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传播的跃迁:人工智能如何革新人类的交流
》
售價:HK$
110.9
《
纯粹·古代中国的历史与制度
》
售價:HK$
62.7
《
生活来来往往 别等来日方长 新版(伍佰:“讲好了这一辈子,再度重相逢。”别等,别遗憾!珍惜当下才是最好的解药)
》
售價:HK$
58.2
《
一个英国军事顾问眼中的二战
》
售價:HK$
277.8
《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徐毓枬译本)(经济学名著译丛)
》
售價:HK$
67.2
《
瘦肝
》
售價:HK$
99.7
《
股票大作手回忆录
》
售價:HK$
55.8
《
秩序四千年:人类如何运用法律缔造文明(世界重归混乱,文明岌岌可危,法律与秩序是我们仅有的武器。穿越时间,鸟瞰全球,一部波澜壮阔的人类文明史)
》
售價:HK$
154.6
|
內容簡介: |
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是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表现,然而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普遍面临成本较高、经营收益较低的问题,导致银行商业模式不可持续。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方法论证检验了数字化转型赋能绿色金融的影响机制,通过改善银行绿色金融经营绩效,提升银行发展绿色金融的内生动力。
|
關於作者: |
刘霄汉,金融学博士,现任中船财务有限责任公司客户经理。
|
目錄:
|
目 录 引 言001 一、本书背景与意义002 二、相关文献综述007 三、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019 四、创新点与不足023 第一章 理论基础与机理分析027 第一节 相关理论概述028 一、绿色金融发展的经济学解释028 二、数字化转型赋能的金融创新演进030 三、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的必然趋势032 第二节 绿色金融发展与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关系035 第三节 数字化转型对商业银行绿色金融绩效的影响机理037 第四节 商业银行财务盈亏的平衡机制039 一、基于信贷平均成本不变假设的推导分析040 二、基于信贷规模不经济假设的推导分析045 三、基于贷款规模经济假设的推导分析051 第二章 发展进程与事实特征057 第一节 绿色金融发展的起点与困境058 一、绿色金融与生态文明建设058 二、绿色金融发展现状与主要矛盾059 三、绿色金融与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现实考察062 第二节 数字化转型的特征事实064 一、数字化转型与科技创新064 二、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发展现状067 三、数字化转型与绿色金融的关联内涵070 第三节 数字技术赋能商业银行绿色金融的实现路径071 一、大数据改善数据获取能力072 二、区块链提升数据安全能力072 三、人工智能增强数据分析能力073 四、云计算提高数据处理能力074 第三章 绿色金融发展水平和数字化转型水平的测度077 第一节 商业银行绿色金融发展水平的度量078 一、度量方法078 二、绿色信贷余额与绿色信贷占比的描述性统计分析080 三、MSCI ESG指数与彭博ESG指数环境评分的描述性统计分析082 第二节 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指标的构建087 一、构建方法087 二、文本挖掘法构建指数的描述性统计分析090 三、主成分分析法构建指数的描述性统计分析092 四、等效替代法构建指数的描述性统计分析094 第四章 绿色金融对商业银行短期经营效益影响的实证分析097 第一节 场景设定与研究假设098 一、绿色信贷与商业银行经营效益098 二、数字化转型与商业银行经营效益098 三、数字化转型与商业银行绿色信贷效益099 第二节 研究设计100 一、构建调节效应模型100 二、变量说明101 三、数据来源和描述性统计分析102 第三节 实证检验和结果分析104 一、实证结论104 二、内生性检验107 三、稳健性检验111 第四节 作用机制114 第五节 门槛效应分析116 第五章 绿色金融对商业银行长期经营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119 第一节 场景设定与研究假设120 一、绿色金融与商业银行经营效率120 二、数字化转型与商业银行经营效率120 三、数字化转型与商业银行绿色金融效率121 第二节 研究设计122 一、构建中介效应模型122 二、变量说明124 三、数据来源和描述性统计分析126 第三节 实证检验和结果分析128 一、实证结论128 二、内生性检验131 三、稳健性结论134 第四节 对数字化细分维度的进一步研究136 第六章 绿色金融对商业银行社会效益影响的实证分析141 第一节 场景设定与研究假设142 一、绿色信贷与商业银行社会效益142 二、数字化转型与商业银行社会效益142 三、数字化转型与商业银行绿色信贷社会效益143 第二节 研究设计144 一、构建调节效应模型144 二、变量说明145 三、数据来源和描述性统计分析146 第三节 实证检验和结果分析147 一、实证结论147 二、内生性检验149 三、稳健性检验152 第四节 作用机制155 后记157 一、研究结论158 二、对策建议159 三、未来展望166 参考资料16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