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盗墓笔记之秦岭神树4
》
售價:HK$
57.3
《
战胜人格障碍
》
售價:HK$
66.7
《
逃不开的科技创新战争
》
售價:HK$
103.3
《
漫画三国一百年
》
售價:HK$
55.2
《
希腊文明3000年(古希腊的科学精神,成就了现代科学之源)
》
售價:HK$
82.8
《
粤行丛录(岭南史料笔记丛刊)
》
售價:HK$
80.2
《
岁月待人归:徐悲鸿自述人生艺术
》
售價:HK$
61.4
《
女人的中国医疗史:汉唐之间的健康照顾与性别
》
售價:HK$
103.8
|
編輯推薦: |
◆对八位文学大家作品的解读,透彻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
◆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学盛宴,领略辉煌的唐宋文学史
◆引领华文世界40年扛鼎之作,数百万读者奉为经典入门的**书目
◆选编代表性作品,优美白话翻译,精准原典注解,无须古文基础,也能轻松读懂
◆龚鹏程导读推荐
|
內容簡介: |
唐宋八大家,是唐代和宋代八位散文家的合称,分别为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
本书选编了唐宋八大家中的精华作品,类型、内容均丰富。在注释方面,解释力求简洁清楚;赏析方面,也做到深入浅出,除了说明题旨、段意之外,还进一步发挥文意,分析作法。通过对他们的文学创作和思想观点的深入了解和研究,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家的文字风格和文学成就,以及中国古代文学的演变和发展。
|
關於作者: |
张健
1949年生于台湾,祖籍浙江嘉善。诗人、散文家、学者,笔名有张虔、吴生、嘉山等。台湾大学中文研究所硕士毕业。曾任教于台湾大学中文系、台湾文化大学中文系、香港新亚研究所。著有《中国古典诗新论》《清代文学批评》等,另有诗集、散文集、传记、影评、翻译等作品。
|
目錄:
|
第一章 韩愈文选
原道/005
送董邵南序/019
杂说四/023
祭十二郎文/026
第二章 柳宗元文选
箕子碑/041
种树郭橐驼传/046
始得西山宴游记/052
钴 潭记/057
钴 潭西小丘记/060
第三章 欧阳修文选
纵囚论/071
相州昼锦堂记/077
醉翁亭记/083
泷冈阡表/088
第四章 苏洵文选
管仲论/102
辨奸论/109
心术/115
第五章 曾巩文选
寄欧阳舍人书/129
赠黎、安二生序/135
墨池记/139
第六章 王安石文选
读《孟尝君传》/152
伤仲永/154
《同学》一首别子固/157
游褒禅山记/160
第七章 苏轼文选
留侯论/176
喜雨亭记/183
前赤壁赋/187
记承天寺夜游/193
记游定惠院/197
方山子传/202
第八章 苏辙文选
六国论/215
上枢密韩太尉书/220
黄州快哉亭记/225
|
內容試閱:
|
用经典滋养灵魂
龚鹏程
每个民族都有它自己的经典。经,指其所载之内容足以作为后世的纲维;典,谓其可为典范。因此它常被视为一切知识、价值观、世界观的依据或来源。早期只典守在神巫和大僚手上,后来则成为该民族累世传习、讽诵不辍的基本典籍,或称核心典籍,甚至是“圣书”。
中国文化总体上的经典是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依此而发展出来的各个学门或学派,另有其专业上的经典,如墨家有其《墨经》。老子后学也将其书视为经, 战国时便开始有人替它作传、作解。兵家则有其《武经七书》。算家亦有《周髀算经》等所谓《算经十书》。流衍所及,竟至喝酒有《酒经》,饮茶有《茶经》,下棋有《弈经》,相鹤相马相牛亦皆有经。此类支流稗末,固然不能与六经相比肩,但它们代表了在各自那一个领域中的核心知识地位,是很显然的。
我国历代教育和社会文化,就是以六经为基础来发展的。直到清末废科举、立学堂以后才产生剧变。但当时新设的学堂虽仿洋制,却仍保留了读经课程,以示根本未隳。辛亥革命后,蔡元培担任教育总长才开始废除读经。接着,他主持北京大学时出现的新文化运动更进一步发起对传统文化的攻击。趋势竟由废弃文言,提倡白话文学,一直走到深入的反传统中去。
台湾的教育发展和社会文化意识,其实也一直以延续五四精神自居,故其反传统气氛及其体现于教育结构中者,与大陆不过程度略异而已,仅是社会中还遗存着若干传统社会的礼俗及观念罢了。后来,台湾才惕然警醒,开始提倡“文化复兴运动”,在学校课程中增加了经典的内容。但不叫读经,乃是摘选“四书”为《中国文化基本教材》,以为补充。另成立“文化复兴委员会”,开始做经典的白话注释,向社会推广。文化复兴运动之功过,诚乎难言,此处也不*细说,总之是虽调整了西化的方向及反传统的势能,但对社会民众的文化意识,还没能起到普遍警醒的作用;了解传统、阅读经典,也还没成为风气或行动。
20世纪70年代后期,高信疆、柯元馨夫妇接掌了当时台湾第一大报《中国时报》的副刊与出版社编务,针对这个现象,遂策划了《中国历代经典宝库》这一大套书。精选影响人们最为深远的典籍,包括了六经及诸子、文艺各领域的经典,遍邀名家为之疏解,并附录原文以供参照,一时社会震动,风气丕变。
其所以震动社会,原因一是典籍选得精切。不蔓不枝,能体现传统文化的基本匡廓。二是体例确实。经典篇幅广狭不一、深浅悬隔,如《资治通鉴》那么庞大,《尚书》那么深奥,它们跟小说戏曲是截然不同的。如何在一套书里,用类似的体例来处理,很可以看出编辑人的功力。三是作者群涵盖了几乎全台湾的学术精英,群策群力,全面动员。这也是过去所没有的。四是编审严格。大部丛书,作者庞杂,集稿统稿就十分重要,否则便会出现良莠不齐之现象。这套书虽广征名家撰作,但在审定正讹、统一文字风格方面,确乎花了极大气力。再加上撰稿人都把这套书当成是写给自己子弟看的传家宝,写得特别矜慎,成绩当然非其他的书所能比。五是当时高信疆夫妇利用报社传播之便,将出版与报纸媒体做了最好、最彻底的结合,使得这套书成了家喻户晓、众所翘盼的文化甘霖,人人都想一沾法雨。六是当时出版采用豪华的小牛皮烫金装帧,精美大方,辅以雕花木柜。虽所费不赀,却是经济刚刚腾飞时一个中产家庭最好的文化陈设,书香家庭的想象,由此开始落实。许多家庭乃因买进这套书,仿佛种下了诗礼传家的根。
高先生综理编务,辅佐实际的是周安托兄。两君都是诗人,且侠情肝胆照人。中华文化复起、国魂再振、民气方舒,则是他们的理想,因此编这套书,似乎就是一场织梦之旅,号称传承经典,实则意拟宏开未来。
我很幸运,也曾参与到这一场歌唱青春的行列中,去贡献微末。先是与林明峪共同参与黄庆萱老师改写《西游记》的工作,继而再协助安托统稿,推敲是非,斟酌文辞。对整套书说不上有什么助益,自己倒是收获良多。
书成之后,好评如潮,数十年来一再改版翻印,直到现在。经典常读常新,当时对经典的现代解读目前也仍未过时,依旧在散光发热,滋养民族新一代的灵魂。只不过光阴毕竟可畏,安托与信疆俱已逝去,来不及看到他们播下的种子继续发芽生长了。
当年参与这套书的人很多,我仅是其中一员小将。聊述战场,回思天宝,所见不过如此,其实说不清楚它的实况。但这个小侧写,或许有助于今日阅读这套书的读者理解该书的价值与出版经纬,是为序。
送董邵南序
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吾知其*有合也。董生勉乎哉!
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
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董生勉乎哉!
吾因子有所感矣:为我吊望诸君之墓,而观于其市, 复有昔时屠狗者乎?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译述】
河北、山西这一带,古人传说悲壮慷慨的豪杰很多。董生参加进士考试,一连好几次都不能得到主考官的赏识,所以怀着很高的才能,闷闷不乐地要到那儿去,我知道他一定会遇上意气相投的人。董生,打起精神上路吧!
像你这样有才华而不得志的人,只要是爱慕正义、有心行仁的人,都会爱惜你的。何况燕赵的豪杰,仁义是他们的天性呢!
可是我也曾经听人说过:一个地方的风俗,往往随着教化而转变,我又怎么敢担保现在那儿的风气还是跟古代一样呢?我不过姑且为你这次远行的遭遇做一个预言罢了。董生,加油吧!
由于你的北游,我心里很有些感触。请你到了那里以后,帮我凭吊一下望诸君乐毅的坟墓,并且去看看那里的市场,看看是不是还有古代那种隐居屠狗的豪杰。如果真有,请为我告诉他们:“现在有英明的皇帝在朝廷上,你们可以出来为国家效劳了!”
【赏析】
本文是赠序文,也就是用一篇比较短小的文章勉励、安慰将要远行的人,有时也顺便交代一些事情。写作的对象往往是好友或学生、晚辈。
本文的主旨是勉励董邵南(韩愈的学生)不要因为考场失意而泄气,并暗示他要爱慕仁义、追求真理,以古代的英雄为典范,不要随波逐流。有机会的时候,还是回到京都来效命朝廷的好。但说得非常委婉,一点都不露教训的痕迹。
这篇文章跟《原道》的体裁虽然不同,有一点却是一样的,那就是以古和今的对比呼应做骨干。
第一段从燕赵古代多悲歌感慨之士说起,指出董生不遇,去那儿一定能得到知音,意思是很积极的,在文章作法上,是一扬。韩愈文章常注意起句,往往声音响亮,意义庄重,又能出乎一般人意料之外。
第二段再由董生的不遇,转折到燕赵之士的仁义都出自本性,所以董生去那儿,更不会失望。第一段由燕赵之士说到董生,这一段又由董生说到燕赵之士,更逼近一层,这又是一扬。而最后一句说得很简洁,很含蓄,好像只说了一半就闭嘴了,其实意思已经很清楚了。这在文章作法上叫“暗笔”。
第三段表面上是一个回转,作者忽然把高调变成了低调,把鼓励变成了保留的态度,其实这才是作者真正的心意所在。古代多豪杰,不一定能保证现在也这样,时代改变了,风俗习气也会发生变化。说得清楚些,当时燕赵的藩镇已经不大听中央政府(朝廷)的指挥,说不定不久就变成叛乱分子,董生怀抱着很高的理想、很大的希望去那儿,恐怕难免要失望、要后悔哩。但是韩愈仍旧用很含蓄的方式来表达这种意思,“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是一句相当暧昧的话:到底是“预言”好呢,还是“预言”不好?表面上看来,似乎偏于好,其实恐怕是偏于不好的意思。最后又重复第一段的五字句,正好跟第一段所说的内容成一强烈的对比,这是一抑。这段里隐隐约约含有讽刺的意思。
第四段再从董生的远行抒发作者的感慨,要董生拜墓观市,正是拿乐毅、高渐离这些古代的英雄豪杰来比照现在的藩镇,一正一反,非常明显,但因为说得很自然,又不会显得太尖锐。最后那两句话,几乎已明示董生:最好还是不要去。可是完全不取直接说教的方式。真可说是摇曳生姿,变化自如。这一段表面是扬,其实是抑,不是大家,不容易写出这样的妙文来。
有人说:“这是韩文中阴柔之作。”我以为该说是“柔中有刚的作品”。这种作品,最能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但是运用得不恰当,便会软弱乏力,或头绪不清。韩愈可说是吸收了《史记》的笔法,吞吐变化,运转美妙,表面上是送董生,其实是挽留董生。文章虽短,转折却多,气势也很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