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新加坡教育:神话与现实
》
售價:HK$
96.3
《
“口袋中的世界史”第一辑·冷战中的危机事件
》
售價:HK$
291.2
《
绝美的奥伦堡蕾丝披肩编织
》
售價:HK$
177.0
《
狂飙年代:18世纪俄国的新文化和旧文化(第二卷)
》
售價:HK$
177.0
《
万有引力书系 纳粹亿万富翁 德国财富家族的黑暗历史
》
售價:HK$
109.8
《
中国常见植物野外识别手册:青海册
》
售價:HK$
76.2
《
三星堆对话古遗址(从三星堆出发,横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对话11处古遗址,探源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
》
售價:HK$
87.4
《
迷人的化学(迷人的科学丛书)
》
售價:HK$
143.4
|
內容簡介: |
旅游学至今仍是一门尚未定型的新兴学科。对这门学科的性质、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方法的争论持续至今,而结论却很不统一。本书企图在比较基本的层次上展开对旅游现象的系统考察,努力在一个明晰的框架里建立起旅游学研究的概念和理论系统。从这个思想出发,本书的逻辑思路是,首先用分析的方法探讨旅游现象的本质规定性及其表现在不同层次上的特征,从内核的角度对旅游加以界定。然后,继续用这种方法认识催动旅游活动发生和运动的内在构成因素,从静止的角度对这些因素的内涵和特征予以解剖。在第四章和第五章,分析的维度中加入了时间因素,但仍然仅仅保持在对个体旅游者旅游活动发生及运动过程的关注上。在此后的章节中,试图通过综合的方法对大众旅游现象的运动特点、外部效应进行考察,并自然地引申出对旅游现象加以规范、引导和管理的结论。本书之所以没有对旅游活动构成中的旅游产业活动展开更全面的讨论,是因为作者认为,旅游者活动是旅游活动中所存在的矛盾的主导方面,因此对旅游者活动规律的研究也就构成了旅游学研究的主体和基础,这也是本书名之为《基础旅游学》的原
因之一。
|
關於作者: |
谢彦君,国内旅游学术界著名学者,现任东北财经大学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院长、教授 、博士生导师,辽宁旅游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大连旅游产业发展研究所所长。同时兼任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研究院学术委员,中国旅游协会旅游教育分会副会长,亚太旅游协会(APTA)中国国家代表
|
目錄:
|
第一版序
第三版序
内容摘要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旅游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第二节 了旅游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第三节 旅游学的学科性质和学科体系
第四节 旅游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旅游的本质与特征
第一节 旅游的本质与特征
第二节 旅游的定义与类型
第三节 旅游现象的历史考察
第三章 旅游活动的构成要素
第一节 旅游者
第二节 旅游资源
第三节 旅游产品
第四节 旅游业
第四章 旅游动机与旅游需求
第一节 旅游发生的心理动因
第二节 旅游需求
第三节 旅游决策过程
第五章 旅游体验
第一节 旅游体验的意义
第二节 旅游观赏
第三节 旅游交往
第四节 旅游消费
第六章 旅游流
第一节 旅游流的含义及其特征
第二节 旅游流的形成和运动模型
第三节 国内外旅游流运动的基本态势
第七章 旅游效应
第一节 旅游效应的定义与类型
第二节 旅游的经济效应
第三节 旅游的环境效应
第四节 旅游的社会文化效应
第八章 旅游容量
第一节 旅游容量的定义和类型
第二节 旅游容量的测定
第三节 可持续旅游发展
附录
附录1 本书直接引用的文献
附录2 可供参考的国内外旅游学研究领域其他主要文献
第三版后记
|
內容試閱:
|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旅游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从世界范围来看,旅游学研究开始于近代社会,相对于其他比较成熟的学科而言,当然属于十分年轻的学科。在这段历时不过一个世纪的学科发展史申,旅游学研究也经历了深刻的演进过程,不管是在研究对象的认定和研究方法的选择与运用上,还是在研究内容的组合或理论与概念的架构上,都逐渐从单纯发展到丰富,从浅薄发展到深刻,从仅关注于对旅游现象的描述发展到对旅游内核的探索及对各种旅游关系的阐释。尽管直到今天我们依然没有充分的把握肯定旅游学已经步人成熟学科之林,但旅游学研究的历史进程足以说明,旅游学是一个富有生命力的新兴学科,是一个具有广泛社会应用背景的研究领域。
旅游学研究发端于西方世界,而在我国仅仅有30多年的历史。这种时间上的悬殊差距注定意味着研究水平的差距。因此,探讨或评介旅游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自然要从对国外旅游学研究历程的评介开始。
一、国外旅游学研究
1996年,南开大学旅游学系申葆嘉教授在《旅游学刊》撰文,系统地考察了国外旅游研究的历史发展过程。这篇文章应该说是我国开展旅游学研究以来以全方位的视角审视国外旅游学研究的历程和水平的非常重要的文献。在国内旅游学研究文献比较匮乏、旅游学研究历史很短、旅游学研究的学术力量薄弱、旅游学研究的定式化倾向十分严重的情况下,应该说申先生的文章对我国旅游学的学术研究有相当重要的意义,甚至直到今天也依然鲜有超越之作。这篇文章的丰富的内容、敏锐的思索和精辟的点评,也自然成了笔者在撰写这一部分内容时的重要的资料来源和思想依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