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不在场证明谜案(超绝CP陷入冤案!日本文坛超新星推理作家——辻堂梦代表作首次引进!)
》
售價:HK$
58.2
《
明式家具三十年经眼录
》
售價:HK$
524.2
《
敦煌写本文献学(增订本)
》
售價:HK$
221.8
《
耕读史
》
售價:HK$
109.8
《
地理计算与R语言 [英] 罗宾·洛夫莱斯 [德]雅纳·蒙乔 [波兰] 雅库布·诺沃萨德
》
售價:HK$
121.0
《
沈括的知识世界:一种闻见主义的实践(中华学术译丛)
》
售價:HK$
87.4
《
大思维:哥伦比亚商学院六步创新思维模型
》
售價:HK$
72.8
《
宏观经济学(第三版)【2024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作品】
》
售價:HK$
155.7
|
內容簡介: |
当下,社会浮躁,人心纠结,人人都不淡定。谁能解救人心,谁能指点迷津?王阳明!他“指点”过自己,于是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他“指点”过曾国藩、梁启超、蒋介石、东乡平八郎……于是他们各成各自领域之翘楚。他,无所不能,他的心学,无往而不利。《王阳明:人生即修行》以王阳明事迹为经,以“心学”为纬,编织成完整的王阳明体系。在这个体系里,读者可以看到王阳明如何“格物致知”,如何“知行合一”,如何将“心学”发扬成为世间第一实用哲学。跟随王阳明的脚步,深刻领略“心学”精妙,在浮躁的社会中,淡定面对一切,从容解决一切。
|
關於作者: |
鹤阑珊,畅销书《一生伏首拜阳明:明朝心灵导师王阳明心学大传》作者。擅长中国历史的“人民史”和“片块”史。其他作品:《帝国60年:一个伟大国家的忍辱负重与浩然崛起》、《天朝的狂欢:义和团运动兴衰史》。
|
目錄:
|
第一章
此心未成:非走不可的弯路
人生弯路迢迢,我们的智慧、成见和某些心理因素,决定了那些弯路非走不可。有的人一面走一面抱怨,而有的人则在崎岖不平的弯路上越挫越勇,锻炼意志,磨炼内心,终于凤凰涅槃,从弯路中心智成熟地走了出来。王阳明就是这样一个人。
003 人人都曾自命不凡
014 偏执未必就能成功
025 选择太多,弯路也越走越多
033 人生意外重重,先落第又金榜题名
041 摇摆不定,才是走弯路的根源
050 当王阳明的善良遇见刘瑾的邪恶
059 弯路尽头是绝境,绝境尽头是坦途
第二章
心外无物:心学小有所成
事是人做的,而做事必须要用心。如果你动心,事就在你心里;如果你不动心,事就根本不存在。一切烦恼愁苦,都因你动心,而且动了不该动的心。一切和平宁静,只是因为你没有动心。所以请记住,在你的心外,什么事都没有。
077 静下心来,才能坐而悟道
084 以不动心立于不败之地
098 让别人动心,王阳明的取胜之道
119 升迁,不动心的仕途效果
134 乐观,心灵修行的大成境界
第三章
知行合一:心灵修行的精髓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悟道后提出的第一个心学概念,它的本意是,有良知的人必能做到为善去恶,“知”是良知,“行”是为善去恶。如果你做不到知行合一,那就证明你的良知被遮蔽了。还有第二层意思,就是字面意义上的“知行合一”:认识和实践互相补充,互相促进,要在行的过程中才能达到心智成熟的“知”。知行合一是心智成熟的标志,也是使心智成熟其效如神的咒语。
151 庐陵经验:知和行是一回事
161 广西平叛:凡事都该“事上练”
173 无知也是一种心灵修行
178 凭天理做事是知行合一的最好写照
188 为善去恶就是知行合一
第四章
致良知:人生因心灵修行而圆满
从最开始的“静坐”到“事上练”,王阳明心学的终极目的只有一个:致良知。致良知是每个人要修行圆满的必经之路,“良知”本身是一种美德,是心智成熟的标志,更是一种人生智慧,所以,务必要实现致良知,这是我们身心灵的终极诉求。
199 为什么有人不快乐
202 用致良知才能得到快乐
206 用致良知,准备江西剿匪
215 剿匪初步成功,事实证明一切
223 人生修行的圆满境界
|
內容試閱:
|
选择太多,弯路也越走越多
幼少不知学,陷溺于邪僻者二十年。
——王阳明
1
儒家巅峰级人物黄宗羲,对王阳明创建心学之前的经历说了一句似褒却不恭敬的话:“王文成(阳明)可谓善变者也。”他的学生湛甘泉把王阳明的“善变”方式概括为任侠、骑射、辞章、神仙、佛教。的确,王阳明前半生的精神艳遇五彩纷呈。和大多数人一样,他年轻时也不肯老老实实地专钻一门。用民间的话说就是,想起一出是一出,这就是穷折腾。心理学家说,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欲望,我们的人生就是通过无数次选择来到达终点的。糟糕的是,选择越多,离心灵就越远,弯路就越长。
王阳明五岁时开口说话,就已对儒家经典倒背如流,虽然谈不上有独到见解,但至少他不讨厌儒家思想。
八岁时,他突然对神仙之术产生狂热兴趣。
十二岁到北京游览民族英雄于谦的庙时,又突然被于谦吸引,转而跑去居庸关外军事冒险。回到北京后便热情洋溢地写了一篇《平安策》,希望老爹能把它交给皇帝。
十三岁时,老娘去世,自此王阳明对生死有了翻天覆地的看法。他逐渐感觉到人生如此可厌,好不容易来到人世,却只是短暂的几十年,如果命运不公,十几年甚至是几年就终结了。这一负面情绪又让他重新拾起了神仙之术。如你所知,对神仙之术的渴求,让他跟一位老道士一同过了洞房花烛夜。
十八岁时遇到大儒娄谅,再度燃起他对儒家圣人的火焰,但经过格竹子事件后,他认为朱熹的“格物”是错的,又因为科考失败,逼着他放弃了圣人之学,选择了辞章(写文章诗歌)。二十一岁国考失败,跑回老家搞了个龙泉山诗社,二十五岁国考又失败,他迅疾放弃了辞章又回到骑射(军事)上来。
二十七岁,也就是中进士的前一年,他看到了朱熹给南宋三任皇帝赵惇(宋光宗)的上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居敬持志,为读书之本;循序致精,为读书之法。”有志者立长志,无志者常立志。王阳明大梦方醒,再度回到儒学这座大山前。不过,他很快就被朱熹的“格物”搞得晕头转向,最后不得不悲叹一声:看来圣人之路还真不是我走的,于是,又回到了神仙之术上了。
二十八岁,王阳明终于考中进士,这种选择性的焦虑才因为工作的原因暂时得到缓解。
多年以后,王阳明总结这段“选择性焦虑症”时说,自己沉溺于邪僻中达二十年。但在当时,他没有这样的觉悟。每一次的选择都带着英雄气概和百死不回的意志,可当他放弃时又会给自己找各种借口,放弃辞章之学,他说是虚文;放弃骑射兵法,他说英雄无用武之地;放弃道佛之术,他说道、特别是佛有违人性。
关于这后一件,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三十二岁那年,王阳明在杭州闭关修炼,突然开悟,跑到虎跑寺“指点”一个和尚放弃佛门,当时他看到和尚闭眼闭嘴,突然就大喝:“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什么!终日眼睁睁看什么!”这一喝,很内行。老和尚被王阳明震得开了眼,也开了口。
王阳明问他:“你家里还有什么人?”
和尚回答:“母亲还在。”
王阳明问:“想念她吗?”
和尚感叹:“不能不想念。”
王阳明如同一位精神导师一样对和尚说,那就去你母亲身边思念吧。第二天,和尚跟佛祖一刀两断。
2
在反复无常的选择中,王阳明得到了什么呢?或者说,如王阳明这样智慧过人的人在多种选择上是否有成就呢?
先看他的辞章之学,王阳明在龙泉山诗社时,常跟忘年诗友魏翰一起登山,两人一面登山,一面做诗。诗句仿佛是地上的石子,每次都被王阳明收了最好的去。魏翰老脸挂不住,不过碍于老脸,也只能勉强地挂着。他对王阳明说:“你的诗才太高,我只好甘拜下风,退避数舍。”
后来王阳明到建设部(工部)实习,经常和京城文化圈的人混在一起。当时文化圈里的很多牛人都是王阳明的好朋友,比如当时号称“十才子”的顶尖人物李梦阳、乔宇、何景明、徐桢卿等,随便拎出来一个,那都是万人敬仰的畅销诗作家。这些人对王阳明在文章诗歌上的评价特别高,大学士李梦阳说王阳明是不世出的才人之一。后来,王阳明为了在辞章上有所成就,几乎呕心沥血,高强度的学习与写作使他的肺病经常发作,遗憾的是,才而立之年,就已有了下半生的光景了。即使是超级理性的人也很难做出评价,王阳明对辞章之学的沉溺到底是对还是错。
再看他军事方面的成就。王阳明年少时写的《平安策》父亲眼中只不过是书生的意气用事,当时让王阳明引以为傲的可能就是他对《武经七书》的评价。《武经七书》是宋人编辑的一套军事丛书,共为七本:《孙子》、《司马法》、《尉缭子》、《六韬》、《吴子》、《三略》、《唐李问对》。南宋第一任皇帝赵构(高宗)曾指定《武经七书》为选拔将领考试的必读书,所以,这套书在社会上广为流传。王阳明对《三略》的评价只有五个字:了然心目矣。这是最投机取巧的“化约法”,什么都没说,却自认为什么都说了。比如有人评价《红楼梦》就一个字:好。怎么好,却没有说。而对《六韬》,他的评语是:这是讲“阴谋”的书,不足挂齿。这是把个人情感投射到了事物上,几乎是审美法了。王阳明后来羽扇轻挥地让江西土匪灰飞烟灭,让宁王束手就擒的军事才能,实在跟他在这一时期的军事成就无法牵上关系。
最后看他的道佛成就。不得不提的是,王阳明选择道佛,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得已而为之。他二十一岁时感染肺病,二十七岁复发,三十一岁加重而因此辞职。在他后半生,多达十余次因为肺病而请假,所以他学习道佛养生之术,并且指出,能让身体好就是仙人,能不被尘世所累就是佛祖。从因果角度上看,对道佛的喜爱让他频频回首而从格物之学转向身心之学,使他后来的心学有了以身体为中心的特征,这不能不说道佛的确给他创建心学提供了土壤。然而,当一个人没有意识到(王阳明就没有意识到他后来能创建心学)自己将来的成就时,他当下所做的一切其实就是走弯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