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万有引力书系 纳粹亿万富翁 德国财富家族的黑暗历史
》
售價:HK$
112.7
《
中国常见植物野外识别手册:青海册
》
售價:HK$
78.2
《
三星堆对话古遗址(从三星堆出发,横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对话11处古遗址,探源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
》
售價:HK$
89.7
《
迷人的化学(迷人的科学丛书)
》
售價:HK$
147.2
《
宋代冠服图志(详尽展示宋代各类冠服 精美插图 考据严谨 细节丰富)
》
售價:HK$
87.4
《
形似神异:什么是中日传统政治文化的结构性差异
》
售價:HK$
55.8
《
养育不好惹的小孩
》
售價:HK$
79.4
《
加加美高浩的手部绘画技法 II
》
售價:HK$
91.8
|
編輯推薦: |
日本2010年度畅销书,受关注度直逼1Q84
史上第一本哲学心灵励志书
像读小说一样读懂人生
专门写给未来10年社会精英的人生励志书
|
內容簡介: |
你在为你的人生烦恼吗?你总是在思索活着的意义吗?你的梦想被现实摧毁了吗?你的财富人生开始了吗?激烈的竞争社会,快一秒与慢一秒的距离就是生存与死亡。成就卓越的法则就是,你要么成为横行无碍的“霸王鲨”,创立自己的人生帝国;要么成为鲨鱼口中的猎物,被残忍地吞噬掉。这本2010年瞬间横扫日本的超级畅销书,拥有改变人生命运的力量,12位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大师亲自授课,帮你从残酷的竞争丛林中脱颖而出,成为未来10年的顶尖社会精英。
|
目錄:
|
译者序
前言
序章
第一课时
海德格尔老师关于 “生和死”的讲座
反正都要死,为什么还要活着呢?
第二课时 黑格尔老师关于 “梦想”的讲座
对追逐梦想与理想感到疲惫了吗?
第三课时
康德老师关于 “理性与欲望”的讲座
拥有超出常人的欲望是一种病态表现吗?
第四课时
梅洛-庞蒂老师关于 “烦恼”的讲座
干什么事都提不起精神……满是烦恼!
第五课时
列维纳斯老师关于 “自己与他人”的讲座
自己为什么总是会在意他人的目光……
第六课时
阿伦特老师关于 “工作”的讲座
找不到自己喜欢的工作应该怎么办?
第七课时
罗尔斯老师关于 “正义”的讲座
法律的正确性是由谁决定的?美国是正确的吗?
第八课时
柏拉图老师关于 “恋爱”的讲座
谈不上恋爱……无论如何都要结婚吗?
第九课时
阿兰老师关于 “幸福”的讲座
看到幸福的人就生气,为什么我总是这么倒霉!
第十课时
马克思老师关于 “经济与贫困”的讲座
赚钱是坏事吗?
第十一课时
萨特老师关于 “自由”的讲座
渴望自由,可一旦失去了束缚却又会感到困惑。
第十二课时
尼采老师关于 “人生”的讲座
人生究竟是什么?
第十三课时
小川老师关于 “哲学”的讲座 代后记
关于哲学的基础知识都已经掌握了吗?
|
內容試閱:
|
第一课时
反正都要死,
为什么还要活着呢?
海德格尔老师关于“生和死”的讲座
马丁 海德格尔
德国现代哲学家(1889~1976)。因为受到胡塞尔现象学的影响,而开始探究“存在”本身的意义。二战期间,由于支持纳粹而成为弗莱堡大学的校长,因此在战后即被辞退。主要著作有《存在与时间》、《形而上学导论》。
初次见面,大家好。我是海德格尔。也许大家已经在伦理学之类的教科书上见到过我了吧。听到这段开场白,现场的学生们顿时骚动起来。海德格尔?就是那个著名的海德格尔?虽然听说是有哲学家亲自来授课,但没想到竟然是海德格尔本人来讲!我知道你们感到很吃惊。已经
“死了很久”的我,怎么会出现在这儿呢?关于这个秘密,我想你们迟早会找到答案的。现在,我们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因为时间有限,所以我们还是尽快开始上课吧。今天课程的题目是
“什么是死亡”,我想这个题目由已经死去的我来讲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话说回来,其实我也没想到后人会称呼我为 “死亡哲学家”。我还是希望你们能够称呼我为
“存在哲学家”。我的主要著作《存在与时间》就不用说了,后来写的《形而上学导论》也是围绕着 “存在”这个主题进行论述的。
海德格尔的话匣子一打开就滔滔不绝起来,底下的学生们谁都插不上话。只能任由自己的思绪被这位拥有压倒性存在感的哲学家牵引着。海德格尔环视了教室一圈,深呼吸了一下之后,又继续开始说道:
“生存”究竟指的是什么?
那么,大家知道在日本每年有多少人自杀吗?超过3 万人,而且还是连续12
年保持着这个数字。死亡对一个人来说可是一件不得了的大事,但是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不顾一切地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呢?我想,他们一定是陷入了非常痛苦的境遇之中,感到生不如死吧。
“我认为这是社会的问题。”优等生田中公一好像平时在课堂上一样,充满自信地答道。尽管周围坐着很多成年人,但他却没有感到丝毫的胆怯。
嗯,这当然是一个社会问题。3 万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如果将这个人数与日本的总人口数加以比对就会发现,日本的自杀率位居世界第6
位。如果一个国家是这样一种恶劣的生存环境,让国民都失去生存下去的勇气,很明显地说明这个国家是有问题的。但是,想要在短时间内改变一个国家的现状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对于这个国家生存环境的改善,需要我们持之以恒的努力,但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克服自己的心理问题。
大家可以想一下,就在我们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一定还有人正在考虑自杀吧。不知道那些人有没有想过,难道只有自杀才能解决问题吗?为什么就不能坚强地活下去呢?现在,请大家一起思考一下,“生存”究竟指的是什么?
“吃饭、工作、睡觉,然后起床再重复以上三项。反正对于我来说就是这样。”喜欢辩论的川口翔太带着挑衅的口吻答道。事实上就是他邀请同学们来参加这次讲座的。海德格尔向事先准备好的座位表扫了一眼,然后转过身去,一边在黑板上写着什么,一边冷静地答道:
也有人即便吃穿住都不愁,同样选择了自杀。我们每个人的人生确实都被日常生活所淹没,但如果人类的生存仅仅只是睡觉与吃饭的机械重复,每个人都将丧失他作为人的独特性,就成了一个
“存在者”。但是我认为这并不是人类本来的生存方式,关于其中 “本来性”与
“非本来性”之间的关系暂不讨论。所以我每次提到人类的时候,为了和 “存在者”相区分,我使用 “此在(Dasein
)”这个词。
人类拥有两种生存方式
也就是说,人类拥有两种生存方式。首先从简单的那一种说起,就是
“非本来性”的生存方式。在这种生存方式下的个体被淹没于日常的生活当中,逐步地丧失自我,每天浑浑噩噩地生活。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存在于大千世界之中千千万万个同类型人的缩影。与此相对的,“本来性”的生存方式则是指人类基于自身存在的可能性,不断地对自身进行了解的一个过程。这样的个体才能够发现自己与其他人相比所存在的不同之处。这也是我认为理想的生存方式。接下来让我逐一加以说明。
之前我问你们
“生存”究竟是指什么,我认为那些在满足了衣食住等生存基本条件下仍然选择自杀的人,是因为他们在自己的内心之中没有切实地感觉到希望的存在。所以,我们可以说
“生存就是希望的实际感受”。如果没有这种切实的感受,我们称这种情况为绝望。川口君,你现在感到有希望吗?
“嗯,坦白说,现在我感觉不到希望,我只感到绝望。人生的意义竟然是这样的东西吗?让人完全搞不懂。我不知道为了这样的东西还有什么努力的意义。所以我现在觉得还不如早点死了算了。”
原来如此,甚至还想到了死吗……那么接下来就必须要进入正题了。当人类感到绝望的时候,就会首先意识到终结一切的死亡。从这种意义上来说,生存和死亡就好像是存在于一个矢量上完全相反的两端。死亡本来是令人感到非常恐惧的东西,一般来说,每个人都应该是惧怕死亡的。
那么让我们来稍微认真地思考一下人类为什么会害怕死亡吧。正如我们之前所说,死就意味着一切的终结。虽然死后的世界也许真的存在,但因为目前没有任何科学依据能够证明这一点,所以一般来说没有人会相信存在一个死后的世界。死亡或早或晚都会降临到每个人的头上,这是绝对无法逃避的终结。而且,每个人都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会死,死后究竟会怎样。对,就是不可预见。这种不可避免和不可预见的一切的终结,就是死亡。如果这样想的话,对死亡心怀恐惧也是理所当然的。所以,“死”可以说是时刻伴随在
“生”周围的一种不安。可是如果每天都伴随着这样的不安,生活就未免显得太痛苦了。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消除对死亡的不安有两种方法
想要消除这种不安,有两种方法。第一,通过宗教信仰来消除
“死亡就意味着一切终结”的想法。但是,因为死亡本身所具有的不可预见性,要想彻底消除这种想法需要你对自己的信仰深信不疑。如果总是去思考这件事的合理性,越思考,恐怕疑问就会越多。比如通过什么方法前往死后的世界,要去往什么地方,过着什么样的生活等。如果你是一个比较容易相信的人还好,但如果你刚好是碰上什么事情都非要弄个水落石出的性格,那就麻烦大了。在这种时候,我们就需要用到第二种方法,也就是搞清楚一切事物的来龙去脉。我的老前辈、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就曾经说过:“哲学是关于死亡的学问。”确实,既然哲学有关于生存方式的讨论,自然也有关于死亡的探讨。
于是,哲学家们逐渐地对死亡这个未知的领域也产生了一定的了解。所以即便最开始在面对死亡的时候,还会存有一些苦恼,但随着你对它了解的加深,会慢慢地接受。这样你的不安也会随之消失,对生存也会重新充满希望。
我常常想,一个有勇气接受死亡这样终极状态的人,是不是也可以将这种勇气拿出来追求生存的希望呢?在我们了解了死亡的意义之后,接下来让我们为了川口君思考一下如何坚强地生存下去的方法吧。
哲学是关于死亡的学问
刚才我为大家介绍了柏拉图
“哲学是关于死亡的学问”的见解。我们在面对他人的死亡以及总有一天会降临到自己头上的死亡之时,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去接受它呢?让我们假设各种不同的死法,然后逐一分析可以采取的接受态度。首先是因为突发性事故导致死亡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死去的人甚至没有时间考虑如何接受它,便不得不接受这一事实了。与一下子便没有了任何痛苦和烦恼的死者相比,那些继续活下来的亲人和朋友反倒会感觉更加的悲伤与难过。
其次是自杀。自杀这种情况比较特殊,因为是自己选择了死亡这个结局,或者是已经万念俱灰,所以对死亡本身的接受程度也比较高。那些经本人同意而进行的安乐死也是如此。与其忍受生不如死的痛苦,还不如一死了之,得到解脱。
还有一种就是死刑。当然国家也并不想剥夺人的生存权,可是因为犯下了重罪,最后只能够用生命来进行偿还。所以死刑也是建立在本人不得不同意的基础上执行的。
“老师,那么战争时代的特攻队员们为什么能够接受死亡呢?虽然其中也许有为国捐躯的想法,可是我听说也有很多人在临死前一直大喊着
‘妈妈’。”在去年文化祭上,被评为久我传校花的上林美纪不假思索地开口问道。她和田中都是在川口的邀请下才来参加这次讲座的。
正如你所说,那也许是他们的心声吧。因为他们绝对不是自愿地选择了死亡,虽然不情愿却又不得不去死。那些年轻人并不是接受了死亡,而是一种近似于绝望的选择。我想那些进行自杀式袭击的恐怖分子大概也是如此。还有被宣布癌症晚期的患者,都是不得不绝望地接受这一事实。也就是说,那些选择自杀的人对于死亡,多少是有一些心理准备的。但是像特攻队员和被宣布癌症晚期的患者这样即将被强制结束生命的情况,则是因为绝望而不得不接受死亡。
与之相对的是自然死亡。人类的寿命是有限的,每个人都会接受这一事实。可是为什么在大限将至之时每个人都会平静地接受呢?而且最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每个人在自然死亡之时都十分安详,不会显示出丝毫的紧张与慌乱。
当今日本人的平均寿命是女性86 岁、男性79
岁。当一个人的年龄到达这个数字之时,他(她)们好像自然而然地就会接受死亡的结局。这究竟是柏拉图所说的“死亡的学问”的成果呢,还是人到老年自然产生的觉悟呢?
为什么上了年纪的人容易接受死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