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万千教育学前·透视学前儿童的发展:解析幼儿教师常问的那些问题
》
售價:HK$
59.8
《
慈悲与玫瑰
》
售價:HK$
89.7
《
启蒙的辩证:哲学的片简(法兰克福学派哲学经典,批判理论重要文本)
》
售價:HK$
78.2
《
心跳重置
》
售價:HK$
60.7
《
云中记
》
售價:HK$
78.2
《
中国古代妇女生活(中国古代生活丛书)
》
售價:HK$
48.3
《
你的认知正在阻碍你
》
售價:HK$
66.7
《
我们身边的小鸟朋友:手绘观鸟笔记
》
售價:HK$
80.3
|
編輯推薦: |
本书讲述了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范仲淹的一生以及他所处的时代环境,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人们更多了解他的文学成就突出,却少了解他的政绩同样卓著,“文能写红一座楼武能镇住一个”,这本书通过对他生平故事的钩沉,为我们全方位解读这位文武双全的历史伟人。
|
內容簡介: |
这是一本历史人物传记,主人公是宋代名臣范仲淹。在中国历史上,宋朝前后延续三百余年,是一个独具魅力的封建王朝。它奉行崇文抑武治国方略,主张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读书人也以“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的无畏勇气,奉行“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笃信惟“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等身”,方能实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梦想。由此,中国古代文人政治在这一时期走向极致。这些文人是当时社会和政治的精英,学养普遍较高。他们以舍我其谁的豪情,不计个人得失的风范,期待以天下为己任的理想能够实现。写下千古名篇《岳阳楼记》的范仲淹正是他们当中的典范。他所追求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精神,不仅是宋代士大夫思想境界的一种折射,更对后代的士大夫群体规范影响深远。他们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血脉早已深深融合于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激励着中华儿女不断前行。
|
關於作者: |
赵龙,男,汉族,1982年1月出生,安徽当涂人,研究生学历,历史学博士,副研究馆员,硕士研究生导师。近年来在国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余篇,独著及参编著作各1部,主持省部级项目2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整理点校宋人笔记《漫堂随笔》等20余种。
|
目錄:
|
目 录
总 序 / 001
引 子 / 001
章
孩童时代 / 005
一、唐相之后 / 005
二、出生成谜 / 009
三、随母葬父 / 011
第二章
科场得意 / 018
一、立志苦读 / 019
二、进士登第 / 028
三、复姓归宗 / 037
第三章
仕才初露/ 044
一、声名鹊起 / 045
二、河朔吟 / 050
三、范公筑堤 / 060
四、睢阳上书 / 069
第四章
从容进谏 / 077
一、废后风波 / 078
二、再逅姑苏 / 084
三、开封府尹 / 094
第五章
朋党争竞 / 103
一、意气相争 / 103
二、《朋党论》 / 110
三、出守饶州 / 115
第六章
花发帅才/ 125
一、边声连角 / 126
二、三川口 / 131
三、仁帅敌畏 / 140
第七章
庆历风云 / 152
一、宋夏和议 / 152
二、庆历官制 / 157
三、盟友富弼 / 170
第八章
诗文革新 / 178
一、西昆酬唱 / 180
二、兴复古道 / 187
三、明体达用 / 193
第九章
壮士暮年/ 204
一、邓州随想 / 205
二、《岳阳楼记》 / 210
三、范氏义庄 / 220
尾 声 / 230
后 记 / 241
|
內容試閱:
|
后周显德七年,岁在庚申,公元纪年则曰960年。这一年的“春节”,就在公历1月31日。经过了数十年的各方势力混战,天下还在大乱,百姓生活仍在苦难之中(当然,传统王朝盛世,百姓也在苦难之中,乱世倍增而已)。不过,古今一例,百姓们大过年的,假装也要假装一下,麻醉也要麻醉一下,大户小家都欢天喜地,撤旧符,换新桃,祭祖悬影,张灯结彩,宴饮欢唱。无论内忧外患如何,生活总要继续下去。可是,就在中原大地一片祥和气氛之中,突然——可以说非常非常突然,大年初一,北境传报紧急军情!北汉勾搭辽军,攻打过来!开封城内,惊慌失措的百姓,惊慌失措的大臣,还有惊慌失措的小皇帝,焦急一迭声:怎么办?怎么办?
“大周”,说起来总是中原正朔,且蓬勃之际,岂能坐以待毙!必须抵抗,必须派富军事指挥才能的大将率军抵抗!不过,谁是具有这样能力的大将呢?当然,朝廷知道,百姓知道,只有赵匡胤一人而已。赵匡胤成竹在胸,也不推辞,安排妥当,于初三日带兵北征。走了一天,来到陈桥驿,夜色降临,驻扎下来。接下来的故事,三尺孩童以上,便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黄袍加身”的“陈桥兵变”成为古今耳熟能详的“往事”。显德七年,飞速变成了建隆元年,开启了一个全新朝代:宋朝。由此,也就进入了我们这套丛书的主题:“宋朝往事”。
在中国历史上,“宋”之魅力,独树一帜,让人不停地想起它。提起宋朝往事,很多人都感觉历历如在目。那么,以后见者之明,再观察宋代,到底该如何认识宋呢?陈寅恪先生讲“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就已经为它定性定向,成为我们认知宋朝的一个基底性叙述了。不过晚清民国以来,学者与世人在外敌入侵的背景下,看待宋朝总是觉得它“积贫积弱”,几乎只有陈先生独具慧眼,但是随着世界的变化,研究逐步深入,观念多轮更新,世人越发理解陈先生的先见之明,发现宋朝既不贫也不弱,乃至更多强调“宋朝”有趣又有生机的那一面了。在当代中国人看来,这是一个有意思、有故事的风雅时代。
宋朝文化,偏于“雅致”一路的气象,已经有无数学者指出过了。虽然“西园雅集”其事本身未必完全符合史实,但是“雅集”精神却是宋代真实的“文化心理”。他们吟诗词而唱和,他们抚琴听音,他们绘山水而问禅风,“宋型”的文人风貌就显现于其中。从“西园雅集”的千年反复阐释与模仿当中,足见其影响之深远。而“雅集”所体现出来的“极简”美学,是宋代高雅文化的全部核心所在。扬之水先生说:“抚琴、调香、赏花、观画、弈棋、烹茶、听风、饮酒、观瀑、采菊、诗歌和绘画,携手传播着宋人躬身实践和付诸想象的种种生活情趣。”当然,这种风雅文化,也深深影响到市井文化,推动了市井文化与风雅文化同步大放异彩。甚至或者可以说,在宋人那里,市井文化就是风雅文化的变身。
宋朝经济,由以工商流转增值为主的经济运行模式,初步迈向了现代经济的门槛。又因为总掌控区域大幅度缩小,外部军事压力过大,财政供给压力倍增,不得不开拓在传统农业经济之外的财政来源,竟有意外收获,也就是发现了一条新经济之路:由工商业繁荣,进而推动生产力的提高。手工业和商业贸易,对比前朝,都有了大幅度的进步。作为衡量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宋朝常年铜钱铸造数量,比唐代鼎盛高峰还多出数倍,更不用提出现“交子”这样具有现代化性质的纯信用货币。当然,受限于诸多因素,并未能或者说完全没可能实现从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的惊险一跃。
宋朝政治,在传统时代的政治大势中,堪称特例。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不因政治斗争因素随意诛杀大臣,都是宋朝的独有特殊之处,因而建立了一种相对开明的政治局面。虽然我们完全了解,宋代的政治也有诸多问题,党同伐异,文字狱,争执与整肃似乎也都没少过,但是在整体上观察帝制时代的政治,完全可以确认,宋朝相对偏于宽松。从整个王朝政治史上观察,两宋还都可以说是独特的存在。而科举取士,更是奠定了读书人在政治上的进取之心,社会流动开了一个虽不宽松但也绵绵不绝的上下交通渠道。有志者,可以通过考试进入统治阶层,自认对天下有责任,亦有担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宋朝都是奠定中华文化终形成的重要一环,无宋则不足以言中华文化。不过,普通读者对宋朝的印象,在经历了长期的看低之后,则有近似180度的大转弯。近数年,欣赏宋朝,研读宋朝,描绘宋朝的生活则成为影视、阅读、游戏等各类市场上的新宠。各类时新或传统媒体,时不时地就出整本的宋代专题,制作了各种各样的音频课、视频课,坊间也在学术著作大批出版的同时,出现了无数种关于宋朝的通俗著述。在关于宋朝的叙述大繁荣之时,在这无数种关于宋代的讲述中,为什么我们还要再增加新的一种呢?这大概就是因为,宋的魅力势不可当。虽然名家大作,珠玉在前,但是我们还是想试图提供更多的维度给读者进行参考和对读。
如何提供这更多的维度?孟浩然的诗句“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能代表我们的心情和缘起之思。就是想通过人和事的两方面,与读者诸君讨论宋朝的独特之处。宋之风雅、政事、富庶,都体现在人和事之中了。没有那些独特的人,风雅不可见;没有那些风雅之士的行动,政事不可知;没有那些百姓的努力创造,富庶无可求。想要全方位地观察宋、了解宋,欣赏大宋之美,就请和我们一起来回首宋朝往事吧。
当然,宋代人物纷繁,我们首先选择了赵匡胤、范仲淹、寇准、沈括、岳飞这五位代表性人物。相信以读者诸君的敏锐,已经明了了我们选择的用意。赵匡胤,开国之君,没有他的布局和冒险一搏,不会有大宋的建立;没有他所奠定的基础,宋朝也许就是那个“第六代”了。范仲淹,相信没有人不知道他的名言名句,几乎每个当代中国人都会反复学习那千古名篇,没有他,宋朝就缺失了一点什么。寇准,评书演义当中的人物,一句“寇老西”牵动了多少我辈凡夫俗子的心!可以说,他就是那个有棱角有缺点的演员。沈括,我们了解他的大书《梦溪笔谈》,更了解他记述下来的活字印刷术。他是那个时代的文人典范,虽然后人未必赞同他的为官为人之道,但是都欣赏他作为文人士大夫而能关注于下里巴人技术进步的开放心态。岳飞,更是无数传奇小说当中的榜样,千百年来,不知道影响了多少英雄豪杰!宋朝有没有比他们这五位更出色的“人物”?当然有,一定是无穷无尽。司马光、苏轼、王安石……这个名单可以列出来一长串,也都是一代名臣名家,甚至有着更加巨大的影响力。不过他们得到的关注更多,已撰成的论述也更多。所以,我们设想,关于其他“人”的进一步阐发,就留待本丛书的第二辑乃至更多辑。
因人而成事,宋代历史上,几乎每天都有大事发生。这些大事如何走向,以后见之明来看,在历史上就更有关键节点的作用了。我们同样选择了五件大事,作为代表,算是尝一脔而知一鼎之味。东封西祀、熙丰新法、靖康之难、三朝内禅、开禧北伐是我们选定的批“大事”。读者诸君,聪明如你,当然也更明了这五件事情在宋代历史上的关键性作用。宋真宗不甘平淡,又缺雄才大略,导演了一场天书降临的闹剧,东封西祀,营造太平盛世,将宋朝引到了一条歧路上,带坏了政治风气,无谓地消耗财富积累,导致社会出现重大的方向调整。宋神宗继位之后,梦想成为一个大有为君主,有着强烈的改变现状的想法。与王安石一遇即合,君臣相得,开启了一条“改革之路”。不过这改革既艰难,又复杂,在宋人眼里更如乱来。千载之下,评说仍未有完结之期。靖康之难,更是一个朝代的伤心之史。在繁华富足当中,突然崩溃,亦是千年少见之事。再建南宋,久居钱江之畔,临安临安,已再无临意。不过相对长期稳定的政治局面之下,皇位继承这个中国传统政治的大难题,在南宋前半期又成为难上加难的超级难题。南宋前四帝,总共见过了四次内禅(高宗为皇子时,见徽钦之禅)。王朝体系下,就没有真正的家事与国事的分别,这一国事家事大难题,搅得政局翻覆,影响极大。再到开禧北伐,只好说它是虚假的反攻。韩侂胄的大冒险,终把屠刀留给了自己。而由此导致的政局动荡,让后人感觉平添了几分萧瑟。更不幸的是,蒙古崛起,应对失当,为终没落埋下了失败的种子。以此五事,可见宋朝历史脉络的大关节之处。除此之外,大事当然更多,不过丛书容量有限,只能留待今后继续讲述。
以上五人五事,共同构成了我们设想中的“宋朝往事”。知人论世,读人读事,把“人”和“事”立体组合起来,这是我们设想的一种新尝试,成功与否,还需要留待时间来验证。但是希望读者诸君,能看到我们11个人的共同努力,期待您与我们携手,一起走进宋朝,欣赏大宋往事,感慨世事变迁,回到大宋场景中,感受历史长河的孤独前行。
本人供职于坐落在千年古都的河南大学,日常所居之处,每日教学相长之所,就在开封的东北角,宋代遗存“铁塔”之下。这个位置,大概也是王诜的“西园”附近。无论雅集是不是真的存在,作为宋文化的象征,早已经名垂千古。在西园与宝绘堂旁,走在千年铁塔之下,不由得就会生发出思宋之情,悬想宋人生活之景之情,与二三同志研读宋史,更体悟得“雅集”之趣。也就是在这个宋文化与文明萌生的一处所在,在辽宁人民出版社蔡伟先生的盛情邀请下,本人虽不敏,但勇于任事,担下了组织撰写“宋朝往事”的工作,希望我们11个人的努力,以“轻学术”的方式,既有学术上的严谨厚重,又去掉严格脚注带来的束缚与阅读限制,能带给大家一点不一样的阅读体会。感谢陈俊达(吉林大学)、黄敏捷(广州南方学院)、蒋金玲(吉林大学)、刘广丰(湖北大学)、刘云军(河北大学)、刘芝庆(湖北经济学院)、王淳航(凤凰出版社)、王浩禹(云南师范大学)、张吉寅(山西大学)、赵龙(上海师范大学)等一众优秀青年学者(以上按姓名拼音排序)的鼎力支持,加盟此系列的撰述。
我们也知道,坊间已经有很多种宋史普及读物,我们新增这一丛小草,希望它也有同样的生命力。我们贡献全力,虽然通俗,但不媚俗,文字尽量有趣,但是绝不流于戏说,希望能为您的读书生活增添一点真正的趣味。当然,高人雅士,亦望教导指出书中不当之处。您开卷展读之时,希望我们11人没有辜负您,也没有浪费您的宝贵时间,更愿读者诸君与我们一起走进宋朝,知宋,谈宋,理解宋。
唐朝末年,政治斗争愈演愈烈,自然灾害频发,在河南濮阳县、范县以及山东菏泽等地,先后爆发王仙芝和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广明元年(880),黄巢农民军占领唐王朝的都城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建立“大齐”政权,取年号为“金统”。这场农民起义历时约十年,终以黄巢在泰山狼虎谷自杀身亡而告失败。在这支农民军里,有一位宋州砀山(即今安徽省砀山县)的将领名叫朱温。他于中和二年(882)叛变投唐,被唐僖宗任命为高级将领,并赐名“全忠”。后来,他因参与镇压农民军有功,被封为梁王,成为唐末有权势的武装割据力量。羽翼日渐丰满的朱温,不再满足于做一方诸侯,于天复四年(904)在河南洛阳杀了唐昭宗,立昭宗的儿子李柷为帝,即唐哀帝。三年后,朱温连这个傀儡皇帝也不要了,直接逼其退位,自立为帝,国号为梁,改元开平,是为梁太祖。从此,中国历史即进入五代十国时代。
后梁的建立,意味着中国古代自唐王朝以来的统一局面被打破,古代中国被重新分裂,乱世再现。所谓“五代”是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十国”是指: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又称“荆南”)、北汉。“五代”各割据政权基本都在北方,而“十国”当中除北汉在今天的山西附近外,其余9个割据政权基本都在南方。
五代十国之乱持续了五十余年。这一时期的士大夫,或许是中国古代为难堪的。这个群体也基本分裂为两类:一类依然秉持传统,向往功名,追求“学而优则仕”。另一类则与之截然相反,他们选择了消极避世,隐居于山水间,不断净化自身道德,追求宁静的生活。然而现实世界里的政权更迭有若走马观花,令人眼花缭乱,致使君臣之谊十分淡薄,士大夫不知该如何做一个王朝的忠臣。当旧主被弑之时,他们未尝在意,反而心安理得地拥立新主,毫无亡国丧君之痛,以至于后代正统史家评说冯道之流时,认为他们“廉耻丧尽”。
显德七年(960),后周皇帝的侍卫长赵匡胤在陈桥(今河南省新乡市封丘县东南)发动兵变,取代后周称帝,以开封(今河南省开封市)为都城,改国号为宋,史称北宋。从此,中国历史上迎来了一个独特的王朝。开宝九年(976),宋太祖驾崩,他的弟弟赵光义受遗诏即位,是为宋太宗。他一面向南继续施压,使南唐陈洪进及吴越钱俶相继上表归顺;向北进攻北汉,使刘继元奉表投降,从而结束了五代十国藩镇割据的混乱局面,一个盛世即将来临。
宋太祖、太宗为避免武人割据的历史乱象重演,防止自己创立的王朝像五代各国一样短命,选择了国策转变,由重武转向重文。宋太祖、宋太宗在位期间,开创和完善了各项典章制度,奠定了宋代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军事等各项制度的基石,成为宋人的“祖宗之法”。“重文抑武”治国方略的实施,使宋代科举考试得以“扩招”,读书人以“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的勇气,奉行“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相信只有“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等身”,才能实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梦想。
宋代的统治者主张“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客观上将读书人聚集在统治者周围,不仅使中国古代文人政治走向极致,还促成了宋代士大夫群体凝聚意识的愈发自觉。他们是社会和政治的精英,学养普遍较高。他们以舍我其谁的豪情,期待以天下为己任的理想能够实现,从而展现出不计个人得失的风范。他们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血脉已经深深融合于中华民族的血液中,而范仲淹则是他们的典范。他所追求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精神,是宋代士大夫思想境界的一种折射,深深感动着后人,并对后代士大夫的群体规范影响深远。
历史是人类创造并记载的,任何历史事件都离不开历史人物的活动。钱穆先生曾说过:“历史是人事的记录,必是先有了人才有历史的。”认为“要研究历史,首先要懂得人”。历史人物或因得志功成,有所作为,成为历史星河耀眼的明星;或失意落寞,虽有所成就,终究成为成功者的陪衬。就历史人物研究的要义而言不外乎两个面相:一是重建历史人物的历史事迹,二是给予这些历史事迹以合理的解释。由于历史人物已然成为历史,今天的研究者不可能直接与之面对面交流,而主要是通过阅读既有历史文献,运用正确的历史观,对其进行辩证分析和恰当评价。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曰:“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立德”指的是一个人的道德操守,“立功”是指一个人的事业功绩,“立言”是指著书立说传诸后世。因此,古人往往从立德、立功、立言三个层面来评判一位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范仲淹生于宋太宗年间,于宋真宗时初露政坛,至宋仁宗时才干得到充分展现,从政时间大约40年。梳理他的一生可以发现,无论高居庙堂,或是谪贬地方,甚或镇守边陲,文治武功乃至文学,俱为卓著。他的嘉言懿行,时人称颂,后世敬慕,正所谓“不朽”也。
历史是源,文化是流,伟人是魂。历史、文化与伟人共同塑造了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精神风貌。作为一名历史研究者,我们在面对范仲淹这样的历史人物时,必须以谨慎的态度,把学术的变成普及的,让历史走向大众。因此,笔者非常期待通过撰写范仲淹及其所生活的时代,梳理中华历史的古老悠远,解读中华文化的渊源有自,弘扬优秀历史人物的爱国主义传统。让我们向先贤致敬,向他们坚持操守、和而不同的君子风范致敬;向他们无所畏惧、勇立潮头的英雄气概致敬;向他们家国至上、先忧后乐的博爱胸怀致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