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甲骨文丛书·消逝的光明:欧洲国际史,1919—1933年(套装全2册)
》
售價:HK$
277.8
《
剑桥日本戏剧史(剑桥世界戏剧史译丛)
》
售價:HK$
201.6
《
中国高等艺术院校精品教材大系:材料的时尚表达??服装创意设计
》
售價:HK$
76.2
《
美丽与哀愁:第一次世界大战个人史
》
售價:HK$
143.4
《
国家豁免法的域外借鉴与实践建议
》
售價:HK$
188.2
《
大单元教学设计20讲
》
售價:HK$
76.2
《
儿童自我关怀练习册:做自己最好的朋友
》
售價:HK$
69.4
《
高敏感女性的力量(意大利心理学家FSP博士重磅力作。高敏感是优势,更是力量)
》
售價:HK$
62.7
|
編輯推薦: |
《好的孤独》
畅销书作家陈果代表作《好的孤独》新版归来:内容升级30%,陈果亲笔校订,增加全新人生感悟。全文四色印刷,配有质感四色插画
金句多,易传播:好的孤独,就是给自己一方空间,安心做自己,安然地释放自由。
容易引发共鸣:整本书包含了很多孤独者对生活、对生命、对自我、对世界的困惑与追问。孤独与寂寞是一回事儿吗?我们如何避免孤独吗?
内文夯实,框架清晰:陈果用八个章节循序渐进,为孤独者指出了一条逻辑自洽的明路:好的孤独,让你更懂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
《好的爱情》
万千读者期待的陈果代表作!全书精心修订,升级版归来!
增加陈果新的人生感悟。全文四色印刷,配有质感四色插画。
原来长久的爱情,就是一次又一次爱上同一个人。
陈果抓住了人类宿命的共通之处,用哲学思考的方式去梳理、剖析、解惑,帮助读者了解爱,拥抱爱情,成就自己,终你会发现:原来长久的爱情,就是一次又一次爱上同一个人。
|
內容簡介: |
《好的孤独》
面对孤独,人们面对其中的种种难题常常感到困惑。一方面做不到绕开或无视这些困惑,假装无惑地生活下去;另一方面又不安于就此这么困惑下去,久受其扰。
作者陈果将这些困惑当作自己人生的功课,用哲学思考的方式去梳理、剖析、解惑,帮助读者了解孤独,更好地拥抱孤独,成为更好的自己,以此更读懂生活,也更热爱生活。
《好的孤独》是一本哲学通俗读物,精选了哲学博士陈果十多年的生活思考与教学心得,囊括了她的思想精髓。整本书包含了很多孤独者对生活、对生命、对自我、对世界的困惑与追问,陈果用八个章节循序渐进,为孤独者指出了一条逻辑自洽的明路:好的孤独,让你更懂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
《好的爱情》
爱,是人类基本的本能,人们对它充满了好奇、期待、困惑。爱情又是人类美好的情感之一,我们一生都在与“爱”相处,与“爱情”磕磕绊绊。面对爱情,人们常感困惑常说“我已经不期待爱情了”。准确地说,是已经不敢奢望与某个人发生纯粹的爱情。
爱过的人,更深切地了解什么是孤独。只有真正的爱,才能治愈真正的孤独。人缺爱而生孤独,在孤独中等待爱,又因爱超越孤独。这爱,可以是两情相悦的爱情,可以是情深义重的友情、亲情,可以是对生活的无限热忱,当然还包括一个人的自爱——爱自己,就是在爱生活;爱自己,正因为爱自由。
作者陈果抓住了人类宿命的共通之处,用哲学思考的方式去梳理、剖析、解惑,帮助读者了解爱,拥抱爱情,成就自己,终你会发现:原来长久的爱情,就是一次又一次爱上同一个人。
|
關於作者: |
陈果
哲学博士,现任复旦大学教师
著有《好的孤独》《好的爱情》《懂你:道德教育的语言艺术》《黑格尔辩证法的真正起点和秘密》等作品。
她的作品经久不衰,广受读者好评。
|
目錄:
|
《好的孤独》
一章?好的孤独
直面孤单 003
孤独与寂寞 006
好的孤独 012
保持尊重的距离 015
留一点闲情做自己 020
孤独与思想为伴 023
第二章?孤独的共享
友情是什么 031
可贵的朋友 034
深沉的爱 038
血缘家族与精神家族 043
第三章?成为更好的自己
西西弗斯的人生 049
是你创造了你自己 059
C'' est la vie(这就是生活) 064
第四章 自我的位置
找寻自我 071
外功与内功 077
幸福的类型 081
高成就:立己达人 086
第五章 从自知到自信
自负者不自信 091
重要的是尺度 093
自信基于自知 099
人格魅力 106
第六章 从成熟到自由
人是桥梁 115
成长的烦恼 118
成熟与天真 122
成熟的自净系统 129
成熟的开心 133
成熟通向自由 137
第七章 从觉察到觉悟
觉察 143
觉悟 148
觉悟之乐 154
死生悠悠 158
以善意解读天意 164
诗意的自然 169
万物之道 173
第八章 用心生活
真诚之心 179
感恩之心 196
忏悔之心 204
好奇之心 208
附:把我说给你听 217
尾记 235
《好的爱情》
一章?好的爱情
什么是爱情 003
爱情与非爱情 007
爱情三元素 014
爱情的降临 034
爱人如养花 038
我爱你,与你无关 043
第二章?更好地相爱
爱上“我们” 057
独立且相爱 062
爱你的真实 065
深爱不败岁月 074
爱情的保鲜 078
纯友情也很美 084
第三章?先学会爱自己
认识世界与认识自己 091
人啊,认识你自己 103
认识世界的两种光 115
寻找智慧之光 119
了解你是谁 123
精神评价系统 135
适合的才好 138
第四章?成为大人
人只活一次 145
内在的大人 151
精神的自由 154
大学之道 170
师之道 180
由术入道 186
社会的良知 191
无用之大用 195
第五章?成为更好的自己
自我与世界的联系 201
做你自己的知己 204
你的知己,你的绿洲 208
人生的选择 214
难得糊涂 222
|
內容試閱:
|
《好的孤独》
直面孤单
人们常将孤独与寂寞混为一谈,总觉得这俩是难兄难弟,有个共同的起源——孤单。
人们常因“孤独”或“寂寞”而生哀叹,本质上是源于对孤单的恐慌,这种恐慌很多时候甚至超过孤单本身可能产生的实际负面影响。
人注定要承受属于自己的一切,生老病死,喜怒哀乐,在这一点上无人能够分担,无人能够代劳,再爱你的人也爱莫能助、束手无策。一个人的命运只能由他自己来承担,一个人生命中然会有的很多孤单终也只能由他本人独自去消化、去应对。如果孤单能够由他人分担,其实也就不成其为孤单了,不是吗?
人们对孤单的惧怕很多时候不亚于对死亡的惶恐,又或许两者在根子上是一脉相承的,因为对很多人而言,死亡就意味着永恒的孤单,死亡是绝对的孤单。
人们觉得死亡虽然可怕但尚且遥远,所以常常可以选择“忘却”,不去看,不去想,避开这个话题;人们对当下深切的孤单虽然难以忍受却又无可奈何,于是想方设法去掩盖、去逃避——回想当我们独自一人时,是否曾尝试以各种方式去呼朋唤友,试图以热闹的人群、嘈杂的环境、繁荣的社交来驱散内心的空虚、掩饰情绪的不安。假如只是躲避一时的孤单,这样做确实有一定效果。然而,天下无不散之筵席,总有曲终人散时。待到众人离场,孤单的你依然孤单着,甚至会因为由盛宴转入残局的落差而加倍感到孤单。于是,很可能你会再度进入如此这般的一个又一个轮回,一次又一次重复相似的操作……可后的后,人群的尽头,留下的依然是孤孤单单的一个你、我、他。这个循环往复、逃避孤单的过程,终是无解。
既然如此,何不试试反其道而行?所谓“狭路相逢勇者胜”,当你下一次再遇见孤单,在你企图再一次转身逃开之时,不妨拿出一些勇气来问问你自己:
这一次我就让自己这么孤单着,不惧也不怕,不躲也不藏,就这样只是跟我自己待一会儿,又会怎样?孤单又能把我怎样?
一旦你下定决心直面孤单,孤单往往也就不那么可怕了。所谓孤单,说到底,不过就是你自己跟自己待着,也就是 一个人的独处。客观地说,不论你愿意不愿意,人生就是有不少时间是自己跟自己待着,而自己跟自己待着这件事其实也真没有那么糟,常常可以很有意思。当你有了这一层经验与了解,自然而然心理上就不再会那么排斥独处,那么惧怕孤单了。
当你接纳并学会独处,这实际上已在很大程度上帮你克服了孤单感,转而开始进入享受独处的下一个阶段。
孤独与寂寞
孤独与寂寞是同父异母的兄弟,都是孤单的嫡传,形式上有不少相似之处——看起来都形单影只,都独来独往;但它们本质上是两种不同的存在状态,因为它们从各自的母亲那里沿袭了全然不同的品格——孤独是思想丰饶的孤单,而寂寞是精神贫瘠的孤单。
如前所述,所谓孤单,通俗点说,其实就是一个人独处。
独处是中性的,无所谓好坏,换言之,独处可好可坏;如果我们尝试用儿童语言简单加以区分,那么这里的孤独可以说理解为一种好的独处,是丰富饱满、自适自足的独处;寂寞则是一种坏的独处,是贫乏空洞、焦躁不安的独处。(作者注:为了区别于“寂寞”这种坏的独处,以下文本中提到的“孤独”,大多指的是一种好的独处。下文中的“孤独”与“好的孤独”同义,或可被理解为“好的孤独”的缩写,因语境不同时不时将二者混用,特此说明,之后不再做额外解释。)
“孤独”是一个人自得其乐的独处状态,自洽自在,自成一体。就像一个小女孩在嘈杂房间的一角静静地折纸、画画、凝视鱼缸中的小鱼,如此心无杂念,旁若无人,有一种将散逸于外部事物之中的眼光引回内心世界的专心致志,外在环境再怎么纷乱吵闹,似乎也不能侵扰角落里那一块自给自足、无所外求的个人空间。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孤独”是一个人与外界保持一定距离、保持自我完整性的要方式。
“寂寞”意味着独处成了一个人的身心负担、急于冲破的精神牢笼,独自一人的状态让他既无所适从、内心焦灼,又无精打采、百无聊赖。独处的他会因为心灵空虚感的突袭而时不时陷入难以自拔的各种负面情绪,无缘无故想痛哭流涕,想声嘶力竭地大喊,想在暴雨里狂奔,想逃脱这如影相随的精神低迷……无聊、沮丧、忧郁、焦躁、压抑……
“寂寞”是个暗黑幽灵,它吸取能量、吞噬美好,把人变成笼中困兽。如此,独处成了一个人亟待拯救的苦难。
“孤独”需要一个人有丰富的内心世界,这会使独处这件事变成一种难能可贵的自我沉浸与精神享受,你可以借着这一段独处时光不紧不慢地消化一些思想,悠然自得地耕耘你的兴趣爱好,这个过程可以充满喜悦与满足。
而“寂寞”是对独处的惊惧不安。当一个人内心荒凉、思想贫乏,独处特别容易催生一种精神的空洞感,精神一旦感到空洞,随之而来便会直觉到生命的虚无,进而怀疑自我存在的真实性和人生的意义……这一重重虚妄纷乱的思绪对寂寞的心灵而言犹如荆棘丛生,常常逼得人既无力迎对又无处可逃,进退维谷。为什么“寂寞”的人,特别需要有人陪,需要有他人在场?就是在借他人的存在,逃避自我的独处和灵魂的逼问。
很多时候,“孤独”可以仅仅只是一个人自成世界的精神状态,而并不在于你实际上是不是一个人待着——当你内心自由自在,安适泰然,那么即使你身处闹市、被人群包围,也依旧可以像急流中的一块浮木、沙漠中的一位托钵僧,穿行人世,心无纤尘,精神上完整地独处着。某一刻,当你收敛心神、沉入自我并享受孤独,人群便在那一刻从你眼中自动隐退,当喧嚣从你心中退去,其实你也从喧嚣中淡退,于是你“心远地自偏”,回归自身。
“寂寞”更像是一种病,是心理上的无名虚火、精神上的营养不良。就像病人们需要身边常有人陪伴,寂寞者也同样需要用人群与喧闹来安抚治疗,需要通过迎来送往的热闹繁忙来逃离内心的烦躁迷茫。可惜物理性的陪伴终究无法消除精神性的空虚,寂寞者的抱团取暖,无法真正治愈寂寞,带来深入人心的平静与愉悦。就像无聊重复一万遍,终究还是无聊或更无聊,寂寞者的群体可能只是一个更大的寂寞,群体的寂寞仍逃不出寂寞本身,个体数量上再怎么叠加也改变不了寂寞的属性,叠加得越多反而可能会让寂寞更显无望。
所以,与其和他人一起“寂寞”,为什么不试试看换个角度,学着一个人“好的孤独”,来一点自安于世的独处?
好的孤独,是一个人心怀诚意地与自己面对面,撕掉有标签、摘掉有面具、放下有的伪装与负担,就这样直面你自己,就这样做你自己,你可以摇头晃脑跟着音乐从一个房间蹦蹦跳跳窜到另一个房间乱舞一气,你可以安安静静地看看书写写日记,你可以对着太阳高歌“我是太阳”,你可以向着月亮神柔声朗读情诗,你可以只是穿着大裤衩、夹脚拖,不修边幅地一边包馄饨一边听评书,你可以在阳光灿烂的下午去小河边走走,兴致来了哼首歌转个圈,向着大自然或者某个面善的路人问个好,笑一笑离开……
好的孤独,就是给自己一方空间,安心做自己,安然地释放自由。
《好的爱情》
什么是爱情
何为爱情?
生活中我们常把“爱”与“情”两字挂在嘴边,当成一个词来理解。
“爱情”“情爱”“情与爱”……久而久之,人们便以为“情”就等于“爱”,“有情”便是“生爱”。
于是,当我们对一个人产生“情”的时候,我们会以为那就是“爱”。
当我们对一个人心生牵挂的时候,我们就以为自己是坠入了“爱河”。
当我们与一个人“谈情”的时候,我们以为彼此的一言一语相互传递的都是“爱意”……
人生在世,谁能脱得开一个“情”字?不妨先来谈谈“情”。亲情、友情、爱情……情丝绵绵,是羁绊,是困扰,却也是人间至味。有情就有纠缠,无穷烦恼;没有情,孤独冷寂,更烦恼。人在情中悲喜交加。
情有真假之分,即使是真情,也有多寡、浓淡、深浅等不同层次之分——动情的对象数量多、范围广,是“多情”;投入情感的纯度高、强度大,是“浓情”;用情专注、醇厚、长久,则是“深情”。
情是很容易发生的,动情并非难事,所以情总是多的。一个人可以同一时间对万事万物泛起千丝万缕情——对家国天下的豪情、对草木春秋的悲情、对山水鱼虫的诗情、置身古战场会流露思古之情、回望风流人物顿生敬仰之情,正所谓“触景生情”“多愁善感”“伤春悲秋”。
一个人也可以同时对形形色色的男男女女分生出性质各不相同的万万情,既欣赏A君做事干练,也感叹B君为人忠厚,又崇拜C君有智慧,还仰慕D君人格魅力非凡,这些情都可以是真诚的,这些真情也可以并行不悖,而这些兼容并存的真情也真的可以在数量上有很多很多。因为情停留在感觉、感触、欲望层面,它是浮动的、飘忽的、多变的,既很容易发生,也很容易消退,更容易被迭代,就像池塘里水波荡漾,层层涟漪循环更替,一个情很容易被另一个情、被下一个情遮盖、更新、淡忘,就这样来得快去得也快。
“天不老,情难绝。”人的一生,“情”会有很多,每一个情对应某一种感怀、某一次触动。各种各样的情分门别类、互不干扰、兼容并存、各美其美,在人的意识中汇成一个个或浓或淡的印象、一段段或深或浅的记忆、一帧帧似真似假的梦境,组成生活世界丰富多彩的“人间情味”。
不可否认,真情可贵,优美动人。但“情”不是“爱”,事实上二者相去甚远,二者相提并论很容易造成各种误解与混淆。
前面说过,情有真假、多寡、浓淡、深浅之分。与“情”不同,“爱”只分有无,没有浓淡、深浅、多寡之别。
“爱”是全然,是毫无保留地投入整个自我,把另一个人看得比自己更重要,竭尽所能给他多的关心、深的守望与大的爱护。常说“爱是奇迹”。为什么?因为“爱”意味着用生命去呵护——你珍视他犹如珍视生命,你爱惜他超过爱惜生命。所以王小波说“爱你就像爱生命”,所以裴多菲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爱你超过爱生命——“爱”的存在是一种奇异到完全背离趋利避害、趋乐避苦、趋生避死的人性本能的反常现象,竟能使人如此不惧自我牺牲,乃至勇于飞蛾扑火、忘却生死。
所以,“爱是奇迹”,是个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人类常规行为模式、远高于人性普遍水准的罕见现象。
“情”是生命常态,是一个人各种感觉、思绪、欲望的综合投射;“爱”是人间惊奇,有一个人深深扎根在你的心底,为了他,你会忘了你自己。“情”是多的,是不定的;“爱”不可能多,全心全意的东西是多不起来的,“爱”是坚定的、专注的,“爱”是一。
前人说“人生得一知己者足矣”,可见知己难求,可挚爱比知己更难求。
茫茫人海,一生若能得一挚爱,彼此交托,何等三生有幸,此生夫复何求。
爱情与非爱情
在我们谈论过“爱”与“情”的差别之后,在我们探索何为美好的爱情之前,我们不妨先来辨别一下那些常常被误解为“爱情”的各种“非爱情”,或者说“非爱之情”——是某种感情,但不是爱情。
现代人把四处留情、用情不专的人统称为“渣男”“渣女”,乍听起来简单、直接、爽利、痛快。然而如果从“情”的角度做一点精细化划分,也许会发现这类情况也不是一概而论,基于不同心理因素还可以分门别类。假如人们能对此有所识别,或许会少一点剪不断理还乱的情绪,不再一次次撕扯一朵又一朵无辜小花的花瓣,只为解开“他爱我,他不爱我,他爱我,他不爱我……”这个无解之谜。
用情不专的人,大致分成两种类型。
一类是些寂寞难耐、以情感游戏来填补心灵空虚的“无情客”。可能也就是我们俗称的“花花公子”或者“花花公主”,英文中的playboy或者playgirl,“play”的意思就是“玩儿”,不认真的。所以这类用情不专,并非“多情”,而是“滥情”。
“滥情”在根子上其实是“无情”,处处蜻蜓点水却毫无诚意;这样的“花心”源于“空心”,看似蛮多暧昧对象,其实对谁也没真正上心、用心,总之不是真心。这类“无情客”在所谓的“恋爱”关系中,基本不投入真情实感,只是比较擅长操纵和利用他人的信任或真诚,玩弄一些情感把戏,满足自己的私心杂念。所谓情感把戏,说得直白点,也就是欺骗。他们开展一段“恋爱”关系的动机,有时是为了打发寂寞,有时是试图证明自身的魅力。
前一种人耐不住寂寞,常需要找人填补自我情感的“空窗”,消磨业余时光,无聊时有个人陪,低落时有一双耳朵在旁倾听,对他而言,独处是一种不堪忍受的精神折磨。
后一种人缺乏内在的自信,需要通过外界广泛的表白和持续的追求来彰显和强调自己作为一个男人或者一个女人的个人魅力值和自我优越感。他们内心需要的可能真不是爱情,而是征服,对他人的征服、对更多人的征服,这会让他们感到更加“自信”。一个人渴望什么,往往说明他欠缺什么。如果我们身边有这后一种的“无情客”,仔细观察,你可能会发现他们当中有不少人,即使不乏追求者,实际上却并不像他们外表上看起来那样自负高傲,这常常不过是他们用来掩饰内心更深处的不自信,甚至自卑的面具而已。其中有些人或许因为有过惨败的失恋经历而信心全倒,从此只游戏、不真情;有些人其实自知平庸,无可标榜,却又经不住虚荣心作祟、好胜心驱使,老想借着对异性的吸引力来自我标榜、引人羡慕,找回自尊,建立自信。
有一些男孩就会以征服或者“搞定”了很多女孩来炫耀自己有魅力资本,有一些女孩则会同时与多人保持言语上的暧昧,不断抛出“希望”的绣球,于若即若离间吊足他人“求而不得”的胃口,以此保持很多人喜欢自己、取悦自己、追求自己这种众星捧月、自我陶醉的感觉……然而深加探究,“无情客”们所挑选的那些征服对象或者游戏伙伴,通常不会是他们发自内心钟情的人,不会是他们的心上人,而是他们并不在意的人、无所谓的人。因为“无情客”们在这些关系中真正的追求是掌控感、主动权和由此带来的自信心——他们越不在意、越无所谓,就越能占据主动权,越能从容不迫、娴熟自如地运用各种套路和技巧,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真正的爱情不问输赢。一个人如果在所谓的“情感生活”中格外计较胜负输赢、征服与被征服、主动权与被动权,那么这不是真情实感,无关情与爱,而是一种变相的权术、一种人际斗争——这种情况下:谁越薄情,谁就越占上风;终无情之人无敌。那些通过技巧、骗术来吸引或玩弄痴情者的人,那些在情感游戏中以无情无义来攻克他人爱情堡垒的人,自私,其中不存在任何美好的“情意”,更谈不上什么“爱情”,其中尽是利用与伤害,毫无魅力可言。这一类的“滥情者”或者“无情客”本质上是一些怯懦的人,怯懦到只敢利用和操纵他人的柔情与真诚,来展现他们虚假的魅力和脆弱的强大。
第二类人,我称他们为真正的“多情种”,区别于前一类的“无情客”。他们当中的很多人能同时展开几段恋情,有几个不同的恋人,但是在每一段恋情之中,面对每一个恋人之时他们都是真心喜欢的,都有发自内心的恋恋不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