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全媒体时代的互联网:碎片化生存

書城自編碼: 3969418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管理一般管理學
作者: 段永朝
國際書號(ISBN): 9787302633372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4-03-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95.8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德川家康(全十三册)(他用30年活了下来,建立起300年基业)
《 德川家康(全十三册)(他用30年活了下来,建立起300年基业) 》

售價:HK$ 918.9
新知文库·动人的北平
《 新知文库·动人的北平 》

售價:HK$ 34.3
萧条中的生存策略
《 萧条中的生存策略 》

售價:HK$ 57.4
银色瀑布:美国兵工厂与中途岛海战
《 银色瀑布:美国兵工厂与中途岛海战 》

售價:HK$ 79.4
乔丹法则
《 乔丹法则 》

售價:HK$ 80.3
如何不被一杯水淹没
《 如何不被一杯水淹没 》

售價:HK$ 67.9
流人系列03:猛虎 午夜文库
《 流人系列03:猛虎 午夜文库 》

售價:HK$ 90.9
洛克现代性政治学之根
《 洛克现代性政治学之根 》

售價:HK$ 109.3

 

建議一齊購買:

+

HK$ 67.9
《员工没干劲,团队怎么带》
+

HK$ 73.8
《一本书掌握财务分析(拥有财务分析能力,就拥有了财务思维,就能》
+

HK$ 121.2
《合伙人裂变与股权密码》
+

HK$ 43.8
《带队伍:不会带团队,你就只能干到死!(向往的生活张艺兴同款!》
+

HK$ 50.4
《归属感:构建团队共同愿景、打造高效能执行体系的思维法则》
+

HK$ 118.8
《金字塔原理(全新精装修订版,麦肯锡40年经典培训教材)》
編輯推薦:
《全媒体时代的互联网:碎片化生存》以大历史的视野,从思想上回顾了电脑、互联网的发展历程,以“碎片化”“虚拟化”两个关键词,反思数码技术发展历程中所依托的技术哲学和笛卡尔主义思想脉络。
內容簡介:
《全媒体时代的互联网:碎片化生存》以历史的视野,从思想上回顾了电脑、互联网的发展历程,用“碎片化”“虚拟化”两个关键词,反思数码技术发展历程中所依托的技术哲学和笛卡尔主义思想脉络。近十年智能科技的深度发展,特别是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的发展,似乎使“代码即法律、一切皆计算”的理念成为业界共识,但“碎片化”“虚拟化”的倾向不但没有减缓,还有深度化的趋势。对年轻一代来说,通过裹挟生活与工作的赛博空间,反思暗藏在技术深层的“确定性思想”,理解“符号表征与计算”的理念,是重启认知、重构未来的重要思想基础。
關於作者:
段永朝,信息社会50人论坛执行主席,北京苇草智酷创始合伙人。中国计算机学会终身会员,中国自动化学会区块链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互联网协会共享经济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智能科学与技术学报》编委。兼任杭州师范大学阿里巴巴商学院特聘教授,阿里巴巴研究院学术委员,腾讯研究院云中智库顾问,滴
滴小桔智库顾问。曾任财讯传媒集团首席战略官,《中国计算机用户》《软件世界》杂志社常务副社长兼总编辑,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互联网时代》《智能时代》学术顾问。40年IT、互联网、媒体从业经验,工作领域涉及新闻媒体、铁路、化工、冶金、有色金属等行业;主持并参与多项大型企业信息化项目,涉及自动控制、智能仪表、人工智能、计算机网络、管理信息系统等领域。
主要著作:《意义互联网:新轴心时代的认知重启》《互联网思想十讲:北大讲义》《新物种起源:互联网的思想基石》。
目錄
第一部分
思想的底层逻辑
第一章 瞄准笛卡尔 //2
科学=理性=进步 //3
笛卡尔的“遗产” //5
焊接在底座上的信条 //8
“科学的进步主义史观”的内在逻辑 //11
“科学平和主义史观”的假设 //14
这的确是个严肃的问题 //18
第二部分 互联网思想简史
第二章 倒读电脑发展史 //22
电脑重生 //24
一桩剽窃案 //29
电脑的第一次创生 //32
“电脑三杰” //36
三个悬疑 //44
新经济与新命运 //55
丢失在网络中 //178
被卷入的主体 //180
第七章 我是谁 //183
主体确立的古希腊之旅 //184
理性:让人直立行走 //187
数学家的“好”日子 //190
确定性的丧失 //195
第八章 距离革命 //198
热身序曲:自负的科学家 //200
人与机器 //203
人与自我 //213
人与他者 //252
第四部分
超越笛卡尔
第九章 为什么说这个版本的科学应当终结 //256
“个体同一论”的谬误 //257
消失的距离与个体冲突 //259
什么导致了癫狂 //265
“他者”是一个悖论 //269
我们都是偶遇者 //274
理性暴虐下的癫狂 //283
知识与权力的结盟 //287
第十章 我知道你知道我知道你知道什么 //293
颠覆未遂:“扁平化”对抗“科层” //296
比特、赋值与单边主义 //305
点化世界的图谋 //307
內容試閱
从 1993 年算起,互联网商业化已经走过了 30 个年头。按照当年流行的一句
话—“互联网的 7 年等于 1 个世纪”,互联网已经度过了“4 个世纪”。这个说法虽为“戏言”,但其除了表达互联网发展之快、势头之猛外,也多少反映出一定的“特征”。
互联网的第一个 7 年,是门户网站的时代,美国在线、雅虎,中国的新浪、
搜狐、网易,开启了“全民上网”的热潮;第二个 7 年,出现了今日互联网平台的雏形,包括谷歌、亚马逊、脸书、推特,以及中国的腾讯、阿里巴巴、百度; 第三个 7 年进入了智能手机、社交网络时代,一时间 O2O、互联网金融、团购、数字新媒体如雨后春笋,共享经济异军突起,滴滴、美团、大众点评、携程、今日头条成为这一时期的佼佼者;第四个 7 年,则是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的时代,一波新的创业热潮方兴未艾,数字生活、智慧城市席卷而来。如今,“扫码刷屏”已成为常态,人们每日平均“泡”在手机上的时间已经超过了 6 小时。
这本书首次出版于第三波互联网热潮高涨的 2009 年。此前一年,一个传说中的神秘人物“中本聪”,在 11 月 1 日发表了一篇论文:《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的
电子现金系统》。5 年后,比特币成为互联网界的新宠,其不断攀升的“币值”,令金融学者瞠目,令银行家困惑。互联网还将如何发展?是否已经抵达了重要的
“拐点”?在全球网民数量超过自然人口 60%的时候,互联网的下一波意味着

什么?
思考这些问题的要害,在于从思想上把握互联网发展的整个历程。这个历程从商业发展的过程看,迄今不过 30 年,但其思想根系深藏在 20 世纪 40—60 年代计算机、阿帕网创生的年代,同时也携带着欧洲文艺复兴直至启蒙运动、工业资本主义兴起的 300 年间的思想基因。
作为工具的计算机、互联网,今天已经深入人心,而且极大地改变了人们日常生活、工作与学习的方式;然而作为思想的互联网、数码技术,是否已经“嵌入” 得太深,以至于人们在接触网络、感受网络、应用网络的时候,已经浑然不觉?
2013 年的“斯诺登事件”令全球震惊。借着对互联网底层的掌控力,借着
21 世纪之初美国“爱国者法案”的名义,美国军方联合美国政府安全与情报机构,大肆利用互联网进行各种层级的数据窃取、通信监听,以及各种信息渗透与政权颠覆活动。美国的国家网络安全战略一再升级,从早年的防御、竞争演化到为“确保美国战略竞争力”的“未来塑造”(参见 2018 年度《美国网络安全战略》)。
2017 年,特朗普政府公开宣称放弃“网络中立”原则,以“让美国再次伟大” 的口号,对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发起全方位的贸易制裁、技术封锁和经济围剿。互联网、数码科技已经从单纯的生产力促进工具演化为国家战略、全球竞争的重要砝码,并成为塑造未来世界秩序,引领未来文明走向的新空间、新疆域。
2007 年,美国哈佛大学法学教授莱斯格的《代码 2.0》一书问世,这本书第
一章的标题就是“代码即法律”。这与过去 10 年美国硅谷“计算原教旨主义”者的口号“一切皆计算”相映成趣,是当今美国网络科技界的思想主流。将这个世界的底层逻辑奠基于“算法”“代码”上,是潜藏在计算机、互联网发展历程中超过半个世纪之久的思想暗流。从致力于创造“能思考的机器”的英国科学家图灵,到宣称这个世界只需要 5 台电脑的 IBM;从创造可信计算基础设施的云计算,到致力精准营销、社会推荐的奈飞(Netflix)算法;从释放网民红利、重构数字权力的“人人都是发布者(UGC)”,到信息爆炸、数据隐私泄露的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法案;从倡导“重新定义一切”的分享经济,到深陷社会撕裂、族群分化的“信息茧房”……
2011 年 9 月发生在美国纽约的“占领华尔街”运动,从一个侧面生动地揭

示了数字世界的真相:1%的人占有 99%的财富。美国 MIT 媒体实验室创始人之一尼葛洛庞帝所宣称的“数字化生存”,并未成为福泽广被的“新趋势”,反倒使物理世界、数字世界间的“数字鸿沟”愈演愈烈。“比特化”的确事关人们的生存,但不是以纯技术的方式,而是以技术哲学、技术伦理的方式。换句话说,锋利的比特之刃,不但快速地切割着世间万物,更定义着世间万物,这是令人不得不警觉的“背后的力量”。
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历史学教授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一书中提出了一个震撼人心的观点:未来 99%的人都将成为“无用之人”。伴随过去几年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已经真切地感受到越来越多的“工作”被机器替代的威胁,很难淡定地将“技术进步”看作美好生活的组成部分。思考技术伦理的理论框架已经左支右绌,不敷使用。智能工具,这个人的造物,未来是否可能成为“奴役人”的新工具?人们思考这个问题的难度是双重的:一方面在技术伦理的维度,另一方面在人与技术、人与工具的关系的维度。
毋庸置疑的是,电脑与互联网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极大地塑造了当今世界的模样。但这个日渐长大的“怪兽”,又会在哪些方面吞噬人的领地,侵蚀人的世界呢?这些难题再一次摆在人们面前。
这本书酝酿于 2007 年,那是影响深远的美国“华尔街金融风暴”的前夜。当时初露端倪的“算法”,在纷繁复杂的金融衍生品开发、定价、推广的过程中, 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当 2009 年席卷全球的次贷危机演变为全球性金融灾难的时候,反思的声音覆盖了技术、金融、制度、文化各个层面。英国《卫报》当年发表了一篇观察家专栏文章,题目是《一个导致银行业崩溃的数字方程》。这篇文章深入剖析了被誉为金融业“牛顿定律”的期权定价模型 Black-Scholes 公式。这个建立在七八条假设之上,其中每一条假设都与现实世界不相符的“玩具模型”,被银行家、证券分析师大肆用来做各种金融衍生品的设计与推广—说这个公式导致世界银行业崩溃,是本次金融危机的“祸根”,这或许耸人听闻,但仔细想一想也不是道理全无:当今世界的脆弱性,的确建立在几百年来所谓科学理性精神的基础之上,透过一大批经验公式、算法把控世界的雄心日益爆棚, 以至于全然忘记了这些公式是建立在理想的、脆弱的假设条件之上的。

在过去的 5 年里,“代码即法律、一切皆计算”的观念已经超越了工程师群体,逐步蔓延到产业界、金融界、政府监管机构,甚至社会上。人们似乎没有从金融危机中吸取教训,依然把未来世界的秩序越来越多地托付给机器算法和计算模型。日益强大的算法在带给人越来越多的“酸爽体验”的同时,也无形中植入了这样的“未来观”—技术决定论甚至计算决定论。这是可疑的,也是危险的。
虽然互联网在过去的十几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笔者认为对互联网思想的深入探讨才刚刚开始。本书探讨的主要内容是互联网所依托的技术思想的演变及其核心特征:碎片化与虚拟化。本书中的相关事例可能是“老故事”了,但对希望了解互联网思想发展脉络的读者来说,可能仍然具有一定的价值。这种参考价值在于:近 10 年智能科技的深度发展,特别是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使“代码即法律、一切皆计算”的理念似乎成为业界共识,但“碎片化”“虚拟化”的倾向不但没有减缓,还有“深度碎片化”“深度虚拟化”的趋势。对年轻一代来说,数字技术裹挟生活与工作,碎片化、赛博格已然成为既定的事实,但暗藏在技术深层的“确定性思想”,特别是“符号表征与计算”理念,仍然有很大的探讨空间。如果不能深入了解这一思想特征,把握“碎片化”“虚拟化”背后的技术思想,底层技术创新就会面临巨大的认知天花板。在笔者看来, 有以下 3 个值得关注的思想动向。
第一,过去 10 年,数字技术“内嵌”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的能力日渐增强, 特别是工业 4.0、数字孪生、工业互联网概念兴起之后,伴随第三波人工智能、区块链/数字货币、5G 和物联网应用的浪潮,“数字化转型”成为近 5 年的主旋律。数字化与过去的互联网、信息化的区别与内在关联是什么?我认为有两点: 一是深度碎片化,二是认知重塑。
深度碎片化,即从原子向比特迁移的碎片化,转化为“原子 比特交互”的碎片化。这一进程以社交网络、移动互联、虚拟现实、大数据应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以及区块链与数字货币为主战场,将经济生产、社会生活的实体数据、行为数据、交互数据,统统纳入“数字世界”的基本逻辑。深度碎片化带来的一个明显后果,就是“迫使”人们在卷入智能技术的同时,“忘记”碎片化的底层逻辑。换句话说,就是“让人们在悄然进入一个又一个极致体验的数字场景,享

受便捷酣畅的数字体验之余,逐渐忘记实体世界与虚拟世界之间的逻辑关系,忘记碎片化这一基本事实”。或者说,将碎片化成功地转化为可以大肆收割的数字红利。这其实就是认知重塑的前提。
美国的数字网络空间国家战略,在近 5 年有一个重要的转变,就是加强网络空间塑造未来秩序、塑造未来认知的能力。这种认知塑造的技术思想,源于碎片化和虚拟化。
第二,近 10 年来,国际互联网公司(如美国亚马逊、谷歌、脸书等)逐渐放弃“技术中立”的价值观,认为算法不可避免地携带伦理因素,并致力于从技术角度渗透社会秩序、伦理范式的重建,这一动向值得关注(特别在生物技术领域表现突出)。也就是说,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技术思想,逐渐摒弃工业时代的技术观,拥抱和构建不确定世界的数字法则。这一动向根源于“碎片化逻辑”已经深入人心,已经成为认知数字世界的“潜意识”。
第三,最近 3 年,互联网公司集体从消费端(C)转向商业应用端(B),这背后固然有大势所趋的动力因素,但也有“抢占制高点”的竞争考量。在此过程中,互联网自身凭借技术优势所秉持的“去中心化”“颠覆”“重新定义一切”“马太效应”“唯快不败”等理念,背后实则是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技术原教旨主义”思想的翻版(在人工智能、区块链两个领域表现尤为明显)。对广大读者来说, 在这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技术背后,如何理解数字技术思想演化的历史背景,把握这种演化所内秉的基本假设,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这个问题或许是影响底层创新、原始创新的关键。
最后,借此机会我要衷心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的厚爱,感谢“智能传播媒介文化素养书系”编委,在他们的热心指导和帮助下,我有机会重新审视、修订这本书稿,全书每一部分的行文我都做了较细致的修订和改写。全书划分为 4 大部分:第一部分旗帜鲜明地提出数字思想的挑战,瞄准数字思想的底层逻辑,质疑盛行近 500 年的笛卡尔主义;第二部分聚焦电脑和互联网发展的思想史,通过简要回顾这一段历史,把握这一历史进程的思想脉络;第三部分重点剖析碎片化的哲学意蕴,指出隐藏在代码、算法背后的“权力之手”;第四部分回到对笛卡尔主义的批判,认为对被东方文化浸润的人们来说,警惕数字时代背后强悍的笛卡

尔思维,是重新站在时代前沿,对等地想象这个巨变时代的重要基础。
时代巨变已然发生,“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孕育,唯有在从思想上把握这种变局的技术脉络的同时,拉开历史的视野,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批判的精神, 方能驾驭未来、共创明天。
段永朝
2023 年 11 月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