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情绪的惊人力量:跟随内心的指引,掌控情绪,做心想事成的自己
》
售價:HK$
50.4
《
棉的全球史(历史·文化经典译丛)
》
售價:HK$
109.8
《
超越百岁看这本就够了
》
售價:HK$
55.8
《
亚洲戏剧史·南亚卷
》
售價:HK$
143.4
《
中国历代竹器图谱与数字活化
》
售價:HK$
557.8
《
EDA技术与设计(第2版)
》
售價:HK$
85.0
《
揉碎浪漫(全两册)
》
售價:HK$
70.3
《
古籍善本
》
售價:HK$
537.6
|
編輯推薦: |
1、驻留《纽约时报》畅销榜冠军58周,前五名长达三年本书作为一部探究身心灵成长、精神启蒙和人生方面的杰作,能够短时间内在美国各地取得如此惊人的销量,并在如此广泛的受众中掀起一股关注心灵的热潮,不能不说是出版领域的一个奇迹。——《纽约时报》书评
2、作者为美国极具影响力和知名度、家喻户晓的心灵导师他曾在美国全国广播公司国际频道上主持心理节目,每次广播有数以百万计的美国听众。美国众多知名人士,包括马丁·路德·金、约翰·肯尼迪、拿破仑·希尔、芭芭拉·史翠珊……都是他的忠实拥趸。
3、拯救都市人迷茫心灵的心理学经典,经得起考验的灵魂圣经,已帮助千百万人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作者认为:“纷繁喧哗的尘世中,许多人自觉或不自觉地沦为了追求功名利禄的机器。追求金钱,地位、情欲和名誉的过程,也是将心灵弄得疲惫不堪的过程。人是终究要回归自然的,宁静的心灵和完美的人格才是人生的终极追求。”这一点,无论在何时,都会引起大众的关注和共鸣。
|
內容簡介: |
当代社会充满了生机勃勃的活力,但同时也让人感到压力重重。于是,作者以悲天悯人的情怀,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拯救人类心灵的工作中,并独辟蹊径地将宗教精神和传统心理学智慧巧妙结合,出版了这本书。在本书中,作者从道德心、爱自己、恐惧与焦虑、悲痛、死亡、信仰等方面出发,为烦乱不安的人类获得内心的平和与宁静描绘出了一条崭新的、可靠的光明大道。
|
關於作者: |
约书亚·列伯曼,犹太人,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的汉密尔顿,毕业于辛辛那提大学,美国著名哲学家、传道士、心灵成长导师、超级畅销书作家。此外,他还是全美知名的广播电台心理节目主持,在全美广播公司、美国广播公司和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所做的布道广播,听众达数百万人。其中马丁·路德·金、约翰·肯尼迪、拿破仑·希尔、芭芭拉·史翠珊等都是他的忠实粉丝。
|
目錄:
|
第一章 发自内心地理解人生哲学
人类心灵之永恒追求
令心灵宁静并非逃避生活
在内心中自我交流和反省
心理学的抚慰
我们得之于宗教的精神财富
分裂和联合:新的人生观
调剂宁静心灵的两种方法
异曲同工的宗教与心理学
第二章 从心理学角度追寻善与恶的根源
原罪和忏悔:病态的道德观
对善恶动机的精神分析
将压抑在心底的冲动释放出来
宗教忏悔的片面性
心理冲突发生根源的探究
幼稚的道德观的入侵
用诉说的方式来将内心的压力缓解
第三章 学会正确地爱自己是第一要务
自爱并非自私
自我实现务必终其一生而努力
导致幼稚行为的心理基础
自卑感源于对自我的憎恨
放弃其实旨在得到
勇敢地接受自己
爱的无限潜能就包含在人性中
第四章 人类对爱充满无限的渴求
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赖
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模仿
不要假借爱的名义去恨
所有都因为爱而生
爱是完整人格的一部分
大爱借助于宽容表现出来
宽容是自由的堡垒
宗教教义中的爱和恨
第五章 将恐惧和焦虑的情绪消除
适度恐惧的正面作用
病态的恐惧感
恐惧感的心理根源
告别孩童时代的情感
正确地将自身的恐惧加以克服
恐惧于经济问题
在信仰中克服恐惧
第六章 消除悲痛的步骤
当所爱之人离开我们远去
适当地将自己的悲痛宣泄出来
消除悲痛的三条原则
情感不成熟的人
将不必要的负罪感消除
超越痛苦的良方就是宣泄
要告诉孩子真相
拥有直面现实生活的勇气
第七章 生命短暂的有益启示
死亡也是生活的朋友
高高兴兴地接受命运的归宿
生命的终极目标
第八章 人类应该以何为信仰
信仰上帝的根基
个人信仰的演变过程
具有自由选择权的人
人类从宇宙获得的伟大启示
美国人所要塑造的上帝观
第九章 心灵的永恒归宿—宁静
从两种角度去探求内心
心理分析的乐观导向
多重性格的复杂性
呼吸英雄的空气
疏通堵塞灵魂的通道
让心灵得以重归宁静的重要法则
致谢
|
內容試閱:
|
心理冲突发生根源的探究
与忏悔不同的是,心理学经常用最大的限度对滋生烦恼的症结进行剖析,并设法将其铲除掉。在上一节中,我们提到的那个丈夫因为不忠的事情而陷入忏悔中的事例。对于这个男人的不忠的行为,心理学家将针对其所遭遇困境的病理根源进行分析,并将其不当的心理方向予以调整,试图引导其将那些不成熟的行为方式放弃。心理分析则将其病态行为的深层原因揭示出来,并一直追溯到此人早年的经历。倘若其发生问题的症结一旦揭示出来,那么这种不当的心理冲突就会在日常生活中被彻底消除。
针对那些被心理矛盾纠结着的人来说,在不产生罪恶感的同时,心理分析可以帮助他们将原本的目的达到。病人们会发现,借助于心理分析,不但可以将忏悔式的惩罚免除,而且他还能够将自己内心的冲动以及焦虑说出。他们甚至随心所欲地说出,而无需对别人对自己的诋毁表示担心。令人感到惊奇的是,对于他所说的话,医生采取的是一种淡然的态度,仅仅以一种超然、平静的心态予以回应,并对其表示同情和理解。对于心理疾病的康复,这种理解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在其自说自话的过程中,医生不曾告诉他该做哪些事情,也不曾告诉他应该如何去做,不过在循序渐进的治疗过程中,他的信心得以增强,这样一来,他就能够真诚地面对自己,并主动作出决定。当他将自己的愤怒、憎恨、激情、欲望和妒忌向医生倾诉出来后,他开始知道怎样正确地看待它们。他此时开始清楚,在成人的情感世界中,那些压抑已久的任何冲动都是相当荒谬和不合时宜的。
儿童时期情感世界的混乱会对成人后的情感方式产生影响,其结果就是产生了这些不合理的情感反应,不过在更加成熟的价值观体系中,这些荒谬的感情就显得没有丝毫的意义了。倘若能意识到此点,人们就会获得一种全新的观念,并坚决地将这些负面情感抛弃,努力去创造新的生活。
以上就是宗教忏悔与心理学谈话疗法二者之间的不同。倘若一个人只能在宗教导师的引导下才得知自己何为对、何为错,那么,在此人的生活中,焦虑和罪恶感极有可能会成为摆脱不掉的阴影。更严重的是,他只是被动地接受别人灌输给他的道德观念,而且除非神父或教士常常对他进行提醒,否则他不可能保持这种道德感。由于他将自己的行动交给别人,按别人的要求和禁令去行为,于是他就丧失了独立的人格—此时,他成为了一个外在的道德规则的奴隶!
经过严格、认真的心理治疗后,对自己内在的本质就多了更多的了解。除非充分地对自己加以了解,一个人的内心是不可能保持平静的。因此,倘若想让自己的内心保持安宁,就要具备成熟的道德观。单纯进行自我责备毫无用处,人一定要对自己进行全面的认知,全面地了解自己。能够意识到此点是相当重要的,除非直面人性的全部本质,否则你不会清楚为了实现自我,应该如何做。
人们常常在内心深处将童年和少年时代的心灵阴影埋藏起来,并谎称自己已经将其淡忘了。除非有一天,他们能够再度直面这些阴影,否则这些阴影不会自动消失,会仍然潜藏在心底。对于那些可怕的幻想和罪恶的欲望,倘若人们只是借助语言将其表达出来,那么就可以将其在意识中表露出来,于是它们就会被我们自由地控制了。
他可以按下列方式对自己说:“现在,这些可怕的想法又再现了这是一种强烈的情欲,这是一种自暴自弃的倾向,我对你们相当清楚,我清楚你们的底细,我对你们丝毫不感到畏惧。当我将你们加以压抑时,当我将你们关在心底的监狱之时,你们就如同巨大的魔鬼难以控制和支配。不过如今我已经认识到了,你们其实就是一些软弱畸形的家伙。你们无法强迫我去做那些残忍的、不道德的事,去将我自己和我所爱的人伤害。我已经看清了你们的面,虽然你们曾经相当有力量。不过现在,对于我,你们已经无能为力了。”
接下来,我用一个常见的事例打个比方,以此将这种自我解脱的方式加以阐述。一个男子在少年时代对于一位美丽的姑娘产生了狂热的爱情,然而老天不开眼,最后他们无奈地分手了。不过这个男子仍然沉醉在昔日美好的记忆中,对于生活中遇到的爱和幸福一律加以拒绝。他深信,倘若自己恋爱,那就失去了她。而一旦失去了她,那么自己的生活就失去了全部意义。
若干年后,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他与昔日的梦中情人偶遇,不过,此前的那位美丽姑娘已经变成了一个泼妇,她满脸皱纹,尖声叫喊,为人偏狭无礼。对此,他深感惊奇,反问自己:难道自己曾经在此人身上付出自己全部的爱吗?此时他终于彻底明白过来,从前在她身上看到的诸多美德仅仅是自己的幻想罢了。他如今终于清楚自己曾经错过多少本该珍惜的机会—多年来,一个少年时期的幻觉竟然将自己的感情支配了多年。这可真是一件荒唐的事情啊!
的确,这个男子发自内心地爱过这个女人,不过最后却失去了她。因为他的梦想被现实摧毁了,他如今感受到了记忆枷锁被的打破的力量,最终让自己告别昔日的记忆,到现实中。他将那层罩在那个女子身上的幻想面纱揭开,对自己开始嘲笑,他与梦魇般的痛苦告别,将过去压在自己身上的精神重负抛掉。
幼稚的道德观的入侵
实际上,人类表现出的众多情感和行为都是为了将自己的本性掩饰起来,不过,这些感情和行为却为错误的道德观创造了乘虚而入的机会,于是它们借机对我们实施报复。错误的道德观是潜藏的痛苦之源,它将疾病带给我们,它令我们疯狂,直到我们自杀而亡。
精神病学曾经将自杀者的心理动机深刻地揭示出来:自杀者常常能深切地感受到自身的罪恶,并企图用自杀的方式赎罪。实际上,这些所谓的罪过仅仅是一些相当幼稚可笑的过失罢了,然而他们却心甘情愿地受着错误的道德观的驱使,将自己奉献给赎罪的祭坛。
原始的、基本的冲动是人类的本能,这根本不用感到惊讶。绝大多数人原本活得相当好,然而由于不清楚此点,于是他们无法坦然地面对自己,结果将自己毁了,其实这是相当糊涂的做法。在此,我为大家提供一个极好的例子,以此说明了这一点:
有一个年轻人,在其母去世后,与自己爱慕很久的女孩结为夫妻。不过,其母生前相当不喜欢这个女孩。因此这个年轻人在潜意识里认为自己娶了这个女孩是对母亲的不孝,于是他陷入深深的罪恶感之中。在婚姻生活里,他根本不能好好享受爱情的美好,整日都处于忧郁不安之中。最后,他的身体越来越虚弱,五年后就去世了。
如果此人的道德观能够变得更为宽容,那么他就不应该让自己的思想停留在这种幼稚的水平之上,就不该简单地以对和错来划分自己的行为。成年人倘若想得到心灵的宁静,那么就要接受一种宽容的道德观这是相当必要的。
我们每个人在内心深处其实都存在着强烈的反社会冲动,对此,如果采取回避和压抑的态度是于事无补的,相反,越是将它们克制住,我们就越来越受到它们的仇恨,并且因此遭到它们的猛烈的报复。倘若成年人一味地将自己的这些心理冲动压制住,那么自己的身心会因此遭到极大的伤害。
未来的宗教应该将精神疗法的有益因素吸取进来,以此鼓励人们对这些难以接受的冲动予以接受,并将之升华,同时对自己的心态进行调整,使自己能投入到更美好更丰富的生活中去。倘若能够意识到这一点,人们的自信心和内在的力量就得以大大增强。倘若对于这些欲望的存在是承认而非压制,那么,在朝气蓬勃的生活中,我们的本性将不再会受到它们的相斥。
不管人们是不是能意识到了此点,正常人的道德感都是真诚可信的。对于尘世间的罪恶和诱惑,我们的道德感总是予以抗拒。如此一来,整个社会才会保持着一种相当正常的秩序。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才能明辨是非、乐于助人,才能以正确的态度看待事物。
我们应当清楚,我们的道德感就好像我们的神经、眼睛和消化器官一样,我们应该对它表示信赖。一位哈佛大学著名的精神病学家曾讲述过一个年轻女人的故事:这个女人对于因失去控制而做出谋杀之类的罪恶事情感到特别害怕,为此,她对自己的这种想法日夜感到不安。
最后经过精神病学家的仔细调查,人们发现,这个女人对自己的丈夫相当信任且依赖。然而,在一次战役中,她的丈夫牺牲了。过去,她以丈夫树立的规则去做事,凡事都寻求丈夫的庇护,可是如今这个庇护已经不存在了,为此,她害怕自己的罪恶想法会将自己伤害到。
医生告诫她,让她如同其他正常人一样生活,因为她也有着自己相当合理的、良好的道德观,只不过在从前,她不曾意识到这些并对其加以运用。实际上,她所说的困难是相当荒谬的,就如同一个人害怕自己的肌肉无法支撑自己行走一样。应该意识到,我们的肌肉和道德感都在遵循自然规律生长着,它们同样值得我们信赖,我们无需用意志和知识去对其加以支配、控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