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画艺循谱:晚明的画谱与消闲
》
售價:HK$
147.2
《
新民说·现实政治史:从马基雅维利到基辛格
》
售價:HK$
102.4
《
宽容是件奢侈品(人生360度·一分钟经典故事)
》
售價:HK$
45.8
《
甲骨拼合六集
》
售價:HK$
342.7
《
视觉美食家:商业摄影实战与创意解析
》
售價:HK$
135.7
《
中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机会与选择
》
售價:HK$
102.4
《
DK月季玫瑰百科
》
售價:HK$
216.2
《
为你想要的生活
》
售價:HK$
67.9
|
內容簡介: |
本书以比较视角系统地介绍了“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时代背景和哲学基础、中德两国“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制度设计和改革发展、中国“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制度设计总体框架和思路等,重点对“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在中德两国的参与方和参与度、实现途径、运行机制、衍生种类、发展趋势等问题进行了探究阐述。本书可作为高等教育研究人员的参考资料,亦可供高职院校教师开展教学改革时借鉴。
|
目錄:
|
第一篇“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始构与衍生
第一章“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时代背景和哲学基础
第一节“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时代背景
一、“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内涵分析
二、“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历史演化过程
三、“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时代背景分析
四、“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在中德两国高职院校中的演变过程
第二节“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哲学和理论基础
一、“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哲学基础
二、“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第二篇“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现状
第二章中德两国“工学结合”制度设计的参与方和参与度
第一节制度、制度设计和教学制度设计*
一、制度
二、教育制度
三、教育制度设计
第二节德国实施“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制度设计的参与方和参与度
一、德国职业教育的基本体系
二、德国实施“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参与方和参与度
第三节中国实施“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制度设计及参与方
一、中国职业教育体系
二、中国“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在制度设计方面的发展历程
三、“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在中国的历史发展
四、中国职业院校在“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中的主导作用
五、中国企业在“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中的配合作用
第四节中德两国有关“工学结合”制度设计及相关差异性比较
一、中德两国职业教育法律体系的差异
二、中德两国职业教育类型及运行机制的差异
三、中德两国传统及现代企业文化差异
四、中德两国合作企业资格认定方式的差异
五、中德两国“工学结合”监督管理机制的差异
第三章“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在中德两国职业院校的执行与运行状况
第一节“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在德国职业院校的执行与运行状况
一、签订职业教育合同,保障受教育者的基本权利
二、成立跨企业职业教育中心,提供职业教育第三支柱
三、构建运行有序、相互匹配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
四、构建完备的职教师资培训、准入和聘任制度
五、建立由第三方认证的客观、公正、规范的职业资格考核体系
第二节“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在中国职业院校的执行和运行情况
一、推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二、实施“工学交替”和顶岗实习
三、校企合作改善实践教学条件
四、重构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高职课程体系
第三节“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在中德两国职业院校运行的比较分析
一、中德两国“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支持系统的比较
二、中德两国“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内涵比较
三、中德两国“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推广可行性比较
四、中德两国“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资格证书考核制度的比较
五、中德两国“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运行机制的比较
第四章“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在中德两国高职院校的实现途径和衍生种类
第一节“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在德国高职院校的实现途径
一、构建制度体系
二、制定培养方案
三、确定培训企业资格
四、制定职业标准及考核方式
第二节“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在中国高职院校的实现途径
一、国家制定指导性意见和相关政策
二、职业院校自主探索执行“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第三节“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在德国高职院校的衍生种类
一、“双元制”教学模式
二、双元体系“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改革
三、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教学模式
四、多学期工学交替教学模式
第四节“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在中国的衍生种类
一、体制结合类
二、学制结合类
三、资源合作类
四、教学模式类
五、中德两国“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衍生种类对比分析
第五章“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在中德两国高职院校的改革与发展情况
第一节德国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改革与发展状况
一、德国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二、德国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改革进展
第二节中国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改革与发展状况
一、中国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二、中国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改革的进展
第三节中德两国高职院校开展“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改革的一致性与差异性分析
一、中德两国开展“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改革的一致性
二、中德两国开展“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改革的差异性
第六章“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在中德两国执行过程中的差异性及背景分析
第一节中德两国执行“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差异性
一、招收新生时对学生工作经历方面的要求差异
二、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差异
三、专业建设方面的差异
四、实训基地建设方面的差异
五、教学方法的差异
六、实践教学的差异
七、成绩评定的差异
第二节中德两国高职院校推行“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背景分析
一、“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企业背景分析
二、“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政府背景分析
三、“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中职业教育历史背景分析
四、“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相关产业背景分析
第三篇“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
第七章德国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
第一节德国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制度设计存在问题分析
一、制度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
二、制度设计问题分析
第二节德国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发展趋势
一、应用科技大学学士学位的开设丰富了职业教育的层次
二、继续强化“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实践性教学特色
三、继续强化应用科技大学与相关企业的人才培养合作
四、进一步利用“工学结合”教学特色扩大专业范围
五、开展应用型研究是“工学结合”教学模式顺利实施的保障
六、“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双元制”趋势
第八章中德两国“工学结合”制度设计的总体思路和结构框架
第一节德国“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制度设计总体思路与结构框架*
一、德国“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制度设计的总体思路
二、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制度设计框架结构
第二节中国“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制度设计的总体思路和结构框架
一、中国“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制度设计的总体思路
二、中国“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制度设计思路
三、“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制度设计的结构框架
第九章中国高职院校改进与完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运行的对策
第一节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校内管理制度设计
一、完善弹性学制和完全学分制
二、建立专业教师职业技能提升制度
三、建立“工学结合”教学管理体系
四、构建“工学结合”课程及教学体系
第二节“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外部协调制度设计
一、科学合理的政策法规是“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实施的决定因素
二、构建新型合作机制是“工学结合”教学模式顺利实施的有效途径
附录1(德国)联邦职业教育法(BBiG)
附录2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附录3“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制度设计案例
附录4汉诺威应用科技大学(Fachhochschule Hannover)
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计划
附录5部分德国应用科技大学(FH)名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