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2000—2020南大建筑教育丛书)建构设计

書城自編碼: 3830005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教材研究生/本科/专科教材
作者: 吉国华、赵辰 主编
國際書號(ISBN): 9787305241109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3-01-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20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185.0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白蛇:浮生艺术画集
《 白蛇:浮生艺术画集 》

售價:HK$ 193.2
没有一种人生是完美的:百岁老人季羡林的人生智慧(读完季羡林,我再也不内耗了)
《 没有一种人生是完美的:百岁老人季羡林的人生智慧(读完季羡林,我再也不内耗了) 》

售價:HK$ 56.9
日耳曼通识译丛:复原力:心理抗逆力
《 日耳曼通识译丛:复原力:心理抗逆力 》

售價:HK$ 34.3
海外中国研究·未竟之业:近代中国的言行表率
《 海外中国研究·未竟之业:近代中国的言行表率 》

售價:HK$ 135.7
算法经济 : 商业逻辑与人类生活的智能演进(生动呈现AI与算法的创新应用与商业价值)
《 算法经济 : 商业逻辑与人类生活的智能演进(生动呈现AI与算法的创新应用与商业价值) 》

售價:HK$ 79.4
偏爱月亮
《 偏爱月亮 》

售價:HK$ 45.8
津轻:日本无赖派文学代表太宰治自传性随笔集
《 津轻:日本无赖派文学代表太宰治自传性随笔集 》

售價:HK$ 66.7
新经济史革命:计量学派与新制度学派
《 新经济史革命:计量学派与新制度学派 》

售價:HK$ 89.7

 

建議一齊購買:

+

HK$ 35.0
《植物生理学实验(第2版)》
+

HK$ 98.8
《妇产科护理学(第7版/本科护理)》
+

HK$ 123.8
《中医内科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

HK$ 63.2
《高等数学(第七版)(上册)》
+

HK$ 63.4
《常见动植物标本制作》
+

HK$ 61.3
《玻璃球游戏(译文名著精选)》
編輯推薦:
☆ 回顾南大“建构设计”这一品牌课程在二十年中的发展
☆ 结集了南大建筑系“建构设计”课程二十年来的课程教案和设计教学成果,回顾了这一品牌课程在过去二十年中的教学思路与方法的发展、演变过程
☆ 图文并茂,多张精美图片,四色印刷,形象展示设计教学成果

2000—2020 南大建筑教育丛书

《基本设计》
《概念设计》
《建构设计》
《南大建筑教育论稿》
內容簡介:
2000年,南京大学在国内率先开设面向研究生的“建构设计”课程,它成为南大建筑教育的标志性课程之一。课程基于对材料和性能的研究,从构造形式、建造方式和建造工艺本身出发来研究建筑问题,进而通过模拟建造和真实建造将其纳入设计教学。从早期对木构建造的实验到近年来对数字建造的实验,南大建筑在从建造出发的教学思路和方法上保持了一贯性,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本书回顾了这一品牌课程在过去二十年中的教学思路与方法的发展、演变过程,包含“建构设计”课程的教案和设计教学成果。本书适合建筑院校师生、建筑与城市研究人员、建筑师与规划师阅读,也为国内外学者研究2000年以来的中国建筑教育提供了一份重要的学术志。
關於作者:
吉国华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博士,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建筑设计及其理论、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数字建筑方面的研究及实践。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出版专译著、教材6部,发表论文60余篇,获得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奖一等奖、教yu部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一等奖等设计奖十余项。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第十一批高层次人才,江苏省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师,江苏省首批紫金文化创意英才。中国建筑学会资深会员,教yu部高等学校建筑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建筑学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学会立体城市与复合建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建筑学会计算性设计学术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建筑学会数字建造学术委员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第十届理事会常务理事,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第九届理事会建筑创作专业委员会委员、城市设计专业委员会委员。

赵辰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对西方与中国及非西方建筑文化的比较,已发表大量学术论文并出版专著《立面的误会》,产生了较大的学术影响,先后在芬兰、意大利、澳大利亚、美国等地众多大学讲学。在建筑与城市设计的研究与实践方面也有卓越的成果,建成一些重要的建筑作品。曾获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卓越奖(一等奖),建设部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二等奖,教yu部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二等奖、三等奖,多次获得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
目錄
目录

一、教学与研究 001

1.建构理论课程 003
当代建筑理论 2001—2020 004
材料与建造 2001—2020 006
现代建筑结构观念的形成 2001—2006 008

2.建构设计教学 011
木拱桥的建构实验
——木构跨度的实现方式与过程 2001 012
跨度的建构实验
——空间跨度的实现方式与过程 2002 015
建构研究 2003 019
自主搭建中的结构 2005 027
建构研究 2007 029
建构研究 2008 038
西溪湿地艺术家住宅建构设计 2008 042
建构研究 2009(Ⅰ) 044
建构研究 2009(Ⅱ) 048
建构研究 2009(Ⅲ) 052
建构研究 2010 054
建构研究 2011(Ⅰ) 056
建构研究 2011(Ⅱ) 058
建构研究 2012 060
南京大学体育中心设计 2012 062
建构研究 2013 072
精品书店设计 2014 080
“低技建造”设计研究 2016 090

3.中国木建构文化研究 103
中国木建构文化研究 2001—2020 104
中国木建构文化研究:材料的连接方式研究 106
中国木建构文化研究:跨度研究 108
中国木建构文化研究:中国木桥研究 110
中国木建构文化研究:
构造与结构单元组合的研究 112
中国木建构文化研究工作营 2010 114

二、建造教学实验 117

“四个木框架”建造实验 2005 118
浦口园林景观小品设计与建造 2006 126
南京/挪威特维德斯特兰德国际工作营 2006 134
南京红山动物园建造实验 2007 142
仙林大学生建造节 2012 150
“低技建造”:莫干山竹构搭建 2015 154
工业化竹材建造实验 2018/2019 164
设计基础二 2014 181
设计基础二 2015 186
设计基础二 2016 194

三、数字化建造 205

南大建筑的数字建造实验 206

1.本科毕业设计 215
校园休息亭设计 2013 217
校园数字化搭建 2014 219
基于互承结构体系的数字化搭建 2015 222
基于张拉整体结构的数字化搭建 2015 225
机器人技术在数字化设计和建造中的应用 2016 228
弹性三维打印坐凳设计 2016 231
数字化设计与建造 2017 234
基于可变密度构件的三维打印亭设计 2018 246
基于规则和算法的设计和搭建 2019 249
基于力学生形的数字化设计与建造 2020 252

2.工作营 261
量子点云 262
更轻的结构 266
DADA 2017国际工作坊 274
数字技术:可快速搭建的木构亭设计 280
自适应接头:
运用3D打印接头建造居住建筑 2017 286
适应性节点:
使用3D打印技术的建筑生态节点设计2018 290

四、其他 295

1.出版物 297
《南大建构实验》 298
《国际木构工作营》 299

2.硕士学位论文列表 301
硕士学位论文列表 302

3.毕业生的实践 305
我的建造教学与南大建筑的渊源 306
乡土建造与建构访谈会 314
內容試閱
序二

南大建筑的建造诗学
Construction Poetics in NJU Architecture

赵辰
Zhao Chen

南大建筑,从21世纪创建以来,似乎就与“建构”(Tectonic)有关联。真正了解南大建筑的人,都会理解在实际的教学、研究之中,南京大学建筑学科是全方位发展的。建构,这种建筑研究视角和学术主张,只是其中一个方面或者说是侧面,既不是南大建筑的学术思想之全部,也不是唯一。但是,实事求是地看,让中国建筑学界了解和留下印象的南大建筑的关键项还是建构。 1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南大建筑确实最有效地推动了建构这种“建造的诗学”在中国的发展。或者说,在当代中国,建构的建筑学术理论与实践正是与南大建筑共同发展的。在南大建筑的二十周年纪念之际,显然很有必要对南大建筑学术体系之中的建构理论的引介和建造设计的发展,做一个全面的回顾和总结。

一、南大建筑的学术宣言:建构倾向作为学术组合基础
南大建筑学术组合的建构先导
回顾以往,建构的主张其实是南大建筑的初心之一。众所周知,南大建筑是东南大学建筑之树的分枝。而建立南大建筑的首批学者,在已经经历多年的建筑实践、教学、研究过程之后初步形成了建筑学术思想。南京大学作为当时“九八五”的“C9院校”,选择建筑学作为所需拓展的重要学科,正是提供给我们一个可施展学术主张的平台。而在我们的学术兴趣与主张之中,以建造为中心的建构思想显然成为我们的共识,从而形成南大建筑的学术倾向。
某种意义上讲,建构是我们最初的学术组合之重要基础。其时,弗兰普顿(Kenneth Frampton)的《建构文化研究》(Studies in Tectonic Culture)英文版并未出版多久,但已经成为南大建筑成员们谈论最多的建筑理论著作之一。
2.针对中国建筑文化批判而定位的南大建筑
进一步回顾,这样的思想倾向形成于之前相当一段时间内,对中国建筑落后现象的批判和对过于僵化的学术体系之反叛。我们在曾经的东南大学(南京工学院)的建筑教学实践之中和在瑞士联邦苏黎世高等工业大学(ETH-Z)2研修时期,都已经对此有过充分的交流,从而酝酿出这种有共识的思想。相对于其他建筑院校和学者,我们有着相对明显的共同倾向。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思想来自对传统的以表现、绘画为中心的建筑学术体系之反思。在经历了极为强化的以建筑表现(制图、透视、表现图等)为中心的建筑研究训练的基础上,毕业后走向建筑实践的建筑师思考建筑的途径是以图面的表达为中心,将图示的内容视同于设计本身,而难以图示的东西就不再作为设计思考的对象了。与之对应的建筑理论是以“风格论”为中心的,以标签化的建筑形式分析为主体内容。建筑历史的所有内容,均以不同风格来定义建筑的历史时间和空间场所之差异,以“否定之否定”交替发展的“循环论”为依据,将建筑历史的各种风格归纳为历史发展规律。
这种建筑学术体系实质上是延续了“布杂—宾大”(Ecola des Beaux-Arts/U-Penn)的古典主义学院派,并糅合了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误读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建筑学术体系,以1949年以前的国立中央大学和之后的南京工学院以及清华大学为代表,在1949年之后的中国大陆建筑学术界有着相当统领性的意义。而在改革开放之后的20世纪80年代,这显然已经不适合建筑高速度发展的实际需求。然而,这种体系因再次误读西方(美国)流行的“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思潮,而混杂了对古今中外的不同建筑“风格”形式的索求、拼凑,并且在20世纪90年代更是由于房地产业的爆发式的发展而导致了极为可观的西方古典建筑形式之“大杂烩”,正是所谓“欧陆风”的潮流。其可被视为这种“风格论”建筑形式体系的极致状态,也正是我们南大建筑同仁们所深恶痛绝的建筑现象。而建构,作为以建造为中心的建筑本体论的美学理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受到我们的青睐的。
我们所共同具有的“埃泰哈”(ETH-Z)研修经历,更是给我们以极为充足的学术支撑。“埃泰哈”的建筑学术很好地继承了包豪斯(Bauhaus)的现代主义建筑的基本体系,尤其是其中以建造为核心的营造艺术(Baukunst),并在“二战”之后延续了建造、空间、场所三位一体的建筑形式整体性探讨,至20世纪八九十年代,已经形成明显领先于其他建筑学术体系的趋势。最为明显的就是,所谓的以建筑表现为中心的“风格论”是被彻底批判的,而带有美国民粹精神的“后现代主义”在埃泰哈也是完全没有市场的。这些对我们的建筑学术思想有极大的影响,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了应该接受的是这种真正对中国建筑当代发展有实质意义的现代建筑,是以建造为中心的一种建筑美学价值。因此,对埃泰哈深化的“新现代主义”建筑学术,我们的接受并不是简单机遇性的,而是在批判深害中国建筑界多年的“风格论”的基础上,在不断索求过程中遭遇所得的。
可见,南大建筑的建构倾向,来自该学术组合主要成员共同的建筑学术主张,来自对原本所处的落后的学术环境之批判,来自对中国新时代发展的合理建筑学术需求以及对中国建筑真正传统的回归。 3

二、南大建筑的教学与研究的全方位实验
在此基础上,南大建筑在成立之初的2001至2004学年期间的研究生教学之中,全方位地设置了与建构学术思想有关的各类课程。从当时全国范围内的比较来看,南大建筑的建构倾向是极其明显的。
1.建构理论前沿课程
首先是与建筑和设计理论相关的课程,王骏阳和笔者开设的“建筑理论研究”系列课程,虽然是分中西文化的全方位理论体系介绍与研究思想课程,但是各自都强化建构理论在其中的成分;冯金龙开设的“材料与建造”课程,更是完全以现代建筑的建造规律的各个构造部分来分类的,具体体现为设计方法论与技术支撑理论;朱竞翔开设的“现代建筑结构观念的形成”课程,结合其博士研究的基础,全面论述了以现代科技突破古典建筑结构形态而逐步发展形成的现代建筑结构观念与设计方法,对中国学生在建筑造型研究方面的结构思维塑造有极大帮助。
2.设计教学的建构实验
同时,南大建筑的设计教学以各种建构实验工作坊的形式全面展开:冯金龙在设计工作坊中首先展开各种比例和各种材料的模型制作的练习,足以让学生得到构造层面的研究训练,并且逐年更替发展至有结构造型意义的模型搭建;周凌设置的工作坊,在不同建筑材料的设定前提下,让学生研发了有建造模数限定的预制建筑构件之模型搭建;朱竞翔直接提供了一个小型自主搭建的案例,要求学生在选择各种不同的建筑材料之后,进行实际的构造与外部造型的设计研究。
3.木建构文化研究课
由笔者负责的一门名为“木建构文化研究”的选修课,运用以“材料—构造—结构”为基本思路的建构理论,设置了讲课(lecture)和工作坊(studio)并举的课程模式。在将中国木构传统放在全球的木构文明大背景之中,并以建构理论诠释中国木建造传统的讲课前提下,以特定的“六木同根”和“结构单元体”的木框架作为作业专题训练,要求学生理解木材基本材料性能和构造规律,并进一步引导至“跨度”与“高度”的不同结构形式的应用案例研究,而中国传统木构的浙闽木拱桥和侗族鼓楼成为这两个结构形式应用的实际案例。该课程在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进行重新诠释的大主题之下,在建构理论框架里对木构文化传统进行了深入研究。
4.出版物与学术研讨
在教学程序中全方位地实践建构倾向的同时,南大建筑关于建构研究与教学的初步成果开始以各种出版物以及会议论文的形式,出现在当时的各种出版物和媒体上,尤其是网络等新型媒体上,并且收到明显的社会反响。回顾起来,南大建筑2001年《A D国际建筑与设计》杂志的第一、二期发表了王骏阳老师的《解读弗兰普顿的“建构文化研究”》一文,这是首次在中国出版的当代建构研究的理论文献。并且,该杂志以对冯纪忠先生的访谈作为引介,提供了对“建构”理念的前辈学者的深度理解,出版之后获得了极大的反响。此后,针对当时中国建筑理论界对建构理论极其热衷而又莫衷一是之乱象,南大建筑于2004年举办了“结构、肌理和地形学—从建构表达到肌理和地形学介入”国际研讨会,由弗兰普顿先生亲自作为总召集人,邀请了多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知名建筑理论家和建筑师:兰普尼亚尼(Vittorio Magnago Lampugnani)、席沃扎(Mitchell Schwarzer)、隈研吾(Kengo Kuma)、法瑞尔与麦克纳玛拉(Yvonne Farrell & Shelly McNamara)、柴拉-波罗(Alejandro Zaera-Polo)、姆拉莱斯(Manuel de Sola Morales)、欧福(Kate Orff)等国际著名学者在南京大学进行了深入的建构主题研讨。此次研讨会的演讲内容又集合了其他重要学者的论述,随后以由丁沃沃、胡恒主编的《建筑文化研究》文集的形式全文出版,成为关于建构理论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最重要文献之一。

三、南大建筑的建造教学实验
眼下在中国建筑教育界,似乎经常可以看到与建造有关的教学活动。实际上,南大建筑是比较早地将真正的建造活动引入教学的。并且,相比之下在学术定义上是十分严谨和慎重的。
1.建造教学作为前期建构实验的整合
首先在前文提到的全方位建构研究课程的基础上,南大建筑已经获得了相当的建构教学经验积累。其中包含:课时的合理安排、实验工作环境条件、工具设备材料、实验教学辅助人员,以及学生的分工作组的合作和组织、分阶段的任务安排和目标控制,等等。在此基础上,2005年,我们将由几位老师负责的不同课程的课时集中起来,利用南京大学鼓楼校区蒙民伟楼未被使用的地下室空间,开始了真正的建造实验工作坊的尝试。
在这次实验中,我们很慎重地规定了仅仅以“四个木框架”为限定的四组建造实验:以给定的木构杆件和搭接节点,四组学生先实施了尺度为2400mm三维见方的木框架搭接;然后各组根据自己的设计来包裹围合其构架,同学们分别以阳光板、木条、木工板、包装箱纸板等材料,成功地完成了“四个木框架”的首次建造。这看似极其简单的首次建造实验,却耗费了我们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是,我们实现了南大建筑对建造教学慎重而严格的学术性探讨,那就是真实的尺度(real size)加上真实的材料(real material),两者同时具备的实验性建造教学,与其他的以模型为主的建构研究的教学活动有清晰的区别,也区别于一些艺术造型训练的“装置”(installation)。在完成作业的“评图”和庆典活动中,学生们利用“四个木框架”组成了整体的空间环境,形成有趣的空间生产效果。并且,我们借助网络进行了工作坊实践 过程的传播,由此引起了相当程度的反响。
此后在南大建筑的教学之中,建构实验的教学完全拓展到了以建造为中心,并在随后的历年过程中不断发展。2006年,木构建造实验发展至在浦口校区的“亭子”和“桥梁”设计与建造;2007年,依托南京红山动物园的“丰容计划”,围绕猴山进行了多个项目的设计与建造;时至2012年,南京大学建校110周年庆典之际,由校方提议,我们承接并在仙林新校区开展了“中国大学生建造节”,响应南大“绿色校园”的理念,设计建造了具有太阳能收集能力和生态意义的建筑。从建筑的规模、建造难度、复杂程度等方面看,此时的南大建筑的建造教学与实验能力都得到了进一步拓展。
“中国木建构文化研究”的教学研究,自2010年以后,随着主讲教师研究方向转向工业化竹材的建造应用,在对工业竹进行多种实验研究的基础之上,开始逐步展开以“集成材”为主的工业竹建造实验。2018年,在“东亚研究型大学联盟2018研讨会:‘亚洲绿色和弹性发展城市’”的支持下,我们在鼓楼校区逸夫楼举行“工业化竹材建造节”,由2017级硕士研究生设计建造了三层“竹亭”。2019年,我们参加国际竹藤组织(INBAR)主办的2019国际竹建筑大赛并获得前三名,随后在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上成功建造作品“竹之器”。值得指出的是,从工业化竹材开始,南大建筑的建造实验已经进入了工业化的建造程序:学生在建造实验之中可以直接将其设计指令发至工业化竹材生产企业,直接指导材料的制造并要求其按建造要求进行预制加工,保证学生在施工现场的装配式安装。这进一步顺应了当代生态化、工业化、集成化的建造要求,使得以建造为中心的教学研究紧密结合了社会发展的需求,其意义是十分深远的。
2.建造教学作为学术交流的活动
特别有意义的是,南大建筑的这些建造实验教学活动,多数还结合了与其他学术单位的交流、合作的内容。其中一类是国际合作交流的内容,另一类是不同专业的合作交流。2006年的木构建造工作营与挪威奥斯陆建筑与设计学院(Oslo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Design)合作,在南京大学浦口校区和挪威南部的小镇特维德斯特兰德(Tvedestrand)两地,分别合作设计建造了多个小型木构建筑。在分组的建造活动之中,两国学生被混合编组,为共同的内容而设计、建造。这种国际合作的建造工作营既给双方的学生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也为他们提供了极好的互相学习和体验的机会,极大地加深了他们对以建造为中心的建筑专业和职业规律多侧面、多角度和跨越文化的理解,必然对他们的职业生涯产生重大影响。在2012年的仙林校区“中国大学生建造节”中,我们召集了多达五所大学建筑学院的学生与教师,整个建造过程中的交流与合作非常充分,十分有利于学生理解实际建造过程中不同思维与工作方式的重要性。在近几年的工业化竹材建造工作营之中,都有结构专业的同学参与,在设计阶段都加入了结构计算和设计的改进,直至最后的建造。

四、南大建筑的数字建造实验
在以建造为中心的强大建构体系的教学研究基础上,南大建筑在数字建筑研究辅助设计(CAD)的基础上迅速向辅助制造(CAM)方向转移,并转向数字建造实验的教学探讨。
数字化时代的建造诗学既是对虚拟造物具象化的准确度的追求,也是对实体造物智能化程度的追求。
1.南大建筑的数字建造实验
数字设计一直是南大建筑重视的研究方向,多名教师在此方面都有着丰富的教学和实践经验。学院在数字实验室的建设方面也得到了学校层面的持续支持,配备了比较齐全的新型数字化加工设备,包括机器人加工建造系统、三维激光打印系统、三维激光扫描系统、数控雕刻机、激光雕刻机等大型数字加工设备,为数字化设计和加工建造提供了充分的技术保障,也使得各种新型数字技术的应用成为可能。因此,发挥我们的优势,在教学中开展数字建造的实验性探索,对建筑学科边界的拓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具体教学体系中,基于课程时长,我们设定了两类与数字建造相关的课程。一类是本科生毕业设计,这类课程时间跨度长,以数字建造作为课程的基本目的,让学生完整地掌握从数字生成到数控加工再到实体搭建全过程的相关知识。另一类是设计工作营,对象包括研究生和本科生。这类课程时间跨度短,通常聚焦于某个具体问题,以数字建造为手段进行研究,因而成果也更加丰富多样。
2.本科毕业设计数字建造专题
自2013年起,南大建筑的本科毕业设计一直在探索数字化设计与建造的教学研究,开展了一系列专题化的教学实践,并于当年获得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建筑学本硕贯通机制下的本科毕业设计专题化改革研究”的支持。自那时起,每年都会有1—2组学生加入数字化建造专题,并通过合作完成最终作品的搭建。到2020年,一共有10组设计作品,涉及的材料包括木板、木棍、泡沫块、三维打印材料等,涉及的加工工具包括激光切割机、三维打印机、数控机械臂等。这些教学成果为数字技术在设计和建造中的应用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
3.数字设计工作营
早在2011年,南大建筑就和荷兰代尔夫特大学建筑系合作了数字化教学项目“量子点云工作坊”,中荷两国的18名学生共同完成了从设计到加工到建造的全过程。自2015年开始,数字技术逐渐成为工作营的固定主题之一,指导教师既有来自国内其他建筑院校的CAAD领域的专家,也有来自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的学者。多元化的指导教师也带来了更丰富的数字建造成果。部分设计的后续研究还在国际CAAD会议上发表和宣讲,充分体现了数字建造的探索性和研究性。

五、结语
建构,也即所谓的“建造的诗学”(Poetics of Construction),虽然在建筑学术上是在20 世纪90 年代才在西方(欧美日)兴起而逐渐成为显学的,但因为它摒弃了建筑形式的文化差异的价值标准,实质上是更具建筑本体论的学术视角,因而也应该更适应中国以及非西方文明体系的建筑文化 。4然而,由于中国建筑界长期以来对西方学术体系盲目崇拜,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经济发展大潮之中对外来文化抱有强烈的猎奇心态,对源自西方理论的概念在未深入理解的前提下进行大势炒作已经成为一种常态。这导致南大建筑在从国外引进“建构”(Tectonic)这一学术概念时所做的工作也可能会被疑有哗众取宠之嫌。
今天我们回顾这段南大建筑的建造诗学历程,可以清楚地看到:当年南大建筑的成立,正是直面当代中国建筑与国际进一步接轨的发展需求,以及当时中国建筑学术水准相对落后的现实的结果。出于对常年笼罩在中国建筑界的“形式主义”和“风格论”强烈的不满和彻底的决裂之心,建构这种以建造为中心的学术思想被南大建筑选择,从而成为南大建筑的共识乃至学术组合的基础。也正因为这种对建筑学术追求的“初心”,而不是什么文字炒作,其在南大建筑随后的教学与研究之中不断得到探索而顺理成章地发展了。从理论上对西方当代建构思想的引介、解读,到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建构诠释;从以建构思想为指导的各种模型试验设计工作坊,到实际尺度 材料的建造教学;从传统材料和工艺探讨的建造实验,到计算机辅助的设计加建造的数字建造设计研究……对于建构,南大建筑显然不是只说不做的猎奇者,也不是以哗众取宠为特征的西方学术之廉价贩卖者。

赵辰
2020年10月23日于南京


注释:

1 笔者多年来从其他建筑学院的本科毕业生中招收硕士研究生,极为明显地感受到多数向往南大建筑的学子都是从建构入门了解南大建筑的。
2 根据行文方便和约定俗成的原则,既然建筑界已经接受“布杂”代表的法语“Ecola des Beaux-Arts”,我们应该可以用口语“埃泰哈”来代表德语“ETH-Z”(Eidgen?sische Technische Hochschule Zürich)。
3 笔者曾于2008年为南大建筑的学术专辑《建筑文化研究》写过《“建构热”后话建构》一文,其中以“建构之我见”和“建构之中国见”为章节标题,
?强调了我们对于建构的态度并非如前辈学者们习惯的“拿来主义”,而是从内心和国情出发的真实需求。
4 参见赵辰:《“建构热”后话建构》,载丁沃沃、胡恒主编:《建筑文化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