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研发补贴(public R&D subsidy)作为推动企业创新的重要政策工具,承载着深刻的经济激励使命。在当前我国高度重视科技自主创新与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本书从克服系统性失灵的视角出发,深入剖析政府研发补贴对企业探索性创新(exploratory innovation)的影响,揭示其中错综复杂的关系与微妙的互动,旨在为我国制定科技创新政策、推动产业技术升级提供理论支撑。
传统研究认为,研发补贴的核心功能在于消除市场失灵,对企业的研发和创新活动产生直接影响。在评价研发补贴效用时,已有相关研究通常关注其对企业研发投入以及以专利申请和新产品销售为代表的研发产出的影响。然而,仅从投入和产出附加性角度衡量政府研发补贴的实施效果,容易过度简化研发过程,从而导致政策效果评估的偏差。因此,本书引入“行为附加性”(behavioral additionality)的概念,强调政府政策对企业研发行为的深远影响。这一概念关注在政策支持下,企业在创新和研发过程中的有意识变革,尤其是资源分配、组织文化、学习机制和知识管理方面的改变。
本书特别从组织学习的角度出发,深入探讨政府研发补贴如何促使企业在新知识探索、接纳、吸收及应用的行为模式上实现显著转变,从而形成具有更高质量的探索性创新,进而推动产业升级。
在管理学理论层面上,本书旨在为理解研发补贴如何在微观层面上影响企业的研发决策和实践提供更为深入和全面的视角,揭示其影响企业探索性创新的复杂中间机制。更为重要的是,从组织学习视角出发,本书进一步剖析了研发补贴如何塑造企业学习环境,以及这种环境如何调节并影响探索性创新整体进程。在公共政策制定的层面上,尤其针对科技创新政策制定,本书期望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全新视角,即从演化论和系统性角度重新审视研发补贴政策制定逻辑。
本书分为三大篇,共计 8章内容。
在理论篇,首先对研究主题进行全面阐述,基于讨论研究缺口,进一步明确本书系统探讨的主要研究问题,明确三个关键概念,包括政府研发补贴、企业层面的行为附加性以及探索性创新。随后,本书还详细介绍研发补贴政策在国内外的实践情况。国外实践部分涵盖:美国的小企业创新研究(Small Business Innovation Research,SBIR)计划、欧洲“地平线2020”计划等国际典型研发补贴政策;中美科技竞争背景下的美国、欧盟、日本围绕半导体产业与技术的研发补贴政策新动态;日本与欧盟面向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研发补贴政策。在国内实践部分,本书回溯了我国研发补贴政策的发展历程;介绍了包括直接研发补助、税收优惠和贴息贷款在内的我国研发补贴主要类型;深入分析我国研发补贴政策的现状,以及部分地方政府研发补贴的共同点和不同侧重。
在实证篇,本书包含四项实证研究 ,均以 2010年至 2014年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中从事制造业的中小型企业为样本,以中国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Innovation Fund for Small and Medium Technology-based Firms,Innofund)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了深入探讨。其中,第一项研究关注中央与地方政府研发补贴的异质性效应,阐明了其对企业探索性创新的推动作用,并进一步验证了专业化产业集聚与研发补贴的交互效应。第二项研究对企业研发补贴额对企业探索性创新的双重影响进行了更深入的剖析,并探讨了技术能力和对外研发合作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第三项研究则探讨了公共研发补贴对企业通过向大学学习实现知识创造的驱动作用,以及引进高学历研发人员的中介传导机制,并凸显了以科技园为代表的外部环境对企业学习行为的影响。第四项研究则关注了不同类型研发补贴,尤其是研发贴息贷款,对企业探索性创新的复杂影响。这一系列研究有助于深化对政府研发补贴影响企业探索性创新的认识,为未来政策决策和企业战略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证依据。
在政策篇,本书依据实证研究成果,遵循熊彼特增长理论逻辑,整合演化经济学、组织学习视角与系统理论,构建了一个创新性、系统性的分析框架,为针对系统失灵(systemfailure)的科技创新政策制定提供理论指导。在此基础上,本书深入剖析并反思了我国研发补贴政策现存的关键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政策建议。此外,本书还提出了若干未来研究方向。
高雨辰2024年 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