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FANUC工业机器人装调与维修
》
售價:HK$
99.7
《
吕著中国通史
》
售價:HK$
62.7
《
爱琴海的光芒 : 千年古希腊文明
》
售價:HK$
199.4
《
不被他人左右:基于阿德勒心理学的无压力工作法
》
售價:HK$
66.1
《
SDGSAT-1卫星热红外影像图集
》
售價:HK$
445.8
《
股市趋势技术分析(原书第11版)
》
售價:HK$
221.8
《
汉匈战争全史
》
售價:HK$
99.7
《
恶的哲学研究(社会思想丛书)
》
售價:HK$
109.8
|
編輯推薦: |
作者金小格本身是一位儿童心理咨询师,她同时也是一位非常爱孩子的母亲。这一双重身份使得这本书既有咨询师的专业知识,同时又有一个家长感同身受的生活实际。权威,实用,同时又贴近读者的需要。
|
內容簡介: |
你会把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强加给孩子吗?你经常拿孩子跟别人的孩子比较吗?因为爱孩子,所以像保姆一样替孩子包办一切吗……你曾经想过这些行为对孩子意味着什么吗?
生养孩子,是自然而然的,但是教育孩子却不是天生会行的。父辈们传习下来的经验,可能是错的,习惯的方法却不一定能达到目的。
金小格老师结合她多年在家长咨询和儿童教育指导方面的实践经验,汇集了69个父母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的禁忌行为,从最贴近孩子心理,最符合众多父母教育的角度,做出权威、细致可行的指导!让家长不出家门,就能获得69堂生动的儿童教育指导。把对孩子自发的教育变成自觉的教育。
|
關於作者: |
金小格——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儿童教育讲师,自从大学毕业后就开始从事儿童教育方面的心理咨询以及儿童教育指导工作,对家庭教育以及儿童心理学有阗独到的研究,被众多家长和孩子亲切地称为“小格老师”。
小格老师在多年的儿童教育咨询过程中,发现很多家长都会在有意无意中做出一些伤害孩子的举动,但是家长自己却一点都不察觉,或者知道这样做不好,但是却对后果估计不足。作为一名育儿专家,金小格对此非常担心,于是有了出一本书的打算。《父母不该做的一件事》就这样诞生了。
|
目錄:
|
妈妈,我不是你的玩具娃娃
喜欢强势控制孩子
老是给孩子开“空头支票”
妈妈的阴晴脸
在孩子面前流露自卑情绪
在孩子面前谈论“爆炸性”新闻
管不住自己的嘴巴,爱唠叨孩子
对孩子“大撒把”或管理过严
对孩子的行为冷嘲热讽
用金钱来“塑造”孩子
用“物质补偿”代替“感情交流”
总想了解孩子的全部
请问,您是在养花还是在养孩子
以成人的功利心要求孩子
不允许孩子有任何失误
自己玩,我很忙
忽视孩子爱的表达
不打不骂,却摆冷脸惩罚孩子
过分干涉孩子的衣着、发型
看不惯孩子爱打扮
夸大孩子的外在不足
再去爬树,看我不打断你的腿
打击孩子的积极性
埋怨孩子淘气
用命令的语气和孩子说话
不愿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家务
不好好学习,卖什么冰棍
大人的事,小孩不要管
对孩子隐瞒家里的经济情况
替孩子诉“冤屈”
为孩子的错误买单
包办孩子的生活
用“分数、名次”衡量孩子
担任班干部,就会影响学习
宝贝,不要和这种人交朋友
带孩子串门,不让孩子吃人家东西
禁止孩子与吵过架的小伙伴来往
在这里等我,不要乱动
(983)让孩子替你保守成人“秘密”
责备孩子撒谎
给孩子扣上“懒惰”的帽子
把孩子的错误到处宣扬
粗暴对待孩子的害羞
当着孩子的面和另一半吵架
标准答案不是这样的
没有人会像你那样想
(864)笨,说明书上不是写得很清楚吗
再拆玩具,看我怎么收拾你
你非做无聊的事不可吗
拿孩子跟别人的孩子作比较
是你们老师说的!我还能冤枉你
做你自己的,别管别人的事
让孩子懂得感恩
没人看见,做了也没关系
在孩子面前表现得斤斤计较
以爱为名,替孩子安排一切
把孩子当做自己梦想的继承人
饭桌上训斥孩子
孩子不好好吃饭,家长以错纠错
忽视孩子的心理教育
与异性子女之间界线不分明
(534)孩子受伤了,你比他还紧张
过分强调社会的阴暗面
你就不能快点吗
给孩子有条件的爱
妈妈,您漫不经心的态度让我很受伤
用“拳头”告诉孩子对与错
忽略孩子抗挫折能力的培养
回避孩子与性有关的问题和教育
|
內容試閱:
|
喜欢强势控制孩子
父母过多的控制,会导致孩子完全失去自我,没有自主意识,另一种是导致孩子的叛逆心理,不服父母,故意做出一些过激的行为来“反抗”父母的控制。
2008年11月27日,网络上的一篇文章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她们为什么变成坏女孩?》
文章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你能告诉我吗?我的女儿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在广州红树林心理咨询中心,48岁的梁姨半是伤心半是生气地问咨询师舒幼娥。问完以后,她狠狠地盯了女儿阿静一眼,脸上是一副恨铁不成钢的神情。
阿静是被妈妈硬拉着来看心理医生的。她19岁了,但看上去不过15岁的样子,个子小小的,说起话细声细气,好像生怕惊吓着谁似的。光从相貌上看,她的确人如其名,非常文静。但在妈妈的口中,她却是一个“坏透了”的坏女孩。
梁姨说,阿静笨、内向,从小就成绩不好,“这些都算了,智力和性格这些事勉强不了,虽然我很着急也很在乎,但也没办法。”
梁姨说,真让她生气的是,看似文静的女儿从小到大不断出事。上小学时,常被同学骗钱,或者骗做丑事,譬如一些男孩怂恿她偷自行车,然后卖钱大家分,阿静想都没想就去做了,结果被抓住。
“这样的丑事发生了不知道多少次,”梁姨说,“每次事发后我会狠狠地教训她,还一次次叮嘱她,不要和那些阿飞混在一起,但她把我的话当作耳旁风,一直和阿飞们混在一起,甘愿被他们当枪使。”
不仅如此,阿静从初中起就开始谈恋爱,曾经的几个男友都是小混混一样的角色。梁姨反对女儿这么小就谈恋爱,更反对女儿和这样的男孩谈恋爱。但阿静为了和男友在一起,经常对妈妈撒谎,还有几次离家出走。
看到无法阻止女儿谈恋爱,梁姨把对女儿的要求降到了最低点:不要和男孩发生性关系。
但是,“我越担心什么,她好像就越要做什么,”梁姨无比恼火地透露,阿静16岁的时候就和第一个男友有了性关系。
更要命的是,阿静似乎没有一点自我保护的意识,她很快就怀孕了,随后只好堕胎。从开始谈恋爱到现在的3年时间里,阿静曾两次堕胎。但现在,她又怀孕了。
“她为什么就不爱惜自己?不爱惜自己的身体?难道堕胎就不痛苦吗?她究竟是怎么想的?”梁姨连珠炮似的问道。
不过,梁姨自己也不爱惜自己身体。女儿第一次怀孕后,她为了不让女儿谈恋爱,曾用水果刀戳伤过自己的腿,撞过车,还威胁女儿说,如果还谈恋爱,妈妈就跳楼死给你看。最后,她还和女儿签了一份协议书,内容是让女儿答应数年内不谈恋爱。阿静一开始不答应,但妈妈再次以死相逼,她就只好答应了。“只要她不和那些坏男孩在一起,让我做什么都可以。”梁姨说。
梁姨的这些极端手法一开始发挥了作用,阿静被妈妈的自残吓住了,曾发誓再也不和男友在一起。但过了没多久,她忍不住又开始谈恋爱,而且男友尽管换了,但仍是小混混一样的角色。最新的一个男友相对而言是最争气的,但也是没有固定工作。
“我怎么摊上了这样一个女儿?我的脸被她丢尽了!”个性好强、经营着一个餐馆的梁姨说,“我要她不做什么,她就非做什么。我抓住一切机会说,你要做一个好女孩,但她只表面上答应,实际上却一直做坏女孩。”
可能大家读到这里,都想问:“梁阿姨的问题出在哪里呢?为什么她努力教育女儿却得到这样一个结果?阿静真的就天生那么坏吗?”
其实,阿静并不是天生就那么坏的。甚至从对她恨铁不成钢的妈妈的口述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来,阿静是个安静、内向的女孩子。那么,为什么阿静会变成这样呢?我觉得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梁阿姨对阿静的控制欲太强了,反而带来了阿静强烈的叛逆心理——你让我“学好”,我就偏要“学坏”;你不要我谈恋爱我就偏要谈;你不要我跟男孩子发生性关系,我就偏要发生。阿静这样做并不是因为“学坏”对她多么有吸引力,她只是为了抗衡父母强加在自己身上的压力,只是为了证明:我,还是可以为自己的人生做选择的。你可能觉得阿静的例子有些极端,阿静的做法也过于幼稚,但孩子就是幼稚的。
有些家长有这样一种观念:孩子是自己生的,自己就拥有对孩子的当然控制权。尤其是在一些经济不发达的地区,这种想法还特别的普遍。另外,还有一些家长,在外面工作、打拼的时候比较失意,回到家就把对孩子的控制作为自己的平衡器。
然而,这些想法,都是错误的。错误的原因,在于我们忽视了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有自己的思想和意志。这样家庭环境中生活的孩子往往会朝着两个方向发展,一种是因为父母过多的控制,而导致孩子完全失去自我,没有自主意识,影响孩子以后的人生发展,使孩子的性格存在太多的缺陷;一种是因为父母过多控制而导致孩子的叛逆心理,不服父母,故意做出一些过激的行为来“反抗”,比如偷窃或者过早与人同居,等等。
非常明显,梁姨就属于这样一位家长,最后导致女儿阿静在“叛逆”的路上愈走愈远,直至覆水难收。身为阿静的母亲,梁姨应该静下心来认真审视自己对阿静的教育。作为一个旁观者,我觉得像阿静的这种性格,妈妈采取单纯的说教或者控制教育方式,未免过于简单、粗暴,事实证明也是行不通的。如果梁阿姨和女儿多交流、多倾听她内心的想法,进而指点孩子应该怎么走,我想,那是能取到良好效果的。无论女儿接不接受,想当然地把自己的想法灌入阿静的头脑,这种做法是不当的。阿静已然成了这种家庭教育的牺牲品,身为家长,一定要从中收获教训,不能再步梁姨的后尘了!
老是给孩子开“空头支票”
孩子是不能欺骗的。你现在哄骗他,等于是在潜移默化地教他学会欺骗。
昨天晚上,我收到了这样一封邮件,是一位叫李佳萍的家长发来的。她是我们亲子培训班的一位学员。
她在邮件中是这样说的。
小格老师:
你好!我是李佳萍,是你的培训班的一位学员。按照你讲解的方法,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我省了不少力气。可是,最近我发现孩子又有了新问题,他总是爱和我对着干,我说东,他偏说西,搞得我非常烦心,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特意向小格老师咨询。
我女儿欧阳小新,今年5岁,跟许多孩子一样,特别喜欢看动画片。最近幼儿园老师刚刚给他们看完《白雪公主》,她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去香港迪斯尼乐园看白雪公主。
我自然对她的愿望了如指掌,迪斯尼乐园就这样成了我制服小新顽皮的“新法宝”。遇到什么事情,只要我说带她去迪斯尼乐园玩儿,孩子就能很快应承下来。
一次,说好了周末要去看姥姥的,可女儿当时和小伙伴们玩得正欢,不想和我们一起去,我费了半天劲,好说歹说都不行。最后没辙了,我哄她说:“小新乖,跟爸爸、妈妈一起去姥姥家。下周末妈妈带你去香港迪斯尼乐园玩。”“真的?”女儿高兴地跳起来,丢下小伙伴就乖乖地和我去了姥姥家。我很是得意自己的新发现,并把这个“法宝”传授给老公。
可是,最近几天好像出了问题。“迪斯尼乐园”不灵了,而且好像我说的话孩子都不愿意听。我越不让她看动画片,她越要看,我让她往东,她就偏往西。
我不知道出了什么问题。希望小格老师给个指点,让我重新找回那个乖巧听话的女儿。
我一口气看完李佳萍的邮件,很快给了她回复:
李佳萍:
……我觉得问题还是出在你的身上,从你的叙述来看,你一直承诺带孩子去迪斯尼乐园,却一直没有兑现,这一张张“空头支票”已然把你的家长威信抹杀殆尽。
孩子虽然小,但是她也和我们一样,喜欢诚实的人。也许她还不知道什么叫做“信用”,但是如果家长总是在一件事情上出尔反尔,不兑现承诺,那么孩子就会对爸爸、妈妈所有的话产生质疑。孩子是聪明的,不要以为她很好糊弄。
祝贺你这么早就能发现孩子的问题。
此后,在一来二去的邮件交流中,我发现事情果然不出我所料。李佳萍后来在邮件中回忆:
那次去姥姥家的“承诺”,好像女儿小新真的记在心里了。到了下个周末的时候,女儿曾经拉着我的手问:“妈妈,我们明天能去迪尼乐园玩儿吗?”
可是,那个时候,我早已经把这个事情忘记了,还吃惊地问女儿:“咦?妈妈说过吗?妈妈什么时候说带小新去迪斯尼乐园玩了?”
在女儿的再三论证下,我确认自己的确是说过这样的话,但当时只是觉得:这个孩子记性还真好,我只是随口说说的事,她还真放在心上了。
然而,事不过三,小新的妈妈经常犯这样的“错误”,讲过的事情,马上就会忘掉。现在小新已经不相信妈妈会带她去香港迪斯尼乐园的承诺了,“妈妈是一个说话不算数的人”。由此,当妈妈对小新的某些作为感到很生气,发誓要处罚她时,小新也满脸的无所谓,有时甚至对爸爸说:“妈妈会忘记的,她连迪斯尼乐园也没有带我去呢,怎么记得住这一礼拜都不让我看动画片?”
并且对于妈妈的教导,她也不乐意听了,为了报复妈妈不带自己去迪斯尼乐园玩儿,发泄自己内心的不满,小新甚至专门跟妈妈对着干。妈妈说东,她偏要往西,妈妈说西,她就偏要往东。
李佳萍的遭遇不禁让人想到曾子杀猪的故事:
曾参,春秋末期鲁国有名的思想家、儒学家,是孔子门生中七十二贤之一。他博学多才,并且十分注重修身养性,德行高尚。
有一次,他的妻子要到集市上办事,年幼的儿子吵着要一起去。曾参的妻子不愿带儿子去,便对他说:“你在家好好玩,等妈妈回来,将家里的猪杀了煮肉给你吃。”儿子听了,非常高兴,不再吵着去集市了。这话本是哄儿子玩的,过后曾参的妻子便忘了。
不料,曾参却真的把家里的一头猪给杀了。妻子从集市回来后,气愤地对丈夫说:“我是哄儿子说着玩的,你怎么真的把猪杀了呢?”
曾参说:“孩子是不能欺骗的!你现在哄骗他,等于是在潜移默化地教他学会欺骗。再说,你现在欺骗了孩子,孩子以后自然也就不相信你了,那你还怎么教育孩子?”
喜欢打“承诺牌”的父母,可能会觉得孩子小,骗一骗没什么,过后就会忘记。可事情并不是这样的。在小孩子那里,他们常常会把父母的话都当作是“真的”,一旦感到被欺骗时,孩子就会很愤怒,无法理解大人为什么会欺骗他,进而孩子会很伤心,错误地以为父母不爱他了,所以会欺骗他。
所以,家长在孩子面前一定要重视自己的诚信,许诺就要践诺,不要失信于孩子。就像曾子那样,既然答应了杀猪给孩子吃肉就应该真的杀,不能随口说说就算了。这就要求父母在对孩子做出承诺之前,一定要考虑一下自己的能力是不是足以兑现承诺,不要轻易许诺。
不但如此,大人如果经常视承诺为儿戏,甚至耍赖皮欺骗孩子,还会导致另外一种后果,就是使孩子觉得“骗人是被允许的”。在孩子很小的时候,他们会很崇拜家长,认为家长每说的一句话,每做的一件事都是对的,同理,孩子看到大人欺骗自己,就会觉得,既然大人都可以骗人,那么这件事也没什么不对。自己也可以做,慢慢地,孩子也会视承诺为儿戏。长大以后很难成为一个有诚信的人。
家长信守承诺,说到做到,还在于少说“下不为例”。一些家长在孩子犯了错误之后,不知怎么纠正或教育孩子的错误行为,只用一个简单的“下不为例”提出警告,甚至孩子一而再,再而三地犯同样一个错误时,家长也是如此,疏于对孩子进行应有的惩罚。这样会让孩子觉得父母没有什么威慑力,孩子有可能会犯更大的错误来挑战家长的威信。
妈妈的阴晴脸
父母对孩子忽冷忽热、阴睛不定,会使得孩子在跟父母的交流过程中变得诚惶诚恐、无所适从,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是父母的宝贝儿,什么时候是父母的“眼中钉”。
璐璐是个11岁的大姑娘了,可是仍然和小时候一样,喜欢跟妈妈腻在一起。妈妈也有自己的想法,觉着反正自己就这么一个女儿,怎么疼爱也不过分。
这天,妈妈一下班,璐璐又像往常一样,跑过来腻在妈妈身边:“我最最亲爱的妈妈,我可想死您了,您怎么才回来啊?我的小肚肚也想您了呢,您听听她都“咕噜咕噜’地叫了。”说着还把自己的肚皮凑到妈妈的耳边。
妈妈亲昵地爱抚着璐璐问:“宝贝儿,到妈妈旁边来坐。告诉妈妈今天中午“小饭桌’吃得什么呀?怎么把我们家的小馋猫儿饿成这样?”
璐璐就这般那般地把自己今天学校的情况跟妈妈说了一番,边说边跟妈妈亲热。不一会儿亲热够了,妈妈突然想起来,说:“宝贝儿,前两天那个数学测验的成绩下来没?考了多少分?第几名啊?”
“下来了。我考了85分,26名。”璐璐笑嘻嘻地说。
“什么?只考了这么点儿?你还笑得出来!”妈妈“噌”地一下坐直身子,推开黏在自己身上的璐璐,瞪着眼睛说:“别黏糊我,我跟你说正经的呢!”璐璐的小脸这下也变了表情,很委屈地望着妈妈。
现实生活中,一些父母常常会像璐璐妈一样,因为受一些外在事情的影响而心情波动,情绪变化很快,上一刻对孩子还像春风拂面,下一刻却变得冷若冰霜,忽冷忽热、阴晴不定,甚至动辄训斥打骂,在工作当中心情不愉快,回到家里就拿孩子当出气桶。或者孩子不小心说错了话,触动了家长的敏感神经,家长马上“翻脸不认人”了。
家长是“变脸王”,孩子会怎么样呢?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一些专家告诉我们,父母的情绪不稳定,变化太快,容易使孩子在跟父母的交流过程中变得诚惶诚恐、无所适从,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是父母的宝贝儿,什么时候是父母的“眼中钉”。这样会使得孩子习惯于看父母的颜色行事,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具体来说就是:
容易造成孩子的情绪不稳定。小孩子的心理和性格的形成很容易受外界因素干扰,父母情绪多变导致对孩子的态度也多变,时间一长,孩子的情绪和心理也会变得不稳定。
导致孩子性格优柔寡断。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反差巨大,变化太快,会让孩子在短时间内摸不着头脑,特别是当孩子没有做错什么事却受到父母的训斥或冷遇时,成人的这种反复无常会使孩子感到莫名其妙,有时又感到万般委屈,在父母面前无所适从。久而久之,孩子就会遇事六神无主,慢慢形成优柔寡断的性格。
父母对孩子忽冷忽热,会让孩子觉得大人情绪古怪,无法信任,不值得尊敬,进而疏远父母及其他人,甚至会看不起周围的成年人,这样一来,孩子容易养成孤僻、清高的性格。
因此,我想告诉我们的父母,如果你想让孩子有一个良好的性格,让孩子在今后的人生中快乐健康地成长,那么请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做个理性的、有节制的父母吧。无论自己的心情如何,空闲还是忙碌,都要努力保持对孩子的一贯态度,给孩子以适度的指导和恰当的关心,让孩子觉得无论发生什么,父母都会永远爱自己,关心自己,在这种氛围下长大的孩子,他们的性格里会有一种稳定感、安全感和信任感,而这正是一个人快乐和健康源泉。
在孩子面前流露自卑情绪
母要做好榜样,做孩子心中的偶像,帮助孩子出类拔萃。只有你自己做好了,你才可能成为孩子心中的偶像!
雯洁爸爸现在工作很不顺,又刚好赶上经济危机。自己所学的专业是人力资源管理,虽然上了个很不错的大学,可就是找不到满意的工作。雯洁周末跟爸爸妈妈一起出去玩儿,看中了一个橱窗里的大玩具,雯洁特别喜欢,就吵着要买,妈妈不给买,就在地上撒泼打滚,赖着不走了。雯洁哭得稀里哗啦,引起一堆行人注视的目光。
雯洁爸爸看到女儿的这副样子很是心疼,抱起女儿说:“宝贝乖,不哭了。都怪爸爸没有本事!”说完自己也惭愧地抱着女儿哭了起来。
雯洁爸爸在劝说孩子不要哭时,一句“都怪爸爸没有本事”把自己处在逆境中的自卑情绪表露无遗。这句话体现了一个爸爸对女儿的爱以及对现实的无奈,但是,这样做对孩子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家长有没有想过呢?
“是我没本事,不能……”这是一句很有杀伤力的话。
教育专家的研究表明,绝大多数孩子的自卑感是由父母引发的。雯洁爸爸这样做,无疑就会把自己的自卑感传染给孩子。懂事的女儿也许真的不哭闹了,但是会在她幼小的心理埋下“我的爸爸不如别人爸爸”的自卑心理,进而会影响孩子在生活中方方面面的表现,比如,跟小伙伴一起游戏时,会因为这种自卑而变得胆小、怯懦,不敢表达自己的意见。
家长为了让孩子学会体谅他人,虽然可以把自己的难处讲给孩子,让孩子知道家长也有搞不定的时候,但是千万不要把自己的自卑感和对事情的无能为力传达给孩子。
在小孩子心中,父母就是无所不能的偶像,可以让他依赖和依靠,孩子也由此能够建立最初的安全感。可是如果家长在孩子面前流露出自卑、无能、垂头丧气,那么,在一定程度上,这种表现可能会摧毁孩子的安全感。让孩子觉得,我眼中无所不能的父母居然如此无能,这么我还能依靠谁呢?!
所以说,孩子的自卑都来自父母。如果父母自信、乐观,那孩子对未来也会充满信心的。
在孩子面前谈论“爆炸性”新闻
当孩子听到大人谈论一些社会上发生的很刺激的新闻时,也会像讲故事一样,把他们听到的这些事情讲述给自己的朋友听。并且可能还会被这些引人入胜的问题干扰而荒废学习。
亦菲菲一进家,就开始跟老公热烈地谈论刚刚在班上听到的爆炸性新闻:“今天,听我同事说,在双石井工商银行分行那里发生了一起抢劫案。当时一个女出纳正在值班,然后,听到一声‘不许动’!紧接着是一声枪响,等到女出纳跑出去一看,只看到几个消失在夜幕中的身影。门口血泊中躺着的那个人竟然是来接自己下班的丈夫。案件经过了好几年都没有侦破。因为案件线索特别少,犯罪分子留下的唯一的可以追查他们的证据就是这个女出纳听到的那声‘不许动!’”
亦菲菲继续跟老公谈论着这个话题。当然,正在一旁看书的孩子,这下也停下笔听妈妈讲故事。亦菲菲一边跟老公讲着一边指挥着孩子去做作业。孩子虽然人已经坐到了书桌前,可是心还留在妈妈和爸爸的谈话中。
第二天,孩子就开始跟自己的小伙伴们讲述这个离奇的故事,同时他们还多了一个新的过家家剧情:“不许动!”
有些成人爱在家里谈论一些爆炸性的新闻,比如,哪里发生了凶杀、抢劫、强奸,等等。这些内容对于成人来说,可以作为饭桌上的谈资,或者是与客人聊家常的话题,融洽彼此的关系。但是,它们对小孩子来说可就没那么有益了。
孩子自从有意识起就已经开始用他的听觉、触觉、视觉等来感知整个世界了。当他们听到大人谈论这些新闻时,会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冲击,他们会怀着猎奇的心理把大人讲过的事情像讲故事一样,说给自己的小伙伴们听。并且可能还会被其中比较刺激性的情节吸引、干扰而荒废学习,就像亦菲菲的小孩一样。所以,在这里,我想要提醒每一位家长朋友,当我们谈论爆炸性新闻时,请远离孩子!
父母除了少在孩子面前谈及爆炸性新闻之外,言行上还要注意少谈论他人的是非。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学校。孩子特别容易受到家庭环境的熏染,也特别容易模仿大人。如果你经常在孩子面前议论他人的是非,那么,孩子就会有样学样,会在学校或者在朋友当中也去议论别人。这样的小孩子怎么可能会讨人喜欢呢?而且,喜欢谈论别人的是非的人,往往会变得对他很挑剔,看不到别人的长处,自己就很难向他人学习,成长进步,这当然就会影响孩子以后的发展。因此,亲爱的家长朋友们,一定要避免在孩子面前议论他人的是非。
管不住自己的嘴巴,爱唠叨孩子
有一位教育专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为了教育好孩子,家长要管得住自己的嘴巴,少唠叨;要管住自己的手脚,少替孩子做。”
在一次谈心中,十岁的徐骁跟我讲,他觉得妈妈哪里都好,又温柔、又漂亮,还会做很多好吃的菜,可是就太爱发牢骚。尤其是每次放学回家,哪怕他只是在电视机前多停留一分钟,妈妈也能以她那极具“侦探潜力”的眼睛发现,然后会不断地催促:“你该做作业了,你该复习了。”
在徐骁眼里,妈妈的催促就像念紧箍咒一样,念得让人心烦气躁。本来很阳光的心情,被妈妈一唠叨就不见了;本来挺想学习的,被妈妈一唠叨,那学习的兴趣也飞走了。徐骁很困惑,妈妈为什么就那么爱唠叨呢?他现在甚至都不愿意回家了,每次回到家里都感觉提心吊胆的,不知道哪个细节没做好,被妈妈发现,又会惹她唠叨一大堆的话。
作为家长,听了徐骁的话,你也许会感到很委屈:自己其实也不并喜欢唠叨,手上也有许多正经事情要做,但是孩子不好好学习,写作业太磨蹭,身为家长,怎么能不督促呢?
从这一点来看,家长的初衷当然也没错,但是非常遗憾的是,徐骁妈妈虽然为孩子做出了很大的“牺牲”,却好心却办了坏事。不仅没有起到督促孩子学习的效果,相反,还惹得孩子产生了抵触情绪。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她管教孩子的方法出了问题。
那么,妈妈们应该怎么做才能避免唠叨,不让孩子抵触呢?我觉得,家长们不妨用规定代替督促,和孩子商量好,立下个规矩,必要时也可以签个文字协议。家长可能会觉得这样是小题大做。其实不然,对于七八岁以上的小孩子来说,在他自愿的前提下,家长和孩子以文字的形式确立一些规定,反倒会引起孩子的重视,而且也可以借此锻炼孩子与人协商、谈判的能力。比如,妈妈可以和孩子商量后,以协议的形式让孩子明确:放学后,什么时间应该学习,什么时间可以游戏。如果孩子违反了规定,就会减少一颗小星星(可以规定当中明确,攒够了一定量的星星,家长可以带孩子外出游玩作为奖励);如果做得出色,孩子就会得到一颗小星星,等等。规定定好了,孩子心中就有了一条线,过了警戒线,他自己就会觉得不自在,不用爸爸妈妈去督促了。
有一位教育专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为了教育好孩子,家长要管得住自己的嘴巴,少唠叨;要管住自己的手脚,少替孩子做。”其实,上面所说的徐骁的例子中,孩子表现出抵触情绪还算是健康的方式,至少可以让家长警觉和反省自己的问题,而下面这个例子就有些可怕了。
张嘉辉带了一款最新式的MP5到学校,能放电影,又能听音乐,还能收听广播,这可着实让周围的同学羡慕了一番。同学们都围上来,眼巴巴地看着嘉辉。他平日里的一个好朋友雷霄好奇地问:“你用什么办法说服你爸妈掏这么多钱给你买这个?快教教我。”
嘉辉撇撇嘴得意洋洋地一屁股坐在桌子上,跟大家演说起来:“你们不知道,我爸妈有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只要我一捧起书本学习,他们就会喜笑颜开,有求必应。至于我看的是什么书,学的是什么东西,他们却从来不过问。
“可是,如果他们下班一回到家,看到我手里没有书,就会严厉地对我说:‘嘉辉!你该做作业了。’
“后来,我慢慢就琢磨透了爸妈的脾气。为了不让他们唠叨,我在不愿意学习的时候,也拿起书本在书桌前坐着。爸妈看我天天这么努力,都很高兴,答应奖励我。我就选中了这个MP5。”
听嘉辉这么一说,旁边一直没说话的肖杨连连赞叹说:“张嘉辉,你可真是聪明啊!我爸妈也是这个样子,我怎么就没有早点想出这个办法呢?唉!”
看吧,一个爱唠叨的家长让孩子学会了什么!?如果家长不能反省自己的教育方式,长久下去,孩子的学习成绩怎么样自不必说,严重的情况下,孩子的情感以及人格可能都会出问题。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