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秩序四千年:人类如何运用法律缔造文明(世界重归混乱,文明岌岌可危,法律与秩序是我们仅有的武器。穿越时间,鸟瞰全球,一部波澜壮阔的人类文明史)
》
售價:HK$
154.6
《
民法典1000问
》
售價:HK$
99.7
《
国术健身 易筋经
》
售價:HK$
33.4
《
古罗马800年
》
售價:HK$
188.2
《
写出心灵深处的故事:踏上疗愈之旅(修订版)(创意写作书系)
》
售價:HK$
66.1
《
控制权视角下的家族企业管理与传承
》
售價:HK$
87.4
《
冯友兰和青年谈心系列
》
售價:HK$
167.3
《
利他主义的生意:偏爱“非理性”的市场(英国《金融时报》推荐读物!)
》
售價:HK$
77.3
|
編輯推薦: |
陈亢利教授所著的《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理论与苏州实践》一书,较系统地总结了作者近年来有关循环经济的教学和科研成果,包括《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课程教学精髓内容、系列循环经济专题调研成果,以及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苏州城市循环经济发展共性技术开发与应用研究》部分成果等;其内容包含了循环经济发展的文化背景和现实需求、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和难点、苏州循环经济促进的具体实践和发展模式,以及清洁生产审核和区域循环经济规划的具体做法和体会等。
|
內容簡介: |
陈亢利教授所著的《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理论与苏州实践》从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理论意义和现实需求分析开始,以苏州为对象,分析了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策略,总结了实践做法和发展模式。并从清洁生产审核和区域循环经济规划两方面,介绍了苏州循环经济推广中的一些工作和体会。全书共分六章,第一章是循环经济的理论探究,第二章探讨了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难点、重点和路径等,第三章简述了区域循环经济发展实践,第四章总结了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第五章分析了清洁生产审核中遇到的问题和部分审核案例,第六章介绍了区域循环经济规划方案及分析。
《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理论与苏州实践》可以作为有关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研究、咨询、管理的参考资料,也可以为开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工作的单位和地区提供借鉴,还可作为大专院校资源、经济、管理、能源及环境保护等专业师生的参考书籍,以及供其他对循环经济有兴趣的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阅读参考。
|
目錄:
|
序
前言
第一章循环经济的理论探究
第一节环境友好社会建设的现实需求
一、急功近利的经济与节能环保的现状
二、我国经济面临的转型升级要求
三、建设环境友好社会的现实要求
第二节国内外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
一、国外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
二、我国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
三、发展循环经济的制约因素
第三节循环经济相关思考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环境伦理的要求
三、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的比较
第四节建设循环经济文化促进环境友好发展
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二、循环经济文化建设
三、建设环境友好社会的价值观
第二章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策略探讨
第一节区域循环经济发展重点
一、重塑经济增长模式
二、创新发展循环经济体制
三、构建循环经济发展的保障体系
四、建设再生资源综合利用体系
五、增强清洁生产审核效果
六、提升节能环保产业发展
第二节区域循环经济发展难点
一、打破传统经济思维模式
二、构建循环经济文化制度
三、完善循环经济发展机制
四、支撑循环经济技术发展
五、建设信息交流平台体系
六、规范合法经济行为方式
第三节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路径
一、更全面深入地开展清洁生产
二、推广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
三、倡导低碳型生产生活方式
四、全面推广生态社区的建设
五、倡导绿色建筑及公辅工程节能
六、建立绿色GDP政绩考核体系
第四节发展循环经济的保障措施
一、建设循环经济文化以促进经济增长
二、积极完善循环经济相关法律法规制度
三、政府引导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机制建设
四、经济政策推进循环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五、企业完善技术创新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六、加快资源信息交流平台的建设与完善
第三章区域循环经济发展实践
第一节苏州高新区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建设
一、苏州高新区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园区的有利条件
二、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园区的意义、原则和目标
三、循环经济示范园区的内容设计
四、苏州高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与探索
第二节苏州市区的循环经济发展
一、苏州市工业园区循环经济发展
二、吴中区和相城区循环经济发展
第三节五市县循环经济发展
一、规划领先,全面构筑“循环经济圈”
二、实行区域资源整合,推进企业生态化改造和产业循环化链接
三、确立生态优先原则,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四、推进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加强废弃资源的回收利用
五、推进循环型产业发展,建成首批国家生态市
第四节苏州市循环经济发展
一、相关战略和政策
二、积极推广清洁生产审核
三、加快循环经济示范工程建设
四、加快印染废弃物循环利用关键技术的研究和示范
五、争先创新搞节能
第四章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第一节区域循环经济模式初探
一、区域循环经济模式研究的意义
二、生态产业园发展简析
三、区域循环经济基础和研究思路
四、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环境
第二节苏州高新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一、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建设方案
二、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建设模式分析
三、循环经济推广的主要经验
四、苏州高新区环境管理发展方向分析
第三节苏州市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一、以清洁生产为平台,推进企业层次循环经济实践
二、以产业集聚优化产业链,实现循环经济良性发展
三、以循环经济规划指导园区建设,为区域循环经济实现提供平台
四、政府强力推动区域循环经济发展
第四节循环经济促进转型升级
一、构建企业内部的小循环
二、推进产业园区的中循环
三、推动社会发展的大循环
四、苏州市循环经济促进转型升级的路径
第五章清洁生产及其审核
第一节推广清洁生产的意义
一、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二、清洁生产是中小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推行清洁生产的意义和工具
第二节清洁生产审核中存在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一、审核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二、问题分析与改进建议
三、近年苏州市清洁生产审核推进措施
第三节清洁生产诊断审核方法
一、能平衡分析
二、物料平衡分析
三、清洁生产中常见问题
第四节清洁生产典型案例
一、苏州市热电行业总体情况及审核案例
二、若干电子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方案及效果
三、公用设备工程的清洁生产潜力
第六章区域循环经济规划
第一节循环经济规划编制框架
一、规划编制指导思想与原则
二、循环经济规划技术路线
三、规划目标和指标体系
第二节区域循环经济发展分析
一、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
二、主要物耗和能耗分析
三、区域产业发展
第三节区域循环经济产业链方案简述
一、大新镇工业集中区
二、金港镇工业集中区南区
三、锦丰科技创业园
第四节区域循环经济规划方案分析
一、规划目标可达性分析
二、规划实施效益分析
三、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附录某公司员工清洁生产合理化建议
一、原辅材料和能源84条
二、技术工艺改造40条
三、废弃物管理20条
四、生产管理21条
五、设备管理11条
参考文献
|
內容試閱:
|
第一章循环经济的理论探究
在20世纪70年代,循环经济的思想只是一种理念,当时人们关心的主要是
对污染物的无害化处理。80年代,人们开始认识到应采用资源化的方式处理废弃
物。90年代以来,特别是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世界潮流的近些年,环境保护、清
洁生产、绿色消费和废弃物的再生利用等才整合为一套系统的以资源循环利用、
避免废物产生为特征的循环经济战略。循环经济是与线性经济相对的,以物质资
源的循环使用为特征。
第一节环境友好社会建设的现实需求
一、急功近利的经济与节能环保的现状
(一)急功近利是可持续发展最大的敌人
通过改革开放30余年的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每个人的工
作、生活、观念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无不从内心称赞和拥护党的路线、方针
和政策。但是,如果能够静下心来,对我们过去发展的思路、做法进行反思,就
不难发现,急功近利充斥在我国的教育、经济、科技、文化等各项工作中,是我
们当前最大的敌人。
在经济工作中,一部分人片面理解了“发展是硬道理”这句话,认为只要国
内生产总值(GDP)上去了,不管用了多少资源,带来多少后遗症,那都是发展,
就是进步。其实这样的发展并不是可持续的发展,根本不可能有后劲。用我们今
天的观念来看:可持续发展才是硬道理,社会的全面进步才是我们发展的终极
目标。
如果用华君武先生那幅有名的漫画(熊卖熊掌)的题目来形容人们的思想和做
法——先富起来再说!不管它带来的社会问题有多复杂、有多难解决,不管它带
来的环境问题需要我们明日花多大的代价来偿还,只要今天挣钱了或者只要GDP
上去了,我就是英雄,我就是功臣。先污染后治理的做法,必将带来严重的后果。
急功近利的思想不断充斥在我们发展的经济浪潮中,我们只有通过改变观念、
建立法规并依靠机制来解决这些问题,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才能多快好省地建
设富强民主的现代化国家。
(二)节能环保现状
1.产业发展现状
根据不完全调查,截至2007年年底,苏州市有节能环保类企业220余家,从
业人员约23000人,当年总产值约178亿元。
2.存在问题
1)环保产品制造及服务类企业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困难
环保产业的产值占市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较小,对苏州市经济发展的贡献不
大,并且旗舰性的大企业过少。
资金投入不足,许多企业因缺乏资金的支持而无法发展壮大,也没有资金投
入到科研开发中去;能自己解决投资、自己完成技术开发并占领市场者很少,创
新能力不足。
企业能够享受到的优惠政策不多,具体而言,企业享受不到优惠贷款和减税
政策。
市场发育不完善,产业无序发展,环保产业缺乏统一的管理,没有一个行政
机构负责制定环保产业发展整体规划和方针政策,对产品质量没有完善的管理措
施及相应完整的管理机构,如没有定期发布淘汰产品目录。
环保产业技术水平偏低,在环保产品生产中,仍以常规技术占主导地位,有
些企业生产的产品处理效果不能达到国家的环境标准。
环保服务业总体规模小,企业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在市区,县市较少;功
能残缺,潜在市场大,但现实市场小。
2)节能产品制造及服务类企业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困难
意识问题:客户对节能技术的支持不够,观念有待转变;政府对节能的支持、
宣传力度不够。
政府监管及市场:职能部门对节能服务企业的监管力度不够,很多质量不高、
档次低的企业蜂拥而至,企业难发展,市场发展前景不乐观;政府对民营企业保
护力度不够,甚至专利还未申请成功,假冒产品已经面市。
资金问题:招标项目门槛太高,生产成本增高;融资、贷款方面有困难;工程
款拖欠,增加了企业资金流动压力;资金短缺,回收周期长成为发展的主要问题。
人才问题:目前本类企业人才构成中高层次人才较少,主要原因是服务企业
不愿引进高层次人才,同时研发投入较低,后续发展能力较弱。
近几年,随着节能减排政策的贯彻实施,节能环保产业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
但以上问题仍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二、我国经济面临的转型升级要求
(一)经济全球化进入深度调整期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经济发展充满不确定性,全球经济失衡的再调整增
大了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的压力。这使得外向度较高的苏州市经济发展面临
着更为严峻、更为复杂的国际环境,加大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压力,客观
上也为苏州市利用全球经济大变革、大调整的机会,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
级提供了条件和可能。
“后危机”时代孕育着重大科技创新和新一轮产业革命,新能源、新材料、生
物、信息等技术领域正成为引领未来科技和产业革命的重要方向。发达国家“再
工业化”增大了中国经济转型的压力:美国推出“绿色新政”;欧盟将在2013年
之前投资1050亿欧元支持“绿色经济”发展;俄罗斯提出大力发展纳米和核能技
术产业,等等。世界各国抢占战略制高点的竞争日趋激烈,这将促使全球进入空
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代,也给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发展创新型经济,提升发
展质量带来重大机遇。
国际金融危机使得气候变化和国际金融体系等全球治理问题更为凸显,能源
安全、气候问题、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等问题更为复杂。随着中国的国际政治经
济地位的提升,其也承担了更多的国际义务和责任的压力。这使得中国产业结构
面临极为严峻的考验,加大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的压力,也为苏州市发展新能
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推进结构调整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二)国内经济发展模式面临重大变化——转型升级
目前,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的重要时期,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加速升
级,倡导自主创新和改善社会民生,都将带来广阔的市场需求。另外,我国正面
临从化石能源到清洁能源的转变,这会使经济增长受到一定的压力。与此相对应,
从传统的产业结构调整到一个新的产业结构,也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党中央把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快转型升级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并将其提到了前所未有的
高度。
在经济发展长期向好,转型升级成为新的亮点,城市化和基础设施建设出现
新趋势——欠发达地区劳动力就地转移、发达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
革成为新增长动力,协调发展进入新阶段。从“十二五”之初至2020年,我国全
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将明显加快,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
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越来越受到各级党委
和政府的重视。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统一,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
明和生态文明的协调推进,已成为全国人民的迫切企盼。这些因素都促使国内经
济发展的转型升级。
(三)苏州市的转型升级发展现状
苏州市正处在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关键时期,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建
设创新型城市迫在眉睫。第一,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市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综
合实力快速跃升,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生活安居乐业,但也面临着产业结构
不够合理、发展方式较为粗放、资源瓶颈制约加剧、环境承载能力有限等严峻挑
战。第二,苏州市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的表现比预期要好,成绩来之不易,财
政收入稳步增长,三大需求协调拉动,但仍存在附加值不高、创新能力不足、发
展后劲乏力、竞争力不强等矛盾制约。第三,世界经济发展历程启示我们,虽然
苏州市人均GDP已经超过12000美元(按常住人口计算),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
但原有的要素驱动、投资驱动的发展道路已难以为继,必须加快向创新驱动转型,
发展创新型经济势在必行。第四,市委市政府提出转型升级和“三区三城”①建设,
明确了苏州市未来发展的总目标、总定位,既要争先创优保持地位,又要转型升
级创新发展,如何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三、建设环境友好社会的现实要求
在德国,人们把环保看做是仅次于就业的第二大问题。德国目前拥有世界上
最完备、最详尽的环保法,环保志愿者组织有上千个,志愿者人数多达200万人。
德国人去超市购物自带布制的购物袋、使用再生纸、买环境标志产品、对垃圾进
行严格分类等做法在全球领先。德国的森林覆盖率高达30%,几乎没有裸露的土
地。其首都柏林更是被称为“森林与湖泊之都”,总体给人的印象就是山、水、林、
人的和谐。德国人时常在林海中穿行,在碧波中踏浪,接受森林的洗礼和江河的
问候。汉堡的阿尔斯特湖,微风徐徐、碧波荡漾,天鹅在距离游人仅二三米远的
地方自由自在地游动、嬉戏。
芬兰首都赫尔辛基附近的小镇汇文卡(Hyvink..),其主干道旁就是大面积的森
林,松鼠在树上窜来窜去,时而用两只前脚捧着松果,旁若无人地啃着。游人几
乎可以看到它嘴巴上的松果屑。所有这一切让人觉得其他任何生物和人一样是大
自然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人与自然可以达到如此的和谐。我们没有资格破坏自然
环境赋予我们的一切。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朴素的环境观念和追求自然之道、人为之道和谐统一的
思想一直在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崇尚“天人合一”,
强调人要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和依存是中华民族五千
年来的道德环境。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环
境问题,在我国一二十年内已经集中出现。一些地区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已经到
了十分严重的程度。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草原退化等问题突出,森林生态功能
不足,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功能退化。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湿地面积减少了200万公顷,占
湿地总面积的一半;湖泊急剧萎缩,七大水系中劣Ⅴ类水体①占三成;水土流失面
积356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37%;荒漠化土地263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
积的27.5%;已沙化土地约174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18.1%,同时还有近
32万平方千米具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90%的可利用天然草原不同程度地退化,
每年以200万公顷的速度递增;森林覆盖率只有世界水平的61.5%,居世界第130
位;人均森林面积只有世界水平的14,居世界第134位;人均森林蓄积量只有世
界人均水平的16,居世界第122位。
恩格斯(1984)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说过一段精辟的话:“我们不要过分陶
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
复。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
森林都砍完了,但是他们怎么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荒芜不毛之
地。”我们绝不能做“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的蠢事。
第二节国内外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
自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取得的发展成就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但这是
在资源充足和环境污染较小的情况下取得的发展成果。在当前形势下,这种发展
模式已不再为人们所提倡,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提出为世界经济的发展指明了方
向。我国是一个正在快速发展的发展中大国,发展循环经济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
识,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手段,然而如何有效地推进循环经
济却一直是各级政府和相关专家最关心的问题。国外循环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
成功,通过学习国外的经验,借鉴国外专家和学者对循环经济的思考和建议,探
讨我国(尤其是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苏州市)在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从而提出促进循环经济深入持续发展的机制和对策并
运用于实践中。这些机制和对策的推广对于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社会的矛
盾有重要作用,对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生态文明都有非常
重大的实际意义。
一、国外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
自从美国生态经济学家鲍尔丁提出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后,国外许多机构和
学者对循环经济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其中较为突出的主要有清洁生产理论、
产业共生理论、产业生态理论、生命周期评价理论、零排放理论和逆生产理论等
循环经济理论。
(1)清洁生产理论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工业与环境规划活动中心
(UNEPIEPAC)首先提出,清洁生产理论强调在生产过程中节约原材料和能源、淘
汰有毒原材料,在产品的流通领域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减少产品在其生命周期
中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从源头、生产过程和末端共同努力减少废弃物的产生,
这样能有效遏制环境问题的产生,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2)产业共生理论是在20世纪60年代,由艾伦菲尔德(John Ehrenfeld)和盖特
勒(Nicholas Gertler)提出的。艾伦菲尔德和盖特勒通过研究发现:不同企业之间存
在一种相互共生的关系,即企业间可相互利用废物,以减轻环境的负担和降低废
物的处理费用,这样能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减少自然资源的开发,达到人类社
会与环境的共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