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视觉美食家:商业摄影实战与创意解析
》
售價:HK$
135.7
《
中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机会与选择
》
售價:HK$
102.4
《
DK月季玫瑰百科
》
售價:HK$
216.2
《
为你想要的生活
》
售價:HK$
67.9
《
关键改变:如何实现自我蜕变
》
售價:HK$
79.4
《
超加工人群:为什么有些食物让人一吃就停不下来
》
售價:HK$
102.4
《
历史的教训(浓缩《文明的故事》精华,总结历史教训的独特见解)
》
售價:HK$
64.4
《
不在场证明谜案(超绝CP陷入冤案!日本文坛超新星推理作家——辻堂梦代表作首次引进!)
》
售價:HK$
59.8
|
編輯推薦: |
关注清代苏州版画背后的创作观念,观察东西方文化交流背景下的文化图式和皇权象征。
|
內容簡介: |
清初至清中期苏州版画作品,与清末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在作品风格、受众群体、销售范围等方面虽然有较大差异,但是清代苏州版画背后的创作观念、文化图式属于同一个文化系统,笔者称之为“天运四时”。“四时同屏”是贯穿清代苏州版画的创作观念,因西洋风格的介入,产生了春夏秋冬同时存在于一个真实场景的“文化图式”。“天运四时”既是自然的四时观念,也是作为“天子”的皇权主导,清代苏州版画反映了东西方文化交流背景下的文化图式和皇权象征。
|
關於作者: |
高登科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博士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社会美育研究所学术主持。主要研究中国艺术史、艺术与科学、美育理论与实践。2011年参与创办民艺杂志《蜗牛》,2015年至2017年策划北京国际设计周“民艺:转化的生机”系列论坛,编著《艺术作为一种职业》《青果京华:清华学派第四次学术研究展》等,于《装饰》《美术观察》《美术大观》《新美术》《艺术市场》《文化月刊》等杂志发表论文多篇。
|
目錄:
|
第1章引言
1.1研究对象
1.1.1选题背景
1.1.2选题意义
1.2研究综述
1.2.1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1.2.2国外学者“东物西传”的研究视角
1.2.3国内学者相关研究
1.2.4研究有待解决的问题
1.3研究方法
1.3.1研究问题
1.3.2研究思路
1.4研究创新点
1.4.1模件化
1.4.2文化图式
第2章清代苏州版画概况
2.1清代苏州版画的界定及相关概念辨析
2.1.1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
2.1.2姑苏版、阊门姑苏版与康乾苏州版
2.1.3苏州版画
2.2题材分类和使用场景
2.2.1四时节令中的苏州版画
2.2.2家居空间中的苏州版画
2.3创作群体和生产模式
2.3.1脱胎书坊
2.3.2家族作坊
2.3.3教会系统
2.4市场范围和收藏状况
2.4.1清代西洋风苏州版画为日本屏风定制?
2.4.2清代苏州版画应是直接出口欧洲
2.4.3清中期以前国内使用苏州版画的可能性场景
第3章四时同屏: 清代苏州版画中的时令与制度
3.1屏风: 清代苏州版画的一种制式
3.1.1清代苏州版画屏风实物: 四季美人童子
3.1.2西方绘画中的清代苏州屏风图像
3.1.3四条屏: 清代苏州版画的一种制式
3.2四时同屏: 清代苏州版画的文化图式
3.2.1琴棋书画与四时观念
3.2.2四时同屏的生活象征物
3.3四时同屏的观念与家国想象
3.3.1庭院生活: 清代苏州版画与清代宫廷《宫训图》
3.3.2小儿撩跤与国家勇武形象
3.4清代苏州版画与宫廷春屏、椒屏的时令范式
3.4.1春屏彩胜、椒屏与时令制度
3.4.2春屏彩胜与清代苏州籍匠人
3.5小结
第4章节俗之变: 三大节背后的文化逻辑
4.1岁朝图: 元旦、元宵与王朝正朔
4.1.1岁朝图中的春雷百子与帝喾四妃
4.1.2自然与王权: 元旦、岁朝与正朔
4.1.3王朝正朔: 岁朝图中的节俗之变
4.2端午: 龙舟胜会与神祇变化
4.2.1阊门、胥门与西湖的龙舟胜会
4.2.2灯会龙船的星象崇拜
4.2.3端午神祇与仪式变迁
4.3中秋: 虎丘秋月、汉装行乐与清宫的关联
4.3.1虎丘胜景与中秋的文化渊源
4.3.2汉装行乐与水天镜月
4.3.3苏州中秋习俗兴衰与京苏交流
4.4小结
第5章万年利涉: 新造万年桥的帝王行迹
5.1万年桥: 新造的胜景
5.1.1万年桥涌现与传奇故事
5.1.2新造万年桥缘何称胜景?
5.1.3万年桥胜景的政治表达
5.2帝王南巡与万年桥形制之辨
5.2.1清初帝王南巡与治水
5.2.2“请自朝命”的万年桥
5.2.3万年桥: 乾隆登岸处
5.3万年桥的端午与纪念
5.3.1万年桥图中的龙舟胜会
5.3.2端午胥门外纪念伍子胥
5.3.3万年圣德歌乾隆
5.4小结
第6章四时即景: 皇家对西湖十景的形塑
6.1西湖十景的空间与视点
6.1.1低视点的西湖十景
6.1.2高视点的西湖十景
6.2西湖十景的图像来源
6.2.1清宫铜版画与苏州版画之间的关联
6.2.2多联、全景式构图的传统
6.3皇家对西湖十景的改造
6.3.1皇家对西湖地景的改造
6.3.2康熙对西湖十景的更名
6.3.3西湖十景改造的政治与商业目的
6.4小结
第7章天运四时: 清代苏州版画中的历法与授时
7.1清代苏州版画中的历书与年历图
7.1.1《时宪书》
7.1.2《迎喜图》
7.1.3《春牛图》
7.2图像在清代历法推行中的作用
7.2.1千古秘法: 御制《时宪书》中的作图立说
7.2.2以图犒赏: 乡村家的月令、节气与吉凶
7.3《时宪书》的推行与变革
7.3.1观念与技术,《时宪书》与西方近代科学的关系
7.3.2图像为媒: 《时宪书》与节令图像
7.3.3历法迭变: 清代两次历法之变
7.4小结
第8章结语
8.1历法、皇权与四时节令
8.2地景与文化图式
8.3商品性与实用价值
8.4问题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A理论思考: 图像文化史与文化图式的建构
附录B清代苏州版画艺人简表
附录C清代苏州版画四时节令使用情况简表
致谢
|
內容試閱:
|
高登科同学本、硕、博均就读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现在又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做博士后,可以说是“四清团”。本科时,这位同学就给我留下了较深印象,他与同学创办《蜗牛》杂志,在田野中记录民艺之美,更是引起了我的关注。硕士及硕士毕业后在《艺术市场》编辑部工作时期,他积极策划“清华学派”青年艺术群展,多次邀请我参加展览研讨。此后,他跟从李睦老师,在清华美院美育研究所工作,探索实践社会美育之道。在此过程中,我深切感受到高登科同学开阔的学术视野、活跃的思想状态和务实的行动能力。
高登科同学一直与我保持着较为密切的联系,有一天突然登门拜访,说想读我的博士,想重回校园潜心治学。记得当时我略感惊讶。他的工作顺风顺水,小有成就,当时我觉得他就这么工作下去,也没有什么不好的。但他坚持要来读博,不仅充满了学术热情,而且制订了很好的学习和研究计划,让我看到了他的研究潜力和学术发展前景。于是,他报考了我的博士,并顺利通过了考试。入学后,他果然劲头十足,全身心投入到学习和研究之中,仅用三年就顺利完成了学业,还获评校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博士论文开题前,高登科拿了三个选题来征求我的意见。记得其中一个选题是唐代茶事考。这是一个中国古代物质文化研究的选题,他发表过一篇期刊论文,还在一个学术研讨会上做了宣讲。他主要从事当代艺术策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社会美育实践,茶文化虽然可以与他的社会实践挂钩,但考证起来难度太大,容易出差错。于是,我建议他选择清代苏州版画为题,距离当代近,又能与当代拉开距离,且能以城市为中心,开展我们共同关注的艺术地理学研究。
我原本预期可以通过这个研究打通古今,为保护作为非遗在当代活态传承的苏州木版年画提供学术基础。没有想到的是,他研究的主要对象——太平天国运动前处于鼎盛时期的“姑苏版”——竟然多数藏于海外,且受到了西洋画法的强烈影响。此外,苏州与北京之间的艺术交流,也远比我们想到的要更多。因此,这个选题涉及的艺术现象,绝不仅限于作为一件“总体性艺术作品”的苏州,而且也包括民间与清廷、中土与西洋之间繁荣的艺术交流与图像流通。
这绝对是一个“现象级”的艺术史选题,不难触及当下各类热门学术话题: 新艺术史,视觉文化研究,物质文化研究,跨媒介图像研究,跨文化艺术史……该选题令人兴奋之处,在于可以通过它不断挖掘新材料,探讨各类有意思的学术问题,从个别走向一般,从材料走向理论,在实证基础上探索建立新的艺术理论。
在废寝忘食的研究热情驱使下,高登科同学论文写作进展颇快,但绝非一帆风顺,而是经历了一波三折。在无数次导学讨论中,已经建立的写作框架被推倒重来,已经完成的章节被大幅度调整,与此同时,也从讨论中激发出无数的灵感和可能的发展方向。指导论文的过程,绝对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同学收获了灵感,老师学到了知识,彼此都受益。
如今,已很难去追溯那个漫长的导学和写作过程。论文在获答辩通过后,又经历了多次修订,最终成就了这部沉甸甸的著作。在此过程中,该同学曾多次参加学术研讨会,分享论文各章节内容,获得听众的共鸣与专家的反馈。与此同时,因参加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的年画整理工作,他的研究视野从桃花坞扩展到杨柳青,由此萌生了新的研究计划,并因此放弃了毕业工作机会,留在艺术博物馆做博士后,以进一步深化他在博士阶段开启的研究。
作为高登科的博士研究生导师,本人欣慰地见证了该同学找到自己的研究方向、建立自己的研究领域的过程。每一次见面,都能听到他热情洋溢地讲述自己的新发现、新见解。毫无疑问,这是一位大有前途的青年学者。本次出版的这部著作,将成为他未来学术生涯的第一块基石。作为导师,我深深感谢清华大学提供的一流育人环境,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期待这部内容精彩的著作,引起更多人的关注。
陈岸瑛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