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伟大民族:从路易十五到拿破仑的法国史(方尖碑)
》
售價:HK$
193.2
《
古今“书画同源”论辨——中国书法与中国绘画的关系问题兼中国画笔墨研究
》
售價:HK$
135.7
《
《日本文学史序说》讲演录
》
售價:HK$
74.8
《
无尽的海洋:美国海事探险与大众文化(1815—1860)
》
售價:HK$
102.4
《
治盗之道:清代盗律的古今之辨
》
售價:HK$
125.4
《
甲骨文丛书·剑桥世界暴力史(第一卷):史前和古代世界(套装全2册)
》
售價:HK$
210.6
《
甲骨文丛书·中华早期帝国:秦汉史的重估
》
售價:HK$
300.2
《
欲望与家庭小说
》
售價:HK$
101.2
|
編輯推薦: |
本书聚焦21世纪以来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大热点、难点问题,以“教育评论”的体裁,解读教育政策,剖析热点难点,回应百姓关切,生动地反映了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历史成就和关键经验,有助于促进学校教育工作者和相关各方科学理性认识教育问题,深入分析教育改革的主要趋势和发展规律,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
內容簡介: |
全书共收录200余篇文章,分为10个板块,广泛涉及办学体制改革、考试评价改革、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高中改革发展、随迁子女和留守儿童教育等一系列教育热点,全面生动地反映了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历史成就和关键经验,还原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的发展脉络,有助于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和实践的不断改进,促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
關於作者: |
汪明,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主要研究方向为宏观教育政策、基础教育。曾参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办学体制改革、教育质量评价改革、中高考改革等重大政策调研和文件起草工作。在《教育研究》《北京大学教育评论》《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报刊发表文章300余篇。
|
目錄:
|
一、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
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提升育人质量要把握“三个着力点”
减负再难也要减
积极拓展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合作
落实 《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要坚守初衷
办好公平而有质量的基础教育
“校外增负”难题须系统求解
健全基础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
基础教育减负要常抓不懈
减负路上要多一份执着与坚持
办好基础教育要全社会努力
“统筹推进”并非均衡用力
给公办校松绑要解几根“绳子”
教育免费年限不是一扯就长
“最好时光是睡觉时”戳中减负痛点
学制改革试点,步子再稳一些
看待我国基础教育不妨多一份理性
教育内涵发展“卡”在哪儿
我们该用什么样的数据说话
从制度改革中寻找减负出路
促进均衡发展不可顾此失彼
别让生源大战挡住均衡之路
强化政府责任 破解入园难题
学校政府啥关系
建设人力资源强国须提升基教水平
解决“择校”问题出路在哪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选择
二、深化考试评价改革
深化考试招生改革 疏导校外培训需求
科学看待体育与升学挂钩
用好综合素质评价这把尺子
统筹推进高中课程和考试招生改革
考试评价改革要抓住关键点
用科学的评价导向引领教育发展
综合素质评价不是比拼孩子的长短
中考改革既要积极进取又要审慎稳妥
中考改革:直面问题与挑战
“试点先行”让中考改革步伐更稳健
中考改革要与群众期待对上节拍
“招录改革”是中考改革的一大亮点
中考的引领和导向作用不可小视
中考应在改革中完善而非取消
艺术科目进中考 缜密操作不可少
中考特长生“全科化”为何引争议
降低考试难度是中考改革大趋势
改革不妨听听不同声音
综合素质评价操作环节亟须破题
别急于用“课外加餐”应对新高考
看待PISA测试不妨多份平常心
对高考弃考需多方归因综合施策
高考加分“瘦身”彰显改革诚意
拨正考试招生指挥棒的导向
用“绿色评价”为学校全面体检
三、规范公办中小学招生与“学区房”治理
规范招生:为县中振兴构建良好生态
“多校划片”利于抑制择校冲动
规范招生保障义务教育健康发展
对入学“租购同权”要有合理预期
给“学区房”降温要找准突破口
推进免试就近入学仍需持续发力
规范高中招生要打落实组合拳
“不讲规矩”的中考招生能“兴旺”多久
禁抢生源离不开“规范”二字
高中“名额分配”还需利益兼顾
多校划片是与非
实行多校划片要细化配套措施
用改革思维化解“学区房”之扰
优质高中名额分配应把握好度
“大学区制”招生要强化随机性
免试入学不该有“特区”
就近入学是保障公平首选方式
就近入学全覆盖倒逼教育改革
取消面谈顺应招生改革大方向
就近入学绝非“懒政”
招生向寒门倾斜 好政策要“细”操作
指标分配政策就怕碰上“歪嘴和尚”
如何给“学区房”降温
指标分配:政策效应如何放大
限定“学区房”需与多校划片同步推进
购买“学区房”,家长还须多思量
化解“学区房”困扰需要理性和智慧
改革招生方式需锁定关键环节
指标到校要科学把握节奏
规范小升初需从源头下功夫
四、规范公办学校办学行为
推动“公参民”高中学校规范办学
开展暑期托管服务有章可循
“引领带动”放大优质资源效应
“弹性离校”要多从实际出发
对不规范办学行为就该“叫板”
调整办学方式应当慎之又慎
为大班额“消肿”要多出实招
通报变相重点班并非小题大做
高中“非常规”发展扰乱教育生态
学校育人模式改革需要系统设计
欲治 “高考移民”先堵学籍漏洞
高中 “国际班”不可只谋“钱”途
“国际班”公办改民办要厘清政策边界
“校车使用许可”既重规范也讲效率是道难题
调整办学方式要力戒“翻烧饼”
名校带动还须名实相副
高中“国际课程班”须在规范中前行
“超级成绩单”折射教育生态失衡
“大班额”瘦身功夫在事前
面对“高考工厂”,我们该作何反思
名校办分校还须重实效
规范高中“国际班”宜早不宜迟
清理规范改制校需要决心和智慧
公办高中分校会退出历史舞台吗
名校复办初中需深思而行
公办高中争办“出国班”频惹争议
规范教辅市场应堵疏结合
合作办学应在传承基础上有所创新
推进办学体制改革与防范国有资产流失
五、规范民办教育发展
厘清民办教育“规范管理”模糊认识
推进校外培训材料规范管理 全面把好质量关
规范校外线上培训迈出关键一步
规范校外培训机构要建长效机制
办学“五独立”不能空有虚名
局部“公弱民强”态势值得深思
衡水第一中学平湖分校为何被质疑
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收费”不等于“营利”
民办校“分类管理”重在支持和规范
“民校”办学亟待明确政策边界
民办学校招生爆满折射了啥
民办小升初考试也该降降温了
学前班市场得靠改革拉回理性
民办校小升初招生也要讲规则
民办学校教师保留“双重身份”不合规
“公弱民强”不应是政策过度扶持之果
名校办民校的政策边界须厘清
规范民办校招生也是政府职责所在
民办校托管公办校须厘清政策边界
民办基础教育如何走出困境
也谈“名校”办“民校”
民办教育的发展困境不容忽视
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交流轮岗要明方向抓重点
乡村教师是乡村振兴智力之源
编制缺口要靠机制创新来补
别让编制捆住教师聘任手脚
“音乐教师代上语文课”是道教改题
定期注册制有利于教师队伍专业化
“全科教师”培养是师范教育改革新课题
“县管校聘”是教师管理体制重大变革
为教师减负这根弦要时刻绷紧
教师编制城乡统一要落地“有声”
尊重关心教师须从落实福利做起
该为“独自坚守” 的乡村教师做点什么
让优秀乡村教师“留得住” 要从源头想办法
化解教师招考之困需把握关键环节
改善乡村教师待遇要花更大气力
七、推动乡村教育发展与学校合理布局
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
“全面二孩”来了,教育要提前布局
乡村学校布局进入“微调时代”
农村寄宿制学校“短板”如何补齐
教育科学布局应从纸上走到地上
小区配套学校走向考量决策智慧
莫让“搬迁”伤了学校“元气”
乡村小规模学校建设需全面加强
14万人社区无公办校折射布局缺陷
扶持贫困地区教育是政府职责所在
“改善薄弱校条件”意义何在
新建小区周边学校须整体规划
扶持村小和教学点是政府职责所在
学龄人口波动 教育如何应对
农村教育办学重心要适当下移
中小学应怎样布局
学校布局调整要稳步推进、留有余地
多管齐下补齐农村教育“短板”
农村民办中小学要靠特色求发展
八、提升高中阶段教育质量
办好县中要从关键环节入手
高中“全人培养”的时代来了
县域高中的发展根基仍需夯实
高中发展还需扩大优质资源
办好高中教育必须坚持正确方向
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并非延长义务教育
打好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战
“普职融通”让选择之路更畅通
办好乡镇高中并非权宜之计
补上贫困地区高中阶段教育短板
高中先从贫困生免除学杂费是务实之策
“因富辍学”之困该如何化解
扭转高中“应试倾向”需综合施策
化解高中负债需综合施策
面对高考改革,高中教育如何应对
用改革引领高中教育健康发展
增加学生选择权亟须高中配套改革
打造“特色高中群”绝非一日之功
普通高中“办学活力”如何释放
高中“提前录取”应坚守改革初衷
普通高中“千校一面”如何扭转
普通高中“超大规模”如何治理
普通高中“经费困局”如何破解
“普高”内涵发展锁定多样化
解决投入不足方可根本化债
农村普通高中如何逆势突围
理性看待高中毕业生出国留学
韩国“高中平准化”政策及其反思
发展高中阶段教育若干对策
九、积极发展素质教育
坚定发展素质教育不动摇
着力排解复课学生的“三重焦虑”
学校和家庭教育要齐步走
“家长作业”折射走偏的教育观
国际教育供给侧还需加快改革步伐
健康教育还需抓好政策落实
重体育强体魄要有“硬”要求
告别“贴标签”是教育对个体的尊重
停奖高考优胜者折射理念之变
“社会实践”落地需多方协同配合
传统文化要化成学生“美食”
“偏科”与“退学”都须谨慎为之
春假要落地 先做好三个衔接
零起点教学有助于遏制教育“抢跑”
面对夏令营,家长还需擦亮眼
超常儿童培养也应遵循教育规律
别急于给“学霸”贴应试标签
以改革行动破除“起跑线”谬论
“小留学生”增多说明了啥
禁炒“高考状元”应当标本兼治
十、解决随迁子女入学与关爱留守儿童
“控辍保学”仍需下大力气
教育关爱为留守儿童成长护航
“钱随人走”利好随迁子女
关爱保护留守儿童,教育大有可为
留守儿童父母“返巢”非一日之功
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关爱要落到实处
教育经费可携带 教育公平又进一步
保障随迁子女受教育权要拿出新举措
畅通入学渠道需要合理的制度设计
入学条件设定应与法律法规相契合
打工子弟无学籍呼唤管理精细化
从“为子读书办假证”中反思什么
清理规范打工子弟校,步子再稳些
流入地升学制度创新是关键
先行试点 配套改革 稳步推进
“二代移民” 都回原籍不现实
如何让农民工子女就学路更畅通
以全局视野看留守儿童教育
|
內容試閱:
|
由于长期从事教育政策研究,撰写学术论文和决策咨询报告成了我的主要工作内容。而近十多年,也撰写了不少教育评论文章,这既受研究工作的驱动,也是自身的兴趣使然,虽然有时很辛苦,但我乐此不疲。通过一篇篇短小的评论文章与读者交流,解读教育政策,剖析热点难点,回应百姓关切,让我增添了作为研究者的一份满足感。
结合自身研究所长,近些年我所撰写的教育评论主要集中在基础教育领域,包括办学体制改革、考试评价改革、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高中改革发展、随迁子女和留守儿童教育等一系列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分别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报刊发表,一些评论文章赢得了较大的社会反响。其中,《教师编制城乡统一要落地“有声”》获评《中国教育报》2014年度”十大教育好声音”,《免试入学不该有“特区”》《中考改革要与群众期待对上节拍》《对入学“租购同权”要有合理预期》《办好县中要从关键环节入手》分别入选《中国教育报》2015年度、2016年度、2017年度、2021年度“十大教育锐评”。2015年我被聘为中国教育报刊社签约评论员。但就我内心而言,得到什么样的荣誉其实并不重要,而通过我的教育评论,能够为推动教育改革尽一点绵薄之力,这是让我最开心的事情。
在这些教育评论当中,有的是围绕教育热点问题而展开的,也直面批评了教育中一些违背规律、违背常理的做法。而恰恰是这些批评的声音,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共鸣。针对“超级中学”现象,我撰写了《”超级成绩单”折射教育生态失衡》《对不规范办学行为就该”叫板”》《办学”五独立”不能空有虚名》;针对学校布局规划中存在的问题,我撰写了《14万人社区无公办校折射布局缺陷》《小区配套学校走向考量决策智慧》;针对随迁子女入学问题,我撰写了《入学条件设定应与法律法规相契合》《从“为子读书办假证”中反思什么?》。令人欣慰的是,几年前批评的这些现象,目前都已有了很大改观:“超级中学” 现象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治理,中小学布局不合理状况有所转变,随迁子女入学条件的设定也更加趋于科学。这都很好地反映了近年来教育改革发展的成效,也是我写好教育评论的最大动力。
在这些教育评论当中,有的是围绕教育难点问题而展开的,对于这些难点问题的探讨,目的在于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和实践的不断改进。围绕推进素质教育,我撰写了《办好高中教育必须坚持正确方向》《坚定发展素质教育不动摇》《停奖高考优胜者折射理念之变》;围绕深化考试评价改革,我撰写了《用科学的评价导向引领教育发展》《用好综合素质评价这把尺子》《用”绿色评价”为学校全面体检》;围绕减负问题,我撰写了《基础教育减负要常抓不懈》《减负路上要多一份执着与坚持》《深化考试招生改革 疏导校外培训需求》。但时至今日,发展素质教育依然面临很大困难,深化教育评价改革还有很多难题需要破解,基础教育减负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对此我们既要有充分信心,也要在攻坚克难的道路上保持足够耐心,教育改革依然任重道远。
在这些教育评论当中,有的是10年前甚至20 年前完成的,包括民办教育规范发展问题、解决随迁子女入学问题、关爱留守儿童问题、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等等,这些问题依然是今天的热点难点问题,只不过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其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态势,改革也面临一些新的挑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提出新的思路。将自己近些年所写的教育评论集结成册,正是希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还原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的发展脉络,并为今天的教育改革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这是我出版评论集的初衷和本意。
从事教育政策研究工作几十年,公开发表了200余篇教育评论文章,但写出高质量、高水平的教育评论,对我而言仍然极具挑战性。《现象背后》一书的出版,是一种最好的自我激励。作为一名教育政策研究者,努力写出高质量的教育评论,更好服务于教育改革发展,仍将是我努力追寻的目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