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天下的当代性:世界秩序的实践与想象(新版)
》
售價:HK$
77.3
《
德国天才4:断裂与承续
》
售價:HK$
109.8
《
妈妈的情绪,决定孩子的未来
》
售價:HK$
42.6
《
推拿纲目
》
售價:HK$
403.2
《
精致考古--山东大学实验室考古项目论文集(一)
》
售價:HK$
244.2
《
从天下到世界——国际法与晚清中国的主权意识
》
售價:HK$
76.2
《
血色帝国:近代英国社会与美洲移民
》
售價:HK$
58.2
《
海外中国研究·王羲之:六朝贵族的世界(艺术系列)
》
售價:HK$
178.1
|
內容簡介: |
中国能源安全问题已经成为涉及中国国家安全的重大问题,需要我们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加以把握。本书主要从科技哲学特别是自组织方法论的角度,引入“复杂性”这一概念,全面、系统地分析了中国的能源安全体系,将复杂性科学与解决国家能源安全这一现实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
书中重点对中国所面临的国际能源安全环境、中国能源安全体系中的“路径依赖”现象、中国能源安全管理架构的完善以及中国能源科技创新的方向进行了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见解。
面对全球日益严峻的气候变暖问题,本书论证了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事实上,低碳经济与低碳能源也是解决中国能源安全问题的根本举措。
|
關於作者: |
张仕荣,男,1974年生,中共党员,汉族,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人。2006年获得国际政治专业法学博士学位。2007—2009年在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做博士后研究。2010年6月至今,在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工作,现为国际战略研究所国际关系与台港澳研究室副主任,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台湾问题和能源安全。著有《21世纪初中美日安全关系中的台湾问题》,《美国台海政策的演变分析(1945—2007)》(合著),以及多篇论文。
|
目錄:
|
导 言
第一章 人类能源利用简史述评
第一节 当前人类可利用能源的基本归类
第二节 人类能源利用历史的基本分期
第三节 低碳能源时代——人类能源利用的新趋势
第二章 中国能源利用简史与中华文明的复兴之路
第一节 “薪柴时代”与中国的天朝大国地位
第二节 “煤炭时代”与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
第三节 “油气时代” 及“新能源时代”与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自立自强
第三章 中国能源安全问题的复杂性概述
第一节 复杂性科学在中国能源安全研究领域具有广阔的运用前景
第二节 中国能源安全体系所面临的国际环境
第三节 中国能源安全体系在国家安全体系中的基本定位
第四章 中国能源安全体系的复杂性解析
第一节 从结构组分上解析中国能源安全体系的复杂性
第二节 从运行动力上解析中国能源安全体系的复杂性
第三节 从演变路径上解析中国能源安全体系的复杂性
第五章 系统集成——破解中国能源安全体系的复杂性之一
第一节 系统整合国家重点能源领域 实现能源集约开发利用
第二节 倡导公民节能意识 推动建立“低碳型”社会
第三节 调整中国海外能源战略促进中国能源海外供给源的多元化
第六章 科技创新——破解中国能源安全体系的复杂性之二
第一节 推动中国低碳经济模式——制定中国能源科技政策的出发点
第二节 常规能源的洁净化改造——中国能源科技创新的现实选择
第三节 绿色、环保的新能源技术创新——中国能源科技创新的长期战略
第七章 应急管理——破解中国能源安全体系的复杂性之三
第一节 完善中国能源应急反应体系 实现管理创新
第二节 理顺能源价格机制从源头上规避能源突发事件
第三节 加快石油储备 提高能源应急反应能力
结束语 复杂性科学——破解中国能源安全困局的钥匙
附录一 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
附录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 年 规划纲要》节选
附录三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节选)
|
內容試閱:
|
中国能源安全体系在全球能源安全体系中的基本定位
中国能源安全体系在全球能源安全体系中的基本定位必须契合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全球能源市场的实际状况。
第一,中国能源输入量与产出量在全球能源体系中比重逐步加大,但是中国在世界能源体系中的发言权(话语权)与其自身实力不相称。
2010 年全球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是120 亿吨标准煤,同比增长了5.6%,是1973
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其中中国增长了11.9%,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国际经验表明,当一国的石油进口量超过5000
万吨以后,国际市场行情的变化就会影响这个国家的经济运行,目前中国的石油进口已经达到2.5
亿吨。今后,中国石油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将进一步提高,这要求中国统筹国内开发和对外合作,提高能源安全保障程度。从2009
年起,中国从一个煤炭的出口国转变为煤炭的净进口国。2011 年进口了1.8
亿吨的煤,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煤炭进口国。同时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生产国。全球的风电发电量增长22.7%,其中70%
来自于中国和美国。
由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资源相对不足,因此需要在立足国内生产保障供给的同时,持续扩大国际能源合作。中国作为美、日之后的第三大石油进口国,自身能源生产无法已经满足国内的产能需要。a2008
年,荷兰皇家壳牌集团在北京发布《壳牌能源远景2050》报告称,中国2025 年的一次能源需求将在全球占25%以上,到2050
年中国的一次能源需求将增长到目前的四倍,那时化石能源仍将占中国一次能源需求的70%左右,煤炭也仍将是中国首选的能源。但中国仍可在能源生产与消费方面找到途径,降低对煤炭的依赖性,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所以,国际能源市场变化对中国能源供应的影响较大,中国能源对外依赖程度在提高。
目前全球能源供需平衡关系脆弱,石油市场波动频繁,各种非经济因素也影响着能源国际合作。国际油价高位振荡,油价在2008
年攀升至每桶100 美元甚至150 美元,随后在一年内下跌至每桶34
美元。全球能源市场的话语权掌握在几个发达国家以及其所掌控的主要国际组织手中。总的来说,中国参与全球层面能源合作的程度弱于参与区域层面能源合作的程度。在全球层面的能源合作中,中国基本被排斥于主要能源组织之外。中国拥有广阔的市场,但从全球层面的能源组织角度来看,中国还是个小伙伴,属于轻量级角色,缺乏足够的发言权。虽然中国开展区域层面的能源合作较为活跃,但由于缺乏国际组织的合作框架,合作程度还有待进一步加深。
在国际上,中国面临温室气体减排的压力越来越大,中国是世界上第二能源消费大国,同时也是第二个温室气体排放大国。2007 年4 月25
日,法《世界报》报道说,国际能源署负责人认为,考虑到中国经济迅速增长,中国将很快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二氧化碳排放国,同时国际能源署预计从现在起到2010
年这段时间内,中国废气排放量将超过美国。a 当然,“中国环境威胁论”既不客观也不公正。中国二氧化碳人均排放水平比较低,从1950
年到2002 年,50 多年间中国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碳只占世界同期累计排放量的9.33% ;1950
年以前,中国排放的份额就更少了。据国际能源机构2006 年发布的统计数据,2004 年中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为3.65
吨,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87%,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简称经合组织,OECD)国家的33%。1950 年到2002 年的50
多年间,中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居世界第92 位。b2007 年6
月,中国出台了《中国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方案》,这是中国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而制定的第一份全面的政策性文件,也是发展中国家颁布的第一部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方案,表明中国在国际社会上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正在积极承担相应的国际义务。
第二,为维护自身的国家利益,中国有针对性地开展“能源外交”是恰逢其时的。2006
年,八国集团同中国、印度、巴西、南非、墨西哥、刚果 布
六个发展中国家领导人对话会议在圣彼得堡举行,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指出全球能源安全,关系各国的经济命脉和民生大计,对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促进各国共同发展至关重要。严重依赖海外进口石油,以及石油海外来源地过于集中,是中国能源安全面临的严重问题。中国国内经济和社会发展日益受到国际能源安全形势的影响,一些西方国家对华打“能源牌”。一些国家和地区性国家组织的有关人士把近年来国际油气价格的上涨归咎为中国需求的推动,在国际能源领域鼓吹“中国威胁论”。2007年,在美国《环球》(Orbis)杂志上刊载了《中国与全球的能源市场》一文,指出中国作为全球经济发动机的出现导致全球能源的紧张,由此中国的能源政策的制定成为中国外交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由于与地区利益、社会问题、工业发展及地理问题相交迭,中国能源政策被分割而日益复杂化,中国要应对这些挑战必须与世界和谐共处,倾听其他国家的呼声,特别是处理好中美关系。
作为世界主要的产油区域,海湾地区的国际形势牵动中国的能源安全,而美国、伊朗关系近年来日益紧张,对于中国的外部能源供给造成了诸多不利影响。2008
年9 月23 日,以色列海法大学教授伊扎克? 希霍尔在美国詹姆斯顿基金会(
智库)主办的《中国简报》发表文章《封锁霍尔木兹海峡——中国的能源困境》,“霍尔木兹对中国来说绝不陌生。中国元朝时的文献提到过它,15
世纪郑和的舰队曾远航到此。今天,中国是霍尔木兹海峡的使用者之一。北京依赖波斯湾原油进口,并与地区各方维持友好关系。尽管中国官方没有对德黑兰的威胁作出反应,但显然在未雨绸缪。中国的石油进口年年月月都不同,但总体趋势是清楚的:波斯湾是中国原油的主要来源地,中国日后可能会更加依赖该地区满足能源需求。据预测,今后二三十年许多石油产地储量将减少,而波斯湾不存在这个问题。不过,尽管中国的国际经济关系迅速扩大,但波斯湾在中国对外贸易中所占比重相当少,不到进口总额的4%,其中大部分是原油。相比之下,反而是日本、韩国、印度等其他亚洲国家更加依赖通过霍尔木兹海峡进口波斯湾石油。”“总而言之,对北京来说,关闭霍尔木兹海峡不符合其利益,并且是它要竭力避免的,甚至不惜通过政治和外交途径满足德黑兰的要求以求稳定。不过,如果冲突无法避免,它对中国的冲击将相对有限。在这种情况下,冲突尽可能短暂、尽可能快地结束符合北京的利益。冲突短暂、不深化意味着破坏小,而中国对波斯湾的依赖也会小。更漫长持久的冲突则意味着更大的破坏和动荡,而中国将会愈加依赖波斯湾石油——并且要仰仗美国的保护。”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