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先进电磁屏蔽材料——基础、性能与应用
》
售價:HK$
227.7
《
可转债投资实战
》
售價:HK$
102.4
《
王氏之死(新版,史景迁成名作)
》
售價:HK$
56.4
《
敢为天下先:三年建成港科大
》
售價:HK$
79.4
《
长高食谱 让孩子长高个的饮食方案 0-15周岁儿童调理脾胃食谱书籍宝宝辅食书 让孩子爱吃饭 6-9-12岁儿童营养健康食谱书大全 助力孩子身体棒胃口好长得高
》
售價:HK$
48.3
《
身体自愈力:解决内在病因的身体智慧指南
》
售價:HK$
101.2
《
非言语沟通经典入门:影响人际交往的重要力量(第7版)
》
售價:HK$
126.4
《
山西寺观艺术壁画精编卷
》
售價:HK$
1725.0
|
編輯推薦: |
本书分风物闲美、梦入江南烟水路、人间至味是清欢、小楼一夜听春雨、花好月圆五辑。书中收录了作者近年来写的四十余篇散文和随笔,记载了一个平凡女子的情感世界,也向读者展示了无锡地区老百姓的生活风貌。
|
內容簡介: |
江南闺秀夜吟哦,小楼一夜听春雨。本书所写的都是作者的回忆。其回忆里有故乡、江南、南长街、阳山桃园,有母亲、奶奶、外婆、外公、蒋婆婆、小白、初恋,有炸玉兰饼、柿饼、杨梅烧酒、赤豆汤、青鱼、豆腐花、桑葚……这一切的一切,在书中娓娓道来,细腻而又悠长,多姿而又变幻。作者提笔临摹生命中绽放过的每一朵鲜花,抚触过的每一棵青草。虽以想象和古诗词为支撑,却也不脱乡土气息。
|
關於作者: |
周菡莛,女,江苏无锡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文学院在读。无锡市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作协第5期县市区基层骨干作家研修班学员。散文、小说作品发表于《湛江文学》《作家天地》《鄂尔多斯》《吐鲁番》《太湖》《三峡文艺》《威海文艺》《中国审计报》《中国文化报》《劳动时报》《江南时报》《自学考试报》等二十多家报刊,曾获16届全国青少年冰心文学奖线上写作大赛大学组金奖。
|
目錄:
|
目录
序一:江南闺秀夜吟哦 苏迅 001
序二:人比花娇 凌鱼 006
第一辑 风物闲美
春夜里的烛火 003
桂花开了 006
栖霞枫叶红 009
盛宴 012
遥想一丛芦苇 014
一只蟋蟀的秋天 018
云中谁寄锦书来 021
春天会很好 024
第二辑 梦入江南烟水路
风荷举 035
记忆里开满梨花 038
苦楝树·绿梅花 041
那些桃花盛开的日子 048
青鱼入梦 052
第三辑 人间至味是清欢
阿桂家馄饨 057
春韭飘香 060
南下塘,豆腐花 063
桑葚,酒酿记忆 066
太湖莼菜说 070
第四辑 小楼一夜听春雨
白玉簪子 075
春天里的遇见 079
蒋婆婆,我又想吃枣子了 083
珊瑚耳环 090
旋转木马 097
云泥 105
竹叶舟 109
时光溯洄 113
第五辑 花好月圆
花好月圆 125
春风不渡 144
清蒸黄鱼 167
|
內容試閱:
|
序一:江南闺秀夜吟哦
苏迅
初读周菡莛的文字,不必去看简介,你就知道她是一个江南闺阁中的婉约才女。这种文字简约、文静、素雅且隽永,只属于江南这一方水土。其他的地方不出产这种韵味的,或者说想学也学不来的。她写身边的风物、亲人、往事,所见所闻所感所忆均亲切鲜活,清新可喜。就像镜像里的水墨画,却又声色具备。这样的文字,在她书稿中俯拾即是:夕阳西下,在被雁阵剪碎的满天霞光里,他们组合成一曲焦墨挥洒的古琴谱,谱上乌黑深刻地记载着每一种耕耘人生的辛劳与每一厘艰难潦草的日子,哀婉久绝。
——《云中谁寄锦书来》
二十四番花信风,楝花风是最后一种,她像一只曼舞的银色喇叭,在盛宴里吹奏着一曲暮春的赞歌。我踏着柔软的土壤,风弄蜻蜓,山雀高歌,满地清香的楝花雪,好像湖边的浪穗般软,楝花在泥土之上又绽放了一次,生命本该灿烂如斯的。
——《苦楝树·绿梅花》
到了夜晚,游了一整天太湖的机动船到底有些疲惫了,它载着一甲板的星光,悠哉而困倦地漂浮在湖上,直到抵达太湖漆黑的睡梦里。月光与船灯一样的清白,珍珠般浑圆地扑落在黛青色瓦般的湖面上。在倒映着月色的太湖里,我看到了蓬松柔软的梨花花瓣在流水里荡漾颤动,好像一道铺满白色鹅卵石的小路。赤脚踩上去,还带有晚霞的燃烧殆尽的余温。
——《记忆里开满梨花》
对于生活的观察入微,体会入理,功夫都在日常。而文本的情景交融,感性与知性合一,则更需耗磨作者的心力精神。从现有文本来看,周菡莛是个有心人,拥有一双慧眼,她有一颗纯真的心灵,也有一支灵动的笔。文学即人学。文学作品的底色是由作者的情感铺设而就。散文这种文体,尤其是作者人性与情感的赤诚相见,一点也做不得假。因此,在散文作品中,读者可以鉴察,什么叫做立文字之诚。对于普通读者来说,他们主要看到文字内容,而对于专业阅读者而言,他们看到的往往是文字背后的作者本人。周菡莛的文字是本色呈现,好就好在她这个人跟文字高度契合协调,这样的文字是带着温度、带着情感和带着诚意来的。没有真情之人,写不好散文。她对于周边的人,满怀深情。但这种情感,又具有江南人特有的克制、敛抑特征。尤其对于母亲的绵绵情意,都化入了少女的深刻记忆之中:母亲领我去桃园里修枝。修枝往往要赶着艳阳高照的大晴天,她穿着蓝胶鞋,头戴油亮的草编斗笠,拿着一柄红皮大剪刀就开始剪歪斜的枝条。母亲干农活很利索,是邻里都夸赞的。那种杀伐果决的架势,颇像沙场上骁勇善战的白马将军。她刷刷就剪掉了弱枝死枝,只留几只长势喜人的小青桃。刚长出来的桃子碧绿碧绿,宛若翡翠雕的梅子。
——《那些桃花盛开的日子》
母亲淘好的米上锅蒸熟,当锅盖揭开的时候,一屋五谷丰登的糯米香升腾起来,好像农民收获的一大车洁白棉花,一样的蓬松柔软。厨房里云雾缭绕,那是谷物煮熟和柴火燃烧的暖香,是寻常人家的烟火气。一盆糯米饭等着穿堂的春风将它们吹凉,像一窝雏鸡在暖阳里等待着破壳而出。美好的事物很值得等待一场春天的照拂。
——《桑葚,酒酿记忆》
人们对于散文有个误解,以为按照《文学史》所定义:除却韵文之外,凡是不押韵的文章皆属“散文”。他们以为,将生活中的琐碎情节、零星感受写到纸面上,便可称为“散文”。其实,一切早已时过境迁。文、史、哲早已各自发展成为独立学科,文学的范畴缩小,定义日益精准,而现代文学概念之上的散文,已经形成较为严苛的文体范式,具有其自身独立的价值标准。尤其是最近四十余年的文学创作实践,由传统散文而发展出所谓“新生代散文”“实验性散文”等潮流,文学概念上的散文更与新闻、社科等决裂,分道扬镳,散文的文学性标准日益突出。在散文的情感质量和语言技巧这两端,语言技巧甚至文本形式的要求,日益受到重视。一句话:散文早已今非昔比。这就给散文作者出了一道难题,提出了更高、更为苛刻的要求。周菡莛这部书稿,大部分篇目可以归入散文体裁,也有少量应该归入小说范畴。文学总是从临近自身生活之处起步。我们不断添蘸岁月之水,努力淬火,给文字按上飞翔的翅膀,让作品慢慢具有了滑翔乃至腾空而起的能力。于是,作者的实践活动便从写作升华为创作,文字从习作演化为作品。这里面有质的不同,很多写作者至老而不能领会。周菡莛的文字是一个良好的开端,让人看到某种开阔的前景,也随之产生出期待。因为,在她现有的文字中,我已经观察到她反观自身成长轨迹的自觉以及企图打破生活圈层的冲动,积蓄着那种破壳而出的勇气与力量:再回到我的高中时代,那个我塌鼻子,黑皮肤,戴着眼镜牙套,流着厚重齐刘海的时代。在乏善可陈的高中生活里,我像桃花树苗一样开始发芽抽条,有着灼灼其华的野心。那些关于美的追求是盛开在轻浮俗世里的一朵素白桃花,金属般倔强而纯粹。我越发不满足于现在的容貌,遂开始了对桃面朱唇柔膝的神往。
——《珊瑚耳环》
这家什么都卖的杂货铺就开在几栋居民楼前,这是个叫金溪新村的老小区,悬挂着蓬乱火线的电线杆压房而过,上面还筑着几巢树枝旁逸斜出的鸟窝。火柴盒般拘谨的楼房,一年四季散发着酸臭味的垃圾场和慢慢老去的人,这里的一切都是老的。所以虽然异军突起的生鲜超市已经遍布整个城市,住在这里的人们仍然选择走下楼,亲自去菜市场或者超市买一日所需,总觉得这样比较安心。
——《花好月圆》
这里是阿尔卑斯山脉的最高处,夏蒙尼·勃朗峰。大风吹来,看到肥壮的黄色雪兔在黄岩芪和铃铛花的草丛里跳跃,咀嚼牧草的牛抬起奶白头颅,像小青草迎接一场甘霖,而穿着粉色始祖鸟冲锋衣的我也悠哉地穿梭于小径里:每一个过去和现在鲜活的生命都是雄伟奇妙的帝国。拉弗利的小路崎岖多石,山野作物躺在勃朗峰锯齿的脊线上,像肖邦的a大调波兰舞曲那般跌宕起伏,这是一首献给自然的赞歌。路径上肥嫩的青草遮蔽了旅人的行踪与小兽的足印,唯有古老的大岩石上垒着橙黄的小石块——那是先前探索者留下的指路记号。
——《盛宴》
文学是人类反功利的事业。很多事情,是急也急不出来。让我们从容一些,不必焦虑,认准方向,慢慢往前走。不要停步。记得大约二十年之前,一位著名前辈作家在江苏省青创会上勉励大家时说过:写慢一点,写好一点。然后才是,多写一点。让我们共勉之。
2023年5月8日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无锡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太湖》杂志主编)
序二:人比花娇
凌鱼
回忆往往是不分年龄的,都以为只有年纪大才会回忆过去,其实不然,可能是认识上的误区吧。《江南无所有》便是一本回忆的文字,对于作者周菡莛来说,是令人意想不到的。她的回忆里有故乡、江南、南长街、阳山桃园,有母亲、奶奶、外婆、外公、蒋婆婆、小白、初恋,有炸玉兰饼、柿饼、杨梅烧酒、赤豆汤、青鱼、豆腐花、桑葚……一切的一切,娓娓道来,细腻而又悠长。周菡莛是无锡人,目前还在南京求学,无锡到南京,南京到无锡,距离很短,短到很难生出“故乡”的意象,但是她生生地写出了一个“周菡莛”的故乡,可见,她的内心是丰富的,是多姿而又变幻的,文学的魅力亦在于此。“秋日第一声蟋蟀鸣给孩童的惊喜,大概和一颗成熟的板栗落到火堆里那样,恰到好处。促织声起之时,裹挟着乱蝉嘶鸣的暑气就日渐式微了。孩童们喜欢秋日,广袤的田野母亲刚诞下丰满而金黄的玉米,新煮的玉米羹饭散发出清香气味。果树上结满了带糖霜的火晶柿子,家里从此有了吃不完的柿子,母亲就拿去晒了做成柿饼,能香甜一整个冬天。小院里,还有把指甲染黄的橘子与脆甜的苹果……”这是《一只蟋蟀的秋天》里的文字,干净透亮。
周菡莛坐在我的对面,安静得像是没有人,她的笑容很浅,眼睛很亮,我以为她在和我说话,其实基本上都是我在说,周菡莛看似平静的脸庞下藏着一个狡黠的灵魂——她似乎总是在她的精神世界、她构造的文学意象里徘徊,有时在外面,有时在里面。“天上的星星踩上去也是硌得脚疼”《花好月圆》,孙庆眼里的红豆就是那个踩星星的人,即便是知道脚疼的。但是周菡莛说了,那也是没有办法的。这本书大部分是散文,也有几篇小说,颇有实验性,《花好月圆》就是一篇,它有些超出周菡莛自身的经验范畴,却又能看出她愿意尝试去写一些陌生的有诱惑性的人性。《蒋婆婆,我又想吃枣了》《竹叶舟》就容易驾驭得多,忘年交、童年的玩伴到底是她的过去,里面的别离、惆怅是能直击她的内心的。周菡莛的文学意识是具备的,这可能要归功于她的阅读、思考、独处,她应该是喜欢一个人静静地度过一个下午,用文字来记录,来倾听自己的内心的。“看过风景的人,最后都成了风景。”《栖霞枫叶红》,“我甚至不会嗑瓜子,就乱嚼一顿,满嘴油香。”《苦楝树》,“不知道,那些露着白净小腿的女子们冷不冷。”《遥想一丛芦苇》,“母亲大概很渴了吧,她的双唇像歉收的干裂土地,翻着黯然的血色。我细嚼苦瓜般,心里很不是滋味。打开母亲灌满凉白水的玻璃杯,我咬着嘴唇递到她眼前,母亲却摇摇头,她只是用被桃树蹭灰的衣袖草草抹了一把脸,和蔼地对我笑:阿囡多喝点水,天热着呢。”《那些桃花盛开的日子》,“一个在城市呆惯的人,心里的清泉会逐渐浑浊干涸,变成水泄不通的柏油马路。不妨到南下塘看一看清澈的河水,荡涤尽疲惫与尘埃。世间除了霓虹灯,还有皎洁的月光。自然山水滋养的人间,才是真的人间。”《南下塘,豆腐花》……这些文字慢慢读来,还是颇有些回味的。倒是她的古诗词的运用,如“赛宝”一般,无不透着她的可爱和执著,想必,从小她便喜欢看书,喜欢读诗,都是渗进骨子里,脱口而出的样子。当然,周菡莛的文字还略显青涩,但这又何尝不是另一种的美感。我希望有更多的人能读一读周菡莛的文字,感受她书写的精神世界——人比花娇。
2023年5月6日
(作者系无锡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无锡市作家协会青年分会主席)
春夜里的烛火
蛮荒在暴烈的时代,洞穴里发酵的麦子成为了酒,旧石器的人类在摩擦中发现了普罗米修斯偷盗的火,火在蜂蜡与树枝做成的木棍里剧烈燃烧,像发怒了的战神,庇佑华夏文明的生存、发展、繁衍。这是最古老的蜡烛,直至秦始皇时期,蜡烛仍流传着“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的浪漫神话。白蜡在唐朝,是显赫身份的象征,直至明清才进入寻常百姓家,所以“银烛吐青烟”,是一种贵族式的精致离愁。仿佛一个触手可及的春日,朱墙金檐上的雪消融在蒲公英般鹅黄的阳光里。银烛升起袅袅青雾,让人忆起前世寓居的江南农家,老烟囱的炊烟同样袅袅,一袭斗笠蓑衣,斜风细雨里耕种着菜蔬,要历经南朝四百八十场烟雨才能抵达盛唐。“银烛熏天紫陌长,禁城春色晓苍苍”。烛之光仿佛是一缕季春轻盈的蝉鸣,耳得之而为声,此番为一种清润如朝露的禅境,烛光在清风里和簌簌梨花一同飘下树枝,藕色的花香凝郁起春愁。俯首观之,诗意蔓生。
银烛之焰似随波逐流的梨花瓣,在这多情的人间白苹一样沉浮,与春天美好的邂逅终将如燃尽的银烛,如古树砌下的梨花,成为一堆迟暮的香雪。“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杜牧这一首诗颇有情趣,银烛招摇,似乎能飘出一畦碧绿的竹蛉鸣来。银烛清冷,让人想起来淡水湖里的银鱼,不足一寸,透明细腻,素淡里有着薄薄的膏腴之味。与嫩豆腐烹一碗银鱼羹,鲜美滑嫩。银烛淡薄,像荒树之梢涂满的银月光,亦如林黛玉终日颦起的翠眉。“银烛将残,玳筵初散”颇有些开到荼蘼花事了的无可奈何了。纵使良人她青娥皓齿,云鬟花面,却仍被锁在深深的高墙里,岁月不待人。蓦然想起一首宋词:“银烛晓催春漏,珠帘暮卷东风。”这一“催”字用得很妙,大自然接过白牵牛花那纤细的小喇叭,吹响了对春天的祈愿。袅袅东风里,所有的美好都如期而归,匆忙得像赶路的行人。古时,红色的龙凤喜蜡是新娘的嫁妆,可为姻缘祈福,求得美好的兰因絮果。在短暂的春宵里,红烛宛若一尾锦鲤般赤红的琉璃灯,游离在无垠而暖昧的夜色之中。“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在茅檐人静蓬窗灯暗的雨夜,婚后的美人独坐小窗前,相思如一川烟草蔓延,蜡烛融化,美人腮边的胭脂泪滴落,都像生于南国的红豆子。物是人非,记忆如同荒寺石墙缝隙里的青绿色苔藓,模糊湿润,只留下一夜芙蓉红泪多。“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这是饮醉的苏轼眼里的海棠花。彼时苏东坡仕途失意,谪居黄州。
“夜如何其?夜未央,庭燎之光”。夜阑珊时,海棠未春睡,娇媚倾城,仿佛穿着秀禾服的新娘,待嫁心爱之人。良辰美景是值得一盏热情的红烛与一颗惜春的心来欣赏的。“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明媚的春光不该被辜负,春风酿一坛如舸的青竹叶,是如同江南春草初生的浅绿色,竹叶酒上桌,酒香四溢,仿佛等来了一场淅沥的如酥细雨,盛唐的轮廓浮上来。雕着花纹的红烛在烛台里熠熠生辉,席间年轻的诗人与达官显贵推杯换盏,杯盘狼藉,尽情享乐。那些漂荡在俗世里的灵魂,都像是盛放如海棠的烛花一样,轻佻而风情万种。红烛替黄昏披上了一身水红的晚霞,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就在觥筹交错的春宴,今夜可以不夜。红烛继续燃烧着,满树的海棠摇落在暮色里,在雨疏风骤的夜晚。飘零一地花的瓣像新酿的杨梅烧酒般撩人。尹鹗言:“红烛半条残焰短。”或许他们都在执著地等候着,与一场海棠汛般的春光与爱情长相厮守。正如今夜像加满了冰块的白朗姆酒,月光是香草与太妃糖的甜,我坐在酒吧的凉台,木餐桌上摆着复古的蜡烛,桃粉色的卤素灯拧成了玫瑰花的模样。春风宜人,那就任由赫本裙与心事被凉风吹起吹散,我微醺地举起一杯粉红果酒,樱桃果汁和酒精暧昧的味道很像是一把带着敌意的玩具手枪,一饮而尽。同样是有蜡烛,酒精与爱意的夜晚,我坚信我的春天正在连绵不绝地醒来。
桂花开了
周敦颐在《爱莲说》中称赞荷之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然而我却甚爱桂花树那满街招摇,甜如酥酪的花香,桂子们热闹地如同一坛坛不怕巷子深的酒,熏得游人醉。桂花一团团,一簇簇浅黄着,像阴晴不定的夜晚里,纱窗上黏住的一镰新月之色。那一朵朵米粒大小的桂子,宛若藏在绿叶深处的一盏油尽而晦暗的琉璃灯,在满树葱茏里,颇有金屋藏娇之态。人闲桂花落,一粒桂花就是一朵蜂蜜般清甜的小铃铛,和淋入人间的秋雨一样空灵清凉,在西风里桂子叮当作响,昭示着秋日到来的盛景。很喜欢白居易的《忆江南》: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桂花树是杭州秋天一道熠熠生辉的风景。秋风挟着桂花香扑鼻而来,在满树深沉浓绿的叶子里,微露出细末的点点金黄,像未出阁小姐的闺名一样珍贵而甜蜜,叫人心生欢喜。中学做过一篇古诗阅读,是杨万里的《木犀》,描摹桂花是绝妙的:天将秋气蒸寒馥,月借金波滴小黄。不会溪堂老居士,更谈桂子是天香。由此我知道,桂花别称木樨,木樨这名字取得好听,眼前隐约有一唐朝丰腴美女,乌黑的云鬓间涂满清亮的桂花油,香得很热闹。取一根连着新叶的桂花枝以为发簪,插入发间,淡雅动人。《红楼梦》里夏金桂家就是清朝御用皇商,书里说到,“单有几十顷地独种桂花,凡这长安城里城外桂花局具是夏家的,连宫里一应陈设盆景亦是夏家贡奉,因此人称‘桂花夏家’”。在古代,桂花乃贵气之花,颇受皇家喜爱。几十顷桂花树!那浓烈的花香该如何马不停蹄地奔涌向帝王将相花团锦簇的后花园,奔涌向士大夫笔下关于晴朗秋天的诗篇里,奔涌下寻常百姓家餐桌上的桂花糕,桂花小吊梨汤,桂花醉蟹里。煮熟的桂花晶莹剔透如琥珀,有淡淡花香点缀着,我一直以为,桂花酱比冰糖还要甘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