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古罗马800年
》
售價:HK$
188.2
《
写出心灵深处的故事:踏上疗愈之旅(修订版)(创意写作书系)
》
售價:HK$
66.1
《
控制权视角下的家族企业管理与传承
》
售價:HK$
87.4
《
冯友兰和青年谈心系列
》
售價:HK$
167.3
《
利他主义的生意:偏爱“非理性”的市场(英国《金融时报》推荐读物!)
》
售價:HK$
77.3
《
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咨询的顶层设计
》
售價:HK$
99.7
《
FANUC工业机器人装调与维修
》
售價:HK$
99.7
《
吕著中国通史
》
售價:HK$
62.7
|
編輯推薦: |
崔义中、房慧主编的《历史丰碑》中的这100个鲜活而富有热度的生命是和平时代的英雄楷模的代表。他们坚守着伟大的信念,执著于崇高且朴素的理想,担当着社会的责任,保守着心中那份最纯的爱。他们之中,有抗美援朝的战斗英雄,也有“宁肯一人臭,换来万户香”的劳动模范;有被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的科学家,也有忠诚党的教育事业默默无闻的乡村教师;有为国争光的体育健儿,也有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青年楷模。从为抗美援朝捐献飞机的人民艺术家常香玉到开创中国解析数论等研究先河的数学巨匠华罗庚,从共产主义战士雷锋到“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铁人王进喜,从“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到新时期领导干部的优秀代表郑培民……
《历史丰碑(5)》旨在通过大力颂扬英雄模范的先进事迹,弘扬英雄模范的崇高精神,进一步弘扬社会正气,树立学习楷模,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提升境界,不断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
內容簡介: |
崔义中、房慧主编的《历史丰碑》的目的是传承英雄模范人物的爱国主义精神,弘扬社会正气,引导人们见贤思齐,学英雄,做模范,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中建功立业。
《历史丰碑(5)》讲述了:新时期学习型产业工人的领跑者——邓建军;用歌声点亮希望的爱心大使——丛飞;照亮苗乡的月亮——李春燕;中国六千万残疾人的形象大使——邰丽华;用左手向人民敬礼——丁晓兵;韶山的红色导游——文花枝;传统美德的杰出传承者——林秀贞;草原人民的儿子——廷·巴特尔;情系大巴山的女英雄——王瑛;不朽的师魂——孟二冬;坚守真爱,永不言弃的警嫂——罗映珍等英雄人物的光荣事迹。
|
目錄:
|
新时期学习型产业工人的领跑者——邓建军
用歌声点亮希望的爱心大使——丛飞
照亮苗乡的月亮——李春燕
中国六千万残疾人的形象大使——邰丽华
用左手向人民敬礼——丁晓兵
韶山的红色导游——文花枝
传统美德的杰出传承者——林秀贞
草原人民的儿子——廷·巴特尔
情系大巴山的女英雄——王瑛
不朽的师魂——孟二冬
坚守真爱,永不言弃的警嫂——罗映珍
用生命铸就忠诚的“田坎书记”——邓平寿
悬崖小学的守望者——李桂林 陆建芬
大孝至爱的楷模——谢延信
生命保持在冲锋姿态——方永刚
追求完美的金牌工人——窦铁成
最疼爱学生的老师——谭千秋
中国农民的骄傲——唐山十三农民兄弟
羌族第一个飞上蓝天的人——邱光华
心怀感恩的汶川小英雄——林浩
后记
|
內容試閱:
|
新时期学习型产业工人的领跑者 ——邓建军 邓建军(1969—
),中共党员,江苏省常州市金坛人,现为江苏黑牡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在工作的20多年里,获得了自己从未奢想过的荣誉,从江苏省新长征突击手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青年岗位能手、新世纪全国首批七个“能工巧匠”、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
“十佳标兵”。他先后参与技术创新项目近
500个,独立完成的就有150个。其中“染液组分在线检测和控制系统”等发明填补了该领域的世界空白。2009年9月,邓建军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1988年,19岁的邓建军怀揣梦想跨出江苏省常州轻工业学校校门,进人常州黑牡丹公司工作。当时他就主动提出自己要到一线顶岗。那时一线工人技术素质明显滞后,企业急需机电一体化技能型职工,加之“一招鲜,吃遍天”,
“艺多不压身”这些上辈传下来的祖训,坚定了他要在企业一线寻找用武之地,展示自己聪明才智的决心。 “企业需要什么我就学习什么”
刚到公司不久的一天夜里,邓建军接到车间打来的电话,一台由他负责保养维修的机器出了故障。邓建军立即赶到车间,经过几个小时的检测和维修,始终无法使机器正常运行。在工友们质疑的眼神中,他请来了一位老师傅。老师傅只用了10多分钟,就修好了机器,并对他说:这只是个与电气搭界的机械小故障,弄清后很快就可以修好的。为此,厂里一下子就损失了好几千元,这让邓建军心里很不是滋味。起步阶段一连串的困惑和挫折,让邓建军陷入沉思。
在邓建军进公司前的六七年问,公司花巨资进口了80台剑杆织机,由于当时没有自己的技术人员,一直在磕磕绊绊地运行,每次出现故障,只能请远在上海的外国技师来维修。外国技师架子大、费用高,再加上待修停机往往使公司的损失比较大。
在这种情况下,邓建军和他的两个常州轻工学校电气自动化班的同学,被老领导姚顺才找来。老领导说:“你们成立一个电子组吧,负责保障所有生产设备的电气操作系统,特别是进口设备。”就这样他们成立了“电子组”。
当时只简单了解一些计算机知识的邓建军,没有想到计算机已经安装到纺织机器上。邓建军在学校根本没听说过剑杆织机,更不用说了解这些无梭织机的工作原理,并修理它们。
一次,一个外国技师到公司安装调试新设备,邓建军上前索要技术资料,没想到那个外国技师不屑地看了邓建军一眼,根本没理睬他。
一种无奈的尴尬使邓建军“气”出了决心掌握先进科学技术的志气,“ 气” 出了发奋学习不甘人后的豪气。
一次次苦涩的经历也刺激了邓建军,让他把学习的决心付诸实践。
邓建军开始给自己订下了强制学习计划,每晚必须看一个半小时的技术书籍和有关资料。对学习,他几乎到了痴迷的程度,几年下来,他读了200多本书。
学习,让邓建军尝到了在一线攻坚克难的乐趣;工作,让邓建军享受到在不断积累自己知识后逐步提高企业创新力的成果。邓建军常常是捧着书本进入梦乡。参加自学考试,他根据企业发展需要专攻计算机应用技术;获得大专学历以后继续攻读本科专业,并被评为江苏省优秀自考生。
在工作中,细心的邓建军观察到传统染色机的染色基本上采用手动检测和控制,稍有偏差就影响产品质量。他琢磨,怎样才能加强生产过程中的自动控制,以技术控制产品质量。经过400多天的实践和摸索,邓建军综合染整工程、化学、电化学等知识,开发了“在线染料组分自动控制系统”,并一口气钻研出在线染液控制系统、在线流量控制系统、自动浆液控制系统等一整套技术,均是行业内首创。
这一系列成果使“黑牡丹”产品的染色质量在世界上遥遥领先。
邓建军在工作实践中领悟到:“工种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市场经济淡化了工种概念;订单是市场下的,企业需要什么我就学习什么、复合什么。”
他虚心向自己的师傅请教,向负责机械维修的师傅们学习,在实践中努力复合自己,朝着“精一、会二、学三”迈进。机器运转正常的时候,他经常到车间去转转,了解织造工艺流程,掌握机械基本原理……就这样,厂里各种机器的机电故障,他逐步掌握;复杂电气的基本线路,他烂熟于胸。没多久,厂里那些挡车工再叫他修车时,邓建军也能随修随好了。饶有意味的是,那些进厂比他早得多的女工,很快就不再叫他“小邓”或是“建军”,而是改口称他“邓师傅”了。
有了“我要学”的动力,邓建军就像海绵吸水般痴迷于新知识、新技术的渴求。一次,他在表哥家看到一本《多层印制板设计程序应用手册》,如获至宝。
在复印技术尚不普及的年代,他与雷勇、蒋春发等师兄弟利用空余时间日夜突击抄写这本近300页的专业书,三个人整整抄了两个星期。
特别是对于外文资料,曾使原本只有中专水平的小邓犯难,可他偏要迈过了这道坎。邓建军抓紧一点一滴的时间学英语、学德语,因为厂里的许多机器设备都是西门子、祖克等德国公司生产的。邓建军学外语也与众不同,学得几乎走火人魔,一个个专业新词汇,变成一张张卡片不离身。经过几年刻苦学习,邓建军终于跨越了语言障碍,能在大型国际展览会上直接用英语与专家面对面交流。现在,反倒是一些因缺乏专业知识而翻译得磕磕绊绊的中文资料,让他啼笑皆非了。有了专业知识和外语知识的储备,他就可以阅读外文技术说明书。
邓建军经常上网搜集英文资料,从中获取与电气、机械、纺织专业有关的各种信息;他特别注意针对企业需要广泛搜集资料,潜心研究进口设备,了解跟踪国际纺织机械电气自动化技术的最新动态。这些年来,他在专科段、本科段教程之外,先后自学了《VB
6.0数据库编程技术》《电化学分析手册》《西门子 S7可编程控制器》《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等针对企业所需的专业书。
终于,厂里1000多台(套)机器设备的“脾气”,他全部摸清;可能出现的机电故障及其对策,他都烂熟于胸。
20世纪90年代初期,公司一家工厂进口50台剑杆织机,准备转产国际上最优质的牛仔布。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机器一直闲置着无法使用。面对着各种电器线路犹如一团乱麻的进口设备,、邓建军暗下决心一定要让它们运转起来为企业创造财富,于是邓建军一咬牙,从最基本的制图做起,每天蹲在机器边14个小时以上。眼睛累得看不清了,就用湿毛巾捂一会儿。数以万计的芝麻粒大小的金属接点如同一座座沉重的大山,压得他喘不过气来。焊点之问怎样连接学问更大,一个点前后左右可能有几条连线,每个点、每条线,邓建军都要用万用表试了再试,才能确定它的来龙去脉。面对成千上万的电子元件和细若游丝的控制电路,他拿着放大镜,理清一个,划上一笔,终于在他的不懈努力下,这些机器开始正常运转。看着这些“起死回生”的机器,工友们佩服地说,邓工真了不起。
当时公司里有位叫赵志英的女工,每月奖金总比其他人高出一大截,这件事引起了邓建军的兴趣。一次修完机器后,他向赵志英请教道:“赵师傅,同样的机台,同样上一个班,你的产量总比别人高一点,这还好理解,但为何你的牛仔布质量总那么稳定,也总比别人好一点呢?”赵志英笑了笑,朝他一扬手道:“手感呗!”邓建军相信赵志英讲的是实话。
靠手感控制布的质量,长此以往可不是个办法!为此,邓建军暗暗拿定主意,要想办法改变这种局面。经过几个月的研究,在邓建军进行过几番小改小革的织机旁,工人们发现一下子多了《拉斜张力表》《回潮率表》《缩水率表》等三张表格。从此,即使刚进厂接受过上岗培训的女工,在织牛仔布时只要照搬表上参数,就能轻松控制布的质量。
邓建军的工作台上,放着一叠厚厚的笔记本,上面详细记录着他多年来消化洋设备和技术创新的资料和心得,有很高的实用价值,成为工友们的“活辞典”。
电工班技校生李银边翻阅边感慨道:从邓工的笔记本上,我懂得了什么叫工作,自己应该怎么去学习…… P1-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