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沈括的知识世界:一种闻见主义的实践(中华学术译丛)
》
售價:HK$
87.4
《
大思维:哥伦比亚商学院六步创新思维模型
》
售價:HK$
72.8
《
宏观经济学(第三版)【2024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作品】
》
售價:HK$
155.7
《
UE5虚幻引擎必修课(视频教学版)
》
售價:HK$
110.9
《
真需求
》
售價:HK$
110.9
《
阿勒泰的春天
》
售價:HK$
50.4
《
如见你
》
售價:HK$
51.3
《
人格阴影 全新修订版,更正旧版多处问题。国际分析心理学协会(IAAP)主席力作
》
售價:HK$
67.0
|
編輯推薦: |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齐家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育儿要深思
养孩子为什么比从前苦、比从前累?在杨早看来,很大一个原因是,孩子作为家庭中心的角色越来越明显。1980年代独生子被称为小皇帝,30多年后他们依然高踞龙庭,而且耗费的资源正在以倍数递增。前30年享受父母无微不至的哺养与照顾,后30年为无微不至地哺养照顾下一代而努力,这种交叠的传承图景,真的是我们想要的人生吗?
这部《早生贵子》是杨早以养娃为起点,探寻成长多元可能性的行思录。全书有以下3方面看点
一是父亲杨早的一线养娃体会与经验,如:怎样当好一名育儿能力不强的父亲?孩子不睡觉怎么办?怎样对孩子进行性教育启蒙?上幼儿园的孩子要不要学英语?有没有必要追求学区房?
二是媒体人杨早对近十年教育热点问题的观察与思考,涉及一度引发热议、至今余波未歇的国学热、中小学生减负、高考作文、文科教育、大学角色、就业难、留学生毕业去向等。
三是学者杨早借由回顾鲁迅、梁漱溟、沈从文等中国现代文人的经历,对处理教育问题、维系代际关系的思悟。此间对于结婚、生育、父母角色等问题的观照,同步于当下时代大潮中个体的思虑。
总体上,问题意识贯穿始
|
內容簡介: |
《早生贵子》是学者杨早当父亲十年的心灵史,汇集了作者近十年来对教育问题的50项思考,内容辐射家庭、学校、社会、未来,质疑与反思精神贯穿始终。
全书分为四辑,先后观照养娃日常、中小学教育、大学角色、代际关系。字里行间,所谓成长,探寻的是孩子、家长、社会的共同进步,指向多元价值观。在成为焦虑的家长之前,翻翻这本书吧!人生并非只有一种解法,一如每个孩子的成长。
|
關於作者: |
杨早,1973 年生于四川富顺,中山大学文学学士,北京大学文学硕士、博士。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身兼文史学者、书评人、阅读推广人三重身份,关注儿童教育。与书评人绿茶合著写给孩子的《中国通史》,并在三联中读开设讲给少儿的启蒙专栏《简说中国史》《简说中国人》。
著有畅销书《元周记》(2020)、《拾读汪曾祺》(2020)、《早读过了》(2018)、《说史记》(2015)、《民国了》(2012)、《野史记》(2005)等,编著话题年度系列(20052014),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编有《宁作我:汪曾祺文学自传》《六十年与六十部共和国文学档案》《沈从文集》《汪曾祺集》等。参与创立并主持阅读邻居读书会及微信公众号早茶夜读,个人主持微信公众号早就说过杨早讲史。
|
目錄:
|
序 言
v 对自信的人保持警惕(邱小石)
xi 一边相信书本,一边选择现实(绿茶)
第一辑 要不要做100 分父母?
003 孩子,你会成为一个有趣的人吗?
007 怎样当好一名育儿能力不强的爸爸?
012 四岁孩子不肯睡觉怎么办?
019 屁股是一个粗鲁的词吗?
025 幼儿园该不该学英语?
034 关于虐童,我们到底在恐惧什么?
043 父母有没有能力毁掉孩子?
051 高学历的父母为什么还要追求学区房?
058 油腻中年怎样跟孩子讨论叛逆期?
062 如何让孩子认知恐怖主义?
069 五年级小学生为什么会被妈妈勒死?
076 孩子莫名的怒火因何而起?
078 假如你的孩子初二看A 片怎么办?
083 要不要努力做100 分的父母?
第二辑 时代会变得越来越好吗?
093 谁在伤害中国儿童?
110 求一年级小学生家长的心理阴影面积?
117 教育部给小学生减负是胡闹吗?
120 中小学能不能体罚学生?
127 为什么《弟子规》是精神雾霾?
143 语文教材的精华是什么?
151 文学教育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156 只靠背背背,就能弘扬传统文化吗?
172 为什么八成考生都不敢跟英雄生活一天?
180 睡个懒觉,怎么就惹到你了呢?
187 见义勇为耽误高考,能单独重考吗?
192 高考是最公平的制度吗?
197 时代会变得越来越好吗?
203 为什么人们不再称赞自己的老师?
第三辑 谁的大学?
217 为什么报志愿应该多考虑考虑文史哲?
223 北大拒绝某些高考状元说明了什么?
226 穷人家孩子要不要上大学?
230 贫困生能不能穿耐克鞋?
236 大学有权利限定学生的生活方式吗?
241 非211毕业生不要算是就业歧视吗?
245 大学毕业生为什么找不到工作?
248 中文系学生怎样才能让人看得起?
257 留不留?往哪儿留?学什么?回不回?
263 留学生觉得美国真好,为什么还要回中国?
第四辑 该不该群嘲上一代?
271 逼你结婚,是为了国家,为了社会?
279 生或不生,是一个辩题吗?
284 为什么不该骂一个有罪的孕妇?
287 该不该群嘲上一代?
290 两代之间和平相处的关键是啥?
300 从五四到今天,中国家庭进步了吗?
310 鲁迅当年怎样做父亲?
338 孝子鲁迅如何处理跟母亲的关系?
369 梁漱溟怎么选择他的立身之本?
375 乡下青年沈从文怎样走出自己的世界?
390 年轻人鲁迅三次返乡都经历了什么?
398 中国家庭为什么一直是乡土性家庭?
后 记
405 伤花怒放
|
內容試閱:
|
序言一
对自信的人保持警惕(邱小石)
在5 月21 日小满这一天完成这篇文字是有充分理由的。这一天我儿子二十一岁,早上祝他生日快乐时,他妈妈说:你可以喝酒了。
我比杨早大两岁,我儿子比他儿子大十二岁零一天。杨早《早生贵子》这本书有一个副标题帮不了你养娃,但能帮你觉悟。很遗憾,早生未必划算,我就想,如果我的儿子比杨早的儿子小十二岁,我从书中获得的认知是否可以帮助我养娃呢?
《早生贵子》结集了杨早五十篇关于教育的文字,每篇的标题都是一个问题。我在这里选了一些问题来尝试回答,再去看杨早的思考。的确,这本书已经帮不了我养娃,但可以帮助我解惑,或者,增强信心。
1. 孩子,你会成为一个有趣的人吗?
这是一个定调子的问题,是父母对孩子的一个期待,同时,也是从不输在起跑线上解套的方法。杨早表达了对不确定性的无力感,然后说:爸爸希望你长成一个有趣的人、会自己找乐的人,神经大条,作风剽悍,喜欢琢磨点儿什么,琢磨不通也不放在心上。这期待不是传统意义上对成功的定义,但我怎么觉得更难呢。
2. 怎样当好一名育儿能力不强的爸爸?
杨早承认自己在三口之家中的替补角色,并一直在这个定位上尽力发挥作用。这是一个爸爸的自知之明,但杨早的自知之明是有目的的:我能力不足,我也不要求你完美,我不提别人家的孩子,你也别质问我为什么不赚大钱,各自独立,像两棵树一样并排站着,但不是靠着。仅仅通过这两个问题,杨早就干净利落地甩掉了大部分父亲的责任。
3. 四岁孩子不肯睡觉怎么办?
面对不受大自然支配和人类社会束缚的孩子,哪儿有没抓狂过的父母。杨早其实也没什么办法。面对辣子那些无理的要求,我们不退让,想办法,但也不上火,不上纲上线,不激化矛盾,避免造成伤害。事情过去了,不秋后算账这基本上是在咬牙切齿地修炼自己的内功。因为无论如何,还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4. 屁股是一个粗鲁的词吗?
我儿子三四岁的时候,我带他去一个新认识的朋友家玩。朋友家的小孩有一条玩具蛇,我儿子把蛇卷了起来,笑着说这是一坨屎。朋友当着我们的面,直接训斥了我儿子。当时我脸红筋涨,却不知该如何应对。之前我没遇到过类似的问题,之后我们两家再无往来。杨早说:教会孩子分清什么是知识、什么是真正的粗鲁,比禁绝某些词语要麻烦很多。
5. 高学历的父母为什么还要追求学区房?
杨早和他太太都是博士,住在远离学区的东五环,儿子求学路径的选择是他俩要面对的问题。作为邻居,我不止一次分享了孩子在社区学校读书的优势与劣势,其实好处坏处都不用多说,对别的孩子也没有什么借鉴意义。对此杨早说:只把目光锁定在这一个孩子身上时,种种的忧心忡忡、思前想后,或许都是米兰昆德拉笔下那所谓沉重而艰难的决心,怎么选择都有可能对,也有可能不对。本书的另一篇文章《父母有没有能力毁掉孩子?》,也许提供了更完整的视角。
6. 如何让孩子认知恐怖主义?
这是杨早心里也没底的一个问题。对大人来说,这也是相当复杂的。但杨早有个认知,点出了理解复杂真相的出发点:我从中学起,就有一个认知:别人的一千份痛苦抵不上自己的一份痛苦。反过来,你也不可能要求别人对你的切肤之痛感同身受。
7. 假如你的孩子初二看A 片怎么办?
杨早还没遇到过这个问题,所以加了假如一词,文中的实践仅仅是出于反思自己成长而产生的理性想象。在这个域,我们都是背负沉重心理包袱、深受其苦的一代。杨早的愿望是:希望下一代可以摆脱这些。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没有人会对他们说不要脸这三个字。
8. 谁在伤害中国儿童?
在这个大问题下,杨早接连追问了一系列的问题:儿童是父母的财产吗?怎样对待儿童才算文明?西方式教育就不需要反思吗?社会和国家能帮上忙吗?为什么只能选择一套教育法?《早生贵子》仅仅是一本育子亲子之书吗?熟悉杨早的人就会知道,如果最终不对社会的现实话题加以观照,他是不会甘心的。
9. 见义勇为耽误高考,能单独重考吗?
也许大部分人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当然能啊。杨早却明确表示反对:世上有比道德激情更清醒的东西,那就是立法者思维。桑德尔的《公正》一书中有很多类似的命题,理清其中的概念并加以辩论,是非常烧脑的一件事。杨早为什么要费力不讨好地去抬杠那种显而易见的结论?而我的问题是:显而易见的倾向是如何形成的呢?对此我的心中是有答案的,但我担心,显而易见的答案未必可靠。
10. 留学生觉得美国真好,为什么还要回中国?
杨早谈的是一百年前的中国。这个问题似乎并不符合当下的情形。尽管中国已在某种意义上更像是美国摹本,面临文化差异和进入主流的难度,今天大多数留学生依然还是努力地想留下。七十多年前费孝通在对比中美文化时表达了这样的困惑:东方和西方究竟在什么东西上分出了东和西?这个困惑更像是一个诘问。而答案则比较残酷:文化是一个整体,你不太可能只要文明、富强,却拒绝文化背后的一套容易格格不入的法则。
11. 鲁迅当年怎么做父亲?
受新文化运动冲击,父子关系的观念开始重建。鲁迅说过:不求任何回报的爱开宗第一,便是理解;第二,便是指导;第三,便是解放。杨早则问道:鲁迅后来有了自己的儿子海婴,还能不能坚持自己十年前的理念?每一个父亲都将面对同样的现实难题,无论你有什么前卫或传统的思想,是文豪还是一个普通人,都摆不脱父子关系中那一份真实的纠结:事事包办的父亲,与放任不管的父亲,是两种极端,执两用中,怎样取得某种平衡?自由发展与溺爱放纵,严格要求与压抑天性,它们的界限又在哪里?教育理念与育儿实践,如何在生活中达成一致?但鲁迅任何时候都能与小孩平等对话。这种能力,并不是每个父亲都拥有的。我从杨早和儿子的关系看出,杨早是深受鲁迅影响的。
仔细想来,我所认识的杨早,不是悲观主义者的话,至少也是不自信的那一类。不自信、不自卑,正是他在五四百年那天提出的观念。正因为这份不自信,才有在《早生贵子》中努力的自问自答。这一切努力,都是为了走出自卑。
跳开本书再多说几句吧。
2014 年我和我妈妈合著的《天晓得》出版,请杨早写了序。而我为《早生贵子》写下此文,并非还礼,这种往来是我生活中的幸运。
杨早是我发小,小时候他就是家长口中别人家的孩子。后来我们在北京做了邻居,我俩和绿茶又一起创办了阅读邻居读书会,我有大量的机会零距离听杨早的各种讲说,思想上的给养潜移默化,无法量化。我曾经表达过这份感恩:伊壁鸠鲁说幸福有三要素:友谊、自由、思想。良师益友不可或缺,我有运气,这一二十年,身边总有杨早这样的人。
谢谢杨早。
序言二
一边相信书本,一边选择现实(绿茶)
接着邱小石的序,我想说:我也很幸运,这十几年,身边总有杨早这样的人。
我们仨做了十几年邻居,共同创办阅读邻居读书会,一起读了十几年书,这样的邻居关系真是前世修来的福分。那些年,我们仨时不时在读易洞聊聊天,什么话题都有,唯独不聊各自的生活和孩子。我们仨的孩子都是男孩,夫人都是天蝎座,而且生日相差没几天,有一次三家共同在读易洞过天蝎生日局,这样的机缘也是少有。
邱小石家的敢爷已经在美国读大学,杨早家的辣子和我家的茶包都还是小学生。邱小石在《天晓得》中,讲述了他和敢爷的故事,一对天真有趣、独特可爱的亲子画面让人羡慕;杨早则通过这本《早生贵子》,讲述他和辣子的故事,以及对亲子教育的诸多看法;而我和茶包的故事何时才能找到讲述的角度呢?
我和杨早,除了一起办阅读邻居读书会,还有很多其他的交集:联合创作了一本写给孩子的《中国通史》墙书;共同担任好几个好书榜(如华文好书榜、阅读之城等)的评委;共同发起早茶夜读公号,力图创建一套谱系化的阅读方案。
我们提倡阅读闭环(阅读思考表达写作),期待每一次读书会都能实现每个人的内容输出,所以,这么多年,我们一次次精心策划选题、精选主题书目,并且,让每一次读书会的记录,经发言者校对后留存下来,让每个读书会参与者回看或校对自己的发言时,从中能获得新的灵感,进而转化为可输出的写作。
杨早的转化率是让人羡慕的,他每一次在读书会上的发言,都能转化为多个角度的阐述,不仅给现场书友很多启发,他也很快会结合最新的热点,创作出一篇又一篇生动、有识的大作。
这些年,他的高产让人惊叹,先后出版了《清末民初北京舆论环境与新文化的登场》《民国了》《说史记》《野史记》《早读过了》《传媒时代的文学重生》等。疫情年也没闲着,编选了《宁作我:汪曾祺文学自传》《汪曾祺别集》,还写出了《拾读汪曾祺》《元周记》等,当然,还有即将出版的《早生贵子》。与此同时,还在多个平台开设音频课程,如《简说中国史》《简说中国人》《小说民国》《先生之风》等。
不觉得杨早曾经对孩子、对教育话题发言,而看到《早生贵子》一书,惊讶于他对那么多议题做了深入的探讨。杨早自言是育儿能力不强的爸爸,然而,又有哪位爸爸敢自称是育儿能力强的爸爸呢?我自认为是投入育儿精力足够多的爸爸,但在小茶包心中,想必也不过是一句你走吧,到那屋去,让妈妈来。
书中有一篇《高学历的父母为什么还要追求学区房?》,不知道是不是写给我看的,读来颇多感触。文中开篇说:一位中科院的青年俊杰,孩子快到学龄了,因为没有房产,放弃了在北京的理想与追求,去了能买得起房的南京。而我,在孩子出生后不久,恰恰选了中科院的学区,成了可怕的海淀家长。
说不清当初为什么要走学区房这条路,一开始也许只是受到网上各种焦虑帖的影响,进而开始全京城范围找寻学区资源,慢慢地就入了坑,那半年多时间,周末或节假日基本上在四处看房,了解越多陷入越深,甚至到了刹不住车的境地。中途一度觉得学区房就是个无底洞,完全没有实现的可能,又有诸多不甘心,总觉得会有那么一间各方面条件都合适的房子,在等着我们
朝阳、东城、西城,最后落户到海淀,终于长出一口气,紧接着又被各种海淀家长的帖子弄得焦虑不安。中国的一二线城市,这种结构性的压迫在日益加剧,全社会弥漫着不同程度的焦虑感,争买学区房就是这种焦虑感的突出表现。
如今,我们把自己逼入这条轨道上,只能循着这个速率前行,没有时间再去思考当初的疑问,只能期待顺利跑完这个赛道,再把这个名额转移给下一任家长。而下一个赛道也许更煎熬,更漫长。
杨早书中提出并回答的五十个问题,我大部分都同意。但我做现实选择时,又不自觉地选成了杨早批判的那一类家长,他这些看似闲情的自问自答,实则招招击中家长痛点。然而,大多数家长在长期的焦虑中,都学会了见招拆招,在面对书本和面对现实时,一边相信书本,一边选择现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