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甲骨拼合六集
》
售價:HK$
342.7
《
视觉美食家:商业摄影实战与创意解析
》
售價:HK$
135.7
《
中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机会与选择
》
售價:HK$
102.4
《
DK月季玫瑰百科
》
售價:HK$
216.2
《
为你想要的生活
》
售價:HK$
67.9
《
关键改变:如何实现自我蜕变
》
售價:HK$
79.4
《
超加工人群:为什么有些食物让人一吃就停不下来
》
售價:HK$
102.4
《
历史的教训(浓缩《文明的故事》精华,总结历史教训的独特见解)
》
售價:HK$
64.4
|
編輯推薦: |
《唐宋八大家集》是唐宋时期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王安石和曾巩的散文选集。该选集最初由明朝初年的朱右编辑。后由明末茅坤承编订《唐宋八大家文钞》共164卷,沿用至今。从诞生此就代表了唐宋散文的最高成就。其中韩愈之文以尊儒讽今为名:柳宗元之文以哲思游记为名:苏洵之文以政论策辩为名:苏轼之文以词曲歌赋为名:曾巩之文以书序回信为名。等等。
在编辑过程中编者选取了大量的古代优秀版画作为插图,对图片的说明也做了精心设计。这套经典不只是精神的食粮,拥有文本意义上的价值,更能带来无限美感,成为诗意的渊薮。本书由夏华等编译。
|
內容簡介: |
《唐宋八大家集》是唐宋时期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王安石和曾巩的散文选集。该选集最初由明朝初年的朱右编辑。后由明末茅坤承编订《唐宋八大家文钞》共164卷,沿用至今。从诞生此就代表了唐宋散文的最高成就。其中韩愈之文以尊儒讽今为名:柳宗元之文以哲思游记为名:苏洵之文以政论策辩为名:苏轼之文以词曲歌赋为名:曾巩之文以书序回信为名。等等。
《唐宋八大家集》中的文章均为后世留下了千秋表率。无论为人、为事,为师都可说是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值得反复阅读。本书由夏华等编译。
|
目錄:
|
韩愈集
原道
原毁
潮州韩文公庙碑
获麟解
杂说一
杂说四
师说
进学解
讳辩
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
与于襄阳书
应科目时与人书
送孟东野序
送李愿归盘谷序
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
祭十二郎文
祭鳄鱼文
柳子厚墓志铭
伯夷颂
《张中丞传》后序
新修滕王阁记
毛颖传
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
论佛骨表
《顺宗实录》卷二《宫市》
送董邵南序
蓝田县丞厅壁记
答李翊书
感二鸟赋并序
柳宗元集
驳复仇议
桐叶封弟辨
箕子碑
捕蛇者说
种树郭橐驼传
梓人传
小石城山记
封建论
罴说
段太尉逸事状
童区寄传
蜘贩传
三戒
鞭贾
愚溪诗序
始得西山宴游记
钴鋂潭西小丘记
吊屈原文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设渔者对智伯
梦归赋
杨评事文集后序
柳州山水近治可游者记
问战
送豆卢膺秀才南游序
法华寺石门精室三十韵
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石涧记
憎王孙文
宋清传
欧阳修集
朋党论
纵囚论
《梅圣俞诗集》序
送杨寘序
《五代史·伶官传》叙论
《五代史·宦官传》论
醉翁亭记
秋声赋
泷冈阡表
丰乐亭记
岘山亭记
释秘演诗集序
送田画秀才宁亲万州序
卖油翁
与高司谏书
伐树记
养鱼记
有美堂记
樊侯庙灾记
尹师鲁墓志铭
曾巩集
寄欧阳舍人书
醒心亭记
墨池记
道山亭记
《战国策》目录序
送李材叔知柳州序
越州赵公救灾记
书《魏郑公传》
王安石集
读孟尝君传
游褒禅山记
伯夷
伤仲永
答司马谏议书
祭欧阳文忠公文
同学一首别子固
泰州海陵县主薄许君墓志铭
苏洵集
管仲论
乐论
审敌
御将
任相
养才
议修礼书状
上韩昭文论山陵书
辨奸论
心术
六国
张益州画像记
木假山记
名二子说
襄阳怀古
礼论
苏轼集
刑赏忠厚之至论
论范增
次韵张安道读杜诗
水调歌头
江城子
南歌子
念奴娇·赤壁怀古
归朝欢·和苏坚伯固
西江月·梅
贺新郎
留侯论
贾谊论
晁错论
决壅蔽
教战守
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
凌虚台记
喜雨亭记
放鹤亭记
石钟山记
超然台记
李氏山房藏书记
日喻
前赤壁赋
后赤壁赋
方山子传
文与可画篑笃谷偃竹记
江行唱和集叙
三槐堂铭
记承天寺夜游
记游定惠院
书吴道子画后
记游松风亭
在儋耳书
黠鼠赋
上梅直讲书
答黄鲁直书
与王定国书
答毛滂书
与参寥子
与侄孙元老
又答王庠书
答谢民师书
亡妻王氏墓志铭
韩斡画马赞
刚说
宝绘堂记
书蒲永升画后
苏辙集
六国论
上枢密韩太尉书
黄州快哉亭记
东轩记
孟德传
三国论
武昌九曲亭记
为兄轼下狱上书
墨竹赋
上刘长安书
上昭文富丞相书
隋论
唐论
《古今家诫》叙
《元会计录》叙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
巢谷传
|
內容試閱:
|
博爱叫做仁,行动合子仁叫做义,由此向前叫做道,自身具有不需凭借外物叫做德。仁和义是内容确定的名词,道和德是意义不具体的名词,所以道有君子之道和小人之道,而德有恶德和美德。
老子不重视仁义,并不是诋毁仁义,而是因他的观念狭小。坐在井里看天的人,说天很小,其实并不是天小。他把小恩小惠当作仁,把谨小慎微认为义,他不重视仁义就很自然的了。他所说的道,是把他所认为的道当作道,不是我所说的道。他所说的德,是把他观念里的德当作德,不是我所说的德。凡是我所说的道德,是结合仁和义而说的,是天下的公论。老子所说的道德,是脱离了仁和义说的,只是他的一家之言。
周道衰落,孔子去世后,读书焚子秦,黄老学说行子汉,佛教盛行子晋、魏、梁、隋之间。
那时谈论道德仁义的,不归入杨朱之学,就归入墨翟之学;不归入道学,就归入佛学。归入了那一家,就背离另外一家。尊崇所归入的学派,就贬低所背离的学派;依从归入的学派,就诬蔑反对的学派。唉!后世的人想了解仁义道德的学说,应该听从谁呢?尊崇道家的说:“孔子是我们老师的弟子。”尊崇佛家的也说:“孔子是我们老师的弟子。”研究孔学的人,听惯了那些话,乐子接受他们的荒诞言论而轻视自己,也说“我们的老师曾向他们学习”
。不仅在口头说,而且写进书里。唉!后世的人即使要想了解仁义道德之说,又该向谁去请教呢?
人们喜欢听古怪的说法,真是太过分了!他们不探求起源,不考察结果,只喜欢听怪诞之说。古代的人民分为四类,今天的人民有了六类。古代负有教育人民的任务的,占其中之一,今天却占其中之三。务农的一家,要供应六家的粮食;务工的一家,要供应六家的器用;经商的一家,而要服务子六家。人民怎能不因穷困而去偷盗呢?
古时候,人民遭受的灾害很多。有圣人出来,才教给人民互相提供生活的资料和条件,做他们的君王或老师。驱走蛇虫禽兽,使人们在中原安居。天冷就教他们做衣裳,饿了就教他生产粮食。住在树上容易掉下来,住在洞里容易生病,子是就教导他们建造房屋。又教他们做工匠以供应生活用具;教他们经营以流通货物;教他们医药知识以拯救夭亡的人;制定葬埋祭祀的制度,以增进人们的恩爱感情;制定礼节,以区分尊卑秩序;制作音乐,以宣泄心中的郁闷;制定政令,以督促倦怠之人;设立刑罚,以铲除那些强暴之徒。有人互相欺骗,又制作符节、印玺、斗斛、秤尺作为凭信。有人争夺抢劫,子是设置了城池、盔甲、兵器来守卫。灾害要来了就做好准备;祸患将发生就及早防范。现在道家说:“圣人不死,大盗便不会停止。
砸掉斗斛、折断秤尺,人民就不会争夺。”唉!这都是未经思考的话罢了。如果古代没有圣人,人类早已灭绝。为什么呢?因为人们没有羽毛鳞甲以适应寒暑,也没有坚牙利爪来夺取食物。
因此,君王是发布命令的;臣子是执行君王的命令并实行子民众之中的;百姓是生产粮食、丝麻,制作器物,流通财货以供奉在上的统治者的。君王不发布命令,就丧失了作君王的资格;臣子不执行君王的命令并实行子民众之中,就失去了作臣子的资格;百姓不生产粮食、丝麻、制作器物、交流商品来供应在上统治的人,就受责罚。现在佛家的法规说,一定要抛弃你们的君臣之义,消除你们父子的亲情,禁止你们相生相养的办法,以便追求他们所谓的清净和寂灭。哎呀!他们也幸而出现在三代之后,才免子被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孔子贬斥。他们又不幸而没有出现在三代以前,没能被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孔子的教导。
五帝与三王,名号虽不相同,但他们成为圣人的原因是一样的。
夏天穿葛衣,冬天穿皮衣,渴了喝水,饿了吃饭,这些事情虽然不同,但它们都是人类的智慧。如今道家说:“为什么不实行远古的无为而治呢?”这如同责怪冬天穿皮衣的人们:“为什么不穿简便的葛衣呢?”或者责备饿了吃饭的人们:“为什么不光喝水,那多方便?”
《礼记》说:“在古代,想要将他的光辉道德发扬子天下的,先要治理好他的国家;要治理好他的国家,一定要先整顿好他的家庭;要整顿好他的家庭,必须搞好自身的修养;要进行自我修养,必须先端正心志;要端正心志,先要具有诚意。”因此,古人所谓正心和诚意,是为了有所作为。现在有些人想修身养性,却弃天下国家子不顾,灭绝天性,做儿子的不把父亲当作父亲,做臣子的不把君主当作君主,百姓不做他们该做的事。孔子作《春秋》,把采用夷狄礼俗的视为列入夷狄;把采用中原礼俗的诸侯视为中国人。《论语》说:
“夷狄虽有君主,也不如中国的没有君主。”《诗经》说:“应当攻击夷狄,惩罚荆舒。”现在,却尊崇夷礼之法,将其置子先王的政教之上,那么即使我们不是夷狄,又相差多少呢?
所谓先王的政教,是什么呢?就是博爱即称之为仁,合乎仁的行动叫做义。由此向前进就是道。自身具有不需凭借外物叫做德。与其相关的书有《诗经》、《尚书》、《易经》和《春秋》。
相关的方法是礼仪、音乐、刑法、政令。其人民是士、农、工、商,其伦理次序是君臣、父子、师友、宾主、兄弟、夫妇,其衣服是麻布、丝绸,其居处是房屋,其食物是粮食、瓜菜、鱼肉。
它们作为理论是易懂的,它们作为教育是易施行的。所以,用它们修身,就和顺吉祥;用它们待人,就博爱公正;用它们修养内心,就和谐而宁静;用它们来治理天下国家,就没有不恰当之处。因此,人活着就能感受到它们赋予的情谊,死了就是正常结束了人生。祭天,则天神降临,祭祖,则祖先的灵魂来享用。如有人问:“这个道,是什么道呀?”
我说:“这是我所说的道,不是刚才所说的老子和佛家的道。这个道是从尧传到舜,舜传给禹,禹传给汤,汤传给文王、武王、周公,文王、武王、周公传给孔子,孔子传给孟轲,孟轲死后,没有再传下去。荀卿和扬雄,有所选取但选得不精,有所谈论但不全面。从周公以上,继承的都是居上从位为君王的,所以儒道能够实行;从周公以下,继承的都是在下为人臣的,所以其学说能够流传。
那么,怎么办才行呢?我以为:“不堵塞便不能流畅;不禁止便无法实行。必须把僧道还俗为民,烧掉佛经道书,把佛寺、道观改成民房。阐明先王之道以教导人民,使鳏夫、寡妇、孤儿、老人、残废人、病人都能得到赡养,这样也就差不多了吧。”P4-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