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乐道文库·什么是秦汉史
》
售價:HK$
82.8
《
汉娜·阿伦特与以赛亚·伯林 : 自由、政治与人性
》
售價:HK$
109.8
《
女性与疯狂(女性主义里程碑式著作,全球售出300万册)
》
售價:HK$
112.7
《
药食同源中药鉴别图典
》
售價:HK$
68.8
《
设计中的比例密码:建筑与室内设计
》
售價:HK$
89.7
《
冯友兰和青年谈心系列:看似平淡的坚持
》
售價:HK$
55.8
《
汉字理论与汉字阐释概要 《说解汉字一百五十讲》作者李守奎新作
》
售價:HK$
78.2
《
汗青堂丛书144·决战地中海
》
售價:HK$
172.5
|
編輯推薦: |
★内容看点
鲁迅先生深味经史旧迹,驻足士大夫文墨,浸于野史乡邦文献,辑校古籍,搜求墓志,留意音韵训诂,一生往来于翻译、创作和整理国学之间,以世界眼光重审旧岁遗产。
本书按照鲁迅思想发展演进的轨迹,一方面考察他在金石学、考古学、文字学、文学、哲学、民俗学等国学领域的整理与研究,另一方面考察国学对其写作、治学、审美与思想的浸润与影响,推动了鲁迅研究的丰富与深化。
本书论及其师长章太炎等人、同辈胡适与顾颉刚等人、后学台静农与徐梵澄等人的学术理念与传统学养,展现了二十世纪前半叶学人的治学理路与精神世界。
本书是文学批评的学术化、理论化,亦是学理文章的文学化、艺术化,兼具学术性与文学性、思想性与审美性。
★设计制作
封面与工艺
精装壳封,腰封柿红色与封面岩青色搭配,鲁迅手迹铺底,书名烫印工艺,署名作者手签。
开本与版式
经典32开设计,版式舒朗,易于翻阅携带。对开大图、拼接小图结合,再现鲁博珍藏手迹。
纸张与印装
封面两种特种纸古沉香与罗莎彩,冷暖色调搭配;内文70克纯质,温润米白;圆脊锁线,180°平摊,提升阅读体验。
★适读人群
鲁迅研究与爱好者
本书
|
內容簡介: |
本书按照鲁迅思想发展演进的轨迹,一方面考察他在金石学、考古学、文字学、文学、哲学、民俗学等国学领域的整理与研究,另一方面考察国学对其写作、治学、审美与思想的浸润与影响,推动了鲁迅研究的丰富与深化。
同时,本书论及其师长章太炎等人、同辈胡适与顾颉刚等人、后学台静农与徐梵澄等人的学术理念与传统学养,展现了二十世纪前半叶学人的治学理路与精神世界。
|
關於作者: |
孙郁,曾任中国鲁迅研究会会长、《鲁迅研究月刊》主编、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高级讲席教授。长期从事鲁迅和现当代文学研究,著有《鲁迅忧思录》《鲁迅与俄国》《民国文学课》等。
|
目錄:
|
壹 从新知到国故
贰 留给北大的遗产
叁 金石与考古学之趣
肆 魏晋文脉之考察
伍 非儒与非孔的理由
陆 对庄子的另类叙述
柒 在佛性与诗性之间
捌 《中国小说史略》的微言大义
玖 批判旧戏的几种理由
拾 野史、杂著之趣
拾壹 汉字改革之难题
拾贰 非文章之“文章”
拾叁 对新学人的警惕与质疑
拾肆 对章太炎学识的取舍
拾伍 晚年文本的墨学之影
后记
|
內容試閱:
|
写作缘起
大约二十年前,《光明日报》的一位朋友找到我,想谈谈鲁迅与国学的话题。我心里没有底,便找来顾农先生,三人作了一次对话。顾先生是研究古代文学的,对于鲁迅的学问根底有较深的心得。那一次对话,顾先生的话,都说在点子上,我的表述,有时候是隔靴搔痒,并没有指向核心之处。这也刺激我后来多留意此类话题。
这一本书,是对于他的文明观的一点浅薄的认识,主要还是从新文学的角度看其与传统之关系,而一旦触及古代文献,则还是不能像王瑶、林辰、顾农先生这样的学者娓娓道来、自如从容。我知道自己存在的盲点很多,但研究鲁迅,这样的工作不能不做。在一定意义上说,写这本书,既出于好奇之心,也意在补课,试着从另一个角度谈论先生的风骨。年轻时代错过古代文化的学习机会,这是我们这代人的缺失。一旦了解了前人的知识结构和思想来源,才知道,仅仅就新文学的背景讨论新文学家,大约是有问题的。
——后记
鲁迅与国故
传统的文化被他在认识论、知 识论、情感论三个方面以不同方式呈现着,于是有了另类的结果:就认识论方面说,鲁迅看到了旧文明的有限性,他的批判思维穿透了其间的屏障,照出旧文明的畸形之状;而在知识论层面,鲁迅意识到传世文献的内在欠缺,以考古学与文献学的视角,重新寻找精神原态;此外,鲁迅最为重视的是审美的翻新,在情感论的层面发现了传统文化珍贵的遗存。
鲁迅由旧学而得以染习新知,后由新知而反观国故。这个过程,由艺而学,即从艺术出发而进入学术思考,激活了某些遗产,也唤来了新的思想。对于学界而言,他是新文人,乃小说家者流。 但其思想高于诸多国学研究者。就新文学写作来说,他又带有国学研究的意味,其文本在诗意的灵光里,又多渊博的学识在。他不仅挑战了学衡派、疑古派和京派,也挑战了新文学的批评理念,于是横跨于时代的诸多领域,又不属于它们中的任何一员。同代颇有影响力的学者如胡适、蔡元培、郭沫若,对于其旧学修养,都是颇为佩服的。一个作家和翻译家背后的国学修养如此深厚,也证明了新文化建设者的内在丰富性。说他们是以新知刺激了国故研究,并且在此基础上创造了新的文化,大约是准确的吧。
——《从新知到国故》
鲁迅与章太炎
晚清的排满运动,到民国期间与国民党的斗争,中国历史进入一个复杂的时期。鲁迅的思想恰是复杂环境下的复杂心境的反映。而章太炎遗产对于他而言,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周氏兄弟与章太炎渐行渐远, 其实是彼此寻路的目标不同所致。章太炎追求的是民族自立,恢复旧文明最为灿烂的一面。周氏兄弟是要吸纳域外文明的人道主义与个人主义传统。他们以翻译为主业,思想与域外学术有互动的可能。而章太炎后来的思想,还在晚清的语境中黏滞。这种不同使现代人文主义出现了岔路。
章太炎的遗产也分化成多种形态留在后人的思想里。黄侃、朱希祖、钱玄同在学术中延续着章氏的精神,而周氏兄弟则在新文学创作里发扬了章氏的文明批评的思想。他们把知识用于现实的批判之途,从现实感出发去发现古人,都在大的现实语境里。而太炎先生其他弟子做的是类似古典学研究,和现实文化的距离显而易见。民国期间,知识人日趋分化,激进者有的与政治文化纠缠在一起,保守者则多在书斋里自我吟哦。而像章太炎那样学问也来得、革命也奋力的人,少之又少。他不是在历史的外面,而恰是在时代的洪流之中。鲁迅对于自己老师的念之又念,实在是一种心以为然的感激。
——《对章太炎学识的取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