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爱,可以成就怎样的神奇?
《绒布小兔子》将告诉你:真爱,如何复苏生命的真实。
这是一部在西方家喻户晓的童话故事,全世界拥有16种语言翻译版本。对于已经养成阅读习惯,总是吵着故事短、不够听的孩子而言,刚好可解好奇之“饥”、倾听之“渴”,于书页翻动间,感知真爱写就的生命的真实。
故事始自圣诞节,开篇于男孩收到新玩具绒布小兔子的喜悦中。仅仅两小时后,男孩被亲人的到来与新玩具吸引,与小兔子初见又分开。在育儿室静谧的月夜里,小兔子期盼着与最年长的皮马聊天。跨页展开的画面上,它略显渺小地端坐在玩具堆中。绘者细腻的笔触将文字中的绒布小兔子与其他玩具一并鲜活于书页之上,似乎触碰与抚摸便可传来温热、嗅到气息。与皮马的交谈,冲淡了绒布小兔子内心的孤寂,它第一次得知:当一个孩子真正爱上它、一直宠爱它,它将会变成真的。
至此,儿童文学作家一直关注的存在于儿童内心的“孤寂感”,借由绒布小兔子的经历先发呈现于读者面前。热闹的生活表象之下,因“分离”与“孤寂”引发的不安,常常成为儿童耽于幻想的开端。接下来,作者玛格丽?威廉斯的文字将读者带入更为深沉的情感空间,于文字内、外共同遇见那些可以实现自我修复的部分。
书中的绒布小兔子,也在盼望同样的修复。
对它而言,皮马口中的“变成真的”,不仅意味着自己将不再只是一件填充玩具,可以远离卑微、孤独,不再轻易被遗弃……或者,仅只一条,已足以令它憧憬与期盼了。
契机,出现在男孩陪睡的陶瓷狗玩具失踪的那晚,绒布小兔子成为替代品与男孩重逢。
对于男孩而言,这位“旧伙伴”是否能带给他不同于陶瓷狗的感受呢?共处的若干个夜晚,男孩紧紧的拥抱、喃喃的低语、自发的游戏与一次次地亲吻小兔子——尽管这些加速了绒布小兔子的“衰老”,我们仍可读出男孩内心的“温暖与柔软”,这是真爱的特质吗?
春日,花园嬉戏中的男孩被突然叫离,绒布小兔子被遗忘在草地上。睡前,男孩不惜以“不睡”的坚定驱使娜娜秉烛找回了已被露水打湿的脏兔子。与娜娜的抱怨不同,男孩脱口而出:“它不是玩具,它是真的!”于是,绒布小兔子第一次笃信自己已经是真的了。这份真爱的标定,会有启动魔法的力量吗?
夏夜,绒布小兔子第一次遇到“真兔子”。这一大段有关“真实”的对话,为我们呈现了绒布小兔子被动的句句辩解与掩饰,以及真兔子最终轻松跳离后绒布小兔子深深的失落。文字间饱含双方情绪的变化与波动,张力十足。至此,绒布小兔子对真爱的坚信与期盼,会推进它愿望的达成吗?
因彼此的真爱、接纳与默契,绒布小兔子越来越老旧的外形并不为男孩和小兔子所介意。然而,更大的考验降临——男孩病倒了。绒布小兔子寸步不离、心无旁骛的执著陪伴中,我们仿佛见到男孩往昔同样的身影。“由受到施”,这份真爱的付出,能最终促成愿望的实现吗?
男孩终于康复,故事再度被推向高潮:男孩即将远行海边,而被医生定义为“一大团细菌”的绒布小兔子,即将面临被焚烧的命运。夜晚,男孩已在梦境中的海边嬉戏;花园的鸡窝后,小兔子却孤寂地待在纸袋中。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一次分离,颇有“造物弄人”般的尴尬与冲突。
不同以往,此时绒布小兔子的内心已装满昔日真爱的记忆。面对即将被焚烧的现实,面对内心的真爱与当下外貌的老旧,与男孩形式上的分离与精神上烙印的链接之间,小兔子落下的那一滴泪水似乎不仅仅是为慨叹命运吧?
这泪水背后又带给读者几许唏嘘?留白几度思忖呢?
回味童年,似乎唯有“短暂”二字深深烙印。回想儿时物质供给并不充沛的过往,那一两件不大像样的玩具,似乎我们的童年也早已随它们一并被丢进了记忆的长河,尽管当初我们与书中的男孩一样,也有过形影不离的记忆……成长的过程,分离似乎是常态。遗落的,何止玩具?是否连带着心中曾经的童稚、真实、期盼、梦想与坚持?那些精神链接是否依旧栖息于内心,是否依旧温暖着当下的自己?
如此,真的不仅是孩子,成人也需要重温一点童话为我们日常理性、严谨、逻辑、缜密的思维松松绑,一释疲惫。或者我们可以暗自庆幸:正因身边的这个每晚等着要听故事的孩子,我们才有机会与童年、与童话再度相逢。如此,以我们的读书声去激活书中的男孩与他的绒布小兔子吧,在图、文之外赋予他们更为鲜活的声音,激活书中图、文背后缓缓流动的爱与真情,感悟那些“即便无他、我仍真爱”的心境,与孩子们一同见证故事最终——魔法仙女如何因男孩内心对绒布小兔子的真爱而激活了小兔子的生命,成就了那一份回归到生活中的真实……
如果掩卷之际感觉仍不过瘾,还可以找来导演小迈克尔?兰登 Michael Landon Jr.
根据本部《绒布小兔子》改编拍摄的实景与动画结合的同名电影,感受更为丰满的声光呈现。
当耳边再度响起“Love is such a kind of
Magic”,我们可以释然地与孩子对视,对视彼此内心保留的那份对真爱的笃信及践行,对视日常由真爱带给彼此的接纳、宽容、善良、坚信、付出、真实与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