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唯美手编16:知性优雅的编织
》
售價:HK$
56.4
《
情绪的惊人力量:跟随内心的指引,掌控情绪,做心想事成的自己
》
售價:HK$
51.8
《
棉的全球史(历史·文化经典译丛)
》
售價:HK$
112.7
《
超越百岁看这本就够了
》
售價:HK$
57.3
《
亚洲戏剧史·南亚卷
》
售價:HK$
147.2
《
中国历代竹器图谱与数字活化
》
售價:HK$
572.7
《
EDA技术与设计(第2版)
》
售價:HK$
87.3
《
揉碎浪漫(全两册)
》
售價:HK$
72.2
|
內容簡介: |
《甘肃古代医学》在甘肃省卫生厅、甘肃省中医药管理局的倡导下,组织甘肃省研究甘肃古代医学的著名专家、学者,历时二年有余.四易其稿完成了《甘肃古代医学》一书。内容包括:庆阳岐伯医学(《黄帝内经》的研究):武威汉代医学(《武威汉代医简》的研究):灵台皇甫谧针灸医学(《黄帝针灸甲乙经》的研究):敦煌医学(敦煌医药残卷的研究)等内容。
甘肃是我国华夏文化的发源地,系孕育我国五千年文明之摇篮,《资治通鉴》赞誉:“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而甘肃古代医学文化对祖国医学的诞生、生长、壮大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勋。《黄帝内经》作者庆阳岐伯、《针灸甲乙经》作者灵台皇甫谧以及武威汉代医简、敦煌藏经洞中的大量中医典籍抄本,均出自甘肃境内。
今天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系统地研究整理甘肃古代医学文献,是弘扬甘肃古代中医文化、促进中医学发展的上善之举。
|
目錄:
|
第一篇 庆阳岐伯与《黄帝内经》
第一章 岐伯生平传奇
第一节 上古天真降奇才
第二节 拜师学医树大志
第三节 悬壶济世施恩泽
第四节 岐黄论经兴医道
第五节 万古流芳成大业
第二章 岐伯医学创举
第一节 岐伯与《黄帝内经》
第二节 岐伯与《黄帝外经》
第三节 岐伯与其他医学典籍
第四节 岐伯后世医学传流
第三章 岐伯乡籍考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方志
第三节 史典
第四节 遗址
第五节 姓氏
第六节 人文历史
第七节 方言考
第八节 轩辕黄帝故里考
第九节 黄帝与岐伯陇东一带行迹考
第十节 岐黄之术流传与影响
第十一节 岐伯故里在庆阳
第四章 《黄帝内经》学术价值
第一节 生命论
第二节 生命整体论
第三节 病因论
第四节 病机论
第五节 疾病论
第六节 诊病论
第七节 治疗论
第八节 养生论
第九节 阴阳论
第十节 五行论
第十一节 解剖论
第十二节 脏象论
第十三节 精气神论
第四节 《黄帝内经》经络针灸论
第五章 《黄帝内经》典籍版本溯源
第一节 《素问》版本
第二节 《灵枢》版本
第三节 《黄帝外经》版本
第二篇 武威汉代医学
第一章 武威汉代医简的发现
第一节 武威旱滩坡墓群简介
第二节 武威汉代医简的出土过程
第三节 武威汉代医简的年代考证
第四节 武威汉代医简的命名
第二章 武威汉代医简的内容
第一节 武威汉代医简的原文及注解
第二节 武威汉代医简的方药内容及注解
第三章 武威汉代医简的学术价值
第一节 武威汉代医简出土的文献学价值
第二节 武威汉代医简中的文字异写
第三节 武威汉代医简为探讨《伤寒杂病论》方药渊源提供证据
第四节 广勤堂本《武威汉代医简》与《居延汉简》《敦煌汉简》《伤寒杂病论》等医书所载医学内容的相关联系
第五节 武威汉代医简的中药学成就
第六节 武威汉代医简的方剂学成就
第七节 武威汉代医简的内科学成就
第八节 武威汉代医简的骨、外科学成就
第九节 武威汉代医简的妇科学成就
第十节 武威汉代医简的男科学成就
第十一节 武威汉代医简的五官科学成就
第十二节 武威汉代医简的针灸学成就
第十三节 武威汉代医简的推拿学成就
第四节 武威汉代医简的护理学成就
第四章 武威汉代医简的现代研究进展
第一节 近年来完成与武威汉代医简相关科研研究概况及专家对科研的评述
第二节 现代医史专家对武威汉代医简研究的评述
第三节 武威汉代医简对中国书法的贡献
第四节 武威汉代医简所载药物的品种考证
第三篇 灵台皇甫谧针灸学
第一章 皇甫谧史考
第一节 《晋书·皇甫谧传》集释
第二节 皇甫谧生平事迹
第三节 皇甫谧世系考
第四节 古代医籍论皇甫谧
第五节 皇甫谧的故事
第二章 皇甫谧乡籍考证
第一节 皇甫谧乡籍求真
第二节 皇甫谧籍贯问题源流考
第三节 古朝那考析
第四节 皇甫谧墓考究
第五节 皇甫谧遗迹辑略
第三章 皇甫谧医学著作
第一节 《针灸甲乙经》版本源流
第二节 《针灸甲乙经》注家考
第三节 古代医籍引录《针灸甲乙经》
第四节 现代医家论《针灸甲乙经》
第五节 《寒食散论》及其历史价值
第四章 皇甫谧学术成就探讨
第一节 皇甫谧学说的形成和影响
第二节 《针灸甲乙经》的学术价值
第三节 皇甫谧对世界针灸医学的重要贡献
第四节 皇甫谧在文史哲学方面的学术成就
第五节 当代皇甫谧研究大事记
第四篇 敦煌医学
第一章 藏经洞遗书的发现及医学卷子的来源保存情况
第一节 藏经洞遗书的发现
第二节 敦煌医学卷子的来源保存情况
第二章 敦煌医学的概念及学术价值
第一节 敦煌医学的概念
第二节 敦煌医学的学术价值
第三章 敦煌医学研究的经历、现状及展望
第一节 敦煌医学的初步整理与个别卷子的研究
第二节 敦煌医学卷子的系统整理研究
第三节 敦煌医学卷子的全面研究
第四章 敦煌医理类著作
第一节 《黄帝内经》节选残卷
第二节 《黄帝内经素问》“刺疟篇”、“气厥论篇”
第三节 《黄帝内经》、《难经》摘录注本
第四节 《针灸甲乙经·卷之四病形脉诊》残本
第五节 《伤寒论·伤寒例》
第六节 张仲景《五脏论》
第七节 新发现的《张仲景五脏论》
第八节 《耆婆五脏论》、《诸医方髓》及其相关的医书(多种残片组成)
第九节 《明堂五脏论》
第五章 敦煌诊法类著作
第一节 《平脉略例》甲本
第二节 《五脏脉候阴阳相乘法》
第三节 《玄感脉经》
第四节 《占五脏声色源候》
第五节 《七表八里三部脉》
第六节 《脉经》节选本
第七节 俄脉书残本
第六章 敦煌本草类著作
第一节 《本草经集注第一·序录》节选
第二节 食疗本草
第七章 敦煌医方类著作
第一节 疗各科病症及杂证为主之医方书
第二节 疗专科病症为主之医方书
第三节 单验医方书
第四节 辟谷养生延年为主之医方书
第五节 巫术禁方书(共一种)
第六节 少数民族之医方书(选介两种)
第八章 敦煌针灸类著作
第一节 《灸法图》甲卷
第二节 《灸法图》乙卷
……
|
內容試閱:
|
病,指疾病;证,即证候。《内经》中病与证的含义未严格分开。病证是对在一定条件下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引起人体脏腑气血功能失调的病理过程。《内经》中有关病证的记载,内容十分丰富,据粗略统计,所载病证名称达三百余个,其中予以专题讨论的有咳嗽、痿病、痹病、风病、热病、疟疾、厥病、消渴、肿胀、癫狂、痈疽、积聚、诸痛等,涉及内、外、妇、儿、五官等多门临床学科。《内经》将一切疾病概括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外感病是指感受外邪而产生的一类疾病,内伤病指情志、饮食、劳逸失度或正气虚衰等导致脏腑功能失调的一类疾病。具体来说,又可分为六淫病证、脏腑病证、形体病证、官窍病证等;二是依据主要症状命名,如热病、咳病等;三是从病机命名,如痹病、厥病等;四是以病位命名,如头痛、胁痛、腰背痛等。这些内容有许多被后世医家所承袭,并沿用至今。
《内经》中有许多以病症立篇名的专论,如《咳论》《痹论》《痿论》《厥论》《风论》《举痛论》等,这些专论就该病证的病因病机、证候分类、疾病转归、治疗原则、护理保健等作了系统阐述。其中关于证候分类,采用了脏腑分证、经络分证、病因分证等方法,这些乃是后世脏腑辨证、经络辨证、病因辨证的雏型。《内经》关于病症的理论,反映了《内经》时代的临床水平,也为后世临床学科的发展开拓了先河。
8.诊法
诊法即诊断疾病的方法。《内经》诊法的内容包括望、闻、问、切四诊,其中对望色和切脉的论述尤为详细,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望诊方面,通过观察面部色泽变化的善恶,可以推断五脏疾病及其预后;通过望形体姿态,可以测知体质的强弱和疾病的轻重。《素问·脉要精微论》指出:“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凡色泽明润含蓄,是脏腑精气充足的表现;色泽枯槁晦暗,是脏腑精气衰弱的征象。《灵枢·通天》介绍了阴阳五态人的形体特征,进而反映了各种体质的特点。切诊方面,着重对脉诊作了较为详细的阐述。诊脉的方法有遍诊脉法、三部九候诊断法,人迎寸口脉诊法以及寸口脉诊法等。《内经》还发明用健康人的呼吸来测定病人脉搏迟速的诊断方法,所谓“常以不病调病人”。对寸口脉诊的原理,20余种脉象的主病,“真藏脉”的脉象特证和预后,以及诊脉的注意点等作了较系统的阐述。
《内经》强调诊察疾病必须“四诊合参”。《灵枢·气脏腑病形》说:“见其色,知其病,命日明;按其脉,知其病,命日神;问其病,知其处,命日工……故知一则为工,知二则为神,知三则神且明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两段文字都强调望、闻、问、切四诊综合应用,才能作出正确的诊断,所谓“能合色脉,可以万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