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马拉松名将手记2: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决战
》
售價:HK$
79.4
《
大家小书 译馆 骑士:历史与文化
》
售價:HK$
56.4
《
没有一种人生是完美的:百岁老人季羡林的人生智慧(读完季羡林,我再也不内耗了)
》
售價:HK$
56.9
《
日耳曼通识译丛:复原力:心理抗逆力
》
售價:HK$
34.3
《
海外中国研究·未竟之业:近代中国的言行表率
》
售價:HK$
135.7
《
我们为何建造(城市与生态文明丛书)
》
售價:HK$
89.7
《
算法经济 : 商业逻辑与人类生活的智能演进(生动呈现AI与算法的创新应用与商业价值)
》
售價:HK$
79.4
《
家书中的百年史
》
售價:HK$
79.4
|
編輯推薦: |
1.本书提出开创性的中国式虚实融合时空情境概念——“环碟”世界。
2.详细介绍了虚实融合时空的交互设计逻辑、情境营造模式的系统性规则及其背后的中国式虚拟世界社会体制系统、宇宙观,以及虚实融合世界精神文化内核的设计方法论。
3 .用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探索智能媒介发展的潮流,给未来提供具体、清晰的方法和指导。
|
內容簡介: |
本书在“空间计算平台”“虚拟空间平台”概念火爆、数字经济高速发展、国际同行不断创新并掌握一定话语权的大时代背景下,提出开创性的中国式虚实融合时空情境概念——“环碟”世界,并详细介绍了虚实融合时空的交互设计逻辑、情境营造模式的系统性规则及其背后的中国式虚拟世界社会体制系统、宇宙观,以及虚实融合世界精神文化内核的设计方法论。
这是中国设计师首次从中国视角出发,以中国文化为内核解决虚实融合沉浸式交互平台的世界观问题,构建符合中国文化特色的沉浸式虚实融合时空理论体系,不是简单地进行“中国风”元宇宙风格的展现,而是用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顺应下一代沉浸与智能媒介发展的潮流,探索可应用、可借鉴的中国模式,给未来提供具体、清晰的方法和指导。
|
關於作者: |
高尔东
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教师,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博士,中国高校影视学会数字艺术与动画专委会副秘书长,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优秀博士论文出版项目、教育*人文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出版专著《成为虚拟现实影像缔造者》,学术论文发表于《美术研究》等核心学术期刊。
从事“虚拟沉浸式媒介和虚拟现实体验设计、虚实混合社会情境创作的设计”等领域的研究,创作的虚拟现实体验作品入选“SIGGRAPH 2018”国际会议及多项重要展览并获得奖项。
吴亚楠
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教师。
|
目錄:
|
目 录
001?第一章 趋势转向:媒介环境、艺术范式与传播逻辑的系统性转变
016?第一节 媒介环境与传播逻辑的变革
023?第二节 艺术存在的维度与边界变化
028?第三节 内容呈现与叙事逻辑转变
035?第二章 观念重建:文化意象传播载体和思想来源的变化
039?第一节 交互体验呈现的文化意象主体转变
043?第二节 文化意象中抽象观念和符号的具象化、空间化转向
043?一、文化意向的立足点和基本目标
047?二、条件要素
050?第三节 构建新交互体验逻辑框架的思想来源和内在逻辑
051?一、建构虚实沉浸平台文化空间的逻辑
055?二、虚实沉浸平台的中国文化空间再构
061?第三章 价值正义:虚实融合社会空间的行动准则和公正机制
065?第一节 交互规则的价值导向
068?第二节 合理公正、稳定安全、开放多元的技术标准、数据模型与智能合约
070?第三节 构建虚实融合网络中的空间正义
072?一、虚拟空间内部规则的正义性
080?二、虚实融合平台联通物理世界促进公平正义
087?第四章 设计实践:构建虚实融合交互体验平台模型
095?第一节 基本形态与组成单位
099?第二节 空间设置—关系次序
103?第三节 空间设置—基础功能
103?一、交互平台初始点与中心区(岛)设计
107?二、体验服务选择
109?三、“创意价值循环”“朴素创新分享”式空间资产的使用和管理规则
111?四、平台内用户的再开发和行为的约束
112?第四节 空间设置—导航系统
116?第五节 时空开发的总体思路和设计流程
125?第五章 细节方案:“环碟”世界平台模式的具体实施路径
128?第一节 “环碟”模式的统一规则设计
129?一、八座中心岛设计细节
132?二、六十四空间模型设计细节
143?第二节 用户体验总体流程
150?第三节 设计风格定位与表现
155?第四节 时空场景的进出与传送机制
161?第六章 推进行动:基于“环碟”平台模式规划空间的交互逻辑与交互行为流变
164?第一节 体验平台的交互方式与实施思路
168?第二节 空间的交互设计结构
168?一、交互信息组织
169?二、交互视觉呈现
171?三、虚拟沉浸空间的交互设计体验
175?第三节 影响交互过程的内在因素
177?一、交互体验中虚拟资产的产生
178?二、交互体验中事件的发生与演变的产生
183?第七章 方向更新:虚实融合的沉浸式交互体验平台的设计贡献
189 后记 文化内容传承与文化全球传播新维度
|
內容試閱:
|
前言
新时期,虚拟艺术、沉浸式体验的设计研究和创作表达,正在从叙事语言、内容表现等作品创作层面,向空间全息网络环境下的社会生活不同维度、社会形态、文化传播、生活方式转变和扩展。这促使了媒介范式和技术范式的双重变革。在这一背景下,随着数字技术快速迭代更新,未来网络空间体验方式的迭代、未来交互方式的改变以及未来数字内容生产方式的更新将成为三个突出领域。这三个方向的探索最终自然而然地汇聚在“虚实融合交互体验的平台”这一个议题之上。作为一个新的事物、新的变革,“虚实融合交互体验的平台”着重探索基于体验的新交互手段、时空秩序、交互规则以及新的设计逻辑。
虚实融合体验与内容的设计思路是建构背后的时空观、宇宙观,并与具象的情境和意境相结合。“境”是虚空,是由有形之物限定的无形空间。当用户进入互动时空平台体验时,便是“入境”;当用户基于平台开始思考、行动,甚至生活时,便是“在境”。从“入境”到“在境”,在虚拟空间中,时空观被重新建构。在虚实融合的世界中,用户面对的时空是“现实时空”和“虚拟时空”交织融合的状态。在“现实时空”中,物理身体真实存在;在“虚拟时空”中,精神化身存在。虚实融合体验,既容纳了现实中琐碎的日常—与亲人拥抱、与朋友打闹,也拓展了超越时空、跨时空的精神境界。从这一角度讲,虚实融合世界的时空,是贯穿在现实空间之中而存在的,用户实现了共同体验与个体体验的双重结合。在虚实融合时空中,一方面,用户在沉浸式体验空间中与虚拟社会互动,遵循虚实融合平台中的社会行为方式与规则,实现“共同体验”;另一方面,每个场景有着独特的表达与文化,实现“个体体验”,具有独特性、相对封闭性,然而各个场景间互为连接、互相作用,不能互相脱离而独立存在,这一过程使得交互孤独感消失,将个体纳入到了虚拟整体中。要实现虚实融合平台的沉浸式交互体验,基础在于构建从“共同”到“个体”的互动蜂鸣,需要“物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互通互联。由此,可以从历史文化中探寻关于“虚空”的构想,寻找有关的逻辑与规则。
面对虚拟与现实时空融合的时代机遇,艺术设计与交互体验的思维建构也正进入新阶段。然而,围绕内在逻辑和模式系统的理论研究和模型构建尚且缺乏,尤其是立足国情实际和中国优秀文化的研究更是十分有限。本书将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以及具有世界性的价值观、思想为精神内核,以下一代沉浸与智能交互媒介发展潮流、虚实融合的生产生活方式为切入点,拓展未来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造性发展的维度,提供中国现代化体系下的设计方案和探索未来社会生活、文化体验形态的新模式。
全书共包含七章,从思考到实施,对虚实融合交互平台逻辑进行完整呈现。第一章和第二章主要对媒介环境与交互方式转变的背景环境以及支撑转变的文化根基和思想背景进行阐述,阐释“为何设计”的问题,明确目标方向和整体思路,把握设计方向。第三章到第七章,是全书的重点,也是立项根本性的目的,即阐释“如何设计”的问题,完整阐述一套设计方案的框架和实施细节。其中,第三章和第四章对方案的整体原则进行解释和标定,定调基础框架和整体思路;第五章和第六章则是对更多设计细节进行展开描述,提出详细解决方案、设计交互行动,直面具体实施问题;第七章对整体的核心观点、亮点和特色进行梳理、提炼、总结。
新的媒介改变人们看待宇宙万物的尺度和维度,使人们跨出时间空间限制,以全息视角和高维体验介入沉浸式交互环境中。本书力图在虚实融合的沉浸式媒介环境下,在理论思考和实践应用两个维度有所建树。
理论研究价值方面,从宏观、中观与微观三个角度构建有中国文化特色和社会制度优势的虚实融合沉浸式交互理论体系。宏观层面,准确定位和把握当下时代环境,根植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和社会人文环境,从中国传统文化内核中汲取哲学、美学营养,结合现代化媒介技术、数字科技与社会文化发展的趋势和客观需求,解决虚实融合沉浸式交互平台的世界观问题,搭建具有中国逻辑的虚实空间新语言体系,建构虚拟空间世界的整体方案,建构中国沉浸式虚实融合环境下的时空理论体系;中观层面,梳理虚拟现实领域和沉浸式交互平台领域的发展与现状,从艺术学、设计学、传播学、文学、计算机技术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解决虚实融合沉浸式交互平台的总体理论和构建方法问题,并在三维化的网络虚拟世界衍生出内容传送分发机制、时空场景定位(导航)系统和平台的运行模式;微观层面,建构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符的学术话语体系,解释带有中国风格的虚实融合交互叙事语言和体验方式,制定交互体验平台的设计规则。
实际应用价值方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着眼于未来世界大变局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虚实融合交互体验平台。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基于共同体理念、可持续理念,建设平等共享的未来沉浸式网络空间,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方案,丰富文化内涵和思想底蕴;二是探讨关于业界关注的“虚实融合的超级场景”“全真互联网”以及“空间计算平台”概念中时空交互体验模式的布局,摸索出虚拟与现实融合的交互体验平台模式及其系列规则;三是为探索虚拟现实、虚实平台等行业提供内容共享、形势研判、人才培养等内容,时刻把握内容平台设计、规划、标准制定的思维和趋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