管局部影响因素较颞侧多,睑裂斑比较明显,可见范围较小。颞侧球结膜的血液供应来自颈内动脉,球结膜微循环的观察,能更多地反映颅内血液循环的情况。为了避免或减少局部因素的影响,以便获得较多数据,一般都应观察两眼。
2.球结膜微循环的临床意义
球结膜和甲襞、口唇黏膜、舌、齿龈比较,在微循环的观察方面,具有很多优越性,是观测微循环的良好部位。一是能观察到微循环的全部流程。人体自然状态下,能直接观察到血液微循环动态的部位有甲襞、口唇黏膜、舌、牙龈。这些部位只能观察到毛细血管范畴内的血液循环动态,个别情况能模糊地观察到细静脉。唯独球结膜能观察血液由小动脉进入细动脉、毛细血管、细静脉又汇集注入小静脉的全部流程。二是血管表在,平面分布。球结膜微血管位于巩膜之上,外面仅被覆比较薄的、透光性能好的球结膜。肉眼能看到小动、静脉。微血管沿巩膜表面平面分布,血液流动的来源、流去方向容易追踪。这是甲襞、口唇、黏膜、舌、牙龈所无法比拟的优点。三是红白对比,影像清晰。球结膜菲薄透明,巩膜色白,和红色的微血管相衬托,红白对比清楚,血液及其中有形成分的循环动态容易看清。这也是球结膜比体表其他部位优越的地方。四是眼泪湿润。观察中眼睑不时闭合,泪腺分泌泪水,湿润球结膜,能自己调节保持生理状态。五是药物的局部作用。张开眼睑,局部给药,便于观测各种药物、生物制剂对微循环的作用。
3.形态改变
球结膜血管的不同部位,可以根据一般微血管的区分标准进行判断。
(1)正常球结膜。正常人球结膜在上、下、左、右各分布有1~3根小动、静脉,肉眼即可以看见。小动、静脉走行中分支形成并行的细动脉、细静脉,其数量不多,分布比较均匀。细动脉走行比较直,细静脉走行稍弯曲,但外形柔和自然,毛细血管呈树枝网状,网眼大小比较相近。在数量上个性差别较大。一般从细动脉、分支毛细血管、网状毛细心血管、集合毛细血管。细静脉的分支、连接、汇合比较自然,比例适当,没有局部过多,急剧减少的现象。
正常球结膜血管外形比较规整,管径比较均一,没有局部膨大和缩小的现象,一般没有明显的迂曲。小、细静脉管径一般均大于并行的小、细动脉,两者的比例约为1∶1.5~1∶1.2。
(2)微血管周围的有关现象。球结膜微循环观察,不可忽略微血管周围的有关现象。球结膜基底的颜色、出血、水肿等都必须注意观察。
正常球结膜基底为乳白色,带淡蓝色调。肢端发绀症患者的球结膜基底呈浅蓝色或苍白。休克、镰状细胞贫血病人球结膜基底苍白。多数缺血性心脏病病人球结膜基底颜色偏白。
(3)临床应用的评价。微循环观察的临床应用,在认识病变机制、分析病情、辅助诊断、确定治疗方针、选择药物等方面,都提供了许多其他方法所不能获得的信息。球结膜微循环所提供的信息,更接近全身微循环状态,具有更高的参考价值。球结膜是生理状态下能观察到血液微循环全部流程(细动脉、毛细血管、细静脉)的唯一部位。观察球结膜微循环可以直观地、确切地判断不同疾病时微循环改变的主要部位,变化的性质,发展的具体过程;能够具体地观察不同疾病时微血管不同区段(小、细动脉,小、细静脉,毛细血管)改变的相互关系;不同性质改变(血流的快慢、管径的缩舒、红细胞的聚散、白细胞的贴壁翻滚、出血和水肿等)的相互关系,因而在认识疾病的发病机制、分析病情、评价病变发展以及选择治疗措施方面,都是十分重要的,也是临床其他检测方法、其他微循环观察部位所不能代替的。
微循环改变,如毛细血管形态和血流动态改变等,在甲襞、口唇黏膜、舌及球结膜都可以看到,但有些重要的改变,如细动脉、细静脉形态走行的改变,细静脉突然变细,动-静脉短路支的形态、血流动态,及其与动、静脉的关系等,只有在球结膜部位才可以见到。微血管瘤、局部缺血区、白微栓等球结膜微循环出现的概率显著高于其他部位。
(4)局限性。球结膜微循环观测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在进行球结膜微循环观测、应用球结膜微循环资料时,应该了解这些局限性,以便减少误差、获得正确的认识。
球结膜微循环观测,病人头部需要保持固定位置,因而不如甲襞微循环观察舒适。
球结膜微循环易受外界及结膜局部因素的影响,如风沙、揉眼、外伤及眼疾病的影响,这些都是观测时应该尽量避免的问题。
五、舌微循环
舌是消化系统最上部的肌性器官。其背侧黏膜直接被覆肌层,缺少黏膜下层结构。舌背面有菌状乳头、丝状乳头、轮廓乳叶状乳头。据我们观察,舌前部的菌状和丝状乳头可以相互转变,存在过渡乳头。上述结构方面的特点,规定和影响舌微循环的形态、动态以及病理改变。
舌微循环观测属于无损伤检查,既可以观测舌微循环状态;又可以探索上皮细胞层的改变,可以直接认识舌局部变化,追溯全身微循环状态。
1.血管及淋巴管结构
舌微血管的构型因乳头及其局部、全身病变而不同。舌乳头内及乳头下固有膜内可见细静脉、细动脉。血管丰富的区域有吻合支和动-静脉短路支。舌微血管特别是细动脉及其分支部位的内皮细胞呈立方状,包浆微丝发达毛细血管、细静脉及细动脉内皮细胞核部位胞体可突入腔内,甚至完全阻塞管腔。少数毛细血管、集合毛细血管为有窗内皮细胞。舌背面黏膜固有层和肌层交界处有管腔巨大、管壁较薄的静脉。综合观察认为,此类静脉适应舌静脉血流易阻的特点而形成,执行暂时性贮血、适时排放的功能。舌乳头内前淋巴管、毛细淋巴管丰富,借此排除大分子及细胞裂解产物。舌微血管周围、固有膜下神经终末较丰富。
2.微循环及其改变
舌微循环观测对于认识局部和全身微循环状态十分重要。舌尖黏膜微循环的观测指标共分四类:(1)上皮层;(2)微血管形态;(3)血流动态;(4)管周现象。舌尖黏膜上皮层以乳头的形式覆在微血管的表面,且与舌尖微循环互相适应、互相影响。严格地说,舌尖上皮层不属于微循环范畴,但它和舌尖微循环关系密切、互为表里、互相依存,离开舌尖上皮层的观测,则不易全面了解舌尖微循环。舌尖乳头微血管的清晰度,取决于上皮组织的厚度及角化层的多少,血管周围固有层内组织增生、透光程度和微血管充盈情况。正常人绝大多数舌尖乳头微血管景象清晰,少数微血管景象较清晰,个别景象模糊。
显微镜下观察到的舌乳头内微血管构型,不仅取决于微血管的立体排列,同时又决定于微血管的可见程度和观察角度。正常人多数为襻丛型或树网型。毛细血管开通或增生可形成丝网型;微血管退缩或周围有膜组织增生、水肿,微血管可见程度降低则形成菜花状,严重者可演变为只现襻顶的莲蓬型。健康人大多数菌状乳头内微血管直行,部分走行弯曲,迂曲走行者很少,未见螺旋状走行者。89%的健康人菌状乳头内微血管管径均一;11%的健康人可见菌状乳头内微血管粗细不均。乳头内微血管边缘不齐属病理性改变,必须和粗细不均鉴别。健康人中仅4%可见乳头内微血管边缘不齐。菌状乳头内微血管失去连续性,沿走行断续可见微血管节段,称之为断续。断续是病理性改变。健康人不见断续现象。乳头内微血管囊状扩张如球结膜血管囊状扩张,健康人出现率小于3%。微血管瘤是病理性改变,健康人未见。菌状乳头内可出现缺血区,本应均匀分布的毛细血管的乳头内,有13~45的区域不见毛细血管。健康人菌状乳头内可见缺血区的概率仅为1.4%。
13%的健康人舌呈淡红色。血色暗红或血色苍白均属不正常现象。观测舌尖乳头微血管的血流速度可发现,健康人乳头微血管内血流速度几乎均为线流、线粒流,而粒线流只占5.5%。超过半数的健康人乳头微血管内可见白细胞;4.1%的健康人可见白细胞数量较多。健康人中未见白微栓和红细胞聚集。
3.临床意义
舌微循环观测既可直接认识舌局部微循环和上皮层的变化,又可反映全身微循环状态。舌微循环观测可以获得甲襞、球结膜微循环观测难以发现的一些重要信息,如舌黏膜上皮的改变;菌状乳头中三种微血管构型在病理和生理(老化)过程中的相互转变;菌状乳头中的分隔现象;紫褐色色素沉着等。乳头内微血管景象模糊、渗出、出血等,在某些重要疾病,如溃疡、冠心病、心力衰竭、血液病等出现的时机和概率,比甲襞、球结膜微循环要早而且高。舌微循环的血液动态改变、囊状扩张、血管瘤、缺血区等,比甲襞微循环的同类改变更具临床意义。
消化系统疾病、口腔疾病与舌微循环的关系十分密切,如肝硬化时舌乳头内结缔组织增生,出现微血管被分隔的现象。人舌癌的血管铸型扫描电镜观察,弯曲的毛细血管、襻样毛细血管出现在舌表面肿瘤的增生区,在不规则增生的毛细血管的周围存在无血管区,在舌肌层有窦样血管,尖端细、歪曲、断裂的血管,围绕坏死区可见破裂的血管和肿瘤细胞等,说明肿瘤生长不同时期和血管不同结构相适应。无血管区的存在,提示肿瘤细胞增殖早于毛细血管增生。
舌动脉硬化的发生、发展与冠状动脉硬化常常并行。观测舌动脉硬化所导致的舌微循环改变,对于心、脑血管病具有实际临床意义。由于舌微循环的特殊性,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的循环动力学改变,很容易反映在舌微循环上。
六、口唇微循环
口唇是口腔的门户,外部为皮肤,内部为黏膜,两者移行处称为唇红部。这里所说的微循环是临床观测部位,即接近唇红的黏膜微循环。唇黏膜位于口腔前庭,处于适当温度、湿度的良好环境之中,经常与外界相通,接受食物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刺激,并参与发声、吸吮和吞食等运动。口唇微循环对口腔、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预防和诊治,了解全身微循环状态具有重要意义。
唇黏膜为复层鳞状上皮,厚为100~400m,以乳头形式伸入上皮层,其下为黏膜固有层。乳头固有层中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管襻及微血管,便于微循环的观察。唇黏膜固有层、黏膜下层血管的分布和管径,在唇的皮肤侧和黏膜侧有很明显的差别。与皮肤侧比较,唇黏膜侧血管十分丰富,管径显著粗大,这与口腔的吸吮产生的负担和与食物理化刺激及生物学刺激对黏膜的作用有关。
1.微血管及淋巴管结构
唇黏膜近唇红侧,输入支和输出支呈管襻状,可见输出支汇合注入细静脉。部分人在深层可见粗大分支的乳头下静脉丛。唇黏膜接近口腔前庭深部部位,微血管失去管襻状构型而成树枝网状。唇血管有丰富的静-静脉吻合支、动-动脉吻合支和动-静脉短路支。在局部受到压迫时,很容易调节和保证局部血液灌流。上、下唇静脉及面前静脉缺少瓣膜,当肌肉收缩或挤压时,血液可以反流。
唇黏膜微血管的超微结构基本与一般微血管相似。部分毛细血管及集合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为有窗内皮细胞,常可见内皮细胞核部位的胞体突向腔内,甚至完全闭塞管腔,借此可以调节微循环血流。唇黏膜微血管超微结构的内皮细胞包浆内,微丝特别发达,可以占据大部分包浆的空间。这种结构便于支持、加固内皮细胞,以对抗口腔吸吮负压及其他理化刺激对毛细血管的作用。
唇黏膜有丰富的淋巴管,在乳头内及乳头下静脉丛,有水平分布的毛细淋巴管及小淋巴管。乳头内及黏膜下有较多的神经末梢。
2.微循环改变
唇微循环观察有三类指标:微血管形态、血流动态和管周现象。正常人唇微血管的分布、走行、边缘及血流清晰可见。约70%的正常人唇毛细血管呈发夹型;走行迂曲约占25%;螺旋状只占5%。正常人唇管襻排列整齐,长短一致的约为89.4%;排列不规律的占8%;管襻长短不一者约占2.6%。
3.血流动态
92%的正常人血色红;2.7%的人血色为淡红;5.3%的人血色暗红。唇微循环血流速度快,98.7%的正常人为线流或粒线流。正常人唇微循环未见红细胞聚集和白微栓。
4.临床意义
唇微循环与舌微循环相比更接近末梢。由于唇黏膜位于口腔,处于比较适宜、相对稳定的环境之中,与甲襞、球结膜微循环相比,受外界温度、湿度、风沙等的影响小。唇微循环观测,既能直接了解唇微循环的改变,又能较为真实地反映全身微循环状态。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的唇、甲襞微循环有明显的微循环改变,均有畸形管襻增多,袢顶瘀血、流态异常。甲襞微循环多见管襻短细、稀少;唇微循环则以管襻扩张、充盈为主。
类风湿性血管炎病人血管的炎性损伤有92%,唇活检,有高比率的微血管损伤的免疫病理改变。唇活检损伤小,对诊断类风湿性血管炎,特别是无皮肤改变或不能做皮肤活检的病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唇黏膜上皮层薄,其透光性能优于甲襞皮肤和舌黏膜,唇微血管,特别是毛细血管襻基本与黏膜表面平行,在适当光源、充分照明条件下,唇微循环观测能为临床提供有关血管形态、血流动态及管周现象等较为确切的信息。而且,唇黏膜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多为有窗内皮,它易通透、较脆弱,又能常受口腔吸吮、吞咽时负压作用,在全身性和局部性病变时,唇微循环更易观察到渗出、出血、含铁血黄素沉着等变化。唇微循环无瓣,微血管内皮细胞可突向腔内,在病变时较易观察到管襻迂曲、微血管扩张及乳头下静脉丛,在心、肺疾病、脑血管病时,唇微循环观测具有重要的意义。冠状动脉狭窄患者及舌微循环的血流速度、血管管径、红细胞聚集和出血等异常变化,与冠状动脉狭窄枝数多少呈相关关系,冠状动脉狭窄枝数愈多,微循环异常变化愈显著。
七、皮肤微循环
皮肤是一个重要的生命器官,它是人体最重要的天然屏障。完整的皮肤能防止细菌的侵入。皮肤具有大量的冷、热、痛、触觉及其他感受器官,具有重要的体温调节作用。皮肤微循环有一些特点,通过皮肤的血流量变动很大,这是由于它既要调节体温的变动、保证代谢,同时又受环境温度的影响。临床皮肤微循环观测对于皮肤局部病变的诊断、治疗、发病机制,以及了解全身微循环改变都有重要参考意义。
1.血液供应及形态特点
皮肤有两层与表皮平行的血管丛。毛细血管襻的输入支,起自上层血管丛的细动脉,垂直进入真皮乳头,呈发夹状转折成为输出支,汇入血管丛的细静脉。由于皮肤毛细血管襻与表皮近直角分布,活体观察时,主要是表皮下毛细血管的襻顶部分及其周围的部分真皮乳头。毛细血管管径约10m,输入支明显短于输出支。活体观察到的皮肤毛细血管的形态,与甲襞管襻比较,有自己的特点,如臂屈侧、腿伸侧皮肤,毛细血管襻呈鱼钩状、哑铃状、点状、蝌蚪状四种形态,管襻外有晕状乳头圈,前胸及上腹部毛细血管多呈网状。
2.主要微循环改变
皮肤微循环观察指标与甲襞微循环基本相同,只是血流动态不如甲襞清晰。如观测到皮肤乳头呈空泡状或管襻呈小点状时,多系输入支改变,可见于Buerger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动脉痉挛等。
当上肢和下肢皮肤微血管失去鱼钩状、哑铃状、点状、蝌蚪状形态,管襻呈大小不等的网状时,多为输出支受损,可见于急慢性静脉炎,下肢静脉曲张。蜂窝状管襻,系由于皮肤较长期缺乏血液供应,营养缺乏所造成。在皮肤局部炎症早期,皮肤微血管扩张、乳头充满渗出物、有时为血性渗出物;在明显期,乳头不规则扩大、有血色样渗出物填充;在恢复期,皮肤毛细血管呈丝球状,丝网中散在小、深褐色色素沉着。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