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汗青堂丛书138·帝国的切口:近代中国口岸的冲突与交流(1832-1914)
》
售價:HK$
127.4
《
人世事,几完缺 —— 啊,晚明
》
售價:HK$
115.6
《
樊树志作品:重写明晚史系列(全6册 崇祯传+江南市镇的早期城市化+明史十二讲+图文中国史+万历传+国史十六讲修订版)
》
售價:HK$
498.0
《
真谛全集(共6册)
》
售價:HK$
1156.4
《
敦煌通史:魏晋北朝卷
》
售價:HK$
162.3
《
唯美手编16:知性优雅的编织
》
售價:HK$
54.9
《
情绪的惊人力量:跟随内心的指引,掌控情绪,做心想事成的自己
》
售價:HK$
50.4
《
棉的全球史(历史·文化经典译丛)
》
售價:HK$
109.8
|
關於作者: |
董志凯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经济史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商业史学会副会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常务理事。长期主持国家重大课题“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的编辑工作等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院重点项目。
|
目錄:
|
(上)
导言
第一章 工业化战略的确立
第一节 工业化战略的选择
一 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思想和现实基础
二 国家统一和安全对工业化的要求
三 “社会主义工业化”战略的形成和主要内容
第二节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一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产生背景
二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形成过程
三 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经济的转型
一 新民主主义理论包含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思想
二 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历史作用
三 社会主义工业化与新民主主义经济终结的关系
四 从新民主主义经济转向社会主义经济的另外两个因素
第四节 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条件
一 强大的政府动员和资源配置能力
二 苏联的全面援助
三 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的制约
第二章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制
第一节 “一五”计划的编制
一 实施“一五”计划的决策及编制准备工作
二 “一五”计划的编制和通过
第二节 “一五”计划的主要内容
一 基本任务
二 主要计划指标
三 关于社会主义改造的设想
第三节 地方计划、部门计划和年度计划的编制
一 地方计划编制情况
二 部门五年计划编制情况
三 年度计划的编制
第四节 “一五”计划对几个经济关系的处理
一 经济发展速度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二 经济发展与工业布局的关系
三 自力更生与争取外援的关系
四 优先发展重工业与全面安排的关系
第三章 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基本建设投资体制
第一节 国家财政在基本建设投资中的主体地位
一 建设重工业所需的大量资金主要来自内部积累
二 国家财政是大规模基本建设投资的主要资金来源
第二节 基本建设投资职能部门的建立
一 各级计划机构的建立与基本建设管理职能的确立
二 国家和地方建委的设置
三 建筑主管部门的建立和设计力量的调整
第三节 建立高度集中的拨款管理和监督体系
一 成立负责基本建设投资的专业银行
二 拨款规章制度体系的形成
三 拨贷款业务的创办
四 自筹基本建设资金及其他资金的管理
第四节 确立地方政府的投资职能
一 有计划地发展地方工业是“一五”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 地方基本建设投资方针——“三就”方针的变化
三 有限扩大地方基本建设投资权限的政策
第五节 其他经济成分固定资产投资的管理
一 对农业固定资产投资贷款的管理
二 对手工业基本建设投资贷款的管理
三 对职工建造住宅贷款的管理
四 对公私合营企业基本建设拨款的管理
第四章 以“156项”为核心的基本建设投资
第一节 以“156项”为核心的重点建设项目
一 从苏联东欧引进资金和技术方针的形成和起步
二 “156项”的确立
三 项目的结构与布局
四 设备引进情况
五 技术引进情况
第二节 基本建设投资结构
一 中央和地方投资的比重
二 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投资比例
三 工业各部门之间的投资比例
四 大中小型项目和新建、改建、扩建项目的投资比重
第三节 重点建设项目的建设
一 工厂厂址的选择
二 建设土地的征用
三 保证项目建设的其他措施
第四节 基本建设投资效益
一 项目建成投产率
二 工业建设投资的效益
三 其他部门基本建设投资的效益
四 重点项目建设取得较好效益的基本原因
五 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五章 大规模建设开始后的供需矛盾与农产品统购统销
第一节 资源全面短缺形势的形成
一 物质资源供求不平衡
二 科技与管理方面的人力资源供需不平衡
第二节 资源配置上市场与计划的矛盾日益突出
一 多种经济成分条件下的市场竞争
二 农产品市场与计划的矛盾
三 工业品市场与计划的矛盾
四 经济体制从市场向计划快速过渡
第三节 对粮棉油实行统购统销
一 国家对重要物资的垄断经营与统购统销的决策
二 对粮食、油料油脂实行统购统销
三 对棉花实行统购、棉布实行统购统销
四 统购统销制度的调整
第六章 农业合作化的推进与实现
第一节 农业合作化的稳步发展
一 土地改革以后农村经济面临的新问题
二 从小农经济出发的互助合作
三 对急躁冒进倾向的纠正
第二节 农业合作化进程的加快
一 总路线的宣传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促进了互助合作运动的发展
二 农业互助合作重心的转变
三 农村工作从以生产为中心转到以合作化为中心
四 整顿和巩固农业生产合作社
五 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优越性的显示
第三节 农业合作化提前实现
一 围绕农业合作化发展速度的争论
二 农业合作化运动高潮的出现
三 建立(兴办)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高潮
四 过急过快地实现农业合作化带来的问题
第四节 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调整
一 实行勤俭办社发展多种经营
二 缩小社队规模、改进生产管理和贯彻执行互利政策
三 实行民主办社,整顿干部作风
四 “包产到户”制度的出现与夭折
第七章 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一节 手工业分类及其概况
一 私营手工业的分类
二 手工业合作组织的种类及其特点
三 1953年以前手工业合作化概况
第二节 手工业合作化运动的历程
一 手工业合作化运动的初步进展
二 手工业合作化运动的高潮
第三节 手工业合作化的绩效
一 手工业生产的发展
二 手工业合作化后经济效益的提高
第八章 私营工业的公私合营
第一节 私营工业公私合营的方针及其实施
一 对资本主义工业改造的方针与政策
二 资本主义工业公私合营的过程
第二节 私营工业公私合营过程中的产权清算与产权管理
一 过渡时期交通银行的主要职能
二 过渡时期交通银行的主要任务
三 配合政府清理企业中的公股公产
四 配合政府具体监管公私合营企业的财务
第三节 私营工业公私合营过程中的问题及其调整
一 公私合营工业的管理体制问题
二 合营工业企业的改组问题
三 公私合营企业的生产经营问题
四 公私合营企业中的公私关系问题
五 公私合营企业的工商关系问题
六 针对新问题的调整措施
第四节 私营工业的迅速消亡与公私合营工业的发展
一 私营工业从工业领域的全面退出
二 公私合营工业的逐步成长
第九章 私营商业、饮食服务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第一节 私营商业的基本情况与改造的基本政策
一 “一五”计划初期私营商业的基本情况
二 从利用、限制、排挤到利用、限制、改造
三 对私营商业全面改造的步骤安排
第二节 对私营商业的全面改造
一 坚决排除私营批发商业
二 对私营零售商业的改造
三 对城市小商小贩的改造和安排
四 对农村私营商业的改造
第三节 对私营商业改造基本完成后产生的新问题
一 私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二 对私营商业改造完成后产生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第四节 私营饮食服务业的改造
一 私营饮食服务业社会主义改造前后的基本情况
二 私营饮食服务业改造的基本形式
三 饮食服务业对私改造中的主要问题
第十章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的问题与探索
第一节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的所有制结构
一 生产资料单一公有制的实现
二 1953—1957年公私比重变化情况
三 社会主义改造后所有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的改革设想
一 八大前后对所有制问题的新探索
二 探索的初步成果
第三节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的所有制政策调整
一 调整政策与个体私营经济的恢复
二 “反右”运动后对个体私营经济认识的变化
第十一章 “一五”时期财政体制的发展演变
第一节 财政管理体制的变迁
一 地方财政分级管理的变化:大区的取消和县级财政的建立
二 “一五”时期财政预算管理体制的演变
三 财政预算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四 “一五”时期财政体制的特点和作用
第二节 税收管理体制
一 1953年对工商税制的修正
二 税收政策的调整
三 税收征管的加强
第三节 国营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若干问题
一 企业上缴利润制度的变化
二 企业折旧资金全部上缴
三 国营企业流动资金供应和管理制度的演变
四 国营企业若干费用划分办法的演变
第十二章 高度集权的金融体制的建立
第一节 金融体系的高度集中统一
一 银行体系的高度集中统一
二 交通银行与中国人民建设银行的“财政机关化”
三 保险机构的集中统一
四 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发展及官办化趋势
第二节 金融管理体制的集权化
一 金融机构强化集权化管理
二 金融资金强化计划性管理
第三节 取消国营经济部门的商业信用
一 20世纪50年代初期商业信用的状况
二 取消国营经济部门的商业信用
三 取消国营经济部门商业信用的成效与影响
第十三章 流通体制的变化
第一节 商业计划管理体制的建立与改革
一 商品流通的计划管理
二 重要商品(物资)的分类分级管理
三 工商部门购销关系的建立与改革尝试
第二节 城乡市场分割经营体制的形成
一 国营商业与供销合作社的三次分工
二 城乡市场的分割及问题
第三节 城乡自由市场的管理
一 “一五”时期自由市场的曲折变化
二 农村市场的管理
三 城市市场的管理
第四节 物资计划管理体制的建立
一 物资的计划综合平衡
二 物资的计划分配与供销
第五节 国营商业企业经营管理体制的建立
一 改变贸易大回笼制
二 建立国营商业企业经济核算制
第十四章 集权式工业管理体制的形成与改革探索
第一节 高度集中的工业管理体制的形成
一 中央政府决策中心的逐步形成
二 中央与地方职责界定及其博弈
三 主要物质及生产资料的中央集中控制
四 中央对企业的集中管理
五 公私合营及私营经济逐步纳入计划化管理轨道
第二节 高度集中工业管理体制的历史作用及其弊病
一 高度集中的工业管理体制的历史作用
二 高度集中管理体制的弊病
三 高度集中控制与计划失灵
第三节 高度集中工业管理体制的改进方案
一 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改进方案的形成
二 改进管理体制草案制定的原则和过程
三 高度集中管理体制改进方案的主要内容
第十五章 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与改革探索
第一节 计划管理机构的建立和计划管理方式的变化
一 计划管理机构的建立
二 初期的计划管理
三 “一五”后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和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市场调节机制的式微
一 市场调节率先退出金融领域
二 劳动力市场逐步消失
三 产品市场方面的市场调节作用和范围越来越小
四 市场调节式微的双重后果
第三节 中央与地方经济关系的变化
一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中央与地方经济关系
二 “条条为主”中央集权体制的形成
三 “条条为主”体制的利弊得失
四 “一五”后期对中央地方关系的探索
第四节 1956年前后对计划经济体制的新探索
一 八大前后对计划经济体制的探索
二 1957年经济体制的调整和改革设想
三 “一五”计划后期我国对计划经济认识的历史局限
第十六章 工业的增长与发展
第一节 重工业的强势增长与轻工业的波动前行
一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举措及其效果
二 努力发展轻工业的政策措施及其效果
三 轻重工业比例关系的变化
第二节 原有工业和地方工业的潜力及其利用
一 发挥原有工业企业的作用
二 发挥地方工业的作用
第三节 国营工业企业制度建设与经济效益的改善
一 加强企业的计划管理
二 继续推行经济核算制
第四节 工业技术水平的迅速提高
一 政府积极支持技术革新与技术发明
二 政府增加工业设备与技术装备的投入
三 行业机械化程度有所提高
四 技术经济定额逐步改进
第五节 工业经济持续高速增长
一 工业总产值的持续高速增长
二 工业品产量的持续增长
三 工业企业资产规模不断扩大
(下)
第十七章 农林(牧渔)业的发展和水利设施的建设
第一节 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若干政策
一 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
二 稳定农业税收
三 发展供销合作和信用合作
四 开展爱国增产竞赛运动
五 制定《全国农业发展纲要》
第二节 对农业生产的投入
一 国家逐年增加对农业的投资
二 国家银行增加对农业生产建设的贷款
三 国家增加对农用生产资料的供给
第三节 农业生产技术进步
一 农作物品种改良和良种推广
二 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和牲畜疫病的防治
三 农作物耕作技术和栽培技术的改革
四 改良旧式农具和推广新式农具
五 土壤改良和增施肥料
第四节 农田水利及农田基本建设
一 江河水利治理
二 农田水利灌溉工程建设
三 水土保持工作的进展
第五节 国营农场的发展
一 发展边疆垦荒农场
二 改进国营农场经营管理提高效益
三 国营农场建设成就
第六节 农业发展及对国民经济的贡献
一 农作物业的发展
二 畜牧业的发展
三 林业的发展
四 渔业生产的发展
五 农业发展速度及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
第十八章 交通、通信业的发展
第一节 交通邮电业的发展方针和计划
一 交通通信业的发展方针
二 交通运输和邮电业的发展计划
第二节 铁路运输业的发展和铁路建设
一 铁路运输管理的改进
二 新线建设概况
三 铁路旧线改造
四 铁路工业初具规模
第三节 公路建设和公路运输业的发展
一 有计划、有重点、有标准的公路建设
二 加强公路养护
三 中央和地方交通的分工管理
四 “一五”时期公路运输业的发展
第四节 水运业的发展
一 政府加强对内河航运的统一管理
二 水运业的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
三提高水运业的运输管理水平
四 远洋运输业的发展
五 “一五”期间水运业的发展成就
第五节 民用航空业的发展
一 民航管理体制的变化与“一五”时期的发展方针
二 民航企业管理的进展
三 民用航空业的发展
第六节 邮电业的发展
一 邮电业的发展方针和任务
二 整顿管理机构与健全管理制度
三 加强以北京为中心的邮电网建设
第十九章 科技进步与勘探、设计事业的发展
第一节 科研体制与科研队伍的建立
一 科研体制的形成
二 科技发展规划
三 科研队伍的建设
第二节 科教结合及其经验教训
一 工业化背景下的教育改革
二 科教结合进程中的经验教训
第三节 工农业生产的技术进步
一 技术革新与新技术推广
二 工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三 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第四节 地质勘探、勘察设计业的发展
一 地质勘探、普查和测绘事业的发展
二 勘察设计业的发展
第二十章 国内商业与市场
第一节 国内商品市场的变化
一 生产资料中分配给商业部门经销的比重逐步降低
二 通过市场调节的日用工业品的商品供应量进一步减少
三 农产品的市场商品供应量减少
四 中共八大对市场作用的认识
第二节 以国营商业为主导的城乡商业体系的建立
一 “一五”时期商业工作的基本任务
二 国营商业领导地位的全面确立
三 城乡商业网的建设
第三节 物价管理与变动
一 “一五”时期物价工作的基本方针
二 物价管理机构及国营商业牌价掌握权限与分工
三 商品的价格与比价变动
四 各种差价政策
第四节 少数民族地区的贸易
一 少数民族地区商业基本情况及方针政策
二 少数民族地区贸易的发展
第二十一章 对外贸易的变迁与发展
第一节 “一五”时期对外贸易的方针政策
一 基本方针政策
二 对外贸易的国别及港澳地区政策
第二节 对外贸易经营与管理体制的变化
一 外贸经营中国营贸易领导地位的不断强化
二 对外贸易组织机构与管理体制的变化
第三节 “一五”时期对外贸易的发展
一 进出口贸易总量及计划完成情况
二 国家和地区结构变化
三 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
第二十二章 “一五”时期财政职能与收支情况
第一节 “一五”时期财政的方针与政策
一 “一五”时期财政的基本任务
二 “一五”时期财政计划的制定与调整
第二节 1953—1957年国家财政收支情况
一 “一五”时期历年预算编制的方针
二 “一五”时期财政收支情况
第二十三章 金融业的稳步发展
第一节 金融工作的基本方针和货币政策
一 金融业的基本方针
二 货币政策目标与货币政策工具
三 两轮“扩张—紧缩”货币政策的实施
四 新版人民币的发行
第二节 国家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的信贷
一 “一五”时期国家银行的信贷政策
二 国家银行信贷资金的来源
三 国家银行信贷资金的投放
四 农村信用社的信贷
第三节 保险事业的曲折发展
一 保险市场组织结构的变动
二 调整国内保险业务
三 发展涉外保险业务
四 保险业的成绩与不足
第四节 国际收支与管理
一 外汇管理的高度集中
二 “一五”时期的外汇收支
三 国际收支状况
第二十四章 “一五”时期的劳动就业及其管理
第一节 “一五”时期的人力资源及就业政策
一 “一五”初期人力资源的基本状况
二 劳动就业政策的演变
三 城市劳动就业计划体制的形成
四 农村劳动力流动逐步受到限制
第二节 企业劳动管理制度的建立
一 国营企业劳动定额的制定和实施
二 国营企业初步实行劳动定员制度
三 非国营企业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
第三节 劳动力的职业技术培训
一 技术工人的培训
二 劳动力培训的成就与经验
第四节 就业增长与就业结构变化
一 就业人数扩大
二 失业率下降
三 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变化
第二十五章 职工工资和劳保福利
第一节 工资制度与政策的变革
一 国家机关由供给制过渡到工资制
二 1956年国家机关和国营企事业单位的工资改革
三 公私合营企业的工资改革
第二节 工资形式和工资水平的变化
一 工资形式及其地位
二 工资水平和结构变化
三 工资增长影响因素分析
第三节 职工劳动保险和福利的改善
一 企业职工劳动保险制度的进一步发展
二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三 职工生活福利的进一步改善
第四节 劳动保护的加强
一 工伤事故频发及其教训
二 实行安全技术劳动保护的计划管理
三 加大劳动保护法规的建设力度
四 建立劳动保护的监督机构
第二十六章 城乡居民的收入与消费
第一节 城镇居民的收入与消费
一 推动城镇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因素
二 城镇职工及其家庭的生活情况
三 影响城镇居民生活消费的宏观因素
第二节 农村居民的生活消费
一 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提高
二 农家收支结构和农民生活水平分析
三 工农生活水平的比较分析
第三节 居民生活必需品的计划供应
一 生活消费品供应严重不足
二 生活必需品计划供应制度的初建
三 基本生活必需品的供应标准
四 生活必需品计划供应制度的评价
第二十七章 城市建设与城市化
第一节 城市建设的统一管理
一 贯彻重点建设工业城市和分类指导的建设方针
二 颁发市、镇建制标准,加强新工业城市、镇的建设
三 全国支援重点城市建设
四 原有城市的改造与发展
第二节 城市规划的编制
一 编制城市规划的要求和办法
二 部分城市规划的编制
第三节 与工业化相应的城市建设与城市化进程
一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二 城市住宅建设
三 城市化稳健推进
第二十八章 区域经济发展变化
第一节 行政区划的变化与区域规划的制定
一 行政区划的变化
二 区域发展规划的制定
第二节 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部署和概况
一 工业建设区域布局的总体部署
二 农业区划与农业发展规划中的区域发展要求
三 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概况
第三节 各大区域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一 东北地区的建设与发展
二 北京市、天津市和华北地区的建设与发展
三 西北地区的建设与发展
四 上海市和华东地区的建设与发展
五 中南地区的建设与发展
六 西南区的建设与发展
七 少数民族区域的建设与发展
第二十九章 “一五”时期的经济发展与效益
第一节 “一五”时期国民经济的增长与波动
一 国民经济的总量增长与增幅波动
二 “反冒进”的提出和1957年经济调整
第二节 “一五”计划的完成
一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
二 “一五”计划经济目标全面实现
第三节 经济发展与效益分析
一 产业结构的优化
二 生产力布局的改善
三 积累与消费关系比较合理
四 经济效益分析
附录一 “156项”正式施工项目表
附录二 要事年表
附录三 主要参考书目
后 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