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资治通鉴熊逸版:第四辑
》
售價:HK$
470.8
《
中国近现代名家精品——项维仁:工笔侍女作品精选
》
售價:HK$
66.1
《
宋瑞驻村日记(2012-2022)
》
售價:HK$
115.6
《
汗青堂丛书138·帝国的切口:近代中国口岸的冲突与交流(1832-1914)
》
售價:HK$
127.4
《
人世事,几完缺 —— 啊,晚明
》
售價:HK$
115.6
《
樊树志作品:重写明晚史系列(全6册 崇祯传+江南市镇的早期城市化+明史十二讲+图文中国史+万历传+国史十六讲修订版)
》
售價:HK$
498.0
《
真谛全集(共6册)
》
售價:HK$
1156.4
《
敦煌通史:魏晋北朝卷
》
售價:HK$
162.3
|
編輯推薦: |
1.《人民日报》倡导的生活态度,各个社交平台热议话题,戳中当代年轻人的“累”点。
★2.写给那些或是敏感,或者脆弱,或是疲惫,或是焦虑的年轻人,当一个人过度敏感、陷入自我内耗,生活就会变得一团糟。
★3.提高心理韧性,强大精神内核。书中深入解析高敏感的人如何培养钝感力,作者以敏感为切入点,阐述学会钝感的必要性,逐步教会读者掌握钝感力,挖掘钝感力中隐藏的力量。
★4.实用的心理重建技巧,结合不同领域和情境的丰富案例、实例,让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钝感力对生活、工作、情感的影响。
5.通俗易懂的语言,实用的操作指南。书中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心理学原理和钝感力技巧转化为读者易于接受的信息。同时,书中还提供了实用的操作指南,帮助读者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6.觉醒钝感力,丰盈内心,提升个人自信和幸福感。
|
內容簡介: |
敏感,似乎是一件值得沾沾自喜的事情,对外界、他人、情绪的快速反应,似乎意味着我们拥有敏锐的嗅觉,可以快速察觉到变化并做出判断。但在近些年来,敏感似乎总是伴随着“脆弱”一同出现,那令我们引以为傲的敏锐嗅觉,正在成为一种缺憾、一种横亘于我们前进道路上的阻力。
钝感力之所以让一个人在复杂的竞争环境中胜出,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钝感的背后是强烈的自我认知力。学会、运用钝感力,是帮助现代人解决敏感情绪的不二法门。《钝感力觉醒》中作者将通过四个章节,以敏感为切入点,阐述学会钝感的必要性,从逃脱过度敏感开始,逐步教会读者掌握钝感力,挖掘钝感力中隐藏的力量,最终使钝感力内化为一种本能,得以在恬静自然中,获得美满、幸福的生活。
|
關於作者: |
张伟超,知乎、今日头条等平台优质作者,职场领域优质内容输出者。多次获得“青云计划”重点推荐。所著文章在全网累计获得过亿阅读量,荣获“今日头条教育领域Top10”等荣誉。已出版作品《认知变现:升级人生就是突破你的认知》。
|
目錄:
|
第一章 敏感的你,为什么总会觉得焦虑
都是别人的错?别总把自己看作“受害者” / 2
时感疲惫的你,其实仅仅忽略了一件事 / 10
希望得到他人认同?其实你最应该与自己和睦相处 / 18
不吝以最大恶意揣测他人的你,
一定很害怕吧 / 26
善良的你,何必总去猜测他人心思 / 34
别卖惨,人生哪需要“苦难攀比” / 42
敏感的你,何必将天赋埋没于自责中 / 51
第二章 敏感的你,为什么总要取悦他人
情感关系中的你,为什么总是被抛弃 / 60
面子,是成年人的累赘 / 68
你所恐惧的并非差评,而是评价本身 / 77
何必自卑?其实你根本就不差 / 84
别让负面回忆击垮你 / 92
讨好他人让你倍感疲惫,其实你只是在讨好自己 / 100
人生需要用心“跳出来” / 107
第三章 学会钝感,挣脱自我情绪内耗
我们无法逃避痛楚,但可以远离煎熬 / 116
既然吃不到葡萄,何不就说葡萄酸 / 123
举棋不定的你,到底在犹豫什么 / 130
我们为什么如此热衷于“八卦” / 137
“较真”的那一刻你已经输了 / 144
别让“社会时钟”打乱你的节奏 / 152
人生只有三件事 / 158
第四章 内化钝感,做自己喜欢的样子
你正被“推荐算法”所塑造 / 168
原来人生中的不完美,才是最美 / 175
成年人的痛苦在于不会翻篇儿 / 182
不会“独处”的我们,虽不寂寞却倍感孤独 / 189
忙碌的我们,总是疏于自省 / 195
敏感的我们,需要一种独特的钝感力 / 202
将钝感力内化为一种习惯 / 209
|
內容試閱:
|
敏感的我们, 需要一种独特的钝感力
情绪不是你对世界的反应,情绪是你构建的世界。美国作家莉莎在《情绪》一书中,提出了“情绪构建论”的另一种解释。情绪并非被外界刺激所直接激发,而是感情背景与文化背景叠加的产物,由我们的大脑在不断预测、模拟、对比与修正后合成。
世界在影响着我们,我们的情绪随世界而变化。天气、季节,都会给我们带来不同的情感底色,更别提那来自世界中他人的评价、看法对我们所产生的强烈刺激。敏感的我们总是更能感受这来自世界的刺激,我们总是处于由焦虑、恐惧所组成的煎熬之中。有时,我们不免悲观地将世界看作“牢笼”,而身处“牢笼”之中的我们,虽然对自由心向往之,却无法越过人生的藩篱。
但正如莉莎所说的那般,这牢笼,并非由世界所设立,而是由我们亲手所构建。
敏感,是一种难以控制的天赋。我们有着强烈的责任感,想要去帮助他人,甚至是拯救世界。我们有着更加丰富的内在世界,并愿意孜孜不倦地去探索精神世界,我们更加谨慎,也更有深度。但我们这些美好的性格特质,却常常被湮没在自我内耗之中。
没错,我们追求完美,善于自责。我们担心被抛弃,所以总在委屈自己。我们既想独处,又害怕寂寞。我们希望可以直接地表达自己,却又常因他人的失落而愧疚。我们常常处于内耗之中,将自己性格特质中所隐藏的天赋,深深掩埋。
我们不希望苛责自己,不希望讨好他人,更不希望在焦虑与痛苦所组成的牢笼之中,以蹉跎的姿态度过自己的一生。因此,当社会中出现关于“钝感力”的观点时,我们似乎看到了曙光,找到了一种自度的方法。
我们看到《阿甘正传》中低能的阿甘,以一种大智若愚的方式,度过了人生中的重重难关。那些求不得、爱别离,在我们身上曾留下深可见骨的伤痕,但对于阿甘来说,却如清风拂面一般,未在他身上留下任何的痕迹。
我们羡慕阿甘,我们也希望如阿甘一般从不矫揉造作与扭捏作态;我们希望如他那般能够傻乎乎地做自己所喜爱的事情,而不受外界的打扰;我们希望获得阿甘那般天真的美好。但当影片结束,我们从阿甘的世界中脱离之后,我们似乎总要去调笑阿甘一句“傻人有傻福”,才能化解我们内心深深的叹息。
我们不是阿甘,或者说我们永远成为不了阿甘。虽然阿甘身上存在着钝感力所需要的特质,但我们并不能将自己的智商降到75,然后享受如阿甘一般的天真美好。我们更像是阿甘在战场中所救出的中尉,在历经苦难侥幸存活后,不仅无法赞叹活着的可贵,还要在痛苦中消沉煎熬。
可我们无法获得如中尉那般的救赎。我们的生活中很难遇到一个如阿甘那般的人,用他近乎愚笨的思维,帮助我们从敏感中解脱,在找出生命的意义之后,与他一同分享钝感的快乐。
对于敏感的我们来说,想要得到钝感的快乐,首先需要对敏感有着清晰的认识,了解到它对我们的作用与产生的影响,知道自己正处于怎样的境地之中,又该如何减少敏感对我们造成的情
绪消耗。而这,已经在本书中多有讲解。
接着,我们便需要补足最为关键的一环。
许多时候,我们对钝感力的理解不足,或者说,敏感的我们无法套用对钝感力常识性的理解。我们需要一种特殊专有的钝感力,才能够在保留我们敏感特质天赋的同时,通过钝感力来使我们的情绪得以长久平稳,帮助我们获得更好的成长。
提及钝感力,许多人所理解的,便是将其看作一种能让自己“装傻”“迟钝”的能力,认为所谓钝感力,便是对事实视而不见,将信息拒之门外的方式。还有人则将钝感力看作一种豁达的
胸襟,更有甚者则直接将钝感力翻译为“不要脸”。
作为一种兴起不久的概念,我们尚未对钝感力有一种清晰且共同的定义,这自然会让我们对其产生种种疑惑。但正是因为它是一种新兴起的概念,我们可以对它有着不同的认知。我们也就可以从钝感力中分化出专属于敏感群体的方法,从而有针对性地解决我们所遇到的问题。
钝感力,是一种对抗挫折的力量。稍深入一点的看法是,将钝感力看作内心的脱敏,也就是脱离敏感特质所造成的种种影响。我们尚且不说对于一个敏感的人来说,想要做到内心的完全脱敏,从根本上扭转自身的性格特质,是一种怎样的难事;我们只说,即使是一个人做到了内心脱敏,也无法获得钝感力。因为,钝感力与敏感之间虽然相互关联,并且有着紧密的联系,但内心脱敏并不能使我们获得钝感力。
这是一个浅显的道理:当我们失去一项事物时,并不意味着我们拥有了另一项事物。我们的内心不过是在失去中腾出了一部分空白区域。我们想要填补这片空白区域,仍需要做出相应的努力。
当我们能够控制敏感,使敏感为我们所用,然后将我们的精力、心力应用于我们所希望的领域时,我们仍然会感到焦虑与痛苦。虽然这些焦虑与痛苦在强度与频次上大为降低,但我们仍无法完全摆脱敏感对我们造成的负面情绪影响。因为我们总会遇到那些让我们感到焦虑与痛苦的事情,哪怕我们已经能清晰地认知、掌握与控制,但仍无法完全避免它对我们造成的影响。
那么,我们该如何进一步减少这些负面情绪的影响呢?如何在面对那始料未及的挫折时,拥有更强的应对能力呢?这需要为我们的敏感披上一层盔甲,这层盔甲的名字,便叫作“钝感力”。想要达成这一点,我们还缺少着关键的一环。这关键的一环就是:能够将我们的敏感与钝感力相结合的方式。我们只有将敏感与钝感力相结合,才能获得长久的情绪安宁。
敏感的我们总是在细致地观察着周遭的变化,并试图从变化中解读出我们所需要的信息。但许多时候,我们在对外界信息的获取过程中,时常遭到来自信息本身的影响。哪怕我们有着坚定的目标,但敏感的我们总能获取到那些与我们目标相悖的信息。这种敏感的信息获取能力,反而成为使我们动摇、无法向着目标前行的阻力。
对于许多人来说,他们可以有选择性地对信息进行筛选,可以只匹配与接受与自己观点相契合的信息,从而获得“钝感力”。但敏感的我们,每天在接收着巨量的信息,自然很难轻易地如常人那般对信息进行筛选。
因此,敏感的我们,需要一种能够将敏感与钝感相结合的方法。
新的反应回路
信息并没有直接地影响我们。它不过是对我们产生了刺激,迫使我们大脑进行加工后进行反应。而我们之所以会受到信息的影响,原因在于我们对刺激与反应的中间加工过程没有足够的重视。敏感的我们在接收到外界刺激时,快速地让大脑根据过往经验与当下的场景而做出反应,许多时候并没有主观意识的参与。
如果说,来自上级的责骂,抑或他人负面的评价对我们产生了刺激,那么敏感的我们在没有深思对方话语中真正目的的情况下,便快速地产生了羞愧感或是受挫感。但这些羞愧感与受挫感,是否有它们的合理性?我们是否真的做错了什么,抑或哪里做得不够好?对于这个问题,很多时候答案是否定的。
我们或许并非做错了什么,也不是在某些方面做得不够好,我们之所以会受到否定与责难,可能是来自对方糟糕的心情,甚至说是刻意的攻击。但这些出自对方的错误,这些莫名的指责,却在我们尚未来得及思考的情况下,被我们通盘接受,使我们陷入负面情绪之中。
因此,对于敏感的我们来说,想要获得钝感力,需要的便是去拆解那些令我们陷入负面情绪的信息,从而找到信息中所裹挟的真正本质。当我们开始思考信息中的本质时,我们便打断了对外界刺激的情绪反应过程。当我们打断了这个过程,那么我们便可以不受情绪惯性的控制。这相当于面对外界刺激时一种新的回路。
当领导批评我们时,
原回路:“一定是我做得不够好,我真是太没用了。”
新回路:“领导为什么要批评我?我工作中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我以后应该怎么改正?”
我们用思考来替代情绪的回应,不仅可以使我们从负面情绪中脱离,还可以使我们找出信息中所潜藏的错误,意识到许多指责与批评本就是我们所不应承担的。我们善于思考,善于捕捉信息,这是我们敏感特质中所蕴藏的天赋。而当我们开始利用这种天赋去替代情绪,思考信息背后的本质时,我们便获得了独属于我们的钝感力。
相信变化
许多人将钝感力看作一种迟钝。认为所谓的钝感力,并非在面对变化与刺激时能够有效化解,而是根本无法感知到变化,自然也就不会受到影响。虽然这种观点充斥着傲慢与偏见,但恰巧揭露了一种现象。
变化,在许多时候会给我们带来惊喜。那些我们所烦恼与忧愁的事物,在我们尚未试图去进行解决之时,便随着变化而一同消散。许多人之所以将钝感力看作一种迟钝,便是因为许多在我们看来无法接受、无法解决的问题,本就不需要接受与解决。
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一切都在变化的过程中。正如美国演说家斯宾塞·约翰逊所说的那样,唯一不变的只有变化本身。当我们面对那些令我们感到挫折、痛苦的事物时,我们所需要的恰恰是等待。等待事物的变化,等待我们对其有着足够的了解。在等待中思考,在等待中准备。
钝感力,便是通过新的反应回路,以等待面对变化,以思考替代情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