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台风天(大吴作品,每一种生活都有被看见的意义)
》
售價:HK$
55.2
《
打好你手里的牌(斯多葛主义+现代认知疗法,提升当代人的心理韧性!)
》
售價:HK$
66.1
《
新时代硬道理 广东寻路高质量发展
》
售價:HK$
79.4
《
6S精益管理实战(精装版)
》
售價:HK$
103.3
《
异域回声——晚近海外汉学之文史互动研究
》
售價:HK$
112.7
《
世界文明中的作物迁徙:聚焦亚洲、中东和南美洲被忽视的本土农业文明
》
售價:HK$
102.4
《
无端欢喜
》
售價:HK$
78.2
《
股票大作手操盘术
》
售價:HK$
55.2
|
內容簡介: |
《后发企业知识传导:路径、成本、机制》假设企业是一个彼此异质的知识单元的集合体和积累知识的有效制度,以知识存量水平较低和学习能力都较为落后的后发企业为对象,以知识传导路径、传导成本、传导机制为研究点,构建后发企业“传导路径→传导成本→传导机制→传导绩效”的逻辑关系。首先,提出基于知识向量主体路径、活动路径和属性路径三维度的传导路径模型;其次,构建知识传导成本度量的广度、密度、速度、交互度的四度模型;最后,设计传导机制的结网机制、激励机制、认知机制、整合机制的四制模型,以期改善传导成本动因影响。企业知识传导绩效是目的,传导路径和传导机制是手段,而传导成本是内在机理,通过探讨后发企业知识传导的路径及规律,发现影响后发企业传导绩效的成本因素,提出改善传导绩效的传导机制,以期打开影响后发企业知识传导绩效的“黑箱”。
《后发企业知识传导:路径、成本、机制》适合知识管理、创新管理等领域的研究人员、学者和企业实践人员阅读。
|
目錄:
|
前言
第1章 后发企业知识传导的源起
1.1 企业知识传导提出的背景
1.2 知识传导路径、成本及机制的提出
1.3 本书框架体系
第2章 知识与企业知识传导的内涵
2.1 企业知识观的发展脉络
2.2 企业知识及其传导的内涵
2.3 企业知识传导路径的典型模式
2.4 企业知识传导成本及机制的影响因素
2.5 后发企业内涵及其知识传导的内涵
第3章 后发企业知识传导的路径分析:三维
3.1 三维传导路径总体框架构建
3.2 X维路径分析
3.3 Y维路径分析
3.4 Z维路径分析
3.5 两维组合路径分析
3.6 三维传导路径的案例分析:研祥
第4章 后发企业知识传导的成本分析:四度
4.1 四度传导成本总体思路刻画
4.2 广度成本分析
4.3 密度成本分析
4.4 速度成本分析
4.5 交互度成本分析
4.6 四度传导成本的案例分析:尚德
第5章 后发企业知识传导的机制分析:四制
5.1 四制传导机制主导逻辑论述
5.2 结网机制的理论分析与案例研究
5.3 激励机制的理论分析与案例研究
5.4 认知机制的理论分析与案例研究
5.5 整合机制的理论分析与案例研究
第6章 后发企业知识传导的实证研究
6.1 研究假设
6.2 问卷设计
6.3 因子验证
6.4 假设检验
6.5 结果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小样本的描述性统计
附录B 大样本的描述性统计
附录C 调查问卷
后记
|
內容試閱:
|
第1章 后发企业知识传导的源起
本章假定企业不仅是知识的集合体,而且是积累知识的有效制度。知识及其流动已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本章首先介绍知识及其流动的源起和意义;其次提出本书的研究问题,即知识禀赋较为缺乏的后发企业的知识流动的路径方向、传导壁垒及其解决机制;再次本章还介绍知识传导等相关概念;最后本章提出全书内容的框架体系。
1.1 企业知识传导提出的背景
1.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形成高效的科学知识传播机制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该报告明确要求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长期以来,我国人均劳动生产率低、附加值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物耗能耗高、生态环境代价高。因此,必须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进步,创造自主核心知识产权,创造自主世界著名品牌,提高制造产品的附加值、发展增值服务,鼓励发展跨国经营、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
党的十七大报告要求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这就必须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建设和形成强大的原始科学创新能力,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科技革命中把握先机并从容应对;形成强大的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经济科技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形成强大的系统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在开放的环境中有效吸纳利用国际创新资源;科学系统认知我国自然环境和基本国情,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形成高效通.的技术转移机制,高效的科学知识传播机制,使科技创新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惠及全体人民;建设和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先进的创新文化、良好的创新创业社会氛围,充满生机活力的创新体系和国民教育体系,使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创新人才大批涌现,形成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支持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目标。
国际竞争从根本上说是科技的竞争,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的竞争。当今世界,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不断引发新的创新浪潮,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纷纷把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国家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投入,加快科技事业发展,重视基础研究,重点发展战略高技术及其产业,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以利于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久动力,在国际经济、科技竞争中争取主动权。我国人均能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的供应严重不足,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对经济发展构成日益严峻和紧迫的瓶颈约束。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企业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压力,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根本出路。
2.《国家技术转移促进行动实施方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于2007年12月5日联合发布和实施《国家技术转移促进行动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积极发展技术市场,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科学技术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决定实施“国家技术转移促进行动”。
同时,进入新能源时代也需要国内企业倡导自主创新,并搜寻科学合理的技术转移机制。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于2010年4月15日在北京发布《2010年中国人类发展报告――迈向低碳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未来》,指出中国实现未来低碳经济的目标,至少需要60多种骨干技术支持,而在这60多种技术里面有42种是中国目前没有掌握的核心技术。能源经济专家认为,将包括新能源在内的低碳技术看作一次划时代的技术革新,是继蒸汽机、电气化、信息产业三次工业革命之后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因此,专家认为中国需要找到一个最佳的、优化的技术方案、技术战略来支持我们建设低碳经济,因为技术选择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中国未来的排放水平。而中国在低碳化的进程中必须要实现技术自主创新,尤其注重引进国外成熟技术并在此基础上再创新。
3.企业知识及知识创新是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
新经济中知识产业、知识社会、知识资本、知识员工、知识管理等概念相继出现,世界各国建立知识生产中心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等,为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动力源泉。经济的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使知识生产能力的强弱成为一个地区竞争力的重要标志,知识差距成为地区差距的根本原因。世界竞争的焦点已从产品的市场价格竞争转向核心技术生产能力的竞争。知识,尤其是无形的隐性知识,是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世界各国都在采用基于技术的经济增长战略,竞争水平不断升级导致每代技术的生命周期缩短,并导致产品和服务的周期同样地缩短。结果,旨在优化特定技术与相关产品以及产业结构的战略被强调连续和快速反应的战略所代替。同时,企业需求的技能技术和知识,更多依赖于外部获取和传导知识的流程能力。因此,讨论在这种组织间的相互关系中如何学习,并且考察各种企业获取和分配知识的实践变得很重要。
Argote和Ingram(2000)一针见血地指出企业知识传导是竞争优势的基础。企业知识理论认为,知识是企业所拥有的最具战略重要性的资源和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Davenport和Prusak(1998)认为技术并不能够维持竞争优势来源,而知识的优势则可以长久维持,因为它能源源不断地创造好处与优势。但是,本书认为仅仅拥有知识只是企业拥有竞争优势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知识传导才是竞争优势的本源。知识内部和外部的流动性越大,企业越可能获得更多的竞争优势,由此可知知识传导的重要性。
首先,知识传导有助于企业识别所拥有的知识及实现知识价值最大化。典型的案例是施乐公司。早在1973年施乐公司第一个拥有下列的发明:图像导向的显示器、手动的鼠标、字处理程序、局域网络、目标导向的程度语言、激光打印机等。但是,施乐公司没有把这些发明转换成商业用途,而是卖给Apple和IBM公司并为这些公司所利用。为什么某个企业所开发的某个知识却为其他企业所应用?学者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来解释,从战略的问题到缺乏远景,到决策的障碍。本书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施乐公司没有意识到知识边界的存在,没有找到一个好的过程把这些知识传导到它需要的领域。其次,知识传导有助于企业做出知识需求的决策,如R&D投资、多元化战略、技术研发或外购、知识外包等获取内外知识资源的决策问题。此外,知识传导可使企业避免类似错误、更快地移动学习曲线、能满足不同地理市场客户的需要、保留关键员工知识、降低重复工作的需要等。William和Langdon(1999)说明了完成每循环周期的知识传导与学习所带来的效益情形。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本田(Honda)公司以48个月为周期连续完成三次知识转移与学习,而通用汽车(GM)公司则以84个月为周期,在14年间仅完成两次知识传导与学习,结果在不到14年的时间,本田公司整体品质的改善就比通用公司高出10%(图1-1)。由实务经验可知,组织知识传导的优劣确实是组织竞争优势的关键。
4.实现技术由模仿向创新转变
彼得?德鲁克指出“知识是一种能够改变某些人或某些事物的信息――这既包括使信息成为行动基础的方式,也包括通过对信息的运用使某个个体(或组织)有能力进行改变或进行更为有效行为的方式”。知识具有隐含性、分布性、可转移性、非排他性等性质。Argote和Ingram(2000)认为,企业知识流动而不是知识存量是竞争优势的源泉。因此,讨论知识在企业内外流动的规律变得很重要。我国大多数企业作为后发企业(latecomerfirm),在技术技能和R&D等层面的初始资源和知识较为缺乏且落后于领先企业,技术活动很大程度上仍停留在模仿吸收进口技术的基础上,需要更多的资源和更广泛的外部联系获取更复杂和更先进的技术知识。但是,以“市场换技术”的战略未能促进企业竞争力和核心技术显著进步,知识产权已逐渐成为跨国公司限制竞争的重要手段,再次引发我们对知识社会治理危机的思考,即后发国家及其后发企业如何突破这些壁垒进入知识社会,如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重新认识市场换技术策略,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实现我国企业内部化国外先进技术和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知识整合和自主创新,在新的历史时期显得尤其重要。
技术知识转移是我国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重要内容,是企业实现技术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环节,是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途径。长期以来,技术转移是我国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的薄弱环节,缺乏良好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成为提高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巨大障碍。充分发挥政府、大学、科研机构、中介机构和企业等各方面的作用,努力探索和完善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和技术转移的有效运行机制,加快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是当前建设创新型国家十分紧迫的战略性任务。
1.2 知识传导路径、成本及机制的提出
我们将探讨中国企业作为后发企业,在技术学习和知识转移、知识整合与创新扩散等方面的基本特征和规律、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为此,我们应用价值链框架把企业知识运动的活动进行分解,研究不同知识活动的特征及其相互联系、知识的传导路径、传导成本因素的作用机理,探讨如何用传导机制来克服和解决相应的成本因素,从而为解决后发企业知识传导实际问题提供理论指导。
1.后发企业知识的传导路径
我们在前期的研究中借助迈克尔?波特的价值链框架构建了企业知识传导的价值链,把知识运动分成知识边界外的流程和知识边界内的流程。本书将研究对象着重指向后发企业,引入“知识向量”的概念,主要研究知识活动间的相互联系;知识传导不同路径的传导特征;不同传导路径中知识活动的差异,即在个体内外、企业内外、个体与企业间等路径的主导知识活动及其特征;知识传导及其绩效的度量。
2.后发企业知识的传导成本
我们将试图打开影响后发企业知识传导有效性的“黑箱”,考虑影响知识传导绩效的关键因素,即传导成本。重点研究传导成本因素的类型、作用方向和作用机理。同时,我们将进一步拓宽样本对象范围,加大样本量,考虑更多的知识主体、知识客体、知识特征、传导渠道、传导环境等多个层面的影响因素,并应用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equationmodeling,SEM)方法进行计量实证检验。
3.后发企业知识的传导机制
基于传导成本因素的作用方向和作用机理,我们试图探讨一系列传导机制,以期改善传导成本因素来实现传导绩效的提升。一方面,建立“传导路径?传导成本?传导机制?传导绩效”的逻辑关系;另一方面也试图通过一些案例研究,来归纳传导机制。结合上述结论和案例研究,我们将重点探讨其应用研究和政策建议,主要包括后发企业知识传导与技术学习;知识传导与创新扩散;知识传导与知识产权策略;后发企业知识传导的策略和政策建议等。
1.3 本书框架体系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其中一条重要规划就是要“建设形成高效通.的技术转移机制,高效的科学知识传播机制”。同时,科学技术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联合发布和实施《国家技术转移促进行动实施方案》,以国家战略的形式,“努力探索和完善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和技术转移的有效运行机制,加快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在此研究背景下,我们展开知识传导方面的文献研究,发现知识传导的研究越来越多,但在知识传导路径、传导成本和传导机制方面存在许多不足。
因此,本书假设企业是一个彼此异质的知识单元的集合体和积累知识的有效组织,以知识存量水平较低和学习能力都较为落后的后发企业为对象,以知识传导路径、传导成本、传导机制为研究点,试图构建后发企业“传导路径?传导成本?传导机制?传导绩效”的逻辑关系,企业知识传导绩效是目的,传导路径和传导机制是手段,而传导成本是内在机理,通过研究探讨后发企业知识传导的路径及规律,影响后发企业传导绩效的成本因素,改善传导绩效的传导机制,以期打开影响后发企业知识传导绩效的“黑箱”。
我们重点采用两种研究方法。第一,结构方程模型。研究企业知识传导的成本影响因素,我们将采用企业调研和结构方程模型方法。选取的样本量为解释变量的10~15倍,判断各影响因素的路径系数及其影响方向。第二,案例研究。案例研究方法将在应用研究时予以采用。案例研究方法采用罗伯特?K.殷在《案例研究:设计与方法》一书提出的案例思路。本书框架体系如图1-2所示。
首先,我们研究了后发企业知识传导的路径。我们从知识主体、传导活动、知识属性三个维度构建了知识传导的三维路径框架,即“主体路径、活动路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