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日耳曼通识译丛:复原力:心理抗逆力
》
售價:HK$
34.3
《
海外中国研究·未竟之业:近代中国的言行表率
》
售價:HK$
135.7
《
我们为何建造(城市与生态文明丛书)
》
售價:HK$
89.7
《
算法经济 : 商业逻辑与人类生活的智能演进(生动呈现AI与算法的创新应用与商业价值)
》
售價:HK$
79.4
《
家书中的百年史
》
售價:HK$
79.4
《
偏爱月亮
》
售價:HK$
45.8
《
生物安全与环境
》
售價:HK$
56.4
《
泥土:文明的侵蚀(城市与生态文明丛书)
》
售價:HK$
84.0
|
編輯推薦: |
季羡林的一生跌宕起伏,尝尽酸苦。这使得他对人生种种持有其独特见解和处世智慧。
他回顾过往发现,辉煌成就在跌入低谷时会坍塌为废墟,背负苦痛前行会收获勋章;他总结经验提出,“能容天下难容之事”,“ 情绪始终保持稳定”。这是季羡林面对人生给出的“参考答案”,是写给正在迷茫的年轻人的人生笔记。
|
內容簡介: |
本书简介:
《季羡林谈人生》汇集了季羡林先生人生哲思系列之精华。人生几经起落,尝尽酸苦,先生并未沮丧,反增从容之态。他将淬炼而得的经验之谈娓娓道来:关于人生意义与价值,关于命运与缘分,关于做人与处世,关于容忍、成功、毁誉……文字间感受一位百岁老人哲思的流淌,其人生态度令人起敬,人生智慧足资启发。
套系简介:
“季羡林自选集”是季羡林先生在自己全部著作中选出的、面向大众读者的篇目之合集,是季老文章的普及文本。季羡林先生为人可敬,学问专深而文风晓畅朴实,散文优美。本套丛书充分体现了先生的治学之志、文章之风、人格之美,适合学界研究者、大众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之,学之。
|
關於作者: |
季羡林(1911.8.6—2009.7.11) ,山东聊城人,东方文化研究专家、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翻译家,精通12国语言。曾任中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
|
目錄:
|
第一辑 人生漫谈 /001
人生003
再谈人生005
三论人生007
不完满才是人生009
《人生箴言》序012
《人生絮语》序015
《人生漫谈》自序019
缘分与命运024
走运与倒霉027
世态炎凉029
爱情031
第二辑 做人与处世 /037
谦虚与虚伪039
做人与处世041
牵就与适应043
知足知不足045
有为有不为047
难得糊涂049
糊涂一点潇洒一点052
三思而行055
谈 孝057
谈礼貌059
论朋友061
论正义063
漫谈伦理道德069
慈善是道德的积累077
漫谈撒谎079
容忍083
忘085
毁誉090
坏人092
傻瓜094
隔膜096
公德(一)098
公德(二)100
公德(三)102
公德(四)104
第三辑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107
论压力10
论恐惧111
论博士113
论教授115
衣着的款式118
漫谈消费120
论包装124
一个值得担忧的现象—再论包装126
论“据理力争”129
论怪论133
思想家与哲学家135
真理愈辨愈明吗?137
《歌德与中国》序139
从哲学的高度来看中餐与西餐142
《怀旧集》自序144
我的座右铭147
我的美人观149
我害怕“天才”154
勤奋、天才(才能)与机遇156
《燕园幽梦》序158
时间161
目中无人165
第四辑 谈老年 /169
谈 老171
老 年173
老年谈老175
谈老年180
老年十忌186
再谈老年201
老年四“得”203
赞“代沟”205
老少之间209
老马识途211
谈所谓“老龄化社会”213
养生无术是有术215
长生不老217
漫谈“再少”问题—向普天下老年人祝贺春节219
第五辑 希望在你们身上 /221
新年述怀223
梦游 21 世纪225
千禧感言228
迎新怀旧——21世纪第一个元旦感怀232
新世纪新千年寄语237
狗年元旦抒怀239
温馨,家庭不可或缺的气氛241
希望21世纪家庭更美好244
希望在你们身上247
|
內容試閱:
|
代序 做真实的自己
季羡林
在人的一生中,思想感情的变化总是难免的。连寿命比较短的人都无不如此,何况像我这样寿登耄耋的老人!
我们舞笔弄墨的所谓“文人”,这种变化必然表现在文章中。到了老年,如果想出文集的话,怎样来处理这样一些思想感情前后有矛盾,甚至天翻地覆的矛盾的文章呢?这里就有两种办法。在过去,有一些文人,悔其少作,竭力掩盖自己幼年挂屁股帘的形象,尽量删削年轻时的文章,使自己成为一个一生一贯正确、思想感情总是前后一致的人。
我个人不赞成这种做法,认为这有点作伪的嫌疑。我主张,一个人一生是什么样子,年轻时怎样,中年怎样,老年又怎样,都应该如实地表达出来。在某一阶段上,自己的思想感情有了偏颇,甚至错误,绝不应加以掩饰,而应该堂堂正正地承认。这样的文章绝不应任意删削或者干脆抽掉,而应该完整地加以保留,以存真相。
在我的散文和杂文中,我的思想感情前后矛盾的现象,是颇能找出一些来的。比如对中国社会某一个阶段的歌颂,对某一个人的崇拜与歌颂,在写作的当时,我是真诚的;后来感到一点失望,我也是真诚的。这些文章,我都毫不加以删改,统统保留下来。不管现在看起来是多么幼稚,甚至多么荒谬,我都不加掩饰,目的仍然是存真。
像我这样性格的一个人,我是颇有点自知之明的。我离一个社会活动家,是有相当大的距离的。我本来希望像我的老师陈寅恪先生那样,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不求闻达,毕生从事学术研究,又决不是不关心国家大事,绝不是不爱国,那不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然而阴差阳错,我成了现在这样一个人。应景文章不能不写,写序也推托不掉,“春花秋月何时了,开会知多少”,会也不得不开。事与愿违,尘根难断,自己已垂垂老矣,改弦更张,只有俟诸来生了。
1995年3月18日
论博士
中国的博士和西方的博士不一样。
在一些中国人心目中,博士是学术生活的终结,而在西方国家,博士则只是学术研究的开端。
博士这个词儿,中国古代就有。唐代的韩愈就曾当过“国子博士”。这同今天的博士显然是不同的。今天的博士制度是继学士、硕士之后而建立起来的,是地地道道的舶来品。在这里,有人会提意见了:既然源于西方,为什么又同西方不一样呢?
这意见提得有理。但是,中国古代晏子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土壤和气候条件一变,则其种亦必随之而变。在中国,除了土壤和气候条件以外,还有思想条件。西洋的博士到了中国,就是由于这个思想条件而变了味的。
在世界各国的历史中,中国封建阶段的历史最长。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中国的知识分子上进之途只有一条,就是科举制度。这真是千军万马,独木小桥。从考秀才起,有的人历尽八十一难,还未必能从秀才而举人,从举人而进士,从进士而殿试点状元等等,最有幸运的人才能进入翰林院,往往已达垂暮之年,老夫耄矣。一生志愿满足矣,一个士子的一生可以画句号矣。
自从清末废科举以后,秀才、举人、进士之名已佚,而思想中的形象犹在。一推行西洋的教育制度,出现了小学、中学、大学、研究院等级别,于是就有人来作新旧对比:中学毕业等于秀才,大学毕业等于举人,研究生毕业等于进士,点了翰林等于院士。这两项都隐含着“博士”这一顶桂冠的影子。顺理成章,天衣无缝,新旧相当,如影随形。于是对比者心安理得,胸无凝滞了。如果让我打一个比方的话,我只能拿今天的素斋一定要烹调成鸡鱼鸭肉的形状来相比。隐含在背后的心理状态,实在是耐人寻味的。
君不见在今天的大学中,博士热已经颇为普遍,有的副教授,甚至有的教授,都急起直追,申报在职博士生。是否有向原来是自己的学生而今顿成博导的教授名下申请做博士生的例子,我不敢乱说。反正向比自己晚一辈的顿成博导的教授申请的则是有的,甚至还听说有位教授申请做博士生后自己却被批准为博导。万没有自己做自己的博士生的道理,不知这位教授如何处理这个问题。从前读前代笔记,说清代有一个人,自己的儿子已经成为大学士,当上了会试主考官。他因此不能再参加进士会试,大骂自己的儿子:“这畜生让我戴假乌纱帽!”难道这位教授也会大发牢骚“批准我为博导让我戴假乌纱帽”吗?
中国眼前这种情况实为老外所难解,即如“老内”如不佞者,最初也迷惑不解。现在,我一旦顿悟:在中国当前社会中,封建思想意识仍极浓厚。在许多人的下意识里,西方传进来的博士的背后隐约闪动着进士和翰林的影子。
1998年9月19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