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泥土:文明的侵蚀(城市与生态文明丛书)
》
售價:HK$
84.0
《
医用化学(第三版)
》
售價:HK$
57.3
《
别怕,试一试
》
售價:HK$
67.9
《
人才基因(凝聚30年人才培育经验与智慧)
》
售價:HK$
103.4
《
深度学习详解
》
售價:HK$
114.8
《
李白传(20世纪文史学家李长之经典传记)
》
售價:HK$
45.8
《
津轻:日本无赖派文学代表太宰治自传性随笔集
》
售價:HK$
66.7
《
河流之齿
》
售價:HK$
59.8
|
編輯推薦: |
《为马克思辩护:对马克思哲学的一种新解读》是杨耕教授40年来马克思哲学研究的集中体现和理论结晶。《为马克思辩护》于2002年首次出版,被学界誉为“提供了一种新的马克思哲学的理解途径,突破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框架,建构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哲学著作,“对哲学体系的改革和建设具有突破性的意义。”2024年出版的《为马克思辩护》第五版,凝聚着杨耕教授“重读马克思”的新成果,是深入了解马克思哲学基本范畴、基本观点、基本命题和主要议题的推荐书!
方法新颖。从法学视角看,任何一种辩护都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为马克思“辩护”,“依据”就是马克思的文本,“准绳”就是当代实践。本书立意为马克思辩护,回应和澄清对马克思的随意涂抹,其根本方法是回到马克思的时代和文本,以当代实践、科学和哲学发展为基础重读马克思,重释马克思哲学,阐扬马克思哲学的本真精神、真理力量和当代意义。
内容经典。本书从理论主题与理论特征、马克思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后现代哲学、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从人的存在方式与世界二重化的基础以及实践本体论的内涵、社会历史过程与自然历史过程以及历史规律的特征,从社会批判的核心、“从
|
內容簡介: |
本书围绕重释马克思哲学这一主题,展示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意义这一目标,把马克思哲学置于一个宏大的理论背景中,从理论与文本、理论与历史、理论与现实三个维度展开对马克思哲学的研究,并用新的实践、科学和哲学成果重新阐释已经成为“常识”的马克思哲学的基本观点,深入探讨被忽视、被遗忘的马克思哲学的基本观点,系统论证马克思有所论述但又未展开、同时又契合着当代重大问题的观点,并使之上升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从而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新的马克思的“形象”,为我们重新理解马克思哲学提供了一个新的思维空间。
|
關於作者: |
杨耕: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jyu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jyu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学部委员。中国辩证唯物主义学会副会长,中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会副会长。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jyu部普通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哲学)组长。先后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求是》《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等报刊上发表论文260余篇,代表作为《关于马克思哲学理论主题和体系特征的再思考》《重新理解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及其革命性变革》《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历史沉思》《再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题和理论结构》;先后出版学术著作20部,代表作为《为马克思辩护:对马克思哲学的一种新解读》《危机中的重建: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现代阐释》《重建中的反思:重新理解历史唯物主义》《东方的崛起: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反思》,其中,《为马克思辩护》《重建中的反思》《东方的崛起》等以英文、德文、俄文分别在英国、德国、美国、俄罗斯出版;先后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出版基金重大项目等7项;先后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国家精品课程奖、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等奖项8项。
|
目錄:
|
作者的话
第一章 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空间
一、法国唯物主义的两个派别:机械唯物主义与现实人道主义
二、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自然唯物主义、人本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三、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终结以抽象本体论为基础的形而上学
第二章 马克思哲学的理论主题与理论特征
一、时代课题的哲学解答
二、哲学主题的根本转换:从“世界何以可能”转向“人类解放何以可能”
三、马克思哲学的理论特征:实践、辩证、历史的唯物主义
第三章 马克思:现代西方哲学的开创者
一、反对形而上学与建立“和人道主义相吻合的唯物主义”
二、从人的存在出发与开辟从本体论认识现实的道路
三、超越近代唯物主义的视野
第四章 马克思哲学的后现代意蕴
一、后现代语境中的马克思哲学
二、马克思哲学视野中的“后现代”
三、马克思哲学与后现代主义在当代的“相遇”
第五章 后马克思主义:历史语境与多重逻辑
一、后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语境
二、后马克思主义的三种理论逻辑
三、后马克思主义的意义与困境
第六章 实践:人的存在方式与世界二重化的基础
一、实践:人的存在方式
二、实践的主体与客体及其关系
三、实践过程中的实践理性与评价理性
四、实践: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
五、实践: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
六、实践的世界观意义
第七章 实践本体论:内涵、实质与意义
一、实践本身的矛盾特征
二、实践的本体论意义
三、实践本体论与否定性的辩证法
四、斯大林对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的理解
五、卢卡奇对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的理解
六、重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
第八章 社会历史过程与自然历史过程
一、问题的提出
二、何谓“自然历史过程”
三、社会经济规律在何种意义上是自然规律
四、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在何种意义上与自然历史过程相似
五、社会发展中的自然形态、派生形态与超越形态
第九章 历史规律的形成与特征
一、历史规律观念的确立:从维科到黑格尔
二、历史规律与人的实践活动:马克思历史规律观念的特征
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
四、现代西方历史哲学对历史规律的否定及其失误
第十章 世界历史、东方社会与社会主义
一、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
二、世界历史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三、世界历史中的东方社会及其历史命运
四、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设想及其方法论意义
五、社会主义在东方国家首先实现的历史必然性
第十一章 意识与意识形态批判
一、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二、意识是被意识到的存在
三、语言是现实的意识
四、重演:意识个体发生与种系发生的本质关系
五、对象意识与自我意识
六、意识形态批判
第十二章 社会批判及其核心:资本批判
一、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研究的兴起
二、马克思的社会批判:从外在的价值批判到内在的科学批判
三、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科学视界
四、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核心:资本批判
第十三章 社会有机体方法:社会的总体分析法
一、社会有机体范畴的内涵
二、社会有机体的结构分析法
三、社会有机体的再生产分析法
四、社会有机体的总体—要素分析法
第十四章 “从后思索”:认识历史的根本途径
一、“从后思素”:必要性与可能性
二、“从后思素”:客观理解与基本要求
三、“从后思索”:历史认识与科学预见
第十五章 科学抽象:社会科学的分析工具
一、科学抽象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二、从抽象到具体的基本环节:起点范畴、中介范畴与终点范畴
三、科学抽象的根本原则:历史—逻辑的统一
四、研究方法与叙述方法:联系与区别
第十六章 认识的反映、思维的建构与实践反思
一、思维反映存在的尺度:“物的尺度”与“人的尺度”
二、思维的建构性:观念客体、“先验结构”与“客观的思维形式”
三、思维的反思性及其作用:批判性与创造性的统一
四、实践反思:认识活动的根本规律
第十七章 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
一、自由与必然的关系:人类活动的本原性结构
二、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转变
三、从片面的人向全面的人的发展
四、时间:人的生命尺度与发展空间
附录一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基于概念史的考 察与审视
附录二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历史沉思
附录三 再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题和理论结构
附录四 胡塞尔:从先验自我转向生活世界
附录五 德里达:从解构主义转向马克思主义
附录六 走进马克思哲学的深处
主要参考文献
第一版后记
第二版后记
第三版后记
第四版后记
第五版后记
|
內容試閱:
|
附录六 走进马克思哲学的深处
马克思是德国人,而“德国人是一个哲学民族”(马克思语)。如果说近代以来,英国人贡献的是工业革命,法国人贡献的是政治革命,那么, 德国人贡献的就是哲学革命。在德国,社会变革首先表现为理论解放、哲学革命。“即使从历史的观点来看,理论的解放对德国也有特殊的实践意义。德国的革命的过去就是理论性的,这就是宗教改革。正像当时的革命是从僧侣的头脑开始一样,现在的革命则从哲学家的头脑开始。” (马克思语)马克思所走的道路就是一条典型的德国人的道路。具体地说,马克思不是直接从现实出发去解答时代课题,而是通过哲学批判返归现实进而解答时代课题的。正如马克思本人所说,“德国的法哲学和国家哲学是唯一与正式的当代现实保持在同等水平上的德国历史。”“我们是当代的哲学同时代人,而不是当代的历史同时代人。德国的哲学是德国历史在观念上的延续。因此,当我们不去批判我们现实历史的未完成的著作,而来批判我们观念历史的遗著——哲学的时候,我们的批判恰恰接触到了当代所谓的问题之所在的那些问题的中心。”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史的深入研究可以看出,马克思“成为马克思”的每一步都是通过哲学批判取得的:1843年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1844 年的“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1845年的“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1846年的“对费尔巴哈、布·鲍威尔和施蒂纳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以及各式各样先知所代表的德国社会主义的批判”……这一系列的哲学批判使马克思对“问题的中心”——时代课题有了更透彻的理解,对哲学本身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从而创立了“新唯物主义”哲学,并在哲学史、思想史和社会历史上造成了一次划时代的革命。作为“千年思想家”,马克思首先是一位德国哲学家。而哲学不只是我的职业,而且是我的事业;马克思的哲学不只是我的专业,而且是我的信念。所以,我把这部德文版的《为马克思辩护:对马克思哲学的一种新解读》献给这位德国哲学家,以表达一个中国学者对他的深深的敬意。感谢卡努特出版 公司以德文出版了我的这部研究德国哲学家的著作。
我最初接触马克思的哲学是在1974年。那时,我的祖国正处在“文化大革命”中。在那个无书可读也无需读书的年代,我的姨妈,一个老布尔什维克,送我一套四卷本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我立刻如饥似渴、 稀里糊涂地读完这套《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并由此似懂非懂、懵里懵懂地走向了哲学。1977年,我考入安徽大学哲学系,在四年的本科学习过程中,我“跟着感觉走,牵着梦的手”,自觉不自觉地走向马克思主义哲学。此后,无论是在中国人民大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还是在中国人民 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我的专业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从1977年到现在,时间已经过去了40多年。40多年来,我一直不知疲倦地在哲学路途上艰难跋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领域里艰辛探索,力图“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从而在“向死而生”的过程中寻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哲学已经融入我的生命活动之中,成为我书写生命的方式。
如果把我40多年来哲学研究的特点概括成一句话,那就是:重读马克思。这部《为马克思辩护》集中体现了我重读马克思的维度、广度和深度,体现了我重读马克思的理论途径和理论成果。
作者的话
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在逝世之后被“神化”的现象在历史上并不罕见。释迦牟尼不用说,即使孔子也被请进庙里,像神一样被供奉起来,享受春秋二祭。同时,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在逝世之后被“矮化”的现象在历史上也不罕见。两极相通,一个思想家被“神化”到一定程 度便会被“矮化”。所以,同一个思想家逝世之后,在一个历史时期中被“神化”,在另一个历史时期中被“矮化”,这种现象在历史上也是常见的。
马克思似乎也遭遇着同样的命运。在社会主义凯歌前行的年代,马克思一度被“神化”,马克思主义哲学被教条化了,似乎成了一个无所不包、无所不能的绝对真理体系。可问题在于,自诩为包含一切问题答案的学说,不是科学,而是神学。历史已经证明,凡是以绝对真理自诩的思想体系,如同希图万世一系的封建王朝一样,无一不走向没落,只能作为思想博物馆的标本陈列于世,而不可能兴盛于世了。在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巨变之后的年代,马克思又被“矮化”甚至 “丑化”了。苏东剧变,使得马克思在思想文化的论争中不仅没有成为“原告”,反而或明或暗地成为“被告”,其“形象”任凭“原告”的言说被随意涂抹。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我不能不为“缺席”的马克思辩护。所以,本书定名为“为马克思辩护”。
辩护就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为马克思“辩护”,“事实”就是马克思的文本,“准绳”就是当代实践。在我看来,为马克思辩护必须在当代实践的基础上重读马克思文本,重新理解马克思的哲学。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者,我的全部论著都是重读马克思的结果,或者说,是对马克思哲学的一种新解读。所以,本书的副标题为“对马克思哲学的一种新解读”。
当然,我注意到,关于马克思哲学的争论持久而激烈。从历史上看,一个伟大哲学家逝世之后,对他的学说进行新的探讨并引起争论,不乏先例,但是像马克思这样在世界范围引起广泛、持久、激烈的争论却是罕见的。马克思的“形象”在其身后处在不断的变换中,而且马克思离我们的时代越远,对他认识的分歧就越大,就像行人远去,越远越难辨认一样。于是,我开始重读马克思,并企望走进马克思。
重读马克思并不是无事生非或无病呻吟,而是当代实践、科学和哲学本身发展的需要。历史常常出现这样一种奇特的现象,即一个伟大哲学家的某个理论以至整个学说往往在其身后、在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历史运动或巨大的社会变迁之后,才充分显示出它的内在价值或理论局限,重新引起人们的关注。马克思哲学的历史命运也是如此。20世纪的历史运动、苏联的衰败解体、资本的自动延伸、金融的全球危机以及哲学本身的发展困境,使得哲学家们不由自主地把目光转向马克思,重新关注马克思。可以说,在伦敦海格特公墓安息的马克思,比在伦敦大英博物馆埋头著述的马克思更加吸引世界的目光。重读马克思再次成为“热点”。实际上,“重读”是思想史上常见的现象。黑格尔重读柏拉图,皮尔士重读康德,歌德重读拉菲尔…… “风流犹拍古人肩”。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一部哲学史就是后人不断重读前人的历史。所以,哲学史不断地被改写或重写。伟人如此,我这个凡人更应这样了。
在重读马克思的过程中,我经历了从马克思哲学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西方哲学史,再到现代西方哲学,然后再返回到马克思哲学这样一个不断深化的求索过程。其意在于,把马克思哲学置放到一个广阔的理论空间中去研究。我以为,对马克思哲学的研究离不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研究,只有把握马克思创立马克思哲学的过程,把握马克思以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演变过程,才能真正把握马克思哲学的真谛,真正理解马克思哲学在何处以及何种程度上被误读了;只有把马克思哲学放到西方哲学史的流变中去研究,才能真正把握马克思哲学变革传统哲学的实质,真正理解马克思哲学划时代的贡献;只有把马克思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进行比较研究,才可知晓马克思哲学的历史局限和伟大所在,真正理解马克思哲学为什么是我们这个时代“唯一不可超越的哲学”(萨特语),为什么在当代“不去阅读且反复阅读和讨论马克思……而且是超越学者式的阅读和讨论,将永远是一个错误”(德里达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