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理曼(742—814)法兰克国王,建立加洛林王朝
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法兰克民族比其他民族更成气候,这是因为他们更骁勇善战。公元451年,法兰克人的军队作为罗马的盟军击退了入侵欧洲的匈人。5世纪末,法兰克人已经统治了前罗马行省高卢(Gaul)的大部分地区和日耳曼尼亚(Germania)的部分地区。信奉东正教的克洛维一世(Clovis I,481—511在位)建立起一个统一的王朝。
以克洛维的祖父墨洛维(Merovech)命名的墨洛温(Merovingian)王朝统治了法兰克人近三个世纪。在查理·马特(Charles Martel,688—741)的领导下,法兰克人在图尔战役(Battle of Tours)中打败了企图侵略欧洲的摩尔人(Moors)。此后,查理·马特在法兰克军队中增加了具装骑兵,这一举措为法兰西骑士阶层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墨洛温王朝虽然经受住了几番分合带来的风风雨雨,但最终还是被查理大帝(Charles the Great,更广为人知的称号是“查理曼”)建立的加洛林(Carolingian)王朝所取代。查理大帝的父亲是矮子丕平(Pepin the short,714—768),丕平是查理·马特之子。
丕平以出色的军事领导才能赢得了教皇的支持和遥远的拜占庭帝国的承认,但他的统治深受接二连三的叛乱之苦。768年丕平去世后,其子查理(后称查理曼)与另一子卡洛曼(Carloman)共同统治法兰克人,771年卡洛曼死后,查理曼成了王国的唯一统治者。
和父亲一样,查理曼与教宗关系亲近,热心于在国内传播基督教。772年,教皇哈德良一世(Adrian I)向查理曼寻求帮助,请求查理曼支援他对抗意大利北部的伦巴第人。查理曼因此出兵攻打伦巴第,战胜后成为伦巴第人之王。查理曼虽然在774年加冕为王,但他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不得不花费功夫平定叛乱。787年查理曼率军进入意大利南部,扩张了王国的领土,但他从未彻底征服这片地区。
与此同时,为征服萨克森人(Saxons),查理曼发动了数次残忍的讨伐。他的动机既关乎政治,也关乎宗教;萨克森人信仰异教,而查理曼是基督徒。被征服的部落成员要么被迫接受基督教的洗礼,要么失去性命。782年查理曼在费尔登(Verden)附近血洗4500名萨克森战士就是一例。处以斩刑的目的一方面是惩戒谋反之罪,另一方面则是打压异教信仰,其影响颇为复杂。萨克森人暂且安定了,潜在的叛徒也许知难而退,但同样有可能的是,费尔登大屠杀将会成为反叛分子斗争的信念。
萨克森战争贯穿了查理曼的整个任期,其间他还攻占了其他地区,新的冲突因此产生。例如,查理曼将巴伐利亚(Bavaria)纳入版图后不久,当时盘踞在匈牙利的阿瓦尔人(Avars)便来讨伐此地。阿瓦尔人投降之际,萨克森起义再度爆发;但到了803年,阿瓦尔人终于被镇压,并改信了基督教。
查理曼统治期间战火频仍,多数情况下法兰克军队都凯旋。然而,查理曼最著名的一场战役一败涂地。当时,西班牙的摩尔人派来使者,请求查理曼协助抵抗科尔多瓦的埃米尔(Emir of Cordoba)。既然对方臣服于自己,作为回报,查理曼大帝同意出兵。也许他将这视为传播基督教的一大机会。然而,法兰克军队在萨拉戈萨(Saragossa)惨败,被迫撤回龙塞斯瓦耶斯隘口(Pass of Roncesvalles)。
撤军途中,后卫部队遭遇巴斯克人(Basques)伏击(此前查理曼误以为巴斯克人已被镇压),法兰克军队的几位高级将领壮烈牺牲。四个世纪之后,这场战役被写成史诗,流传至今。《罗兰之歌》(The Song of Roland)描绘了罗兰和12名武士英勇反抗的情形,虽然这一作品不完全符合史实,但它是法兰西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诗中的武士不是对查理曼忠心耿耿的地方领袖,而是被刻画成了基督的完美信徒。这种为体现某种概念而刻画的典型人物屡屡出现在中世纪及后来的文学中。但在这场战役之后,法兰克人在西班牙战场所向披靡,800年时也将巴利阿里群岛(Balearic)收入麾下,到812年已经打下了大片领土。
随着帝国疆域从西班牙扩张至多瑙河(Danube)和波罗的海(Baltic Sea),查理曼名扬四海。他的丰功伟绩得到了教皇的认可。公元800年圣诞节之际,查理曼接受了教皇的加冕,成为“罗马人的皇帝”(Emperor of the Romans)。查理曼始终对学术怀有一腔热忱,在位期间资助学校,实行经济改革。他发起手写体标准化改革,使加洛林小写体(Carolingian minuscule)成为欧洲地区拉丁文手写体的标准形式。
人们用加洛林小写体大规模地重新誊抄了旧时的手稿,因此中世纪的许多手稿才不至于四散丢失。文艺复兴时期,加洛林小写体再次得到发展,在更近代的字体演变中也具备一定的影响力。因此,虽然查理曼的身份首先是一位战士,但他对学术领域和基督教在欧洲传播也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