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冬吴相对论·心时代文集之一:欢喜(任志强推荐)

書城自編碼: 1992279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哲學/宗教哲學
作者: 吴伯凡
國際書號(ISBN): 9787508635569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2-11-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204/136000
書度/開本: 大32开 釘裝: 精装

售價:HK$ 103.3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药食同源中药鉴别图典
《 药食同源中药鉴别图典 》

售價:HK$ 67.0
设计中的比例密码:建筑与室内设计
《 设计中的比例密码:建筑与室内设计 》

售價:HK$ 87.4
冯友兰和青年谈心系列:看似平淡的坚持
《 冯友兰和青年谈心系列:看似平淡的坚持 》

售價:HK$ 55.8
汉字理论与汉字阐释概要 《说解汉字一百五十讲》作者李守奎新作
《 汉字理论与汉字阐释概要 《说解汉字一百五十讲》作者李守奎新作 》

售價:HK$ 76.2
汗青堂丛书144·决战地中海
《 汗青堂丛书144·决战地中海 》

售價:HK$ 168.0
逝去的武林(十周年纪念版 武学宗师 口述亲历 李仲轩亲历一九三零年代武人言行录)
《 逝去的武林(十周年纪念版 武学宗师 口述亲历 李仲轩亲历一九三零年代武人言行录) 》

售價:HK$ 54.9
唐代冠服图志(百余幅手绘插画 图解唐代各类冠服 涵盖帝后 群臣 女官 士庶 军卫等 展现唐代社会风貌)
《 唐代冠服图志(百余幅手绘插画 图解唐代各类冠服 涵盖帝后 群臣 女官 士庶 军卫等 展现唐代社会风貌) 》

售價:HK$ 87.4
知宋·宋代之科举
《 知宋·宋代之科举 》

售價:HK$ 99.7

 

建議一齊購買:

+

HK$ 65.6
《量子飞跃:改变你工作和生活的7种量子技巧》
+

HK$ 92.8
《唐太宗的枕边书》
+

HK$ 82.6
《这,才叫商业模式——21世纪创新竞争》
編輯推薦:
本书名为《欢喜》,但从另一个角度说,本书的主题其实是“拒绝一种成功——成功地变成苦逼青年”。依冬吴两位老师的说法,中国人从小接受的是苦逼教育,是被吓大的;许多本来很写意的东西都逃不了苦逼化的宿命,比如:庄子曾经说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结果,我们现在被教育“学海无涯苦作舟”,飘逸情调就这样成为了苦逼意识。所以,我们要以《欢喜》来破除苦逼意识,如果继续揣着苦逼意识去找幸福、找成功,只能越走越累、越走越黑。“冬吴相对论”是中国最受欢迎的商业脱口秀广播节目,已播出5年,数千万粉丝每期追听。本书以“欢喜”的心法为主题,撷取“冬吴相对论”中听众最有共鸣的25期节目,改写对话体,连缀成文章,结集而成。梁冬的机智幽默、吴伯凡的博学多识,在书中完整呈现。在跟随两位老师“把常识变成哲理,又把哲理变成笑话”的快乐神游中,我们心中的欢喜之门也悄然开启。
內容簡介:
欢喜是一种状态,它是幸福自在的标志,也是充盈人生的基础。
人们之所以会痛苦、郁闷、焦虑、沮丧、恐惧,之所以有怨、恨、恼、怒、烦,是因为受困于自己的心;心灵被禁锢,心智模式错误,自然无法发射和接收幸福的信号。
本书的两位作者,吴伯凡博学多识,梁冬机智豁达,他们融合东西方智慧,在故事和幽默中明说事理,在轻松写意之中播种心性改变的种子。用梁冬老师的话说,就是“让我们能快乐地把常识变成哲理,又把哲理变成笑话”。
为什么说寻求公正是一种心理疾病?“抱怨”病毒的危害何在?人生为什么要养喜神去杀机?搞好了定位,就能成功吗?非典型性雄辩症患者是如何赢得辩论输掉世界?是什么决定一个人的财商……
其实,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扇门,它是生活的另一种可能,是人生的另一幅图景,它通往快乐、幸福、充实、成就,但只有用欢喜才能打开它。
關於作者:
吴伯凡,《21世纪商业评论》主编,“冬吴相对论”主持人。1987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1990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哲学硕士学位。曾从事哲学、基督教神学和社会理论研究。2001年进入媒体行业,并从事网络经济、网络文化、管理学、商业史的研究,曾任《环球企业家》总策划、《创业家》主编。现任《21世纪商业评论》执行主编、21世纪报系企业公民研究中心主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时事观察员、节目主持人。著有《孤独的狂欢——数字时代的交往》一书及译著多种。
梁冬,正安生命资产管理教育学者,正安中医创始人,“冬吴相对论”主持人。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广告专业,1998年进入凤凰卫视,因幽默风趣的主持风格深得观众喜爱,成为知名节目主持人。2004年从凤凰卫视辞职,在广州拜师学习中医。2005年,应李彦宏之邀加盟百度;2007年,离开百度创业,先后创立太美科技和正安中医。除了“冬吴相对论”外,还制作和主持电视节目《国学堂》,在旅游卫视播出。
目錄
序言 欢喜的秘密
寻求公正是一种心理病
每个人都活在套子里
高效率的无效果
量子学中的智慧
积极的沉默
抱怨这种病毒
有毒的瘾头
养喜神,去杀机
钝感力
心理的留级生
定位的误区
寻找定见
从内心微笑
非典型性雄辩症
用心体验世界
爱的技艺
信念的力量
植物的智慧
解题和解风情
官人、商人和情人(上)
官人、商人和情人(下)
幸福的开关
道歉是情感止损
我们都是吓大的(上)
我们都是吓大的(下)
內容試閱
寻求公正是一种心理病
有网友来信说:你们不能老讲心法、愿力这些东西,在那儿单方面地乐观和想象,应该面对现实,从浪漫主义回到现实主义。我当时就有一个感触,一个人寻求公平的时候,一定是遭遇了不公平,或是看到了很多不公平的现象,才会产生这样的感叹和要求。
我们想澄清一下,这里讲的不是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不是无视周围那些不如意甚至是让自己很痛苦的东西,然后在心里头给自己放松和减压。我们所讲的愿力和心法,即使它看起来是不作为,也是一种积极的不作为。尤其是对那些负面环境有积极的作用,这才能体现愿力和心法的正向价值。
比尔?盖茨给年轻人提出过11条忠告。盖茨是一个比较现实的人,甚至被很多人认为是一个非常乏味的有钱人。他的乏味其实就是骨子里的现实主义,他有自己的逻辑,因为无趣的人一定有他的理由。
盖茨的第一个忠告是,世界充满不公平,你不要想着去改造它,而是要去适应它。他还有一个忠告:世界不会在意你的自尊,人们看到的只是你的成就;在你没有取得成就之前,切勿过分强调自己的尊严,因为尊严来自于实力。
盖茨的第一句话很值得玩味。一上来就告诉你,这个世界是不公平的,你千万不要整天去抱怨它,而要去适应它。公平不是相等、相同,这个“平”也是有差异的,是一种平衡状态。如果一个人的眼里只有不公平、不公正、谁不遵守规则,他所看到的就是不公平和不公正,好像整个世界都是不公正的。而且,当人的念头总被那些不公平、不公正的事情所纠缠的时候,他的状态就会非常糟糕,因为寻求公正是一种心理病。
一个人心有不平,他就会抱怨、评判,就会以一个完美的准则来评判周围的事物,尤其是评判周围与他相关的一些事情,这样他满目所及可能都是不公平。这不是说真有那么多不公平现象,而是因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意识雷达”,一旦产生了“这对我不公平”的念头,他就只能看到不公平的事情,而不会注意那些公平、美好的事情。这就像说一个人的老婆怀孕了,他就会看到街上的孕妇多起来了。其实并不是这段时间里增加了很多孕妇,只是他以前没有注意到而已。
一个人的“意识雷达”里如果有不公平、不公正的念头,就往往什么都不做,他并没有去改变现状,而只是在抱怨。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他把抱怨当成了改变现实的一种手段。在生活中有些人就是这样,一见面就开始抱怨,老板、同事、配偶甚至天气都是他抱怨的对象,但他从没想过怎么去改变它。一个月之后再见面,他又在抱怨类似的东西。所谓抱怨,就是对当下现实的不接受和抵触,不愿意直面现实,不愿意想积极的办法去改变它,所以抱怨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惰性。我们说寻求公正是一种心理病,实际上它就是一种持续的心理惰性。通过发泄不满、找到不公平,为自己的不努力、不作为而寻找各种借口和托词——这事儿怨不得我,怨谁呢?怨别人。
一个人陷入这种状态以后,他就会既不满又等待,但等到什么时候、等什么东西他又都不知道,也没有真的想过,就像《等待戈多》的主人公一样。他的批评和抱怨并不意味着他有实质性的见解,也没有表明他有一种要改变现状的意向。
不抱怨并不是闭上嘴不说话,不是逆来顺受,更不是要容忍不公正、丑恶的现象和坏人坏事,甚至去为虎作伥。关键是要直面现实,要想着怎么去解决问题,对于要做些什么,心里要有数,这叫作管理。抱怨不是管理,它只是抱怨而已,所以批评家和评论家往往是不受欢迎的。在一个组织乃至一个社会里,批评家往往也是不受欢迎的。比如,影评家挣的钱远不如导演挣的钱多,股评家挣的钱远不如基金经理挣得多。因为在这些领域里,前者不如后者对社会的贡献大。《快公司》杂志的一篇题为“如何面对公司里的批评家”的文章说,英国著名的威斯敏斯特教堂埋葬的诸多英国历史名人中,没有一个是评论家。
当然,评论和议论是不一样的。评论是中性的,正面的和反面的都可以。抱怨是种非议,这种状态是有损人心智的,不光是非议别人,关键是会暗伤到自己。非议了别人之后,还会损害自己的心智健康。
晋代“愤青”辈出,因为当时的门阀制度阻碍了寒门学子的上升之路。怀才不遇的左思写了一首诗表达了他对制度的不满,诗中写道:“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意思是说有一棵松树,虽然长得非常高,但它长在了山涧里,而矮草因为生在山上,结果比松树还高,盖过了松树。这首诗表达了他的不满、哀怨和愤怒,堪为愤青的代表作。它抗议了一种不公平,对一个人来说奋斗一辈子而不得的事情,对另外一个人来说却是与生俱来的。
人的青年时期总是充满激情,容易激动,“愤怒”和“青年”是联系在一起的。周作人曾经说过:“一个人二十岁不恃才傲物,必无用;三十岁还恃才傲物,准无用。”愤怒、对不公正和丑恶事情的敏感,是一个人有生命活力的标志之一。如果一个人处处逆来顺受,证明他的生命活力是比较低的。前面说到抱怨是一种心理病,与这个并不矛盾。许多疾病的发生其实是正常现象,只是因为它积累得过量了。
从某种角度来说,“发烧”是年轻人的专利,人长大了以后就不怎么发烧了,如果到了三四十岁还动辄发烧那就不正常了。英国哲学家培根曾经说过,无论是社会还是个人都会经历两种状态,一种是发烧的状态,另一种是发热的状态。发热是指运动以后,整个身体的血液循环加快,冒汗、体温升高。而发烧是内在的一种病,是由于身体的内耗造成的发热。过于关注不公正是一种心理病,它就是一种内耗,是一种自我折磨。总是盯着不公平,又不采取任何实际的行动,就会总是处于憋闷、郁郁寡欢的状态,最后就会生出病来,这就是发烧了。但是,如果面对不公平的时候能够站出来,哪怕只是做一点点事情,也能产生机体上的运动,那就是发热。
发烧可能是因为内在的经脉和关节不通,造成温度升高;发热恰恰是关节非常通畅,运动速度加快,导致活力增加,出现了发热的反应。曾经有个经济学家说不要把发烧当成是回暖,经济有时候是不健康的发烧,而不是回暖。就个人而言,如果长期处于愤怒和抱怨的状态,以为这样能显示你的才气、智慧和与众不同,就接近于发烧的状态了。比尔?盖茨说,世界不会在意你的自尊,人们看到的只是你的成就。有些人自尊心强到病态,这就有点像发烧,周围发生一点点变化,都会导致他剧烈的内心反应。这种反应只会危及自身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并不能变成外在的成就。
一个人在没有取得成就以前,切勿过分强调自尊。对公平的过分期待,其实是与病态的自尊联系在一起的。一个人总觉得四周的人在歧视他、无视他的存在,总在问为什么别人不如自己还比自己过得好,他就会获得某种代偿性的满足和解脱。因为最终这些都要导向不作为,抱怨也好,过分强调自尊也好,他最后的结果都是不作为。他想出各种各样的理由,认为自己之所以不行是因为这个游戏规则不对,是因为有坏人当道;有些事情不愿意做不是因为自己不行,而是因为自己比别人更有自尊等,这些实际上是自我欺骗和自我麻痹。让自己免于面对当下的艰苦劳作和努力,在一个相对没有危险的角落里自怨自艾,以获得心理上的暂时满足。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有时候做事情不见得立马会有什么改变,但在做的过程中却没工夫去抱怨了。就好比一个人在爬山,突然不小心下滑了,这时他必须面对当下,快速决定怎样才能攀住一块石头或是抓住一把草,从最危急的状态当中挽回局面。这个时候他不会想到谁对自己不好、老板怎么对他不公平、老婆怎么对他不好,因为在他面对生命危险时,这些东西全部被屏蔽掉了。
反过来说,若一个人的大部分心思都被抱怨、不公平和不公正的现象所占据,他实际上并没有真切地面对当下。有一次我去赶火车,时间很紧张。我坐公共汽车的时候,有个人重重地踩了我一脚。如果是在平时,有人知道踩了我一脚却连声“对不起”也没说,那我即使不跟他吵起来,心里也会感到非常不舒服,会很生气,会抱怨或愤怒。但是那个时候我一点儿感觉都没有,因为要赶火车,我整个心思都只关注能不能赶上火车,我没有时间去管别的事情。所以,当一个人心里有很多不平之叹,或者觉得自己没有受到重视、怀才不遇的时候,他应该问一问自己有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是不是像许三多那样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无事生非”的意思就是无事生非议!
一个人如果处于闲散、无所事事或准无所事事的状态,就会产生非议或对周围的一切指指点点。所以一个单位内如果有很多人在非议别人,那只能说明这个公司冗员太多。如果一个公司忙到人手永远都不够,哪有时间去抱怨别人,去指责生活不公平?如果有一天你发现自己在抱怨世界的不公平,那你肯定是个闲人,起码在这个阶段比较闲,说明你还不够努力。
所以说,愿力、心法不是消极的避世主义,而是真真切切地改变人生。
要学会积极地沉默、积极地等待,学会以正面的心态来面对周围的人和事,信任别人、理解别人、欣赏别人,而不是挑剔别人、抱怨别人、憎恨别人。一个老是抱怨不公平的人,最终很可能要失败。
一个人的心里存什么念头,他就会看到什么东西;他所看到的那个东西,最后会变成他的现实。经济学中有“马太效应”的说法,它指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现象。这个词是从《圣经》里来的,出自《马太福音》第25章。它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有钱人要出门,他给了三个仆人数额不等的钱,一个给了五千银子,一个给了两千银子,一个给了一千银子,让他们都拿去经营。后来,得到五千银子的仆人又赚了五千银子,主人说,这一万银子就归他所有。第二个仆人用两千银子赚了两千银子,主人说这四千银子也是他的。第三个仆人得到了一千银子,心里觉得很不公平,为什么给那两个人五千、两千,才给自己一千?而且,他除了对主人怨恨外,还有一个偏见。他认为主人非常苛刻,付出少、要求多。他甚至怀疑这是主人设的圈套,所以他把这一千银子埋在地下,主人回来之后,他就对主人说:“这是一千银子,你是一个不播种却要求收获的人,你是一个不给予却要求得到的人,我知道你给我一千肯定最后还会要回去的,所以我把它埋在地下了,现在我还给你。”主人听了以后说他是懒惰、心存怨恨的人,于是把这一千银子给了第一个仆人,就是那个已经挣了五千银子的人。最后主人说了一句话:“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我们必须承认世界是不公平的,然后要去直面它。在面对不公平的时候,要想到自己在这样的情况下能做什么。我们要多少改变一下自我,就算没有大的改变,至少在做事情的时候,也不会要花太多的时间去感受所谓的不公平。我们都知道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若一个人抱怨世界不公平,这个不公平的力量也会反过来加给他。所以,抱怨世界不公平或者努力寻找世界公平其实是一种心理病。

每个人都活在套子里
在商界有一个奇怪的现象,人的层次越高,越是对商业话题、企业管理中技巧层面的问题不敏感,越是要从历史、诗歌、哲学、宗教当中去汲取营养。由此我们想到另外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这就是解套。股票市场上的解套是基本含义,这里说的“解套”是一个比喻。事实上每个人都活在套子里面,很多人非常不快乐。无论是商界人士还是大众,很多人受困于身心灵问题,被套牢的情形非常普遍。
在股市上被套牢是有形的。其实,我们处在一个公司、一个家庭、一群人当中,也面临着被套牢的问题,而这些都是无形的绳索。人们有时候能强烈感受到这种痛苦,但又不知道被什么东西给绑住了。用卢梭的话说就是,“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有时候一个企业被套牢,从而在市场上被动,与企业领导人、管理团队的心智模式被套牢有关。心智模式是一种思维定势,指我们在行动和表达的时候暗中遵循却又没有意识到的那个套路,管理大师彼得?圣吉就非常推崇“心智模式”的概念。
身心灵作家张德芬曾经讲过一个故事,很好地解释了心智模式的概念。她讲到有一个人经常生病,可能是因为她小时候一生病,父母就更加关心她、给她买好吃的。所以,每次她一遇到挫折就开始生病,而且还病得不轻。反映到身体上,就是会有发烧、呕吐、腹泻等症状。表面上看这是细菌感染方面的问题,实际上可能是她的心智模式有问题,而且很可能与她从童年开始养成的对生病的“渴望”有关。
谈到运气,其实一个人的运气好坏往往和心相有关,就是“相由心生”,内心有什么潜在的期待,最后就会梦想成真。
这里谈的心智模式跟张德芬讲的不太一样。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里曾经举过几个跟心智模式有关的例子。第一个是彼得?圣吉的亲身经历。有一次他出去旅游,看见一个人不小心掉到了瀑布下的深潭里。深潭里有一个很大的旋涡,这个人掉进去之后,本能的反应就是拼命往岸边游,但是水流湍急,他根本游不出来。时值冬天,他挣扎了十几分钟,最终因体力耗尽不幸死去。然而不到一分钟,他的尸体就被冲到岸边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时的水呈涡流状态,人顺着水下的涡流就能被推到岸边。往往人们越是抵抗,越是与环境抗争,反而越陷越深,没有任何益处。彼得?圣吉写道:“他生命最后一刻努力要做到的事情,在他死后一分钟之内就实现了。”这个人的心智模式就是被套牢了。他不了解自己所处的环境和系统,他太自以为是了。他的行为遵循头脑中固有的反应模式,即掉到水里就要拼命地游向岸边。实际上他被套牢了,却连他自己都不知道。
另一个例子跟人类的飞行梦想有关。工业革命之后,人类一直想圆飞行之梦。发明家们看到鸟在飞翔的时候不停地扇动翅膀,以为机翼也要不停地扇动。早期的飞机之所以飞不起来就是因为太重了,或者说扇动的力量不够大。大家一直在按这样的心智模式设计飞机,飞机就一直没有发明出来。后来发明家以为飞机的翅膀相当于船的桨,桨在水里划,船就往前走,也形成了一个心智模式。
再后来,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因为他们跳出了以前的心智模式,实际上机翼不是鸟或桨而是帆。在飞行达到一定速度后,机翼上下就形成巨大的压力差,相当于从下面把它顶上去,或者说是从上面把它吸上去的。这样看来机翼就相当于帆,就像风吹着船在走。从桨的想象发展到了帆的想象后,这才有了飞机。
所以,一个人如果跳不出心智模式,其行为就像爱因斯坦说的那样:“永远在做同一件事情,却一直希望不同的结果,这是精神错乱。”心智模式往往套牢了我们,有人称之为内心的魔障。企业也会出现这种情况,虽然不断变革,发现问题就改,但仍像吉姆?柯林斯说的那样,形成了恶性循环。越变革越糟糕,越糟糕越变革,是因为从一开始就对事情的判断有偏见,心智模式错了。
有时候,问题常常是我们自己的思维模式造成的,因此不可能用同样的思维模式去解决。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个问题不可能通过引起这个问题的思维模式本身来解决。”
这里有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广告公司的老总非常喜欢四合院,终于在北京二环内找到了一个四合院,装修得还特别漂亮,公司里面谁也不能住,只让一个做饭的阿姨住在里面,因为她早上起来要打扫卫生。但是阿姨很生气,她说:“我在农村住的就是平房,怎么到你们这儿还住平房?”依她的心智模式,住上了楼房才叫幸福。现在还让她住平房,她就觉得不幸福了。这就是农村人的心智模式和城市人的心智模式发生了冲突。
个人或企业在面临困境时,首先应该问一个问题:除了考虑事情做得对不对之外,这个事情本身有没有问题?问题背后还有一种限制性、制约性的东西,这个根子要是不挖出来,再怎么变革都不能解决本质问题,就像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的:“永远在做同一件事情,却一直希望不同的结果。”
现在,很多人觉得自己不幸福、很苦恼,好像活在一个自己挣脱不了的套子里面。比如有些人总想跳槽,因为觉得有人跟他作对,结果跳到另外一家公司,发现还是有人跟他作对。再比如有的人离一次婚是因为不满意,再结婚还不满意,于是就再离婚,于是出现了习惯性的跳槽、习惯性的离婚。
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如何才能获得解脱呢?比如前面举的一个人掉进深潭的例子,你就要知道自己所处的环境和系统是什么,否则你只会凭本能不停地挣扎,最后的结果是被旋涡吞没。这就涉及弗洛伊德说的人格结构的三个层次:本我、自我和超我。弗洛伊德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比如一辆马车是由马、车夫和客人组成的,就相当于本我、自我和超我。这匹马以为马车由它决定,它在不停地走,以为离了自己车就不能动。事实上,马车走到哪里不是由马而是由车夫决定的。聪明的马知道这一点,不聪明的马还以为自己有自由意志。
其实,决定马车最终到哪里的不是车夫,而是那个客人。客人说要到哪儿,车夫就驾着马车到哪儿。所以,有时候人们觉得自己在挣扎、在痛苦、有很多苦恼,就像一匹愚蠢的马,老以为自己可以主宰命运,而不知道真正决定命运的东西就隐藏在内心中。有些人就像马一样,不知道背后还有车夫和客人。
这个比喻也能够解释为什么某些人特别容易生病,什么病流行他就得什么病。也许是因为这个人在童年时一生病就得到更多的关爱,没病的时候就被人忽视。弗洛伊德讲到,一个家庭里第二个小孩出生后,第一个小孩一定会生病,因为只有生病才能赢得关注。很多人被内心潜在的需求和愿望所支配,形成了自己都意识不到的观念。比如,只有生病才可能获得别人的关注,得到更多的情感和照顾等等。一旦这种潜在的愿望形成了,它就像种子一样在内心里发芽长大,形成一种看不见的力量。
这种潜藏于内心、暗中支配人行为方式的力量叫作瘾。于是,虽然在理智上知道某些行为和做法是有害的,但我们还是会去做。比如,谁都知道吸烟有害健康,但还有人选择继续吸烟,这就是被内心中看不见的力量所支配,这种力量就是瘾头。
表面上我们被生活中的某种东西给困住了,比如很多人抱怨婚姻有问题、老板有问题、公司有问题,他们常常归罪于外在,实际上他们是被内在的心智模式所牵制。某种东西像瘾头一样牵制住了他,时刻在操纵他,他自己却浑然不知。如果不仅不追溯背后那个瘾头,还不停地用归罪于外在的思维方式去解套,那就根本解不了套。跳槽,离婚,甚至出国……解套方法很多,但就是解不开,还是被套着。
有些人或企业往往把各种不如意都归于直接原因或外部原因。这就掩盖了一个基本事实,即真正的问题出在哪里、有没有发现自身的问题。有一种说法叫受害者心态,就是一种归罪于外在的心态。他们总觉得周围白痴当道、草包横行,自己怀才不遇,总是郁郁不得志。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个可恨之处自身往往意识不到。
卡内基曾经说过,人是永远不会自认有错的。他曾经去关押重刑犯的辛辛那提监狱调查过,那些犯人最后留下了各种自白,但没有一个人认为是自己的问题,他们总是把自己的犯罪归于社会的原因、朋友的原因、同事的原因或家庭的原因。人总有一种归罪于外在的心态,往往忽略了自己的内心可能有一个魔障,它像一个监狱,在内心里把自己关起来了。
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对婚姻不满,抱怨配偶不理解自己;有的员工对工作不满,抱怨老板不尊重、重视自己;有的企业对客户不满,抱怨客户不了解他们的产品。这些抱怨产生了一种假象,抱怨者把问题归于别人,仿佛自己是一个受害者,于是获得了片刻的安宁。这样的心智模式就是不能获得解脱的主要原因,就是他的瘾头。
受害者心态可能来自于幼年或童年时希望被别人不断关注、安慰的一种癖好。这种癖好就像我们曾经讲过的意识雷达,若一个人的头脑中开启了这种雷达,他就总是会发现各种不公平,因为当他对公正有一种癖好时,他就对不公正十分敏感。本来这件事不存在公正与不公正之别,或者别人偶然说的一句话里并不包含敌意,他也能感受到某种敌意,这是他自己的意识雷达探测到的。
这里存在一个映射关系,人接收信息就会作出反应,别人明明没有敌意,但你感受到了敌意,那你随后的行为就有敌意了。而且你的敌意别人能够接收到,他本来没有敌意也会报之以敌意,于是就形成了恶性循环,最后你就“梦想成真”了。
有这样一个案例。据说国外的警察抓到两个嫌疑犯后不敢打这两个人,就用手铐把他们各铐一只胳膊,让他们互相打。刚开始两个人还有一种默契,我不打疼你,你也不打疼我。但是在此过程中,其中一个人总能在某一次感觉到,对方打自己的这一下比自己刚才打对方的那一下要重。有了这种意念后,他下手肯定要重了,这一重就反馈到对方身上,对方一定会用更重的拳头来还击。最后的结果一定是两个人都被打得鼻青脸肿的。这是一种映射游戏。如果两个人能够形成一种默契、事先沟通好了,说万一打重的话并不是有意的,或者说,当一个人觉得另一个人打重了,他就有意打轻去还击,这个游戏就玩不起来。但是在生活中,很多人会觉得对方是敌意的,形成了这种心智模式,最后伤己伤人。
这个案例可能有助于一些员工心智的解套。有些员工总希望在气势上压倒别人,也会用这种姿态对待领导,虽然可能会稍微收敛一点,不那么明显。而领导觉得这个人是自己的下属,还那么嚣张,就要打压。员工又反过来想,自己已经是下属了,领导还这样打压,就该反抗,于是映射关系就形成了。最后,这名员工不堪忍受,跳槽到另一家公司,仍会被领导打压。遇到这种人,你不仅要同情他,还要帮他分析内心的心智模式是不是出现了问题。如果他不能从自己内心去解决这个问题,他的命运就会被套牢,永远无法解套。
无论是个人、企业还是国家,若一次又一次踏入类似的命运中,就需要审慎而冷静地思考,如果不能找到根本原因、发现错误的心智模式,就会一次又一次犯下同样的错误。就像西方谚语里讲的,如果第一次出轨是不小心,第二次出轨是情有可原,就可以预见他会第三次、第四次不断出轨。巴菲特在讲到投资时曾经说过,“如果一个人第一次不诚实,第二次还不诚实,我几乎不能够指望他以后会诚实”,因为他的心智模式就是不诚实。正如一个哲学家所说:“只有从未偷情的女人,没有只偷过一次情的女人。”
……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