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海外中国研究·未竟之业:近代中国的言行表率
》
售價:HK$
135.7
《
我们为何建造(城市与生态文明丛书)
》
售價:HK$
89.7
《
算法经济 : 商业逻辑与人类生活的智能演进(生动呈现AI与算法的创新应用与商业价值)
》
售價:HK$
79.4
《
家书中的百年史
》
售價:HK$
79.4
《
偏爱月亮
》
售價:HK$
45.8
《
生物安全与环境
》
售價:HK$
56.4
《
泥土:文明的侵蚀(城市与生态文明丛书)
》
售價:HK$
84.0
《
医用化学(第三版)
》
售價:HK$
57.3
|
編輯推薦: |
本辑以对欧洲汉学史的专门梳理为一大特色。《大唐西域记》和“鸟巢禅师”等东方文化交流的个案研究也颇具启发意义。
|
內容簡介: |
跨文化对话第47辑关注西方汉学史研究和古代和近代东方文明之间的文化交流,如有法国、英国、比利时汉学史的专题文章和汉藏学者对《大唐西域记》的研究成果。本辑对美国、俄罗斯及拉美文坛动态也有专门介绍,体现了辑刊立足于比较文学和文化研究的宗旨。
|
關於作者: |
乐黛云(1931年-),生于贵州贵阳,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大学现代文学和比较文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李比雄,法国,欧洲跨文化学院院长,学者。
钱林森,1955年生,浙江人,现为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所长,著作有《中国文学在法国》、《法国作家与中国》等。
董晓萍,青海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
目錄:
|
特 稿
回归宇宙的对话 ﹝法﹞金丝燕
法国汉学渊源及其文化背景 ﹝法﹞白乐桑
比利时汉学史 ﹝比﹞巴得胜(刘修远 译)
英国的汉学和汉字教学渊源刍议 ﹝英﹞张新生
死亡的生命意义
——《死亡的五次沉思》译后记 ﹝法﹞裴 程
论 稿
宗教信仰与构建绿色文明
——绿色文明与跨文化研究的对话(下) 李晓西
钟敬文、盐谷温与非经学神话研究 董晓萍
鸟巢禅师:现代中印佛教人文交流的特例 陈 明
文学的交流:阅读书目与相似性的优先问题
——以瑞溪周凤《卧云藁》的校注为例 张哲俊
敦煌写经《法句经疏》(P.2325)书写因缘蠡测 张 远
国际民俗学研究的几个问题:20世纪60至80年代
——以美国民俗学派为主 陈顿斐
寄居与流动:法国手工艺传承发展的两个主要特征 胡小宇
幻与真之间:让·科克托笔下的近代中国形象 李 诺
美国文学的公共议题与私人书写 陈俐利
从本土暴力到流亡散居
——2020拉美文坛年度报告 李琼璐
“他们的波尔金诺”
——2020年俄罗斯文学动态述评 胡 颖
“教育援青”与跨文化中国学专题
“教育援青”新书出版与跨文化中国学教育 顾 青
密切关注青海的语文教育 王 宁
青藏高原生态文化建设与“教育援青”的价值 史培军
《大唐西域记》研究与北京大学东方学的发展历程 陈 明
《大唐西域记》的藏文译本刍议 卓泽加
短 讯
教育援青”新书发布会暨跨文化中国学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讨会
-------青海师大高科院丝路跨文化研究中心
法国阿尔多瓦孔子学院举办“中国语言与‘文’”国际研讨会暨第十五届欧洲孔子学院汉语教师与本土教师培训
-------刘 曼
《跨文化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与前沿人文科学基础用书
-------王琬莹 杨宗元
“档案·手稿·知识建构:北京大学与中国东方学”学术工作坊暨纪念季羡林、金克木先生学术成就座谈会成功举办
-------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作译者简介
|
內容試閱:
|
《跨文化对话》是中国国家J育部所属文科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主办的定期性系列学术集刊(以书代刊),刊登海内外有关跨文化方面的学术论文,以及上述领域的严肃的学术评论。对比较文化进行研究的文集,文章包括:全球化进程与入世后的中国第三部门,多元文化世界的相互认知,开拓一片对话的空间等。
死亡的生命意义——《死亡的五次沉思》译后记
﹝法﹞裴 程
《死亡的五次沉思》不是一部学术论著。程抱一说:他不是在开讲座,而是在朋友们的陪伴下作沉思,“小心翼翼地探索前进,力图使自己尽可能地贴近真实”。这里所说的“真实”,并非指黑格尔式的绝对真理,或某种宗教意义上的信仰、甚或教条。而是指毕其一生的经历和思考,尽可能地贴近自己对死亡的感受或感应。他在说这句话时已经年逾八十四,在文学创作上已经跻身法国当今诗坛之最,成为“存在诗人”行列的杰出代表;在生活上经历了许多坎坷,而且由于高龄,有过多次在病榻前与好友诀别的悲痛经历。所以,听这样一位老人以切身经历和感受谈论“死亡”——这个通常被避免、遭忌讳的话题——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
“死亡”这个话题的特殊性,以及在朋友们的陪伴下,通过交谈的方式阐述自己的沉思,这些特点都使得《死亡的五次沉思》成为程抱一最具个性化的著作之一。正如法文出版者在前言中所说的那样,读者可以通过阅读参与交谈,成为被作者称为“亲爱的朋友”的一员。的确,“交谈”就是阅读本书最恰当的方法和姿态。读者在和作者的“交谈”中,获得启示,引发自己对死亡问题的感受和思考。所以不言而喻,翻译的过程,也是和作者“交谈”的过程。更兼译者有幸多次和作者促膝而谈,或者在电话中直接向他请教一些疑问,所以值此中译本出版之际,谈一些心得和读者分享、“交谈”。
本书的副标题《换言之:生命的沉思》非常明确地告诉读者,沉思死亡的最终目的是探究生命的意义。所以,程抱一在第一沉思开篇就直接申明自己“属于坚信生命秩序的那一部分人”。生命的意义,这是一个古今中外被无数文人学者和艺术家,用哲学、文学、艺术等各种方式和语言探讨过的问题。程抱一的独到之处恰恰在于,从死亡,这个看似生命的对立面、或者说是否定生命的角度,来探讨生命的意义。所以,他在第一沉思里提出的观点的转变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是进入整个沉思的钥匙:“与其从生命的这一边把死亡看作一个可怕的怪物来揣度,不如从死亡的那一边来面对生命。”为了表述方便,译者曾经在《说灵魂》中译本序中,把这个观点的转变概括为:“与其由生向死,不如由死向生”。
程抱一不止一次强调,他关于生命的思考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尤其道家大道不息的思想影响。他坚信大道“周行而不殆”,宇宙只有一个历程,那就是生生不息的生命之道。程抱一在《美的五次沉思》《死亡的五次沉思》和《说灵魂》等著作中,都谈到了中国道家思想对天地万物依循大道有机地相辅相联,从无到有,又从有复归于无的循环往返的观点。他认为不是把有和无对立,而是从运动和变化中把握它们之间的转化,这是对生命之本的大感悟。非但如此,“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观点,向我们启示了存在的层次性,“从一个层次到另一个层次,发生着垂直的上升运动,这就是道的法则,它在开放、超越、转化和蜕变等一系列要求的支配下运行”。在这个母语文化关于生命与万物相连的感悟基础上,程抱一非常明确地把道家所说的“无”和虚无主义的“虚无”区分开来。“同样我们也说‘无’,所不同的是,在我们看来‘无’意味着一切。所以,我们要借用道家鼻祖老子的一句话:‘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节选自﹝法﹞裴程:《死亡的生命意义——〈死亡的五次沉思〉译后记》,有改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