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清俗纪闻
》
售價:HK$
101.2
《
镜中的星期天
》
售價:HK$
76.2
《
世界前沿技术发展报告2024
》
售價:HK$
193.2
《
可转债——新手理财的极简工具
》
售價:HK$
66.7
《
新加坡教育:神话与现实
》
售價:HK$
98.9
《
“口袋中的世界史”第一辑·冷战中的危机事件
》
售價:HK$
299.0
《
绝美的奥伦堡蕾丝披肩编织
》
售價:HK$
181.7
《
狂飙年代:18世纪俄国的新文化和旧文化(第二卷)
》
售價:HK$
177.0
|
編輯推薦: |
北京大学教授何九盈先生是我国著名古汉语专家,本书是何先生长期古汉语教学实践的结晶。阐明古汉语词汇理论、普及古汉语词义知识,全书例证丰富,考释严密,方法得当,证据充足。阅读本书可以有效提高古汉语词汇理论水平,获得正确的古汉语词汇知识,掌握在具体语境下辨析词义的方法。
|
內容簡介: |
学习古汉语的重点是掌握词汇,准确把握词义。本书是我国著名古汉语专家、北京大学教授何九盈先生多年从事古汉语词汇教学研究和实践的结晶。分三辑,第一辑,古汉语词义理论,论述词义的时代性、系统性,分析词义与语法、语音的关系等;第二辑,古汉语词义考辨,用具体实例对若干古汉语词汇进行考辨,做出准确训释;第三辑,词义分析与古文阅读理解,结合具体上下文语境讲解如何准确分析词义,进而正确理解文意,读懂古代典籍。全书例证丰富,提供了多种考释分析并掌握词义的方法,如本义探求法、因声求义法、古今差异比较法、例句排列法、以今证古法等,为读者提供了掌握古汉语词汇的实用的方法和门径。
|
關於作者: |
何九盈, 1932年生,湖南安仁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语言学家。研究领域为汉语音韵学、古汉语词汇、文字学、中国语言学史等。语言学和汉语研究的主要著作有:《中国古代语言学史》(第4版)、《中国现代语言学史》(修订本)、《古韵通晓》(与陈复华合著)、《古汉语词汇讲话》(与蒋绍愚合著)、《音韵丛稿》、《语言丛稿》、《汉语三论》、《古汉语丛稿》、《汉字文化学》、《全球化时代的汉语意识》、《重建华夷语系的理论和证据》等。在《散文》、《光明日报》、美国《星岛日报》等报刊发表散文多篇,结集为《书山拾梦》。
|
目錄:
|
第一辑 古汉语词义理论
要重视古汉语词义的学习
一 问题往往出在词义上
二 词义的系统性
三 词义与语音、语法
词义的时代性
古汉语的特殊词汇
一 反训词
二 偏义复词
三 联绵词
四 重言词
五 外来词
第二辑 古汉语词义考辨
词义答问
“庙堂”
……
第三辑 词义分析与古文阅读理解
编后记
|
內容試閱:
|
“语文教师小丛书”以“大家经典小书,语文教师常备”为选书标准,充分考虑语文学科具有的民族性、基础性、综合性的特点,满足提升语言、思维、文化、审美等语文素养的要求,精选语文教师公认的中国本土学术大家的经典著作。这些著作涵盖语文教学内容相关的学术领域,如语言学、文学、古汉语、教学法等等,篇幅适中,内容精要好懂,深入浅出,值得反复阅读。每种书均请当代学者撰写导读,针对语文教师阅读需求介绍主要内容、读法、相关背景知识等。
我们说某个词有某个意义,都是从实际用例中归纳分析出来的,例句排列法也就是归纳分析的方法。如本书在考释“诬”的意义时,就列举了大量的例句,通过排列这些例句,归纳出了“诬”的意义是虚夸、妄言,而不是“诬蔑”“诬告”。拿虚夸、妄言义对照大批的例句,都可以讲得通,说明这样归纳出的释义是可信的。我们这里再补充一个例子。“诛”,《现代汉语词典》(第 7 版):“杀(有罪的人)。”但我们看《左传》,共有 13 例“诛”,多数显然是不能理解为“杀”的,如:得志于诸侯,而诛无礼,曹其首也。(《左传·僖公二十五年》)诛而荐贿,则无及也。(《左传·宣公十四年》)前一例是说晋公子重耳在流亡过程中,经过曹国时,曹共公欲对其无礼,僖负羁之妻进谏说,重耳如果得以回国成为晋国国君,惩罚对他无礼的诸侯,曹国就会是第一个。“诛”的对象是一个诸侯国,显然不能理解为“杀”。后一例是孟献子向鲁宣公建议要主动去讨好楚国,若是等到被责罚再进贡,就来不及了。“诛”的对象也是国家。排列《左传》所有“诛”的用例,只有一例似乎可以理解为“诛杀”,沈玉成(1981:277)也翻译为“诛杀”。子孔当国,为载书,以位序、听政辟。大夫、诸司、门子弗顺,将诛之。子产止之,请为之焚书。子孔不可,曰:“为书以定国,众怒而焚之,是众为政也,国不亦难乎?”子产曰:“众怒难犯,专欲难成,合二难以安国,危之道也。不如焚书以安众,子得所欲,众亦得安,不亦可乎?专欲无成,犯众兴祸,子必从之!”乃焚书于仓门之外,众而后定。(《左传·襄公十年》)其实,从上下文根本看不出子孔因为众人的反对就要杀掉那些人,“诛”理解为 “责罚”更好。其他各例虽然在具体的语境中意义稍有不同,但都可以用“责罚”来概括,也没有一例是可以理解为“杀(掉)”的。当然到了战国以后的文献里,有些“诛” 就确实可以直接训释为“杀戮”义了。任何词义都是概括的,一个词在不同句子里的意义,因为上下文语境的关系,可能需要作不同的理解,但那不一定就是一个概括的词义。传统训诂讲究“求之本句 2021 年第 1 期·57· 则通,验之他卷亦安”,就是说读古书,要避免随文释义,对一个词的意义训释,不能只求在一个句子里说得过去,还要力求这个训释在别的句子里也讲得通。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