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如见你
》
售價:HK$
52.7
《
人格阴影 全新修订版,更正旧版多处问题。国际分析心理学协会(IAAP)主席力作
》
售價:HK$
68.8
《
560种野菜野果鉴别与食用手册
》
售價:HK$
68.9
《
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一部洞悉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经典之作)
》
售價:HK$
64.4
《
锂电储能产品设计及案例详解
》
售價:HK$
113.9
《
首辅养成手册(全三册)(张晚意、任敏主演古装剧《锦绣安宁》原著小说)
》
售價:HK$
124.2
《
清洁
》
售價:HK$
66.7
《
组队:超级个体时代的协作方式
》
售價:HK$
79.4
|
編輯推薦: |
1.教育心理学方面的重量级作品,新教育改革发起人——朱永新的多年成果汇集。
2.解构教育心理学,对学校和学生的教育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3. 多位专家学者的推荐和赞扬。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关于教育心理学的一部重要论著,作者从三个方面构建自己的教育心理学研究:其一是学校心理咨询,作者着重阐述了什么是学校心理咨询,学校心理咨询的准备、实施、内容、原则,以及心理测量、
心理治疗在学校心理咨询中的作用。这部分内容对于中国学校建设心理咨询机制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其二是对学生心理的研究和探讨,指导学生如何形成健康的认知、如何培养积极的情感、如何锻炼坚强的意志、如何建立和谐的关系、如何进行高效的学习。作者通过对46个学生,,卜分关心且经常会遇到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有效疏导学生的心理。其三为学习心理研究,作者论述了当代学习理论、学习动机、学习与兴趣、意志与学习、合作学习与团体心理学,以及张载、王夫之、毛泽东等人的学习心理思想与实践。
|
關於作者: |
朱永新,1958年生,江苏大丰人。现任全国人大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朱永新是中国新教育改革的发起人,被评为中国教育60年60人2009、改革开放30周年“中国教育风云人物”2008、中困改革十大新闻人物2007、中国卜大教育英才2006等.他先后求学于江苏师范学院今苏州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主修教育心理学。曾任苏州大学教务处长、苏州市副市长、全国政协常委。20多年来,在国内外发表有关教育的沦文400余篇,出版了30多部论著。
朱永新富有人文情怀和创新精神,为中国教育改革建言献策。他创办的教育在线网站,已经成为中小学教师的精神家园。他倡导的新教育实验,正在改变看中国的教育。他对中国教育现状的深刻思索以及对教育理想不懈追求的激情,感动着千千万万读者的心.其作品《我的教育理想》、《中国新教育》等,是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教育学畅销作品,印刷均超过20余版次,在观念和实践层面,都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教膏改革和发展的方向。
|
目錄:
|
校园里的守望者卷首诗
第一辑学校心理咨询
第一章 什么是学校心理咨询
一、从《中国青年》杂志的讨论说起
二、心理咨询的含义与由来
三、学校心理咨询与中小学教育
第二章 学校心理咨询的准备
一、人员的选择
二、环境的布置
三、形式的确定
第三章 学校心理咨询的实施
一、收集信息一一建立关系阶段
二、测量思考一一诊断分析阶段
三、咨询干预一一实施帮助阶段
四、追踪强化一一检查巩固阶段
第四章 学校心理咨询的内容一
一一学习心理咨询
一、智力因素咨询
二、非智力因素咨询
三、创造力咨询
第五章 学校心理咨询的内容二
一一职业选择咨询
一、职业兴趣咨询
二、职业能力咨询
三、职业气质咨询
第六章 学校心理咨询的内容三
一一社会心理咨询
一、“学校病”咨询
二、人际关系咨询
第七章 学校心理咨询的内容四
一一心理健康咨询
一、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二、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三、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指导
第八章 学校心理咨询的原则
一、平等原则
二、促进成长的非指示性原则
三、启发性原则
四、尊重信任与细心询问相结合的原则
五、明确与委婉相结合的原则
六、整体性原则
七、渐进性原则
八、保密性原则
九、咨询与测量、治疗相结合的原则
十、预防性原则
第九章 心理测量与学校心理咨询
一、智能测量在咨询中的应用
二、人格测量在咨询中的应用
三、咨询过程中实施心理测量的要求
四、学习心理诊断
第十章 心理治疗与学校心理咨询
一、心理治疗在学校心理咨询中的作用
二、学校心理咨询中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
三、心理治疗的药物辅助
附录:学校心理咨询中常用的仪器简介
第二辑学生心理通讯
第十一章 如何形成健康的认知
一、怎样才能更好地认识自我?
二、怎样才能更好地了解他人
三、怎样克服轻信心理?
四、不善言辞怎么办?
五、如何具备丰富的想象力
……
第三辑 学习心理研究
|
內容試閱:
|
第一章 什么是学校心理咨询
一、从《中国青年》杂志的讨论说起
1983年第8期《中国青年》曾经发表了聂攀同学的信一一《当我发现自己被列入“另册”时》,诉说了一个中学生在被老师判为“无希望者”后的苦闷心情。《中国青年》杂志就此展开了讨论,在短短的两个月内,收到了中学生、大学生、教师、家长等社会各界的来信来稿一千多件。
笔者也以《让每个学生扬起希望的风帆》一文参加了讨论。始料未及,拙文发表后竟先后收到若干中学生的来信。如新疆的一个学生来信说:
我是一个即将毕业的文科学生,在短短几个月内,怎样订一个切合实际的复习计划呢?麻烦您指教。
来自河南的几个已经中途退学的学生联名写信说:
当我们在《中国青年》上看到您所写的文章后,对您的敬意,油然而生。因为您知道学生的心理,理解学生的难处一一最怕伤自尊心。您懂得教育工作者对受教育者应持的态度一一不能只凭学生的考试分数决定一个学生有无希望,
而要全面地以学生的兴趣、情感、意志、性格、品德、体质衡量一个学生。我们多么盼望像您这样的老师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