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治盗之道:清代盗律的古今之辨
》
售價:HK$
122.1
《
甲骨文丛书·剑桥世界暴力史(第一卷):史前和古代世界(套装全2册)
》
售價:HK$
210.6
《
甲骨文丛书·中华早期帝国:秦汉史的重估
》
售價:HK$
300.2
《
欲望与家庭小说
》
售價:HK$
98.6
《
惜华年(全两册)
》
售價:HK$
70.3
《
甲骨文丛书·古代中国的军事文化
》
售價:HK$
99.7
《
中国王朝内争实录(套装全4册):从未见过的王朝内争编著史
》
售價:HK$
244.2
《
半导体纳米器件:物理、技术和应用
》
售價:HK$
177.0
|
編輯推薦: |
★英国国宝级作家麦克尤恩最新自传体小说,虚构与现实呼应,映射作者一生传奇经历。 ★ 一个个平凡真实的女性,构成一组生动的女性群像:不同时代下女性的觉醒之路都充满了崎岖坎坷。 ★每个人都是历史的参与者,一段段鲜活的个体叙事谱写了一部断代史。 《钢琴课》是英国国宝级作家伊恩·麦克尤恩的最新自传体小说,是一部总结其一生的重要作品,被誉为“自《赎罪》以来的最佳回归之作”。故事时间跨度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到新冠疫情时期,涉及20世纪诸多重大历史事件,同时也映射了作者各个阶段的人生经历,在虚构与现实之间形成了微妙呼应。小说中一个个平凡鲜活的女性,构成了一组动人的女性群像,折射出不同年代下女性的成长觉醒之路无不充满崎岖坎坷。通过一段段鲜活的个体叙事,麦克尤恩谱写了一部断代史。《钢琴课》入选《纽约时报》年度畅销书、《纽约客》必 读推荐、《VOGUE》《BOOKPAGE》“年度好书”。
|
內容簡介: |
《钢琴课》是英国国民作家麦克尤恩的最新作品,是一部极具作者个人自传色彩的小说。故事启始于1986年,以男主人公罗兰德的妻子阿丽莎的神秘失踪事件展开,陆续呈现出一段段交织着20世纪重要历史事件的个体回忆,这其中包括了男主人公罗兰德青春期特殊的启蒙经历??一段与钢琴课老师之间难以自拔的恋爱,阿丽莎母亲怀揣作家梦前往二战后的德国追寻抵抗纳粹的文化组织“白玫瑰”,罗兰德与阿丽莎的相知相爱到结婚生子,然后渐行渐远……20世纪的一次次重大历史事件历历在目。小说以罗兰德一生为主线,串起其身边诸多人物的人生经历,现实与回忆相互交织缠绕。这些身处历史洪流中的平凡人,遭受到了巨大的情感冲击,从而身心受创,但这些不幸并没有阻碍他们坚定生活的决心。
|
關於作者: |
伊恩?麦克尤恩(1948?),从一九七四年开始,麦克尤恩在伦敦定居,次年发表的第一部中短篇集就得到了毛姆文学奖。此后他的创作生涯便与各类奖项的入围名单互相交织,其中《阿姆斯特丹》获布克奖,《时间中的孩子》获惠特布莱德奖,《赎罪》获全美书评人协会奖。在文学创作中凸显现实关注是麦克尤恩近年来创作的一大倾向,对社会热点话题的关注和讨论时常折射于其作品之中,例如英国的“脱欧”困局、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等。
|
內容試閱:
|
《钢琴课》是麦克尤恩最宏大、最具野心的小说。该书时间跨度六十年,从二战后开始,至新冠疫情结束,历经冷战、古巴导弹危机、撒切尔上台、福克兰群岛战争、柏林墙拆除、切尔诺贝利核泄漏、工党当选、英国脱欧等重大事件。
同时,《钢琴课》也是麦克尤恩最具自传色彩的作品。小说记述了罗兰的一生:童年时跟随父母在利比亚军营中生活、少年时代在寄宿学校读书、带着被性侵的创伤记忆辍学打工、怀揣诗人梦想艰难度日、妻子突然失踪、独自抚养孩子、中年后与妻子的和解、重新面对少年的创伤、老年时因为疫情而被封家中。其中很多事件都有麦克尤恩个人的影子,也是“战后一代”的集体记忆。麦克尤恩说,罗兰就是他的“另我”(alter ego),不过没他那么幸运。
数粒时代的尘埃,落在主人公罗兰身上,仿佛一座座大山。麦克尤恩以老练的笔法,将时代的史诗和小人物的一生结合起来,相信有一些社会阅历的读者,肯定会产生共鸣。时代的潮水涌来,我们惊慌失措、无处躲藏;潮水退去,我们踉踉跄跄重新站立起来,浑身湿透、狼狈不堪,人人举目四望,茫然不知所措。
当“岁月像沉重的盖子,缓缓封住了旧日的死亡”,如果我们像年老的罗兰一样,抬头回望人类的一个世纪,低头回顾自己平凡的一生,我们会想到什么呢?战争、和平、灾难、环境、经济、政治、人类末日、民族仇恨?还是五十年前的一首钢琴曲、青年时代令人热血沸腾的诗歌、多年旧友或情人的离世?抑或是某位饱经苦难的朋友、儿孙前来看望的某个日子、尚未出来的某份体检报告,或者某张自己已经记不清楚的旧照片?我们“在历史不起眼的缝隙中活着”。是我们造就了历史,还是历史洞穿了我们?
《钢琴课》是麦克尤恩在疫情期间写的,他说这是他第一次拥有大段时间可以心无旁骛地投入写作,每周七天,每天十二到十六个小时。我翻译这部小说,也在疫情期间,却远没有作者那么投入,二十四个小时被分割成碎片,每块碎片指向不同的情绪。这会不会影响译者的文字呢?很难说。但对“译后记”是肯定有影响的。
顾名思义,“译后记”最好译后就写,那时候作家虚构的世界和译者真实的世界都还鲜活生动,在记忆的浅表招之即来,虚实交构的景观如雨洗长空,清清朗朗,一览无余,自是最佳
“记”机。但是,《钢琴课》译完之后,上海的疫情时好时坏,小区和单位的大门时开时关,我在单位和住所之间往返,每天都有些惶惶然,真实的生活平添了一些虚构世界的未知和魔幻,终于某天下午五点突然接到通知,单位要在当天六时关闭,不许进出。仓皇逃遁之际,我将译稿丢在桌上,回家后忙于囤粮抢菜,竟然过了两天才发现人稿分离,想努力回忆稿子内容写篇译后记,奈何各种消息地覆天翻,一个字也想不起来。听说译文出版社的宋玲编辑,曾脚踩废弃砖块,隔着窗缝,与人秘密交接诺贝尔奖得主古尔纳的校样。我没有这样顽强的精神,小区门卫森严,单位周围有人工河隔断,自然也没有秘密通道可取回译稿。于是作罢。这篇译后记,准确地说,应该是“译后两年记”了。
“这割裂的城市、割裂的世界,有一部分历史是他的。”罗兰在柏林墙拆除的现场如是说。我想,这世界有一部分历史,也是我们的。
周小进
2023年 12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