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在黑暗中醒来——罗杰·伊伯特四十年精选

書城自編碼: 1881175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藝術影视/媒体艺术
作者: [美]伊伯特
國際書號(ISBN): 9787532755783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2-03-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534/362000
書度/開本: 大32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162.3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地下(村上春树沙林毒气事件的长篇纪实)
《 地下(村上春树沙林毒气事件的长篇纪实) 》

售價:HK$ 74.8
偿还:债务与财富的阴暗面
《 偿还:债务与财富的阴暗面 》

售價:HK$ 78.2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校释(壹):《命训》诸篇
《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校释(壹):《命训》诸篇 》

售價:HK$ 92.0
封建社会农民战争问题导论(光启文库)
《 封建社会农民战争问题导论(光启文库) 》

售價:HK$ 66.7
虚弱的反攻:开禧北伐
《 虚弱的反攻:开禧北伐 》

售價:HK$ 92.0
泰山:一种中国信仰专论(法国汉学经典译丛)
《 泰山:一种中国信仰专论(法国汉学经典译丛) 》

售價:HK$ 81.4
花外集斠箋
《 花外集斠箋 》

售價:HK$ 151.0
有兽焉.8
《 有兽焉.8 》

售價:HK$ 68.8

 

建議一齊購買:

+

HK$ 176.8
《生活本身》
+

HK$ 182.9
《重访希区柯克(迄今最权威的希区柯克电影研究文本)》
編輯推薦:
美国首位获得普利策奖的影评人,罗杰·伊伯特四十年精选集,美国电影历史和文化的珍贵记录
內容簡介:
罗杰·伊伯特将他惊人的能量、敏锐的判断、广博的知识、探索的眼光和尖锐的幽默感,都融入了他关于电影的评论文章中,它们是我们时代最具洞察力的影评文字。
伊伯特已经成为了权威。作为得过普利策奖的新闻工作者(他也是获此殊荣的第一位影评人),他已成为杂志和报纸行业的中流砥柱;他主持的电视节目为同类电视影评节目开创先河,至今已持续播出长达三十年;他的著作——不光是影评集,也包括那些论述更大电影议题的文章——如潺潺流水绵延不绝。
本书收入的那些散文充分说明,伊伯特是如今为普罗大众写作的影评人中最有思想的、从历史角度来说也最见多识广的一位。电影之所以吸引我们,不仅是因为它的故事,其纹理结构也同样重要,伊伯特毫不张扬的文笔正好符合这个道理。
所以,光是冲着伊伯特那些影评文章的力量,这本集子就值得一看,更何况它还有附加的价值:《在黑暗中醒来》记录了美国的电影历史和电影文化在多个层面上的各种变化。或许伊伯特自己都没能深刻意识到这一点,但事实上,他按时间顺序记录下的确实是电影制作、电影欣赏、电影评论等方面的诸多重大发展变化。于是,伊伯特的这些大作便成为了一份引人入胜的历史记录,记录下极具智慧的他如何面对当代电影的巨大变化。
《在黑暗中醒来》记录了一位重要影评人的感性时刻,也是对过去四十年中我们电影文化发展历史的宝贵记录。它一定会被放在你的书架上,和艾基、法伯以及极少数与他们旗鼓相当的名字一起。 
關於作者:
罗杰·伊伯特(Roger Ebert),美国首位获得普利策奖的影评人,在美国影视业和新闻业拥有巨大的影响力。
目錄
前言
导语
引子 梦想殿堂之消失
第一部分 访谈与人物
第二部分 最佳影片
第三部分 外国电影
第四部分 纪录片
第五部分 被忽视的和被低估的
第六部分 散文与杂感
第七部分 关于电影评论
后记 电影百年之思
跋 关于生命和电影的意义
附录 年度十佳榜单
內容試閱
那些年也是我作为影评人在交学费的一个过程。1970年,当我自己也在芝加哥大学附校开了电影课程时,是约翰?韦斯特建议我使用那种可暂停的十六毫米放映机,对影片做逐一镜头的分析。我会在课上针对几十部影片就这么停停、放放、讨论讨论。等有了激光光盘和DVD之后,这变得更加方便,我在世界各地的电影节上都采用过。这是一种讨论电影风格时直观、实用的方法,并非以理论为出发点,而是以一片黑暗的观众席中某人大喊一声“停”开始,随后画面停止下来,我们针对镜头、构图、机位、剪辑、对白、表演、服装、打光技巧或是银幕上某些特别的东西展开讨论。我不知道在关于电影的大道理上,我们的讨论是否产生过什么重大意义,但有时候我们确实会感到,仿佛和导演一起深入了电影的内部;我记得在一部希区柯克的电影里,有一处枪击刹那发出的闪光,我们仔细观看影片,终于发现其中有一格被特意留了出来,于是放映机发出的光线打在银幕上,反射回来,形成开枪的效果。
在这些课程中,我们用的是路易斯?贾内梯教授的《认识电影》(Understanding
Movies),他在书中提出了不少构图思路上的实用观点。之后几年,我们还用到了大卫?波德维尔和克莉丝汀?汤普森(Kristin
Thompson)两位教授的几本专著,他们在关于电影风格的问题上有着最深入的看法与见识,而且对自己的学识很有信心,文风清新优雅,绝非那种用学究气来掩盖心中没底的行文方式。罗伯特?宗卡当初编辑某篇云山雾绕的文章时,曾引用过别人的一句话:“如果你写的东西,不能让随便哪位买了报纸的人都读得懂的话,那只能说明,其实连你自己都没弄明白。”这是条真理,波德维尔和汤普森的那些书就是明证。
我去了不少电影节。1967年我在纽约电影节上遇到了宝琳?凯尔和维尔纳?赫尔佐格(Werner
Herzog),还有其他许多人,但与他们二位的相遇,对我来说具有铭记终生的重要性。我和凯尔渐渐成了好友,她打来的电话经常会如此开始:“罗杰甜心,不,不,不。”然后再向我解释,我的观点为何不仅是错误的,而且还有可能造成伤害。至于赫尔佐格,他为我树立了一个电影艺术家的典范:无畏、心里只有拍摄对象、对商业考量无动于衷、相信观众始终能跟得上他。自从我看第一部赫尔佐格作品以来,三十八年过去了,他贡献出总共约五十部剧情片与纪录片,没有任何一部是妥协的、可鄙的、出于实用主义目的而拍摄的、或是让人毫无兴趣的。即便是他那些失败之作,影片本身也都蔚为壮观。
差不多一年之后,我终于见到了马丁?斯科塞斯本人;我们俩和宝琳?凯尔挤在一间旅馆房间里侃侃而谈,斯科塞斯谈到了他的剧本《女巫季节》(Season
of the Witch),它后来被拍成了《穷街陋巷》(Mean
Streets)。还有一次,他带我去了间工作室,那里正在剪辑《伍德斯托克》(Woodstock),当时他还在替自己后来的御用剪辑师塞尔玛?舒恩梅克(Thelma
Schoonmaker)工作。另一次,我们在圣雅纳略日去了小意大利区,在一家他从小就光顾的意大利餐馆里,他为我讲述了自己的电影里会有哪些类型的人物出现;《盗亦有道》(GoodFellas)开场的那段旁白,其实就是那顿晚餐时他追忆童年往事的另一个版本。
我还去了戛纳,当时只有五六名美国记者去报道戛纳电影节。其中最著名的一位是雷克斯?里德(Rex
Reed),当时他正处于事业巅峰。我记得,对于我这个默默无闻的芝加哥人,他表现得十分友好、慷慨,毫无架子。安德鲁?萨里斯和莫莉?哈斯科尔(Molly
Haskell)也在那儿,还有《时代》的理查德?柯利斯(Richard Corliss)和玛丽?柯利斯(Mary
Corliss),《洛杉矶时报》的查尔斯?查普林(Charles
Chaplin)、《纽约每日新闻报》的凯瑟琳?卡洛尔(Kathleen Carroll)、多伦多来的乔治?安东尼(George
Anthony)和来自伦敦的传奇人物亚历山大?沃克(Alexander
Walker)。我还记得1979年的某个夜晚,善耍诡计的法国电影人、电影企宣皮埃尔?里希昂(Pierre
Rissient)用摩托艇把我们全都载去了科波拉的游艇,科波拉在那里发表了那通命运攸关的声明,说他自己都不清楚《现代启示录》(Apocalypse
Now最后那部分究竟好不好。他并没有讲清楚“最后那部分”到底是指什么,于是关于这部杰作的第一批影评中,有半数都受到了他的误导。影评人听了他的那句话,急于提出自己对影片结尾的看法,但事实上,科波拉当时说的“最后那部分”其实指的只是片尾字幕做得“好不好”。他还说,他想在戛纳“两个版本”都放映,因为他觉得戛纳就像是一次“城外试演”,这一说法起源于舞台剧领域,话剧或音乐剧在登陆百老汇舞台前,都会先在其他城市进行试演,以观效果。——译者安德鲁?萨里斯问他:“那么城里又是在哪儿?”
我去过很多拍摄现场探班,想当初,根本不存在电影公司是否会花钱铺路的道德问题。我飞去瑞典观摩了伯格曼和博?维德伯格(Bo
Widerberg)工作,去罗马看了费里尼和弗兰柯?泽菲莱利(Franco Zeffirelli),去英国看了约翰?伯尔曼(John
Boorman)和卡洛尔?里德(Carol Reed)爵士,去好莱坞看了比利?怀德、亨利?哈萨威(Henry
Hathaway)、奥托?普莱明格(Otto Preminger)、诺曼?乔伊森(Norman
Jewison)、约翰?休斯顿(John
Huston)等人,族繁不及备载,但最让我难忘的还是罗伯特?奥特曼,这个事业与人生完全保持一致的男人触动了我。那时候,还不会有企宣人员紧紧用锁链拴住顾客的做法,也不会有被压缩到仅剩五分钟的所谓“访谈”。我和泽菲莱利、尼诺?罗塔(Nino
Rota)一起在朱丽叶阳台底下的那个花园里穿行,作曲家尼诺?罗塔向导演哼唱着影片的主题曲。此指1968年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译者受《老爷》杂志邀稿,我与李?马文(Lee
Marvin)在他位于马里布海滨的别墅共渡了一天,此外还有格劳乔?马克斯(Groucho Marx)、柯克?道格拉斯(Kirk
Douglas)、罗伯特?米切姆。马文的那篇访谈书中也收入了,那是我自己最喜欢的一篇。看的时候请留意,他本人也很喜欢这篇。
00大约在1968年,《华尔街日报》写了篇关于鲁斯?迈耶(Russ
Meyer)的文章,我给他们写了封信,指出迈耶其实是位值得称颂的电影作者。他给我写了信,我们见了面,他邀请我为《飞越美人谷》(Beyond
the Valley of the
Dolls)写剧本,我由此开始了一段新的冒险历程和一段漫长的友谊。当时,二十世纪福克斯境况不佳,资深的企宣人员杰特?福尔(Jet
Fore)跑来我们办公室,抱怨说如今只有我们的电影才能挽救福克斯了。“城里每一位制片人都把侄子派去沙漠了,给了他们一辆摩托、一台机器,希望能再拍出部《逍遥骑士》来。”他说,“可我们呢,我们手里有什么?我们全都陷在那两部战争片和那部西部片里头了。”两部正在拍摄的战争片是《陆军野战医院》(M*A*S*H)和《巴顿将军》(Patton),那部西部片是《虎豹小霸王》(Butch
Cassidy and the Sundance
Kid)。所以说,公司的情况其实比他想象得要好,只是有那么一段时间里,病人们自己管起了精神病院。鲁斯和我花六周时间凑合出了一个剧本,最终得到的是一部让人又爱又恨的电影;柯利斯把它选作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十佳影片之一,“性手枪”乐队和他们的经纪人马尔科姆?麦克拉伦(Malcolm
McLaren)在伦敦看过影片后,决定请我俩为他们拍部电影,我给电影起名为《谁杀了班比?》(Who Killed
Bambi?)。这部电影最终并未完成,因为麦克拉伦没钱了,但能在伦敦的故事讨论会上遇见乔尼?罗顿(Johnny
Rotten)和希德?维歇斯(Sid Vicious)的经历对我来说弥足珍贵。
……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