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亚洲戏剧史·南亚卷
》
售價:HK$
147.2
《
中国历代竹器图谱与数字活化
》
售價:HK$
572.7
《
EDA技术与设计(第2版)
》
售價:HK$
87.3
《
揉碎浪漫(全两册)
》
售價:HK$
72.2
《
古籍善本
》
售價:HK$
552.0
《
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24:可持续全球供应链体系与国际货币金融变革
》
售價:HK$
89.7
《
道德经新注 81幅作者亲绘哲理中国画,图文解读道德经
》
售價:HK$
147.2
《
清俗纪闻
》
售價:HK$
101.2
|
內容簡介: |
美国爸爸的狮子教育法--个性化教育成功之路!
3-8岁的家庭生活是孩子未来社会生活的模拟,错过这个阶段,孩子就会面临长大后难以融入社会的问题。
本书从一位“坏爸爸”的角度,以第一人称的方式重点叙述了他和妻子对儿子夏辉与女儿夏彦从0岁到8岁的培养过程,在这个过程,他和妻子很好地分别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各自承担了孩子成长路上不同需要的给予责任。
作者的教育方法,结合了中国传统教育和西式教育的优点,总结出了一套独特的亲子教育方法,简洁易懂,操作性极强,对家长们特别有借鉴意义。
|
關於作者: |
夏末,旅美华人,教育心理学专家,毕业于加州大学,常年从事青少年教育的咨询工作。93年当上了爸爸,六年后又拥有一个女儿。如今,18岁的儿子成为剑桥大学特优录取生,12岁的女儿成为"音乐天才少女",回顾一双儿女的成长经历,夏末感慨万端,于是决定把这个过程和一些经验与人分享。
|
目錄:
|
引言
1、夏辉眼中的爸爸
2、女儿怎样喜欢上了音乐
序 我的狮子教育法
第一章 父母应该扮演的角色
家庭是个小社会
爸爸的自我定位
“坏”爸爸应该怎么做
爸爸是“麻烦制造者”
妈妈最好的角色
妈妈太“好”的负作用
第二章 学前教育,最重要的是养成好习惯
学前玩好,将来学好
小细节代表大问题
做事要条理,思考要独立
经营自己的房间
动手强过动口
孩子的着装有讲究
别让宝贝带着枷锁上网
孩子和电视的关系
每周感受一次大自然
用一些高档品有好处
第三章 竞争教育,让孩子掌握现代社会的竞争规则
明白规则,比掌握知识更重要
小时候胖不叫胖
孩子一定不能打吗?
批评的尺度
每天只满足一个要求
听话和不听话
鼓励叛逆和“安全边界”
游戏中的赢家
成功的代价
兴趣决定未来,保护他的创造力
第四章 打好孩子的人际基础
你的孩子有多少玩伴?
懂得分享
为什么会有交友恐惧症
如何训练孩子的表达能力
第五章 挫折教育,多给孩子制造麻烦
“坏爸爸”的任务:让孩子多摔几个跟头
“好妈妈”在挫折教育中的作用
跌倒了什么时候扶他一把
孩子,是你自己不小心
少说“你是最棒的”,多说“你还可以做得更好”
帮他找出失败的原因
挫折教育,保护自信最重要
第六章 情感交流,给孩子最好的人格教育
“坏”爸爸承担人格培养
“好”妈妈应关注生活细节
站在孩子的立场上
敢于认错和反思
做勇于承担责任的孩子
永远保持乐观,别告诉他“你不行,你不能,你不会”
写下十年内的计划,与父母共同见证
后记 跟孩子一起成长
|
內容試閱:
|
第一章 父母应该扮演的角色
家庭是个小社会
家庭应该是什么?这是我们应该思考的第一个问题。
夏辉出生后,我和丽云一直在探讨:我们要为儿子搭建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给予他什么样的生活?
丽云曾经抱着极大的热情践行从国内学到的传统教育观念,孩子在她那里,是一块需小心对待的宝玉。自从有了儿子,她的人生计划就变成了陪伴这位“小皇帝”恣意任为的成长。
“独生子,应该娇贵一点好。”那时我们还没打算要第二个孩子,丽云总这么说,她不希望夏辉受一丁委屈呢!
但我从开始就坚定了一个观念:孩子的家庭生活就是社会生存的实弹演习。我们要让他从生下来,就处在一个逼真的社会模型中,面对和处理各种问题,而不是用温暖的被子包裹起来,靠大人的力量把他送上人生的山顶。
对孩子来说,家庭的首要作用就是一个微型社会。她应该具备社会的所有功能,提供一个安全的成长、提高、尤其可以加强竞争能力的平台。在他们真正走向社会之前,得到最充分的锻炼。
其中,父母应该努力实现两种角色:
1、秩序的管理者
我们要让孩子从小理解“秩序”的概念,在家庭内部构建一个与外界互相随应的社会秩序,引导孩子去适应和遵守。他需要明白什么是真善美,好事与坏事,懂得感恩,具备正确的是非观,非凡的价值观,以及高贵的情感基础,为自己的成长筑下牢固的起点。
2、规则的启蒙老师
生存就是比别人活得好,并且活得有意义。父母最大的责任是传授给孩子重要的生存规则,让他看清社会的真相,并能保持内心的美好。这比背诵千首古诗和学会多少舞蹈宝贵得多,决定一个人的人生高度的关键,往往不是他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是他是否懂得遵从并且创造规则。
所以,我们经常能够看到,一些小时候很笨的孩子大器晚成,长大后能做一番事业,而那些自小被称为神童或者记忆力很好的孩子,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泯然众人。
这是因为他们在小时候接受的教育模式不同,后者靠死记硬背书本上的知识,机械地短期强化某些“可吸引人们关注赞叹”的技能,只能风光一时。缺乏价值观的塑造和思维分析能力的基础,对他将来的人生没有任何帮助。
将孩子培养成“神童”,这是父母最大的罪恶。
十几年来,在对夏辉和夏彦的教育中,我和妻子严格地遵守这两条共识,并把它们量化,制定了两个主要标准:
一、分清正常的宠爱和过分的溺爱,减少大人的越线;
二、家庭生活要有一个稳固的秩序,孩子要扮演秩序的维护和建构的角色。
把家庭做为一个小社会来经营,就能使孩子早早具备对社会各种复杂变数的判断力和适应力。
什么是秩序和规矩?我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夏辉在一岁多时开始上桌吃饭,小手往盘子里伸来伸去抓菜吃,塞得满嘴是油不说,饭桌让他折腾得一团糟。有时来客人,他的小手这么一抓,吚吚吖吖地往嘴里填,桌上的菜全让他搅了,宾主气氛就略有尴尬。
国内尚好些,亲戚朋友并不在意孩子在饭桌上的闹腾,反而觉得热闹,有趣,好玩。次年到美国,威尔夫妻是第一对到我家做客的客人,他说:“为什么不给他单独的碗勺?让他在自己的地盘由着性子胡闹好了。”
是呀,为什么不给孩子划分领地?哪怕他只有一岁?我到美国后,体会到的第一个文化差异,便是在饭桌上学到的。
丽云起先不介意,说:“小孩子不都这样嘛,大了他自己就明白了。”我想了想,说:“有些道理,如果我们永远不去第一个告诉他,他只会在受了挫折之后才发现,到时候就晚了。”
这并不是小事,天性是必须受保护的吗?这句错误的口号不知害了多少家长和孩子。一个3岁的小女孩抓起宠物狗塞进滚筒洗衣机,再去打开电源,笑嘻嘻地看着它悲惨地死去。这完全出自于孩子好玩和无知的天性,家长是否也会抱着保护天性的金科玉律原谅她的行为?
此例可以告诉我们:保护孩子的天性,只是家长偷懒的借口。人性有善,但人性也有恶。真正负责任的父母,应该监督和引导孩子变得善良和强壮,而不是成为规则与美好道德观的破坏者。
和丽云达成统一意见,我们就定了一个时间表:在两岁前,就给夏辉准备单独的小盘和小碗,让他开始适应“有限的约束”;他可以选择用瓷勺,也可以用手抓,只要不“染指”其它碗盘,大人就不阻止。而且,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喜欢用手抓东西,从发育锻炼的角度讲也是有利的;但是两岁之后,他就必须学会而且只能用勺子,上手抓菜绝不允许,因为这时他要开始知道这是不礼貌、没有修养的坏行为。
过完两岁生日,夏辉起来吃早餐,又把手往盘子里伸,脸上抹得全是油腻,还将手伸到妈妈那边,嚷着要吃最大的那块肉--他的盘子应有尽有,肉、青菜和水果已经足够了。
妻子似有遗忘症,像往常笑了笑,继续任由他胡来,好像全然忘记了约定--有多少妈妈都是这样的对孩子无原则退步?即便最严厉的妈妈也会偶尔觉得不必对孩子拘于小节。
恰恰是这些不断的让步,纵容了孩子的坏毛病在体内越长越大,成为终生习惯。
我顿时拉下脸,把筷子一放,指着他的碗盘:“辉辉,你的饭在这里,吃完让妈妈给你盛,不能动手抓。”
夏辉对我的警告视若无睹,继续乱抓,还有意趴到妈妈腿上,拿她当靠山,用眼神挑战我。丽云拿他没办法,就说下不为例,这次就算了。我直接把他的小椅子拿到了墙角,蹲在儿子面前,提高音调,郑重地对他说:“辉辉,现在你已经两岁了,从今天开始,你和大人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碗和筷子,你呢,还有一个漂亮的小勺子。你看,大人从来不用手抓饭,也不会伸手去抓别人的菜吃,辉辉也要和大人一样,做个有礼貌讲卫生的人呀!”
孩子到了这个年龄,虽仍听不懂大人说话的每一个字,但中心思想他们是知道的--不过孩子有时会装糊涂,孩子通常是装糊涂的高手。夏辉把屁股一扭,嘴一撅,说明他听懂了,也生气了。他很不服,先把头扎进妈妈怀里,埋头“策划”了几秒钟,接着就采取了更加放肆的行为:
他把自己的小勺扔到地上,狠狠踩了一脚,又将桌子中间大盘里的鸡腿拿出来,甩到了桌子对面的沙发上,眼睛不看我,继续趴在妈妈怀里。
我对他的惩罚是:站到墙角那个我已放好的小椅子旁边去,10分钟之内不准吃饭。我还撤去他的碗盘和勺子,并告诉他,这是他犯规应该付出的代价。
夏辉在墙角哭得抽抽泣泣,颇有些梨花带雨的意思。还好他知道是自己的错,没有放开嗓门大哭。妻子又不忍心了,她过去安慰儿子,给他擦眼泪,小声安慰他。妈妈的“袒护”让他找到了保护伞,哇一声大哭起来。不过,儿子还是站够了10分钟,然后回来重新吃饭。这时他发现他的小盘小碗和漂亮的勺子一起不见了,这个“打击”显然比罚站还要大,儿子急得团团转,在饭桌上瞅来看去,没找到,只好拽住妈妈的手,又小心翼翼地看看我。他泪眼汪汪的表情,似乎已经明白了。
我和丽云这次再告诉他讲卫生、懂规矩的道理,他的抗逆心理已经没有多少了。
儿子在品尝到违规的后果之后,经过权衡,显然选择了“漂亮的勺子和属于自己的小碗小盘”,放弃了任性地在饭桌上胡作非为的坏行为。所以从两岁起,夏辉经过短暂的反复,很快就成了吃饭时很省心的孩子。他不但自己坚持用勺子,学习筷子,还会纠正其他小孩伸手抓菜的行为,并且尝试给老人夹菜。带他回国探亲时,他会让爷爷奶奶、姥爷姥姥先吃,搏得大人的掌声和赞扬。
难道这不是属于孩子的最值得骄傲的成就感?事实证明,良好的行为教育,引发的是积极的连锁效应,孩子能够在成长中举一反三,其他事情也会心有灵犀。
我知道生活中许多父母面对夏辉这种情况,大多装腔作势地打屁股,轻轻地扭一把他的腮帮儿,给孩子最直接的肉体惩罚,但却并不告诉他应该怎么做,以及两种行为会为他带来的不同结果。
中国人向来相信严师出高徒,棍棒出孝子,即使新时代了依然还存有此类残余心理、并成为时时祭出的教子法宝。
不是过度溺爱,就是过度严厉。这不仅起不到效果,而且极不明智,往往适得其反。
一方面,孩子害怕挨打,惧怕皮肉之苦,他会暂时不敢违逆家长的命令,但却不明白家长让他们做的事情对自己有什么益处;另一方面,孩子会对体罚的家长产生心理的疏远,由畏惧到疏远,这是一个不妙的心理趋向,意味着亲子关系的悄然恶化。不少孩子在长大后跟父亲关系一般,都与在童年时期对“父亲的体罚、责骂等暴力行为”印象深刻有关,这深深影响了他的人格和情感发育,也向我们说明这样的家庭社会化教育是失败的。
我们需要在家庭生活中用正确的方法让孩子养成一些社会性的优秀品质,比如尊老爱幼、排队的良好习惯、不说脏话、饭桌修养等。孩子要通过“家庭实习”,具备成功的社会生活所需要的一切优良品格,打下一个好的基石。就像我对夏辉的饭桌教育,他必须在潜意识中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饭碗”,侵犯他人的饭碗就是犯规,在饭桌上动手动脚更是“粗俗的表现”,从而让他知道洁身自好的重要。
对儿子,由于我跟妻子达成了默契,所以夏辉对家和社会的概念始终没有过大的差异。他在外面跟小伙伴打了架,跑回家找爸妈庇护,我和丽云会第一时间带着他去认错,不会给他任何拖延的时机。我们让他知道,不要以为在外面闯了祸,就可以跑回家来躲避。家长如果纵容孩子犯错,只会让他认为家庭是一个特殊环境,他在潜意识中认为自己有最后的豁免港湾,可以不必对任何错事负责,因为家长会为他负责并摆平一切,那他将来就会有更大的麻烦。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他对未来的社会秩序会有很强的破坏性,既不利人,也不利己。
我的一位日本朋友川饲郎,在教育女儿方面很有心得,曾将自己的育女经历写成漫画连载体的故事在日本发表。他有一句名言:“3-8岁的家庭生活是孩子未来社会生活的模拟,错过这个阶段,孩子就会面临长大后融入社会的难题。”
我非常同意他的观点,他的女儿小幸美现在14岁了,表现得远比同龄人成熟和富有远见。在东京的一次拜访中,小幸美向我展示了她的汉语书法,字写得秀俊有力,却又不乏蜻蜓点水的妙笔,显示她的心境极高。
川饲郎先生说:“对于8岁前的孩子,我更关注的是他分析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并不介意他是否能记住天皇的生日,或者日本有多少年的历史,又或者他能背诵多少古诗。孩子是天真的,但天真不可能永远没有遮拦地存在下去,他总要走进社会,那么,为什么父母不从他出生的那天起,就开始社会化的教育呢?”
家庭不但是孩子生命的摇篮,也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即人生的第一个课堂。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你会怎样理解这句话?你要做的既不是摇篮,也不应是催他快步小跑的棍子。
对人的一生来说,家庭教育既具有早期性,又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3-8岁是人生熏陶染化的开始,一个人的许多基本能力均在这个年龄阶段形成,像语言表达、基本动作以及某些生活习惯等等,一个人大概的性格特征也在此时逐步定型。所以早期教育阶段启蒙的作用是强大的,往往会影响一生。古语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就是此意。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认为,对于一个人的智力发展来说,如果把他本人17岁达到的水平算作100%,那么4岁时就达到了50%。4-8岁又增加了30%,8-17岁又获得了20%。
可见,这段时期是一个人智力发展最迅速也是最重要的阶段,如果家长在这个时期所实施的家庭教育效果良好,将是孩子早期智力发展的关键。
而且显而易见的是,家庭内的社会关系,有时比社会还难以处理,只有让孩子理解人与人关系的复杂与现实,它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才会变得简单,否则暂时掩盖,伪造一个假纯真,只会让孩子在长大后遭遇融入社会的苦恼,甚至出现严重的问题。
这就是父母的重要任务,将家庭与社会完美接轨,让孩子在走入社会之前,就接触到社会的基本层面,懂得遵守规则,早早练就那些能够尽快融入社会并且很好地生存的本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