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第四版)(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
》
售價:HK$
168.0
《
朋党之争与北宋政治·大学问
》
售價:HK$
99.7
《
甲骨文丛书·波斯的中古时代(1040-1797年)
》
售價:HK$
88.5
《
以爱为名的支配
》
售價:HK$
62.7
《
台风天(大吴作品,每一种生活都有被看见的意义)
》
售價:HK$
53.8
《
打好你手里的牌(斯多葛主义+现代认知疗法,提升当代人的心理韧性!)
》
售價:HK$
66.1
《
新时代硬道理 广东寻路高质量发展
》
售價:HK$
77.3
《
6S精益管理实战(精装版)
》
售價:HK$
100.6
|
編輯推薦: |
陈信华的《国际金融学》主要围绕着资金在国际范围内的运动以及各国之间的货币金融关系来展开论述。全书共分三篇:第一篇为国际金融学基础,共六章,分别论述了国际收支、外汇的供求及其弹性、外汇汇率、国际金融市场、国际货币体系、国际金融组织等专题。这是选修这门课程的学生所必须阅读和掌握的内容。第二篇为国际金融理论,共三章,主要介绍了国际收支调节的理论、汇率决定与汇率变化的理论、宏观经济内外均衡的理论。第三篇为国际金融政策,也为三章,分别解析了国际收支调节的政策、国际储备管理的政策、中国的外汇管理政策与人民币自由兑换进程。后两篇的内容可视教学时间的具体情况灵活掌握第九、第十章、第十一章可以选读,但对于那些要考研的本科生来说,这些基础理论和政策实践在经济学硕士的知识结构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将大大拓宽知识范围,非常值得一读。
|
內容簡介: |
为了适宜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需要,加快培养大批金融学专业人才,我们组织编写这套涵盖银行、证券、保险等学科的精品教材。本系列教材是由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多所知名高校一线骨干教师组织规划编写的金融学专业的精品教材。这些教师都具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他们能把丰富的教学理论知识和金融实务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得学生毕业后能够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本丛书为了配合教师教学和学生练习需要,经过教师的多次研究讨论,做到教材、复习、教学全面综合配套,是一套配套化、立体化的精品教材(习题、PPT课件),学生易学,教师教学方便。
《国际金融学》为该丛书之一。
《国际金融学》由陈信华编者。
|
目錄:
|
序言
第一篇 国际金融学基础
第一章 国际收支
第一节 国际收支的概念
第二节 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内容与结构
第三节 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分析
第四节 我国的国际收支与国际借贷状况
第二章 外汇的供求及其弹性
第一节 外汇概述
第二节 外汇的供给与需求
第三节 外汇供求的弹性
第四节 外汇供求弹性的运用
第三章 外汇汇率
第一节 汇率概述
第二节 影响汇率波动的因素
第三节 汇率波动对经济的影响
第四节 有效汇率、实际汇率及有效实际汇率
第四章 国际金融市场
第一节 国际货币市场与国际资本市场
第二节 国际黄金市场
第三节 外汇市场上各种形式的交易
第四节 外汇市场上各种性质的交易
第五章 国际货币体系
第一节 国际金本位制下的固定汇率制
第二节 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固定汇率制
第三节 浮动汇率制的历史及其现状
第四节 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与欧元的诞生
第五节 国际货币体系运行中的“三难选择”
第六章 国际金融组织
第一节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第二节 世界银行集团
第三节 国际清算银行
第四节 地区性开发银行
第二篇 国际金融理论
第七章 国际收支调节的理论
第一节 国际金本位制下的“物价与金币流动机制,,
第二节 国际收支调节的弹性分析法
第三节 国际收支调节的吸收分析法
第四节 国际收支调节的货币分析法
第五节 国际收支调节的资产组合平衡分析法
第八章 汇率决定与汇率变化的理论
第一节 国际借贷说与汇兑心理说
第二节 凯恩斯的“利率平价理论”
第三节 卡塞尔的“购买力平价说”
第四节 汇率决定的货币分析法
第五节 贸易条件、实际汇率及产出市场的均衡
第九章 宏观经济内外均衡的理论
第一节 宏观经济运行的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
第二节 开放经济运行的基本恒等关系
第三节 政策冲突与政策分配
第四节 “丁伯根原则”和斯旺模型
第五节 蒙代尔一弗莱明模型与宏观经济政策的相对有效性
第三篇 国际金融政策
第十章 国际收支调节的政策
第一节 外汇缓冲政策与国际资本融通政策
第二节 总需求调节政策
第三节 总供给调节政策
第四节 宏观经济政策的国际协调
第十一章 国际储备管理的政策
第一节 国际储备与国际清偿力
第二节 特别提款权的定值与运用
第三节 国际储备的数量管理
第四节 国际储备的结构管理
第五节 我国外汇储备的运用与管理
第十二章 中国的外汇管理政策与人民币自由兑换进程
第一节 外汇管制的经济原因与局限性分析
第二节 中国的外汇管理体制
第三节 人民币自由兑换进程
第四节 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
参考文献
后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