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数字地图综合进展

書城自編碼: 1737018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自然科學地球科学
作者: 王家耀
國際書號(ISBN): 9787030304179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1-04-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245/36300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171.1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中国王朝内争实录(套装全4册):从未见过的王朝内争编著史
《 中国王朝内争实录(套装全4册):从未见过的王朝内争编著史 》

售價:HK$ 244.2
半导体纳米器件:物理、技术和应用
《 半导体纳米器件:物理、技术和应用 》

售價:HK$ 177.0
创客精选项目设计与制作 第2版   刘笑笑 颜志勇 严国陶
《 创客精选项目设计与制作 第2版 刘笑笑 颜志勇 严国陶 》

售價:HK$ 61.6
佛山华家班粤菜传承 华家班59位大厨 102道粤菜 图文并茂 菜式制作视频 粤菜故事技法 佛山传统文化 广东科技
《 佛山华家班粤菜传承 华家班59位大厨 102道粤菜 图文并茂 菜式制作视频 粤菜故事技法 佛山传统文化 广东科技 》

售價:HK$ 221.8
武人琴音(十周年纪念版 逝去的武林系列收官之作 形意拳一门三代:尚云祥、韩伯言、韩瑜的人生故事 凸显百年武人命运)
《 武人琴音(十周年纪念版 逝去的武林系列收官之作 形意拳一门三代:尚云祥、韩伯言、韩瑜的人生故事 凸显百年武人命运) 》

售價:HK$ 43.7
剑桥斯堪的纳维亚戏剧史(剑桥世界戏剧史译丛)
《 剑桥斯堪的纳维亚戏剧史(剑桥世界戏剧史译丛) 》

售價:HK$ 154.6
禅心与箭术:过松弛而有力的生活(乔布斯精神导师、世界禅者——铃木大拙荐)
《 禅心与箭术:过松弛而有力的生活(乔布斯精神导师、世界禅者——铃木大拙荐) 》

售價:HK$ 66.1
先进电磁屏蔽材料——基础、性能与应用
《 先进电磁屏蔽材料——基础、性能与应用 》

售價:HK$ 221.8

 

建議一齊購買:

+

HK$ 70.3
《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报告2015》
+

HK$ 164.7
《地质学原理》
+

HK$ 630.9
《暴雨径流管理模型理论及其应用——以SWMM为例》
+

HK$ 153.4
《大气辐射传输原理》
+

HK$ 201.4
《全球构造与地球动力学——岩石学与地球化学方法应用实例》
+

HK$ 230.1
《海洋环境学》
內容簡介:
本书共12章,内容基本反映了我国在地图自动综合领域的研究进展。全书分别从地图自动综合的发展过程、数字化环境下地图综合的理论模型、数字化环境下的地图综合数据模型、地图综合中几何变换的操作与算法、数字地图综合的规则库、自动制图综合链的理论与技术模型、数字地图综合中的空间关系分析、基于保质设计的制图综合框架模型、数字地图自动综合软件设计与开发、基于MicroStation的地图编绘系统的设计与开发、面向网络环境的地图综合和地图综合未来的发展等方面,对数字地图综合在我国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论述。
目錄
前言
第1章 引论
1.1 制图综合过程的客观化
1.2 制图综合过程的定量化
1.3 制图综合过程的模型化
1.4 制图综合过程的算法化
1.5 制图综合过程的智能化
1.6 制图综合过程实现的协同化
1.7 制图综合过程的系统化
参考文献
第2章 数字化环境下的地图综合理论模型
2.1 引言
2.2 制图对象的本体特征对地图综合的影响
2.2.1
地球客体本身的特征对地图综合思维方向的影响
2.2.2
制图对象的属性特征对地图综合思维方向的影响
2.3 地理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对地图综合的影响
2.3.1
整体观、层次观和循环认识观的启示
2.3.2
地学认知模糊性和地学精度相对性的启示
2.3.3
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相结合、“形-数-理”一体化方法的启示
2.3.4
传统方法论与现代科学方法相结合的启示
2.4 地图综合概念模型框架
2.4.1 地图综合的信息机理模型
2.4.2
地图综合的过程概念抽象模型
2.4.3
模型与规则相结合的地图综合概念模式
2.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数字化环境下的地图综合数据模型
3.1 引言
3.2 基于地理实体的矢量数据模型
3.2.1 非拓扑模型
3.2.2 拓扑模型
3.3 基于空间剖分的网格数据模型
3.3.1 平面网格模型
3.3.2 球面网格模型
3.4 多尺度数据模型
3.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地图综合中几何变换的操作与算法
4.1 引言
4.2 数字地图综合所需的操作
4.2.1 数字综合操作的发展
4.2.2 点要素的综合操作
4.2.3 线要素的综合操作
4.2.4 面要素的综合操作
4.2.5 三维要素的综合操作
4.3 综合操作算法
4.3.1 点要素算法
4.3.2 线要素算法
4.3.3 面要素算法
4.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数字地图综合的规则库
5.1 引言
5.2 地图综合规则知识的分类体系
5.3 地图综合规则表达的控制指标
5.4 地图综合规则与知识的获取技术
5.4.1
以与专家会面交流的方式获取地图综合知识
5.4.2
机器学习法获取地图综合知识
5.5 地图综合规则与知识的表达方法
5.5.1 地图综合的产生式规则
5.5.2 地图综合的面向对象规则
5.5.3 地图综合规则的六元组表达
5.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6章 数字地图综合的过程控制模型
6.1 引言
6.2 自动制图综合链的定义
6.3 基于自动制图综合链的自动综合过程
6.3.1
基于知识的地理空间数据检查
6.3.2
基于数据检查的综合任务提取
6.3.3
制图综合链的自动生成与执行
6.3.4
基于制图综合知识的综合操作监控
6.3.5
基于制图综合知识的综合算法和综合结果评估
6.3.6
基于制图综合知识的综合任务存储
6.4 完整的自动制图综合链模型
6.4.1 自动制图综合链的流程
6.4.2
制图综合链中各模块之间的关系分析
6.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7章 基于空间关系的数字地图综合
7.1 引言
7.2 多尺度空间中的空间关系描述与表达理论
7.2.1
多尺度条件下空间关系变化规律
7.2.2
多尺度条件下空间关系的等价性
7.3 空间关系指导下的地图综合概念模式
7.4 基于空间关系的地图要素综合方法算法
7.4.1 点群目标综合算法
7.4.2 线网簇目标综合算法
7.4.3 面群目标综合算法
7.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8章 数字地图综合的质量评估与控制
8.1 引言
8.2 基于质量控制的制图综合框架模型及数据模型
8.2.1
基于质量控制的制图综合信息处理模型
8.2.2
基于质量控制的自动综合系统结构
8.2.3
面向质量控制的自动综合数据模型
8.3 自动综合的算法评估
8.3.1
基于极化变换的点群目标选取几何质量评估
8.3.2
基于降维技术的建筑物综合几何质量评估
8.3.3 线要素化简算法评估
8.4 基于多维约束空间的自动综合结果质量评估
8.4.1
制图综合结果质量评估的基本思路
8.4.2
基于多维约束空间的制图综合评估模型建立
8.4.3 实验与分析
8.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9章 数字地图综合软件设计与开发
9.1 引言
9.2 地图综合软件的分类
9.2.1 交互式综合与自动综合
9.2.2 在线式综合与离线式综合
9.2.3
面向DLM的综合与面向DCM的综合
9.3 地图综合软件结构设计
9.4 待综合源数据的集成与预处理
9.4.1
待综合源数据集成中面临的问题
9.4.2 数据预处理的主要任务
9.5 系统参量与综合规则
9.6 建立可视化环境
9.6.1 不同几何要素的可视化策略
9.6.2
两种比例尺状态下的图形显示
9.7 综合过程控制设计
9.8 分要素综合功能设计
9.8.1 操作层的划分
9.8.2 居民地综合
9.8.3
水系要素综合的主要需求功能
9.8.4 道路设施综合
9.8.5 等高线和高程综合
9.9 小结
参考文献
第10章 基于MicroStation的地图综合软件设计与开发
10.1 引言
10.2 系统的研究特点及重点
10.2.1
MicroStation平台的特点
10.2.2
以MicroStation为开发平台的编图软件构成
10.2.3 总体方案设计
10.3 系统功能的实现
10.3.1 线要素处理
10.3.2 要素的接链处理
10.3.3 面要素处理
10.3.4 关系处理
10.4 系统实现过程中的几点技术处理
10.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11章 面向网络环境的地图综合
11.1 引言
11.2 网络环境下地图综合的特点
11.3 基于多尺度数据库的渐进式综合
11.3.1
多尺度空间数据库MSDB
11.3.2
基于MSDB实现地图渐进式综合
11.4 网络环境下矢量数据的渐进式显示
11.4.1 渐进式传输过程
11.4.2 渐进式传输方法的对比
11.4.3
矢量数据渐进式传输的实现方案
11.4.4
基于渐进式地图综合的渐进式传输实现方案
11.5 基于web的地图综合服务
11.5.1 web GIS
service的基本原理
11.5.2
地图综合服务的分类与发布
11.5.3
面向道路网图形综合的服务模型
11.5.4
网络环境下道路网图形综合系统
11.5.5 应用实例
11.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12章 展望
12.1 观念的不断更新和认识的不断加深驱使制图综合自动化
12.2 模型算法的不断优化和知识工程的不断进步促使制图综合智能化
12.3 自动综合过程的工程化已具备基本条件但仍任重道远
12.4 制图综合与多尺度建模在空间数据处理中越来越重要
参考文献
內容試閱
第1章 引论
地图制图综合(cartographic generalization)也叫地图综合(map
generalization),
是地图制图学中一个永恒的研究主题。可以说,从制图学产生之时就有了综合问题。这
是因为,地图是人们认知地理空间环境的结果,又是人们进一步认知地理空间环境的工
具,而认知的过程就是综合的过程。
地图制图综合是对客观事物(或现象)进行简化和抽象的过程,不简化和抽象就不
能简明扼要地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所以,地图制图综合本质上是一项复杂的人脑思维
加工(简化或抽象)过程,是地图制图学中最具创造性的研究领域之一。
地图制图综合研究是伴随着地图学的发展而发展的。在传统手工地图制图时代,制
图综合是由制图员根据地图的用途要求、地图比例尺和制图区域特点,经过简化和抽
象,形成经过综合的心象地图,然后用手工作业方式实现,最终生成新的地图。在现代
计算机数字地图制图时代,制图综合是将制图员思维加工处理过程以程序驱动电子计算
机的方式实现的。
要使电子计算机能实现数字地图综合自动化,必须将整个加工处理过程模型化、算
法化和程序化。而程序又必须规则化和智能化,但这几个“化”并不容易实现。因此,
数字地图综合是地图制图学中最具挑战性的研究领域,也被誉为世界难题,国际学术界
对该领域长期以来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国际制图学会从1984年开始成立工作组(现为
委员会),美国地理信息及分析研究中心在1988年设立了一个重大项目,国际摄影测量
与遥感学会从1996年开始成立工作组,在近10多年来取得了一大批学术和应用的理论
与技术成果。
本章旨在对地图制图综合研究进展作一个综述,以期从总体上把地图制图综合的研
究发展过程展现给读者。
1.1 制图综合过程的客观化
如上文所述,自地图产生之时就存在综合,但制图综合这一概念的提出还是后来的
事。据有关资料记载,1921年Eckert首次论述了制图综合的概念。Eckert认为,制图
综合的实质是对制图对象进行取舍和概括,这当然是正确的。但是,Eckert同时认为
制图综合是主观过程,从中找不到什么规律,只取决于制图人员的技巧。Eckert的这
一观点在欧洲的影响较大,一直持续到20世纪60年代。中国地图制图业界和学界对制
图综合质量的评价也长期流传着“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说法。
大约在20世纪40年代,前苏联制图学家Salichtchev在总结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地图制图生产经验和地图制图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撰写并出版了《制图原理》、《地
图编制》等著作,将制图综合作为客观的科学制图方法,比较系统的提出了制图综合的
基础原理,包括制图综合的一般原则(舍去次要的,保留主要的)、基本因素(地图用
途、地图比例尺和制图区域地理特点)和表现方面(综合方法,即选取、化简、概括和
位移等),认为制图综合的基本依据是辩证唯物主义关于自然和社会现象的相互联系、
相互制约和发展的若干基本理念。在这一思想指导下,20世纪50年代初前苏联中央测
绘科学研究所先后对地形图各要素的制图综合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大规模地形图编绘
生产实践,丰富了制图综合理论和方法,分别出版了地形及居民地、道路、水系、土质
与植被、地貌与境界等的编绘方法系列分册。同时,又在总结设计和编绘1∶250万苏
联分层设色地图、世界地图集、海图集等大型地图作品经验的基础上,将制图综合理论
和方法由地形图扩展到了小比例尺普通地理图的编制,编著和出版了《小比例尺普通地
理图制图综合原理》(1∶100万~1∶400万)。这些都体现了制图综合科研与制图生产
相统一、制图综合理论与制图综合实践相统一、制图综合方法与制图区域特点相统一的
原则(王家耀等,1992)。
由Eckert把制图综合视为无规律可循的主观过程到Salichtchev把制图综合作为客
观的科学制图方法,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它深刻地揭示了一个道理,即制图综合作为科
学的制图方法——简化和抽象,具有认识论和方法论特点,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一观点
的确立,对制图综合的后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其实,数字制图综合是主观过程与客观过程的一个结合体。Li和Su(1995)将数
字综合的这两个阶段分别称为数字到图形变换(图形表达)和数字到数字变换(或数据
综合)。他们认为:在数字到图形变换过程可以引入主观的因素,但在数字到
数字变换中一切都应该比较客观(应为比例尺驱动)。Peng等(1996)采用了稍有差别
的术语——数据库综合和可视化综合。Müller等(1995)强调一个综合过程可以分为
两个阶段:模型综合和制图综合。
1.2 制图综合过程的定量化
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很长的时间内,地图制图综合研究总的来说是处于定性描述
状态,所谓主要与一般、重要与次要、详细与概略、大与小等,都是一些模糊的概念,
没有可度量的指标,这种状况影响着制图综合实践的科学性。
随着地图制图生产的发展和实践经验的不断总结、制图综合理论的深入、应用数学
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国内外不少地图制图学家致力于数学方法在制图综合中应用的研
究。在国外,20世纪50年代中期,前苏联出版的《小比例尺普通地图制图综合原理》
和《普通地理图编制》等著作中,已有数学方法简单应用的记载。前苏联出版的《制图
作业数理统计法》(波查罗夫和尼柯拉耶夫,1960)比较系统的应用数理统计方法研究
地理要素的分布规律(如河流按其长度的指数分布规律等)和某些要素制图综合数量指
标的确定,是第一部用数理统计方法研究制图作业即制图综合问题的著作,对该领域的
研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1962年前后,前东德地图学家Toepfer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
他通过大量统计分析发现,在大比例尺图上某类物体的数量和据此派生的较小比例尺地
图中,该类地物选取数量之间服从资料图和新编图的比例尺之比的开方根规律,故建议
用资料图和新编图比例尺分母之比的开方根作为确定地物选取数量的依据,由此提出了
著名的地物选取规律公式,介绍了开方根选取规律公式的应用(Toepfer,1963),并编
著出版了专著《制图综合》(Toepfer,1982),在地图制图业界和学界影响较大。To-
epfer最初提出的基本方根模型。
ST和SS分别是新编图和资料图的比例尺分母;NS和NT分别是资料图和新编
图中符号的数量。但考虑到易于应用,Toepfer又将公式加以简化。
x为模型参数,取值为0,1,2,3,4或5,这便是通用选取法则。应用方根模型
的关键在于确定模型参数x的取值。很显然,方根模型的特点是计算简单。但它有两
个明显的缺点:一是模型参数x的取值不易准确选取;二是模型未顾及地理景观的差
异,尤其是物体的密度的变化。因此,该模型的使用范围受到一定限制,主要用于集群
符号的选取,如湖泊群、河网、记号房屋群、岛屿群、街网、石灰岩地区的溶斗符号群
等(王家耀,1988)。
p=x/2,即可以取值0,0.5,1,1.5,2或2.5。
Yu(1993)发现p的值从大到小的用途为:最大值属于面状符号,次大的属于点
状符号,然后是线状符号,而最小值属于注记。这说明,若地图尺度缩小,面状符号所
占空间缩减的速度较快。也就是说,面状符号的密度能迅速地减小。
1983年,法国的Franke发表了应用图论方法研究制图综合的结果,主要用于道路
网选取。此方法以计算道路网节点的参数值为基础解决道路网一类线状要素的选取问
题,即首先建立道路网节点的地图结构数学关系——邻接矩阵,然后引入表示两个地物
函数关系的边值,即赋予这种数学关系以具体形式和数值,再利用一定算法作矩阵运
算,求得节点强度值,作为实现道路网自动选取的基础。
在我国,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初就有人着手利用数理统计法和图解计算法研
究地图上居民地的选取指标,最有代表性的成果在出版的一系列著作中都有所体现(祝
国瑞,1982;王家耀,1983;王家耀和邹建华,1992)。此法是建立在地图的适宜面积
载负量的基础上的,即利用地图的适宜面积载负量来确定制图综合的数学指标,主要用
于居民地选取指标的确定。具体做法是首先确定极限面积载负量,即最稠密地区的适宜
面积载负量,然后按照等比级数公式来计算其他各密度区的面积载负量Li+1
L1是已知最稠密地区的适宜面积载负量;ρ为辨认系数,即相邻两密度等级之间
在刚好能辨别的情况下面积载负量数值之比。经过大量实验分析,辨认系数ρ=1.15比
较合适。
20世纪70年代以后,不少人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方法研究居民地选取指标的数
学模型,取得了一批有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的成果(王家耀,1983)。相关分析与回归
分析建立在样本统计数据基础上,通过对已出版地图的大量统计分析,统计量测得某要
素实地(或大比例尺地图上)的一种(以X表示)或某两种(以X1、X2表示)变量
的数据,同时统计量测得该要素在某种比例尺地图上的一个对应的选取数(以Y表
示),即Y与X或Y与X1、X2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常用的模型有一元回归模型
(一个变量)和二元回归模型(两个变量)(王家耀,1989)。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一些学者应用模糊集合论方法和图论方法研究地物结构选取
模型,主要用于具体选取指标的确定。例如: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研究居民地“重要
性”的定量描述,确定居民地对象的选取(王家耀和姚杰,1985)。又如:用图论方法
将道路网简化为最简单的拓扑结构图,这种拓扑结构图可以用二元矩阵来表示,经过一
定模式的矩阵运算,即可对图中的点(节点)、线(路段)进行定量描述,进而解决道
路网的选取问题(王家耀等,1985)。20世纪90年代初,数学方法在制图综合研究中
得到了较普遍的应用,取得了比较系统的成果(祝国瑞,1990;王家耀和邹建华,
1992)。
以上是关于综合时地物选取的定量化描述。实际上,地图综合在三个不同层次下实
施:单独要素(即要素层次)、要素类(即要素类层次)及整幅地图(即地图层次)。地
物选取是在要素类层次上考虑问题。在地图层次,我们更关心地图信息的整体表达。早
在20世纪60年代,前苏联科学家Sukhov就试图用信息论方法来描述地图信息,并应
用于地图综合(Sukhov,1967;Kn迸pfli,1983)。Li和Huang(2002)指出:Sukhov
仅考虑了统计信息量,而地图信息必须包括几何(度量)信息量、关系信息量及专题信
息量。他们对这三种信息量给出了自己的定义,并研究了从较大比例尺的资料图变换到
较小比例尺的新编图的地图信息的变换(LiandHuang,2001)。这四种信息量合在一
起,可用作衡量地图综合好坏的整体指标。
在地图层次的另一个定量化描述为最小可视尺寸(SVS)。Li和Openshaw(1993)
提出了一个客观综合的自然法则,认为:在一给定比例尺下,存在一个小范围,其内的
所有变化都不可视。这个小范围被称为最小可视尺寸,其大小由实验获得,大概为0.5~
0.7mm(图上大小)。只要将最小可视尺寸内的所有空间变化都全部忽略,用一个点
(像元)来表示这个范围,就能达到综合效果。
将数学方法用于研究制图综合的数量指标使综合方法从定性描述向定量描述前进了
一大步。它描述了制图综合从“主观过程”到“科学的制图方法”这一历史轨迹。
1.3 制图综合过程的模型化
由制图综合的定性描述到定量描述,即制图综合指标的计量化,还未发展到计算机
技术在制图综合中的应用。随着制图资料的数字化,制图综合已不再是模拟(纸质)地
图环境的手工制图方式,数字化地图环境下的制图综合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王家耀和
武芳,1998)。数字地图环境下的自动制图综合赖以实施的基础是模型、算法和知识。
因为只有易于程序化(计算机程序和人工智能程序),计算机才能执行制图综合的各项
操作,而模型、算法和知识是易于编程的。所以,研究制图综合模型、算法和知识是研
究制图综合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王家耀和陈毓芬,2000;武芳,2003;毋河海,2004)。
这就意味着,复杂的创造性思维过程由制图专家完成,而繁重的作业过程则由程序化的
模型、算法、知识驱动的计算机来实现,因此,制图综合质量取决于模型、算法、知识
的合理性、完备性及智能化程度。
1967年,英国地图学家Borad在“作为模型的地图”一文中提出了地图作为模型
的概念。这一见解使地图学界把地图看作一种模型的思想前进了一大步,使地图制图,
特别是制图综合,进入了更严密的理论模型实验的研究阶段。许多学者认为地图模型是
可以用数学方法来描述的,并研究了地图模型的逻辑数学描述方法,包括模型元素的逻
辑数学描述和物体标志的逻辑数学描述(概念-等级层次的描述方式,物体空间位置的
逻辑数学描述、物体空间结构的逻辑数学描述和物体间的拓扑关系的模型化描述)。对
地图模型元素进行逻辑数学描述有助于构建制图综合变换模型Mk1→Mk2,其中,→为
模型变换算子,Mk1为算子作用之前的模型,Mk2为算子作用之后的模型。对物体标志
进行逻辑数学描述,可为自动制图综合操作提供理论和方法基础(王家耀,1988)。
除地图模型外,人们也建立了制图综合模型,即描述制图综合中某些关系的数学表
达式。前面所说的定量分析模型都属于制图综合模型。实际上,地图综合的模型也分单
独要素(即要素层次)、要素类(即要素类层次)及整幅地图(即地图层次)三个层次。
前面讲的是在要素类层次和地图层次。而在单独要素层次,地图综合的模型便是地图综
合的几何变换操作。在经典的教科书中,我们可以看到4~5个操作,如取舍、合并、
移位、简化和符号化。但是这些综合算子对计算机处理来说过于概括了。后来Mc-
Master和Shea(1992)将这些操作进行了细化,分辨出了12个操作。Li(2007)认为
这12个操作还是过于笼统,因此在此基础上区分出了6组共40个操作。
1.4 制图综合过程的算法化
自动制图综合算法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基础算法,另一类为高级算法。基础算法指
的是对综合操作的几何变换的简单实现,而高级算法可能是由几条基础算法组成的复合
算法或智能算法。
在数字表达发展的初期,由于计算能力的限制,减少线上点的个数是个十分重要问
题。在那个时期,数据量是考虑的首要因素之一,因而出现了很多减少点的数据量的相
关算法,也叫点压缩算法(point-reduction algorithms)。最经典的是Douglas-Peucker
(Douglasand Peucker,1973)算法(王家耀和武芳,1998)。这些算法都建立在Att-
neave(1954)的发现之上:从心理学角度看,线上的某些点与其他点相比,具有更为
丰富的信息,仅用这些点(具有丰富信息)已足够刻画该实体的形状特征。换句话说,
删去那些信息相对较少的点,不会导致线发生较大变形,空间要素也同样如此。信息丰
富的点在计算机图形学和模式识别中被称作显著点(dominant points);而在地理空间
科学领域里被称为关键点(特征点)(critical points)。在经典几何学中一条曲线上的关
键点是:最大值点、最小值点、曲率最大值点、曲率最小值点和拐点。在此基础上,
Freeman(1978)又作了如下补充:曲率上的不连续点、端点、交点(结点)和切点。
这些算法,顾名思义,旨在减少表达曲线的点数量。在通常情况下,通过删除一些
点能使线的形状得到简化,因此人们采用这种算法来做综合。点压缩算法的本质是用尽
可能少的点来逼近原始线条的形状,所以必须强调的是,在该算法实施前后尺度没有发
生变化,化简后线的表达还是在同一尺度下。因此,通过使用点压缩算法达到多尺度表达
(或综合)目的是一种误解,但可用来做前处理或后处理(Li and Openshaw,1993)。
由于Douglas-Peucker算法在应用上具有某些局限性,后来有的学者对其进行了分
形扩展(王桥,1998),使之除用于一般曲线的自动化简外,还能用于地貌等高线的自
动综合。同时,由于Douglas-Peucker算法在对线划要素进行化简的过程中存在自相交
问题,Li和Openshaw(1992)提出了基于客观综合的自然规律的线划要素综合算法。
这一算法的参数仅为新编图和资料图的比例尺,称为比例尺驱动的客观综合算法。慢慢
地,人们也开发了线光滑、线局部修正、线典型化、线的取舍等许多算法,同时,小波
理论、弹性力学模型等数学工具也被广泛应用。
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许多学者对面要素综合产生了兴趣。Monmonier
(1983)为取舍及合并提出了一些好建议,Li和Su(1995)开发了一套基于数学形态学
的算法。
遗传算法、智能体技术和弹性力学在自动制图综合中的应用是近10年来研究最多、
取得成果最多的新的研究领域(武芳等,2008)。
遗传算法是一种仿生算法,由生物体的进化过程抽象而来。它通过全面模拟自然选
择和遗传机制,以编码空间代替求解问题的参数空间,以适应度函数作为评价依据,以
编码群体作为进化的基础,建立起一个迭代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群体中的个体不断进
化,函数接近最优解,最终达到求解问题的目的。主要在点群目标的选取、线要素化
简、道路网综合、河流选取和人工水网的自动综合、点注记和线注记的自动配置等方面
应用比较广泛。但是,遗传算法存在效率和收敛的问题。
智能体(Agent)技术最初来源于分布式人工智能领域,是处于某个环境中的封装
好的计算实体,是一种新的计算和问题求解的思路。TIN技术的几何处理功能非常强
大,但面对智能化的挑战,仍满足不了自动制图综合的需求。Agent与TIN两种技术
的结合,可构建ABTM(Agen tbased TIN model)算法,主要用于居民地建筑物合并、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