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中国的城市群——时空过程及作用机理

書城自編碼: 3419566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經濟中國經濟
作者: 郑艳婷
國際書號(ISBN): 9787519605131
出版社: 经济日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9-10-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51.3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一张餐巾纸,搞定所有难题
《 一张餐巾纸,搞定所有难题 》

售價:HK$ 94.4
汇率下跌之后:日元贬值的宏观经济启示
《 汇率下跌之后:日元贬值的宏观经济启示 》

售價:HK$ 71.4
百酿成金 全球15家经典酒庄的品牌故事(精装)
《 百酿成金 全球15家经典酒庄的品牌故事(精装) 》

售價:HK$ 154.9
变局与应对: 全球经济金融趋势与中国未来
《 变局与应对: 全球经济金融趋势与中国未来 》

售價:HK$ 106.5
四大古国文明与河流:大河文明展
《 四大古国文明与河流:大河文明展 》

售價:HK$ 372.7
国家、族群与战争: 公元前西亚三千年
《 国家、族群与战争: 公元前西亚三千年 》

售價:HK$ 118.6
万千心理·成人情绪障碍跨诊断治疗的统一方案:治疗师指南
《 万千心理·成人情绪障碍跨诊断治疗的统一方案:治疗师指南 》

售價:HK$ 66.6
想要发财也无可厚非
《 想要发财也无可厚非 》

售價:HK$ 58.1

 

編輯推薦:
本书综合多源数据,运用CIS空间分析技术,分别以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以及长株潭地区作为典型案例,刻画了全球化对我国巨型城市区域的空间城市重塑过程,并与内需促动下内陆型城市区域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对比。可以为探索巨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式与调控政策。
內容簡介:
1978年以来,中国的巨型城市区域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世人瞩目。但其空间模式如何,全球化力量如何 作用于其中,这些问题吸引着规划、管理以及学术界进行深入探讨。本书综合多源数据,运用CIS空间分析技术,分别以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以及长株潭地区作为典型案例,刻画了全球化对我国巨型城市区域的空间城市重塑过程,并与内需促动下内陆型城市区域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对比。可以为探索巨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式与调控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
關於作者:
郑艳婷,山西省繁峙县人,香港大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城市群、城镇化、城市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已在国内外发表论文数十篇。
目錄
前 言 1
绪 论 1
一、城市群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重要性 1
1. 世界城市体系中增长最快的城市地域类型 1
2. 全球生产的重要节点,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空间单元 2
3. 内部资源环境矛盾异常突出,可持续发展挑战巨大 3
二、新时期我国城市群研究的迫切意义 4
1. 我国未来城市化的主力地区、重要接纳体和核心竞争区域 4
2. 迫切需要审视国内外形势变化对我国城市群空间重构的影响 4
3. 城市群的概念不统一,界定不一致,制约了规划管理 5
三、本书的研究内容和结构 6
第一章 城市群相关国内外研究综述 9
一、城市群形成发展的国内外相关研究 10
1. 早期的城市群集合城市与大都市带 10
2. 亚洲的巨型城市区域Desakota 和大城市扩展区 11
3. 当今发达国家的城市群全球城市区域 12
4. 我国的城市群 13
5. 小结 16二、城市群动力机制的国内外相关研究 16
1. 早期城市群动力机制研究 16
2. 全球城市区域遍在的大规模集聚与新中心性 17
3. 中国的城市群动力机制研究 20
4. 小结 21
第二章 我国城市群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23
一、我国的城市群概念 24
二、城市群的基本特征 27
1.Mega(巨型) 27
2.Urban(城市性的) 27
3.Region(区域) 29
第三章 我国城市群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演变 33
一、方法论 34
1. 人口密度 35
2. 人口集聚 35
3. 乡村非农转化 37
二、2000 年前我国城市群的空间重构 39
1. 区域性集聚人口密度 39
2. 区域性集聚人口增长及净迁移 40
3. 从非农转化看我国城市群的形成 41
4. 从低度城市化水平看城市群的形成 42
三、2000 年后我国城市群的空间重构 44
1. 从人口密度角度看城市群的形成 44
2. 从人口增长及迁移看我国巨型城市区域的形成 46
3. 从非农化角度看城市群的形成 49
4. 从低度城市化水平看我国巨型城市区域的形成 50第四章 沿海城市群的空间重塑及其作用机理分析
以珠三角和长三角为例 53
一、我国两大城市群的空间重构特征 54
二、经济结构迅速转化 57
三、经济外向型特征明显,两大三角洲成为全球性生产平台 60
四、外来人口大量涌入,人口向心集聚特征明显 64
五、非农土地利用扩张迅速,巨型城市区域用地分散 67
六、城乡土地混合使用,区域集聚呈现空间分散态势 70
七、我国沿海地区巨型城市区域的动力机制分析 73
1. 指标选取 73
2. 相关性分析 75
3. 模型建立和回归分析 81
第五章 中国内陆城市群的发展特征及其动力机制研究
以长株潭为例 89
一、长株潭城市群发展概况 92
二、内陆城市群发展的新特征长株潭为例 93
1. 国内力量驱动下的高速经济发展 94
2. 产业园区发展引领下的结构转变 95
3. 以当地人口为主的适度城市化 97
4. 高速铁路带动下基于区域的空间模式和过程 98
三、长株潭城市群发展的动力机制分析 99
四、讨论 102
第六章 我国内陆城市群的空间重构及其作用机理
以武汉城市群为例 105
一、武汉城市群发展概况 106
二、武汉城市群的区域性城市化特征 107
1. 人口向区域集聚趋势初显 1072. 区域性的非农就业转化特征明显 110
3. 区域城市化水平提升 111
三、武汉城市群城市化的动力分析 112
1. 内驱力主导的经济快速增长 112
2. 开发区引领下重工业为主的经济结构转化 114
3. 交通运输条件改善明显,带动节点区域工业增长 116
4. 政策因素 116
四、武汉城市群动力机制分析 117
1.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117
2. 将人均GDP 作为因变量解释武汉城市群的经济发展 119
3. 将NAER 作为因变量解释武汉城市群的形成与发展 120
五、结论 121
第七章 中国的城市群促进多模式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 123
参考文献 127
內容試閱
本书的研究始于2001 年,彼时笔者正读研究生二年级,跟随中科院地
理所的导师团队去东莞等地调研考察,满眼所见,东莞的28 条村到处都是
工厂,农地快速转化,农民全部转化为非农就业,大量外来人口进入。在
老师们的指导帮助下,以东莞为案例,笔者于《地理研究》发表第一篇论
文试论半城市化现象及其特征以广东省东莞市为例,目前文章知网
统计被引次数166 次。
2003 年,笔者有幸进入香港大学继续攻读博士,得以从全世界的文献
里寻找这些现象的理论根源,也得以用更全面的数据从全国的角度来考察
这些地区发生的变化。根据国内外文献理论,也根据自己对全国人口普查
数据以及遥感土地利用数据的仔细比对,发现长三角、珠三角在大区域范
围内呈现独特的发展模式,可总结为四大特征:(1)人口和经济活动的区
域性集聚;(2)各要素在内部呈现分散化发展模式;(3)所有特征围绕中
心城市符合距离衰减规律;(4)其形成由外资外贸的驱动为主。总结起来
一句话:外资驱动下的向心的分散性区域集聚。这些特征使得两大三角洲
独一无二,至今依然如此。
2008 年,笔者有幸在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就业。感
谢师大给予的自由探索空间,使笔者得以在这个方向上一直坚持。同学们
上课时一双双求知的眼睛,听到这个话题时他们全神贯注的神情以及给予
的反馈,都一直激励着我,告诉我这是一个有趣的论题,也是很多人不了
解并乐于了解的论题。教学生涯中长年累月的宣讲,触发了更进一步的思
考,使笔者对这个论题理解日益加深,受益匪浅。
2011 年,笔者有幸在城市群研究课题方面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的资助,更加深了笔者继续探索的信心。然而,随着探索深入,全
国各地逐渐兴起了城市群热,各种城市群规划、研究层出不穷,各级政府
更是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关注着这一现象。
随着研究的深入,笔者的迷惑却越来越深。为什么夜间灯光图、人口
迁移图、城乡建设用地图所反映的这一类型区域在全国只有三个,而各地
的城市群建设规划却多如潮涌?在没想清楚这个问题之前,我始终不敢将
书付梓,书稿一拖再拖。
直到2016 年,笔者偶然间收获了全国企业数据库,并用GIS 方法展示
企业的空间分布模式,结合之前的人口普查数据、土地利用遥感数据,分
别对1990 年、2000 年、2010 年的模式对比思考过后,才明白些许。
三大城市群之外的其他地区的经济在发展,地区的经济结构、劳动
力的就业结构都在发生着转化,然而,他们没有在中心周围形成大规模的
发展,包括山东、福建,包括中部的湖南、湖北等地。这些地区中有一部
分人口密集、地形地势良好、经济发展基础好的地域,拥有较好的发展条
件,但是区域本身所处的区位、中心城市的国际影响力,均未使其被外向
型经济活动选择作为全球性生产平台, 因而,外向型经济活动并未大规模集
聚,从而无法吸引更多的人口和其他生产要素进入,也就无法形成超大规
模的巨型城市区域。
另外,作为外向型生产平台,长三角和珠三角需要与国际生产网络密
切联系,并参与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对来自国际的不确定性,所以需要尽
可能地接近国际化的中心城市。而内陆地区的城市群,主要由内生动力
推动形成,并不需要集中在中心城市周围来应对全球竞争的不确定性。由
此可见,沿海、内陆地区城市群的形成发展条件并不一样,那么,它们的
地理模式如何相同?
更重要的是,如今的内陆地区城市群,很大程度上是沿海地区转移产
业的承接地。这些转移产业因为沿海高昂的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而进行
转移,因而进入内地进行选址时,更多地会考虑降低土地和劳动力成本。
所以,在空间上, 他们更倾向于选择分散在内陆省份的各区县,从而更加充
分利用当地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资源,而不是集中在某个大城市附近。因为在大城市附近集聚会带来土地成本升高,而在大城市周围集聚同时要求
劳动力进行迁移,又会增加用人成本。这些论点已在团队最新的研究中得
到了证明(郑艳婷,2018a,b)。
当然,正如城市的概念一样,城市群概念也有实体地域、功能地域和
行政地域之分。当各方从不同的出发点进行界定时,标准不同,界定的结
果自然迥异。
所以,本文定义城市群为发生了区域性集聚的区域,或者发生了区域
性城市化的区域,主要的动力是外资进入后大规模集聚的力量。但并不否
认的是,其他有条件的区域也正发生着经济增长、结构转化。但是对于大
部分其他地区,人口并未进入原乡村地域集聚。正如长株潭地区、武汉地
区,他们除了中心城市之外,其他市县的人口大多进入了主要地级市中心
和县城或镇,而不是其他乡村地区。所以,这在本质上与长三角、珠三角
形成了典型的区别。
正如国际著名的研究世界城市网络机构的Loughborough University 研究
世界Mega-region 的John Harrison 所言,世界上大部分的巨型区域研究虽然
认为功能联系很重要,但是大部分研究者或者政策制定者,都仓促地为城
市区域进行界定,并未真正考虑其功能联系。到底如何界定功能,仍然是
个未知数。所以,很多城市群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城市群,而是行政意义
上的,甚至是人们印象中的城市群。
看到国外文献中如此,我心甚慰。原来国际上对这个概念的争议也是
如此,跟国内应用上遇到的问题如出一辙。
中国幅员辽阔,多样化的风土人情造就了丰富的区域发展模式和城镇
化模式,谁又敢试图用一个小小的概念来概括960 万平方公里内发生的最
为异彩纷呈的盛事呢?笔者经历了将近20 年的磨砺和不倦思考,今日鼓足
勇气将书付梓,唯愿有益于目下城市群的学术研究和政策应用,也希望有
兴趣的同学们读到能够更容易理解城市地理学这个非常有魅力的学科。
本书成稿过程中,得到了来自很多方面的支持和鼓励。感谢我的硕士
导师陈田研究员20 年前种下的种子,如今它依然不屈不挠的生长着,深深
感谢!感谢蔡建明、刘盛和研究员毫无保留、孜孜不倦的教诲,他们的鼓励教诲与支持终身铭记。感谢博士导师香港大学已退休的薛凤旋教授,引
领笔者踏入世界城市研究的大门。里面异彩纷呈,至今懵懵懂懂,笔者会
继续努力,不忘初心。
感谢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的领导们的关爱与支持,
包括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名誉院长李晓西教授、毅然弃政从学的关成华院
长、著名的扶贫专家张琦书记,还有城市绿色发展科技战略研究北京市重
点实验室的执行主任陈浩教授,感谢经资院的同事们。经资院安静而向上
的环境包容了我,耐心地等待着我成长,由衷地表示深深的谢意。
感谢成书过程中交流过的国内外学者同仁们,包括 Allan Scott 教授、
Terry McGee 教授、David Meyer 教授、香港大学的林初升教授、中科院院士
陆大道先生、刘卫东研究员、刘彦随研究员以及方创琳研究员、张文忠研
究员,以及北师大的胡必亮教授、涂勤教授、潘浩然教授、颜振军教授、
张生玲教授、韩晶教授、林永生副教授等同事。
感谢我的学生们,包括马金英、黎亚萌、王韶菲、赵赛、王琳娟、许
婉婷、杨慧丹同学。其中马金英帮助整理了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黎亚
萌做了长三角的数据更新,王韶菲整理了全国企业数据库,赵赛整理全国
人口数据进行了土地利用数据的分析,也感谢王琳娟同学进行分散指数的
计算。尤其要指出的是,本书第三章的数据更新和处理以及作图等工作由
赵赛同学协助完成,本书第一章的文献整理以及全书的格式排版工作由许
婉婷同学协助完成,第四章的数据更新和处理由杨慧丹同学协助完成,在
此一并感谢。
也感谢历届的同学们,这里不能历数。
感谢家人,你们是我前进的永远动力。
感谢身边的天地万物,一草一木,一桌一椅,养育、陪伴和遇到的
一切,感谢这一切可以让笔者在这天地间自由地追求喜欢做的事,唯有
感谢!提交
郑艳婷
2019 年1 月22 日
于北京,北师大后主楼1730 室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