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虚拟资本:金融怎样挪用我们的未来
》
售價:HK$
77.3
《
刻意练习不生气
》
售價:HK$
39.2
《
大宋理财:青苗法与王安石的金融帝国(全彩插图本)
》
售價:HK$
109.8
《
安全感是内心长出的盔甲
》
售價:HK$
67.0
《
快人一步:系统性能提高之道
》
售價:HK$
110.9
《
算法图解(第2版)
》
售價:HK$
78.2
《
科学的奇幻之旅
》
售價:HK$
77.3
《
画艺循谱:晚明的画谱与消闲
》
售價:HK$
143.4
|
內容簡介: |
《放射化学基础教程》共9 章,分别为绪论、核辐射基础、放射化学分离方法、放射性元素化学、核燃料化学、辐射化学基础、热原子化学、标记化合物、环境放射化学,内容精练、定位明确,在每章的最后设置有思考题,方便学生提高学习效果。除此以外,还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教材之中,这有助于培养具有核科学与技术知识的新时代建设者。本书适合工科院校放射化学、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核工程与核技术、辐射防护与核安全、环境工程等专业学生用作本科教材,也可供相关专业从业人员参考。
|
關於作者: |
于涛,博士,副教授,东华理工大学。长期从事放射化学的教学科研工作,主讲《放射化学》《物理化学》《表面化学与胶体》等课程,有丰富的工作经验。教学方面,主持江西省教改项目1项,江西省研究生教改项目1项,校级教改项目多项,获校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科研方面,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21561001)、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公开发表教学、科研论文60余篇,其中SCI、EI论文20篇。
|
目錄:
|
第1章 绪论 1
1.1 放射化学及其特点 1
1.2 放射化学研究领域 3
1.3 放射化学发展简史 4
1.3.1 天然放射性和人工放射性的发现 5
1.3.2 锕系理论提出及放射化学的应用 6
1.3.3 放射化学在中国的发展 6
1.4 放射化学发展展望 9
参考文献 10
思考题 10
第2章 核辐射基础 11
2.1 原子与原子核 12
2.1.1 原子核的组成 12
2.1.2 原子核的半径 13
2.1.3 原子核质量与质量亏损 13
2.1.4 核素 14
2.1.5 核素图 15
2.1.6 原子核的液滴模型 16
2.2 放射性 16
2.2.1 放射性衰变规律 17
2.2.2 分支衰变 18
2.2.3 递次衰变 19
2.2.4 放射性平衡 19
2.3 放射性衰变类型 21
2.3.1 α衰变 21
2.3.2 β衰变 23
2.3.3 γ衰变 26
2.4 辐射防护 27
2.4.1 辐射剂量 27
2.4.2 辐射来源 29
2.4.3 内、外照射防护 30
2.4.4 辐射的生物学效应 32
2.4.5 辐射防护的原则 33
参考文献 34
思考题 34
第3章 放射化学分离方法 35
3.1 放射化学分离的特点 35
3.1.1 表征分离的参数 35
3.1.2 放射性物质的纯度以及鉴定 36
3.1.3 载体和反载体 37
3.2 共沉淀法 37
3.2.1 沉淀分离法原理 37
3.2.2 共沉淀法概述 38
3.2.3 共沉淀法的应用 39
3.2.4 晶核的生成和生长 40
3.3 溶剂萃取法 41
3.3.1 萃取机制 41
3.3.2 萃取基本概念 41
3.3.3 萃取剂的种类 43
3.3.4 影响萃取效果的因素 44
3.4 离子交换法 46
3.4.1 基本原理 46
3.4.2 离子交换基本概念 46
3.4.3 离子交换剂的种类 47
3.4.4 离子交换法的特点 48
3.4.5 离子交换的实验操作 49
3.4.6 离子交换法的应用 49
3.5 吸附法 50
3.5.1 基本原理 50
3.5.2 基本概念 51
3.5.3 常用吸附剂 52
3.5.4 吸附模型 55
3.5.5 吸附法的应用 58
3.6 光催化分离方法 58
3.6.1 光催化材料 59
3.6.2 光催化方法的应用 60
参考文献 60
思考题 61
第4章 放射性元素化学 62
4.1 天然放射性元素化学 62
4.1.1 概述 62
4.1.2 铀化学 64
4.1.3 钍化学 74
4.1.4 其他天然放射性核素化学 80
4.2 人工放射性元素化学 85
4.2.1 概述 85
4.2.2 人工放射性元素锝 86
4.2.3 人工放射性元素钷 88
4.3 超铀元素化学 89
4.3.1 概述 89
4.3.2 镎化学 93
4.3.3 钚化学 95
4.3.4 镅化学 98
4.3.5 锔和超锔元素化学 100
4.4 裂片元素化学 103
4.4.1 概述 103
4.4.2 放射性铯的化学 104
4.4.3 放射性锶的化学 105
4.4.4 放射性铈的化学 107
4.4.5 放射性碘的化学 107
参考文献 110
思考题 110
第5章 核燃料化学 111
5.1 铀的采冶 112
5.1.1 铀的基本分布情况 112
5.1.2 铀矿的勘查开采与浸取 113
5.2 铀的纯化与转化 116
5.3 铀的浓缩 117
5.3.1 气体扩散法 117
5.3.2 气体离心法 118
5.3.3 气体动力学分离法(分离喷嘴法) 118
5.3.4 激光浓缩法 119
5.3.5 其他方法 119
5.4 核燃料元件的制造 119
5.4.1 核燃料元件及其分类和特点 119
5.4.2 核燃料元件的制造 120
5.5 乏燃料后处理 121
5.6 核废物处理与处置 123
参考文献 125
思考题 125
第6章 辐射化学基础 126
6.1 概述 126
6.1.1 辐射化学的概念及基本特征 126
6.1.2 辐射化学的基本过程 127
6.1.3 辐射化学中的短寿命中间产物 127
6.2 水和水溶液的辐射化学 128
6.2.1 水辐射分解的主要产物 129
6.2.2 化学剂量计 130
6.2.3 乏燃料后处理中的辐射化学 131
6.2.4 辐射与其他物质的作用 132
6.2.5 辐射化学的应用 134
参考文献 135
思考题 135
第7章 热原子化学 136
7.1 Szilard-Chalmers效应 136
7.2 热原子化学基本概念 137
7.2.1 浓集系数 137
7.2.2 保留值 137
7.2.3 影响保留值的因素 138
7.3 反冲原子次级反应的机理 139
7.4 反冲能的计算 141
7.4.1 (n,γ)反冲能的计算 141
7.4.2 α反冲能的计算 141
7.4.3 β反冲能的计算 142
7.5 γ跃迁化学 142
参考文献 144
思考题 144
第8章 标记化合物 145
8.1 标记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 145
8.1.1 标记化合物分类 145
8.1.2 标记化合物命名 146
8.2 标记化合物的特性 147
8.2.1 对标记化合物的选择 147
8.2.2 标记化合物的同位素效应与自辐解 149
8.3 标记化合物的制备 150
8.3.1 化学合成法 150
8.3.2 同位素交换法 156
8.3.3 生物合成法 157
8.3.4 热原子标记法 158
8.4 标记化合物的质量鉴定 158
8.4.1 物理鉴定 159
8.4.2 化学鉴定 159
8.4.3 生物鉴定 159
参考文献 160
思考题 160
第9章 环境放射化学 161
9.1 环境的相关基本概念 161
9.2 放射性物质在大气中的行为 162
9.2.1 放射性物质在大气中的化学行为 162
9.2.2 放射性物质在大气中的输运和弥散 163
9.3 放射性物质在地面水体中的行为 164
9.3.1 放射性物质在地面水体中的化学行为 164
9.3.2 放射性物质在地面水体中的输运、弥散和迁移 167
9.4 放射性物质在岩石、土壤和地下水中的行为及其地质处置 168
9.4.1 放射性物质在岩石的行为 169
9.4.2 放射性物质在土壤中的行为 169
9.4.3 放射性物质在地下水中的行为 170
9.4.4 放射性物质的地质处置 171
参考文献 180
思考题 180
|
內容試閱:
|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核科学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作为核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的重要分支、多个学科的重要交叉点,放射化学已越来越为科学界所重视,并在工农业生产、绿色能源、环境科学、生命科学等领域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当前,国内众多高校开始设立核科学、放射化学等相关学科和专业,培养具有核科学与技术知识的新时代建设者。
本教材是在认真总结近年来放射化学教学、科研经验的基础上,面向工科院校涉核专业而编写。在编写过程中,特别突出四个特点:一是定位明确,主要章节内容都是根据目前已开设的放射化学课程教学内容而设定的,不图大而全,不搞重复建设;二是时效性强,知识内容紧随科技进展,对教材章节进行合理布局,内容的增减、知识内容的更新紧密结合科技发展,如介绍了光催化等环境放射化学领域研究热点;三是实用性强,教材中设置有思考题,方便学生学练结合,自我检验学习状况,提高学习效果;四是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教材中,有利于更好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更好地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本教材由于涛、耿彦霞、李阳、王芝芬等共同完成。本书编者均是具有涉核专业背景、有着丰富教学和科研经验的一线教师,对放射化学的发展历史和发展方向有着较为全面、深刻和准确的认识。全书内容较为精练,分为绪论、核辐射基础、放射化学分离方法、放射性元素化学、核燃料化学、辐射化学基础、热原子化学、标记化合物和环境放射化学等9部分。
教材编写和出版过程中,得到了东华理工大学教材建设项目和核科学与工程学院的资助及大力支持,并得到了兰州大学等高校和相关专家的热情帮助,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限于作者水平,书中可能会有不妥之处,敬请读者提出批评、指正。
编者
2024年3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