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战胜人格障碍
》
售價:HK$
66.7
《
逃不开的科技创新战争
》
售價:HK$
103.3
《
漫画三国一百年
》
售價:HK$
55.2
《
希腊文明3000年(古希腊的科学精神,成就了现代科学之源)
》
售價:HK$
82.8
《
粤行丛录(岭南史料笔记丛刊)
》
售價:HK$
80.2
《
岁月待人归:徐悲鸿自述人生艺术
》
售價:HK$
61.4
《
女人的中国医疗史:汉唐之间的健康照顾与性别
》
售價:HK$
103.8
《
资治通鉴熊逸版:第四辑
》
售價:HK$
470.8
|
編輯推薦: |
随着日常书写习惯的变化,书法距离现代人越来越遥远。历史上关于书法的论述,也多面目模糊,让外人难以进入。本书试图突破书法长久以来模糊不清、不可言说的一面,将其内部特质和何以如此呈现在读者眼前。它回答的正是:书法究竟是什么。书中既有关于书法传统的基础知识,也有对书法本质的*思考。
|
內容簡介: |
书法是中国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世界艺术中*有中国特色的领域。书法成为深入中国艺术、中国文化理想的入口。然而随着书写习惯的变化,书法与现代人渐行渐远。作者在四十余年研究的基础上,为当代读者解答人们*为关切的问题:书法究竟是什么?
作者知识广博,思想敏锐,把一个传统文化领域引到当代各种问题面前。本书从现象出发,既有细节的论述,又有对历史深切的思考,深入浅出,新光斓然,既是学界所公认的优秀之作,亦为广大读者所珍重。
|
關於作者: |
邱振中,1947 年生于南昌。当代艺术家、书法家、诗人、艺术理论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书法与绘画比较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美术馆展览审查委员会委员,潘天寿研究会副会长。曾任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水墨顾问,日本文部省外国人教师、国立奈良教育大学客座教授。于北京、日内瓦、奈良、香港等地多次举办个人作品展览,参加国内外多种重要展览。获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奖、教育奖、艺术奖。获第十届上海文学奖诗歌奖、韩国全北世界书艺双年展金奖。著有《书法的形态与阐释》《神居何所》《书法》《中国书法:167 个练习》和诗集《状态-Ⅳ》《这个世界最后的雪》等。
|
目錄:
|
新版前言 . . . 1
前 言 . . . 1
绪 论
一 墨迹与拓本 . . . 3
二 墨迹与印刷品 . . . 11
三 书法作品的形制 . . . 12
四 字体的大小 . . . 17
五 落款与印章 . . . 19
六 作品欣赏 . . . 21
第一章 书法的起源
一 汉字与毛笔 . . . 26
二 书法:语言的视觉形式 . . . 29
三 中华民族的语言观 . . . 30
四 易象与书法:自觉意识的发展 . . . 32
五 书法艺术的认识论基础 . . . 36
六 日常书写 . . . 42
第二章 书法作品的构成
一 书法作品的构成 . . . 50
二 笔法 . . . 52
三 一支毛笔可能的运动方式 . . . 55
四 两类空间 . . . 58
五 汉字的演变 . . . 61
六 字体的演变与笔法的演变 . . . 70
七 空间特征:字结构的又一种观察方式 . . . 78
八 章法:定义与构成方式 . . . 87
九 章法的演变 . . . 91
十 墨法 . . . 101
十一 书法的有机性 . . . 105
十二 节奏与动力形式 . . . 108
第三章 含义与表现机制
一 书法中表现的概念 . . . 114
二 表现的机制与内涵 . . . 118
三 神韵气及其他 . . . 127
四 含义系统 . . . 130
五 表现与艺术敏感 . . . 135
六 法度与表现 . . . 137
第四章 书体流变
一 甲骨文 . . . 142
二 金文 . . . 147
三 先秦墨迹 . . . 167
四 小篆 . . . 173
五 隶书 . . . 188
六 草书 . . . 211
七 楷书 . . . 244
八 行书 . . . 278
第五章 书法家
一 书法家:形象的确立 . . . 326
二 人书俱老 . . . 333
三 修养 . . . 337
四 临摹 . . . 340
五 现代社会中的书法家 . . . 350
六 书法家、现代艺术家与前卫艺术家 . . . 355
第六章 书法创作:自觉意识的演变
一 书法:自觉意识的演变 . . . 365
二 创作状态 . . . 371
三 布置 . . . 378
四 模式 . . . 383
五 忘情 . . . 400
六 通变 . . . 405
第七章 书法理论
一 书法理论:困难之所在 . . . 410
二 古代书论的主要内容 . . . 412
三 古代书论的意义 . . . 426
四 书法理论的现代进展 . . . 428
附录一 插图作者介绍 . . . 433
附录二 引用著作要目 . . . 441
附录三 进一步阅读的书目 . . . 443
附录四 本书关键词 . . . 444
|
內容試閱:
|
字体的演变与笔法的演变
不同的书体有不同的外形,也有不同的笔法。一定的字体与笔法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新石器时期陶器上书写、刻画的符号很可能是汉字的源头,但这只是些朴素的“道道”,还谈不到“笔法”。从运动来说,画“道道”的物体——树枝或其他东西——所做的仅仅是“平动”。这时还没有发现使用毛笔的迹象。
商代甲骨与陶片上保留有书写的字迹(图2-15),点画肯定,点画轮廓的变化很有规律。这时已经开始使用毛笔。这些笔画很可能不是用垂直提按的方法,而是用摆动的方法写出来的:手持毛笔,以笔杆的某一点为轴心,手腕一摆动,便可以画出这种线条。
这种“摆动”,当然包含笔毫的上下运动,但它同后来所运用的“提按”却有根本的区别。笔离开书写表面或往表面下压时,它靠的不是垂直方向的提按,而是笔杆绕着握笔点的转动。它与后来更复杂的笔法的形成有密切的关系。
从战国中期的墨迹,如《侯马盟书》、《包山楚简》(图2-16)中可以看出这种笔法的发展:摆动的运用更为熟练,此外几乎所有笔画都带有程度不等的弧度,这是由于腕关节和笔杆轴点有一定距离,摆动时容易出现这种现象。甲骨文中弯折的笔画都分为两笔,但这里却连起来书写。
这种连续摆动,是以后复杂的转动笔法——绞转的雏形。
从西汉时期的简书中,可以看出运笔轨迹从简单弧形变为波浪形的过程,如《元康四年简》(图2-17)。这正是隶书形成并趋于成熟的过程。
波状笔画的出现,是“摆动”笔法发展的必然结果。毛笔沿弧形轨迹摆动,即带有旋转成分;当手腕朝某一方向旋转后,总有回复原位置的趋势,如果接着朝另一个方向回转,正符合手腕的生理构造,同时也只有这样,才便于接续下一点画的书写,于是运笔轨迹便由简单弧线逐渐变为两段方向相反而互相吻接的圆弧(,虚线表示笔锋在空中经过的路线)。摆动笔法的发展促成了隶书典型笔画的出现。
波状点画是隶书重要的特征。书写这种波状点画时,笔毫锥体在平面上不停地滚动,这就是绞转的笔法。
典型的绞转笔法保留在当时的墨迹中(图2-18)。在汉代碑刻中,由于字体的扩大,也由于书写时严肃、庄重的心态,笔法其实与汉简有不小的区别,平直的笔画占了较大的比例,这使得连续不停的转笔受到破坏。
从三国至东晋,是楷书成型并替代隶书成为日常使用字体的时期。楷书对隶书的结构与笔法同时进行了简化。隶书中对毛笔连续的、不停顿的控制是一种较为复杂的操作。楷书把控制的重心逐渐转移到笔画的端部和弯折处,这与楷书方折分明的结构上的简化是协调的。当笔法控制的重点转移到端部和折点后,毛笔的运动方式不能不发生改变:要突出这些端部与折点,留驻、提按是方便的办法。
早期的楷书笔法中保留着隶书的影响(图2-19);从南朝末期到初唐是个过渡时期,转笔与提按在楷书中共存(图2-20);到中唐,以颜真卿为代表,以提按为核心笔法的楷书成为此后楷书笔法的典范(图2-21)。由于字体不再发展,楷书成为基本字体的地位牢不可破,也由于唐代楷书的杰出成就,它遮蔽了以往笔法演变的历史。从那以后,逐渐形成了一种观念:楷书(特指唐代楷书)是一切毛笔书写的基础。宋代苏轼就说过:“书法备于正书(楷书),溢而为行草。”
唐代楷书笔法有这样几个特点:其一,极度强调端部与折点,提按因此处于前所未有的引人瞩目的地位;其二,丰富了点画端部及折点的用笔变化,使藏锋、留笔在楷书中获得了重要意义;其三,少数笔画中保留了使转遗意,如某些捺和撇。
唐代楷书是楷书发展史,也是整个书法史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像是一道分水岭,在它之前,笔法以绞转为主流;在它之后,笔法以提按为主流。
手写体中,笔法与字体也处于一种互动的状态中。
东晋,由于楷书在形成的过程中,提按笔法尚未成型,当时的书写虽然有平直化的趋势,但还保留着一定的摆动和绞转的成分,在这一点上,日常使用的正体与手写体是一致的,例如王羲之的《初月帖》(图2-22)、《频有哀祸帖》(图2-14)、《丧乱帖》(图0-9)等作品中,都保留着较为丰富的绞转笔法。
唐代以后,楷书的笔法已经转变为以提按为主导,行书和草书的笔法受到决定性的影响。除了楷书,它首先影响到日常使用的行书。我们可以把行书分为唐代楷书笔法取得主导地位以前的楷前行书与取得主导地位以后的楷后行书。楷前行书以绞转和行进中不间断的控制为特征,而楷后行书以提按、留驻为主导笔法。王羲之的行书即为楷前行书的代表,而宋代至清代,一直到今天,楷后行书处于的主导地位。实际应用的笔法与笔法观念的这种变化对草书的影响。草书所要求的连续性和流畅性使它与提按、留驻的笔法格格不入,但“从楷书中生长出行草”的观念如此深入人心,草书的书写方式不能不发生改变。宋人行书已经是唐代楷书提按笔法影响下的产物,人们再把这种笔法运用在草书中。后人评论说,草书至黄庭坚“一变”,变就变在楷后行书笔法渗入草书。这成为后人书写草书的一种基本方法。
我们在这里所叙述的,是笔法发生、演变的线索。
笔法的本质,是控制笔毫锥体的运动。这种运动隐藏在点画内部,表现为点画形状的变化。笔法是决定点画(线条)质感和表现力的关键。前人很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因此笔法得到持续的关注,但前人留给我们的大多是经验的描述而缺少历史的分析。
今天,对笔法起源的考察和运动分析,使我们对笔法获得了新的认识。笔法在具体作品中的形态千变万化,但基本原理并不复杂,所有的笔法都可以逐步得到认识。
笔法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它一直处于变化中。笔法发展有一条清晰的线索:从直线摆动到弧形摆动,从简单摆动到连续摆动,然后是绞转的成立,随后提按替代绞转成为日常书写的核心。
笔法变迁与字体演变息息相关,笔法的每一种基本运动,都对应一种字体,如平动与篆书、连续摆动与隶书(汉简)、提按与(唐代)楷书。字体变化的终结,与笔法基本运动形式的终结密切相关。
字体变化终结后,笔法演变史翻开新的一页:笔法离开了字体变化的制约,在审美的意义上开始获得自己独立的地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