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现代吴语的研究(中华现代学术名著3)
》
售價:HK$
66.7
《
天下的当代性:世界秩序的实践与想象(新版)
》
售價:HK$
79.4
《
德国天才4:断裂与承续
》
售價:HK$
112.7
《
妈妈的情绪,决定孩子的未来
》
售價:HK$
43.7
《
推拿纲目
》
售價:HK$
414.0
《
精致考古--山东大学实验室考古项目论文集(一)
》
售價:HK$
250.7
《
从天下到世界——国际法与晚清中国的主权意识
》
售價:HK$
78.2
《
血色帝国:近代英国社会与美洲移民
》
售價:HK$
59.8
|
編輯推薦: |
本书由发式文化的历史嬗变、发式造型的技术表现、发式造型的应用设计、发式造型的美学设计及大量教学实践案例组成。作者从教学实践出发,注重发式知识的系统性,强调学生对发式历史的认识及其在现代发式设计中的应用,使学生萌发对发式造型的兴趣。第五章是作者多年积累的经典发型教学设计实例,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可给学生以直观指导。该书图文并茂,语言生动,可读性强,鼓励学生模拟案例进行训练,以便更好地理解并掌握书中的内容。
这是一本具有实用价值的发式形象设计教材,也是从事发式设计人士的实用参考书,还是一本普及发式设计知识的很有意义的读物。
|
關於作者: |
徐莉,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自1990年起任教于江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致力于“服装与形象设计”教学与研究。曾在无锡电视台开辟形象设计个人电视专栏;在国家艺术类核心刊物发表系列学术论文;出版教材多部,其中,专著《妆容形象的视觉设计》荣获“无锡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课件“形象设计”荣获教育部“第五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高教组优秀奖”。
|
目錄:
|
第一章 发式文化的历史嬗变
第一节 发式文化的历史概述
第二节 中国发髻的典型范例
第三节 西方发式的典型范例
第四节 发式塑型的用具用品
思考与练习
第二章 发式造型的技术表现
第一节 洗发技术
第二节 修剪技术
第三节 烫发技术
第四节 漂染技术
第五节 吹梳技术
思考与练习
第三章 发式造型的应用设计
第一节 不同发质的发式设计
第二节 不同脸型、五官的发式设计
第三节 不同体型、性别的发式设计
第四节 不同年龄段的发式设计
第五节 不同季节气候的发式设计
思考与练习
第四章 发式造型的美学设计
第一节 配合职业的发式设计
第二节 配合服饰的发式设计
第三节 配合环境的发式设计
第四节 配合流行的发式设计
第五节 符合个人的发式设计
思考与练习
第五章 发式造型技术与实例
第一节 传统发式造型技术与实例
窝棚髻
连环髻
发顶髻
盘牒髻
扭卷结
巢旋髻
花髻
实心高髻
空心高髻
翻绾低髻
空心低髻
第二节 现代发式造型技术与实例
(一)辫
立体辫子
扁辫子
八脚辫
反八脚辫
另类八脚辫
葫芦辫
挑辫子
垄辫
缠发
假发辫
小辫辫
飘散发式
佛陀发式
(二)盘
绾发
垂柳发式
花蕾发式
堆砌发式
盘陀发式
盘盘盘发式
怀旧发式
苏醒发式
新古典发式
轻舞飞扬发式
独步江湖发式
(三)煸染烫
永久性煽油染
暂时性挑染
永久性烟花烫
锯齿形离子烫
卷曲形电棒烫
创意折线烫
拉直离子烫
(四)搓拧刮
搓拧发式
缕发
刮蓬发式
(五)剪
均等层次剪
挑染及剪发
(六)装饰
“丝丝”装饰
参考文献
附录发式造型技术专业用语
后记
|
內容試閱:
|
第一章
发式文化的历史嬗变
人类的头发是所有动物毛发中最长的,无论东西方,人类对头发常常具有特殊的感情,并留传了许多名言佳句。在东方,孔子谈到管仲的历史功绩时,曾感慨地说:如果没有管仲,我们恐怕都会披散头发、穿上左面开襟的衣服了[1]。在西方,圣保罗给哥林多教会的书信中说:“你们的本性不是指示你们,男人留长头发是他的羞耻,女人留长头发却是她的荣耀吗?”[2]而霭理士(H.Ellis)则这样评述:“人类对于毛发的估价,因民族而大有不齐,而在一个民族中,又往往因时代而各异其趣。有时候它的价值极高,在男子,它代表着人格的尊严华贵,在女子,它是美貌的一个至高无上的标志;但有时候它不免遭人厌弃,以至于被截短,被剃光,甚至于被拔净。”[3]可见,头发在人类社会中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
[1]引自《论语?宪问》。
[2]引自《圣经?哥林多前书》。
[3]《性心理学》,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71页。
第一节 发式文化的历史概述
头发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头发长在人体的最高位置——头上,所以无论东方西方,头发都享有人体毛发中最尊贵的地位。
一、头发的历史内涵
(一)中国人对头发的认识
我国服饰制度起源于夏商,完备于周。发式的发展与服饰的发展几乎是同步的,也具有数千年的历史。在中国这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中,发式因民俗和审美意识各异,其中既有以光头为美的拉祜族女子,也有梳发辫的满族男子,但在绵延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男女挽髻一直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汉民族的基本发式,并对少数民族的发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了中华民族的经典发式。男子发髻配以冠巾,女子或挽高髻(图1-1),或垂低髻,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散发着独特的“文化气息”,典雅之美始终是中国传统发式美学的第一标准,并形成特定的发式文化观念和习俗,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图1-1中国古代男女均为上梳的发髻
首先,发是礼的标志。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美誉,古人对头发的梳理和保护极为重视。东汉学者蔡邕《女诫》曰:“心犹首面也,是以甚致饰焉。……故览照拭面则思其心之洁也,傅脂则思其心之和也,加粉则思其心之鲜也,泽发则思其心之顺也,用栉则思其心之理也,立髻则思其心之正也,摄鬓则思其心之整也。”晋傅咸《栉赋》云:“我嘉兹栉,恶乱好理。一发不顺,实以为耻”。可见,中国人往往把个人梳妆同道德修养联系起来,而《孝经》作为一部反映中国封建礼教行为规范的典籍,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就是对男女蓄发不剪的明确规约,因此,中国古代男子以冠巾约发,女子则梳发或髻,且一般不剃须剪发,连梳头散落下来的发丝也要用一种叫“发积”的器具保存起来,待本人去世后一起葬入墓中。在北京故宫里可以看到许多金质的发塔,这是当年皇帝用于收藏母后的遗发,以示孝心,从中可见汉民族发式行为与礼教的密切关系。
其次,在中国古代人的心目中,头发已被神化,人们认为头发具有强大的“神力”,对其无比的崇拜、敬畏,这令现代人感到不可思议。例如,原始人的“万物有灵论”认为人的灵魂深藏在头发中,人的囟门是灵魂出没的地方,因此,在人生的各个过渡阶段都要注意对头发的保护,如出生后剃胎发,必须留一块发保护囟门,剃下的胎发要妥善藏好,不能轻易丢弃或被外人拿去,防止由发而祸及婴儿的健康成长。古代民间巫术中,有的巫师还用头发实施巫术,以摄取人的魂灵,置人于死地。此外,在古人朴素的身体观念看来,断发是件大事,如果无发或剃掉头发,会间接影响人的健康,甚至会危及生命。中国古代曾实行过“髡发”[1]之刑,这种刑罚其实就是基于“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而设计的。
[1]髡发:就是剃掉全部头发,俗称剃光头。髡发之刑,始于秦汉。汉文帝废肉刑,以“髡钳”代“黥”(刺面),魏晋南北朝皆有之,隋唐以后渐渐改变。
再次,发还具有一定的象征含义,是身体的替代物。历史上有“成汤剪发”为祈雨[2],曹操“割发”为“代首”[3],杨贵妃剪发为示已离开人世[4],它们都表达了一个共同的观念——头发是生命的象征,也是人的替代物。
[2]成汤剪发祈雨:据民间传说,公元前16世纪,成汤灭桀,自称天子,建立商王朝。传说成汤夺得天下后,中原地区遭受大旱,整整五年,天不降雨,河水枯竭,大地龟裂,草木焦死,庄稼颗粒无收。成汤焦急万分,跑到城外的桑林里,向苍天祷告道:“这是我一个人的罪过,请不要连累天下百姓;如果百姓有什么罪过,也都怪我不好,请责怪我一个人吧。请不要因为我一个人的过错,而使得天下的老百姓都活不下去!”说罢,用枷锁把自己的双手束缚起来,愿意将自己的身体当做牺牲,祭祀上帝,并剪下自己的头发和指甲,作为罪己的替代,以此来承担苍天对自己的惩罚。成汤的举动感动了上苍,突然天空骤变,乌云密布,电闪雷鸣,天降大雨。
[3]曹操割发代首:这个故事发生在曹操征讨张绣的战争中。当时正值麦收时节,曹操号令全军并晓喻乡民父老,“吾奉天子明诏,出兵讨逆,与民除害。方今麦熟之时,不得已而起兵,大小将校,凡过麦田,但有践踏者,并皆斩首。军法甚严,尔民勿得惊疑。”军队严格遵守曹操的号令,不敢糟践庄稼。而曹操在行军中,由于坐骑受惊,窜入麦田,践踏了一大块麦田。曹操要议自己践麦之罪,拔剑欲自刎,立刻被随从救下。他的谋士郭嘉说:“古者《春秋》之义:法不加于尊。丞相总统大军,岂可自戕?”曹操沉吟良久,于是用剑割断自己的头发,掷于地曰:“割发权代首。”使人将头发传示三军,告之:“丞相践麦,本当斩首号令,今割发以代。”这就是曹操割发代首的故事,以自己的头发权代自己的脑袋,以割发代替斩首之刑。
[4]杨贵妃割发示死:唐玄宗时,因杨贵妃对梅妃心怀嫉妒,在君王面前出言不逊,斥责梅妃,触怒了玄宗。玄宗下旨将杨贵妃送还杨家,不许入侍。后来玄宗不忍,又派内侍携御前玉食及珍玩诸宝贝奇物去往杨家,宣赐妃子回宫。这时,贵妃对来使谢恩,且涕泣感恩道:“妾罪该当万死,蒙圣上的皇恩,从宽遣放,未即就戳;然妾向获龙宠,今又忽遭异置,更何面目偷生人世乎?今当即死,无以谢上,妾一身衣服之外,无非圣恩所赐;唯发肤为父母所生,窃以一茎,聊报我万岁。”遂以刀自剪其发一绺,交给使者说:“为我献上皇帝。妾从此死矣,幸勿复劳圣念!”使者领诺,随即回宫复旨,备述妃子所言,将发献上。玄宗大为惋惜,即令高力士以香车乘夜召杨贵妃回宫。这就是杨贵妃割发示死,以示重新做人的故事。
由于中国人对头发的特殊观念,头发在中国历史进程中扮演过悲剧的“制造者”。顺治二年(1645年),清朝统治者的权力已初步巩固,为了强迫民众依从满族习俗,颁布了“剃发令”:“自今布告之后,京城限旬日,直隶各省地方,自部文到日亦限旬日,尽行剃发。若规避惜发,巧辞争辩,决不轻贷”,该法令以极为恐怖的威吓与杀戮在全国强制实行了辫发制,改变了流传数千年的结发习俗,终使男子辫发被绝大多数人所接受,成为了一种习俗,以至鲁迅先生言道,“这辫子,是砍了我们古人的许多头,这才种定了的”。当然,这场由发式引发的斗争不是一般的斗争,而是满、汉两个民族在意识形态上的斗争,具体说就是为了维护本民族标志、民族尊严的斗争。到了1911年辛亥革命时期,又“忽然起了剪辫风潮”。一方面,清末革命党人积极主张“剪辫易服”;另一方面,满族对中原地区已有近三百年的统治,辫发在男子中已相当普遍。先行剪辫者与旧有的男子辫发习俗形成了尖锐的对抗,辫发与剪辫成了保守与革命的分水岭。
由此可见,中国头发已不限于装饰,包含着复杂的观念、要求与愿望,以至在不同的场合,人们用不同的语辞表达头发的文化蕴意,如“女为悦己者容”、“秀发如梦”、“青丝如思”等,这些都反映了头发所蕴涵的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含义。
(二)西方人对头发的认识
西方人对头发的认识与中国人具有相似之处。欧洲古老的迷信认为,头发蕴藏着力量和人格,是自由和独立的象征,并且迷信人的精神、灵魂藏于发中。因此,欧洲古代在处死罪犯时,大都先要剃去他的头发,这倒不是为了施刑的方便,更重要的是借此夺取他的力量,破坏他的意志,剥夺他的人格。早期欧洲人对剪下的头发从来不敢轻易丢弃和乱放,会极其小心地埋藏好,唯恐落入敌人之手。他们认为,头发若被老鼠衔去,人就会患头痛病,甚至会变成白痴。
当然,头发除了被赋予特殊的含义外,头发也是个人形象的视觉焦点。自古以来,健康、富有光泽的头发对周围的人有着极强的吸引力,人们无不对自己头发的色泽、长度、式样等倍加关注,尤其是在两性的交往活动中,头发一直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旧时男女常常互赠自己的一缕头发作为定情物,这种行为中、西方皆然,具有一定的文化普遍性。同时,在异性间的交往中,头发的修饰很有讲究。但由于个人审美意识的不同,有的人精心装饰,一丝不苟;而有的人则漫不经心,轻松随便。然而,有趣的是,古往今来,对于女性长发几乎有着相似的赞美和欣赏,如“垂着长头发的阿卡依阿人”(荷马史诗《伊里亚特》),“女人留长发却是她的荣耀”(《旧约?格林多前书》)等。可见,任何时代、任何地方,发式和性别有着紧密的联系。
总之,爱美永远是自我修饰行为的巨大内驱力,而头发又是最容易引起人们注目的部位之一,因此,人们往往借头发的修饰来美化自己,改变自己的形象。头发的梳理、头发的造型是人类自我意识的显现,女性端庄、秀丽、优雅、温柔之美与男性张扬、豪放、潇洒、阳刚之美交相辉映,相得益彰。人们在进行头发修饰的同时,也传递着头发特有的历史文化内涵。
二、中国发式的主要类型
从我国传统发式文化的相关资料来看,各个时期的发式都有其显著特点。据史载,我国早在先秦时代,已有了复杂而丰富的发饰——“副笄六伽”。利用美丽的发饰,殷商时代的双鸡双髻制作精美;而周代的梳高髻已成为社会风气。至秦代,男女兵马俑头上的发髻,缠结细致有序。而从汉到隋唐,我国发式的发展则达到了艺术的高峰,从宫廷到民间,流行着数以百计的发型样式。此外,女子还需用耳环、垂珠、花钿等饰物增添鬓发的装饰作用,如韩在《密意》一诗中有“呵花贴鬓粘寒发”之句,是指在鬓发上贴以花钿。虽然,历代传统发型样式多种多样,但主要有披发、剪发、束髻和编发四种类型。
(一)披发类型
披发,亦叫“被发”、“散发”,是我国古代先民最古老的发式之一。《海外西经》云:“白民之国,在龙鱼北,白身,披发。”又云:“长股之国,在雄常北,披发。一曰长脚。”神话中有关披发的记载,实际上是人类现实生活的反映,这种发式在各类史书中多有记载,如:《后汉书?西羌传》载:羌人“被发覆面”。《周书?突厥传》载:突厥人“被发左衽……犹古之匈奴”。《隋书?西域列传》载:“女国,在葱岭之南,其国代以女为王……人皆披发,以皮为鞋,课税无常。”《淮南子?原道训》载:“九疑之南,陆事寡而水事众,于是民人被发文身,以像鳞虫。”《西南夷列传》载:“都夷者,武帝所开,以作都县,其人皆披发左衽,言语多好譬类,居处略与汶山夷同。”
除了相关的史书记载之外,一些珍贵的出土文物也证实了中国早期社会的披发习俗。如图1-2所示,青海柳湾出土的彩绘人像陶壶上,绘有明显的披发形象,这是原始社会古老的发式史料。又如图1-3所示,沂南古画像墓中室南壁东段墙上有一张苍颉、沮诵的两人像,据史载,两人都是黄帝臣,并都作明显的披发状。
图1-2披发妇女人像陶壶(青海柳湾出土的彩绘陶壶)
图1-3披发状人像图(沂南古画像墓中室南壁东段墙上的一张人像图)
(二)剪发类型
剪发,也称“断发”、“发”、“翦发”、“祝发”,在各种史书中被屡屡提及,如:《淮南子?齐训》载:“中国冠笄,越人发。”[1]《史记?越世家》载:“越王勾践,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封会稽,以奉守禹之祀,文身断发,披草莱而邑焉。”[2]《汉书?地理志》载:“今之苍梧、郁林、合蒲、交趾、九真、南海,曰南,皆粤分也……文身断发,以避蛟龙之害。”清代乾隆时期的《贵州通志?苗蛮》载:“剪发仡佬在贵定。”至今,仡佬族、黎族、高山族、傣族等百越族后裔,仍保留这种剪发习俗。
[1]这里的越人,泛指古代南方的百越族。
[2]这里的越人,特指百越中的一支——吴越族。
我国迄今发现较早的有确切年代的剪发形象,是1973年在甘肃秦安大地湾被发掘的距今5000年的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彩陶,这是一件塑有人像的彩陶,如图1-4所示。该头像额前垂着一排整齐的短发,其余头发则由上而下,自然垂落,梳理整齐,披发齐颈,反映出活动在甘肃青海地区的羌人披发发式,一看便知是修剪而成。不知在5000年前,先民用什么工具或方法才能完成这样的修剪。
图1-4塑有羌人披发形象的人头形器口彩陶
(三)束髻类型
束髻即束发为髻。从披发、剪发到挽发成髻,是人类社会文明的一大进步,也是中国发式史上最具装饰意识的一种造型。束髻的发展演变大致经历了三个过程:一是挽发成髻,即无束发器,只是将头发自行缠绕;二是束发成髻,即以绳束发成髻;三是贯发成髻,即将长发盘成髻,再以笄贯住头发,使其不会脱落。在我国甘肃半山期的彩陶塑像上,其头上似乎打了三个髻(图1-5),这究竟是哪个民族的发式,至今还是一个谜。
图1-5打三个髻的发式(甘肃半山期彩陶塑像)
中原华夏民族对头发有着特殊的深厚感情,几千年来,遵循《孝经》的古训,男女老少一律实行蓄发不剪,梳发成髻,然后在头上戴冠巾或插簪笄、饰珠翠,束髻几乎成为中国古代汉族几千年来在发式上的民族标志(图1-6~图1-8),而披发、断发则被视为蛮夷的标志。
图1-6古代男子发髻
图1-7古代女子发髻
图1-8宋女厨烹茶、斫脍画像砖中的女子发冠
(四)编发类型
编发即将头发编成发辫。从考古资料看,远在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就已经学会编发。1973年秋,在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了与仰韶文化年代相近的大通舞蹈纹陶盆,盆内绘有三组舞蹈队形的纹饰(图1-9)。舞蹈者头上都梳有发辫,且都是头右摆,发左甩,充分表现了舞蹈者跳舞时辫子随身体舞动而产生的律动感,而这个陶盆也成为马家窑文化时期人们编发辫的有力物证。图1-10则是战国时期女子梳辫子的佐证。
图1-9大通舞蹈纹陶盆
图1-10战国青铜身着胡服梳辫子的弄雀女孩
对于编发,各种史书中不乏记载。《汉书?终军传》载:“若此之应,殆将有解编发,削左衽,袭冠带,要衣裳,而蒙化者焉。”颜师古注:“编,读曰辫。”《史记?西南夷列传》载:“其外西自同师以东,北至榆,名为、昆明,皆编发,随畜迁徙,毋常处,毋君长,地方可数千里。”《西域闻见录》卷七载:“凡回女皆垂发辫数十,嫁后一月,则后垂,以红丝为络,宽六七寸,长三四尺,富者上缀细珠宝石珊瑚等物。”可见,一些民族尤其是某些地区的少数民族,将编发作为民族族群的发式标志,如维吾尔族女子都梳发辫,而近代满、藏等少数民族,也都以编发为其标志,如满族男子梳发辫,满族女子出嫁前梳发辫,出嫁后梳发髻(图1-11~图1-12)。
图1-11满族男子发辫
图1-12满族女子出嫁前发辫,出嫁后梳发髻
三、西方发式文化的几个重要发展时期
在西方发型样式的演变中,西方发式文化的发展有五个重要时期。
(一)中世纪时期(476~1543年)
中世纪指的是处于古代奴隶社会到近代资本主义社会之间的一段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中世纪文明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含有明显的宗教性质。以罗马教皇为首的天主教会有着绝对的权威,它为“正规的生活”制订了种种法规。在《圣经?新约?哥林多前书》第十一章中,圣徒保罗告诫:“你们自己审察,女人祷告上帝,不蒙着头,是合宜的么?”女性被视为卑微者,她们必须戴面纱,还必须在去教堂时把头发全部包上,不使其露出来。修道院的修女在当时成了贞洁淑女的典范,她们用头巾把头发完全包起来,并在内部加上发箍,如图1-13所示,这种发式一直流传至今,在当今的一些教会中仍有保留。受宗教文化的影响,中世纪时期女子发式多用面纱贝尔(veil),如图1-14所示。面纱是一块长方形的布,大小种类很多,有齐肩长的,也有能遮盖住身体的,其面料一般多采用无花纹的素色织物或有条纹的织物,并在织物边缘织有流苏装饰,也有采用金线织成的豪华织物。
图1-13戴头巾的修女
图1-14女子面纱贝尔(veil
(二)文艺复兴时期(14~16世纪)
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古希腊、古罗马文明有了重新的认识和评价,摆脱了中世纪对个性发式的束缚,人性的尊严、个性化的唯美修饰得到了张扬。在这个时期,金发又开始流行,金色是人们喜爱和追求的发色。除了发色外,发型式样也颇具特色。其中,男子头发多为中长或齐肩长,前额留有鬈曲的刘海儿,头上常常戴一顶无檐小帽或饰有羽毛和珠宝的贝蕾帽(图1-15、图1-16)。而大多数女性的头发则紧贴在头上,中间分开,后面挽髻,形成传统的圣母玛利亚发式。此时,由于教会统治的松懈,女性开始在公共场合炫耀自己的打扮,卷发是当时女子流行的发式,并成为欧洲女性的基本发式之一(图1-17)。此外,女性还将头发染色,或用缎带、发网、帽子、珍珠来修饰头发,甚至佩戴假发,这些都极为普遍。尤其是对“珍珠”饰品,人们表现出一种特殊的兴趣和爱好,不仅在服装和帽子上镶嵌珍珠,而且还用珍珠串成头饰,展示女性特有的美感。
图1-15文艺复兴时期男子的发式和帽饰
图1-16文艺复兴时期男子的发式和帽饰
图1-17文艺复兴时期女子卷发
(三)巴洛克和洛可可时期(17~18世纪)
17~18世纪,自然科学在欧洲有了突破性的发展,物理学、生物学和化学领域的各种发现和发明,令人赞叹不已。17世纪被称为“巴洛克”时代,具有世俗风情和感官刺激的巴洛克建筑、服饰等艺术,成为17世纪豪华艺术的典型代表,在富丽堂皇中彰显男性的雄风,是法国太阳王路易十四时代蓬勃生机的表征。而18世纪的洛可可艺术仿佛是从巴洛克艺术中过滤出来的一种形式,在艳丽炫目中呈现出女性娇滴滴的温婉气息,代表着奢华、挥霍、昏庸、贪婪的路易十五时代的文化景象。受巴洛克艺术和洛可可艺术的影响,这个时期的发式变化较大,尤其是女子发式丰富多变,因烫发而形成的卷发盛极一时,并常常以蕾丝、蝴蝶结、帽子进行装饰(图1-18~图1-24)。
图1-21洛可可后期女子发式
图1-181615~1650年发式
图1-191650~1670年发式
图1-23女子头巾帽
图1-22女子带檐帽
图1-20洛可可前期女子发式
图1-24路德维希一世(Ludwig)(1753~1830年)喜欢的女子画像中的发式
(四)19世纪时期
19世纪是欧洲资本主义全面兴盛和发展的时代。这个时期,法国仍是欧洲艺术的中心,尤其在造型艺术方面,人才辈出,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主义等艺术流派迭起,于19世纪末引发了“新艺术运动”,新艺术运动在法国极为兴盛。人们用艺术的视角去重新观察世界,人们长期压抑在心中的自我表现欲望得以释放。受此影响,这个时期的女子发式以卷发为多,强调曲线造型,并喜欢以各种各样的帽子、花边进行装饰,发式变化层出不穷,这种变化的主导权已从过去的宫廷贵族手中转移到了市民阶层。发式的更替不再像以往以数十年计算,而是以十年乃至更短的时段计算,女士们渴望新奇的发式,于是当一种新的发式开始流行并普及时,就已被时尚女士们所抛弃转而追求更新的发式(图1-25~图1-29)。
图1-25新古典时期女子帽式和发式
图1-2619世纪女子帽式和发式
图1-2719世纪女子发式
图1-2819世纪前期女子发式
图1-2919世纪后期女子发式
(五)20世纪时期
20世纪初期,人类在科学技术和工业化生产等方面取得革命性的发展,给社会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工作中,人们的社会活动不再像旧式贵族那样仅局限在晚间的室内宴会和舞会,而是扩展到户外活动,例如:打高尔夫球、赛马、骑自行车、踢足球、打草地网球、开车和驾驶快艇等,这些时尚的生活方式,要求人们发式轻便,短发迎合了时代的需求,从而促使女性从结发向短发转变。这一时期涌现出各种风格的发式造型,其变幻之快捷、式样之新奇,令人目不暇接,而且其风格很难用简单、概述性的语言去界定和表述,人们往往将这个时期的发式造型笼统地概括为“现代派风格”(图1-30、图1-31)。
图1-3020世纪女子发式
图1-3120世纪女子帽式和发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