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狂飙年代:18世纪俄国的新文化和旧文化(第二卷)
》
售價:HK$
177.0
《
万有引力书系 纳粹亿万富翁 德国财富家族的黑暗历史
》
售價:HK$
109.8
《
中国常见植物野外识别手册:青海册
》
售價:HK$
76.2
《
三星堆对话古遗址(从三星堆出发,横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对话11处古遗址,探源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
》
售價:HK$
87.4
《
迷人的化学(迷人的科学丛书)
》
售價:HK$
143.4
《
宋代冠服图志(详尽展示宋代各类冠服 精美插图 考据严谨 细节丰富)
》
售價:HK$
87.4
《
形似神异:什么是中日传统政治文化的结构性差异
》
售價:HK$
55.8
《
养育不好惹的小孩
》
售價:HK$
77.3
|
內容簡介: |
毛泽东早年是如何如饥似渴地学习的?又是如何告别家乡的?
毛泽东和杨开慧是怎样相识相知和相爱的?
毛泽东在井冈山遭遇不公正待遇的时候,如何用诗词表述心境?
毛泽东给哪几位开国将领写过夸奖的诗词? 毛泽东如何通过诗词唱和开展统战工作?
《沁园春?雪》为什么遭到了国民党的围攻,结果又如何?
《毛泽东诗词传奇》一书精心选取了35首毛主席诗词,详细描述了这些诗词创作的前因后果,穿插毛主席在期间的轶闻遗事。全书以毛主席诗词作为切入点,按照诗词创作时间来排序,串起了毛主席的人生经历。全书内容丰富,用大量详实的史料来解读毛主席的心理轨迹和革命历程,可读性强。
|
關於作者: |
罗胸怀,诗人、作家,湖北赤壁人,湖北作家协会会员。曾出版《岁月的仁慈》《行走边圻》等诗集5部,《中国空军纪事》《中美空中大较量》等军事纪实作品。
|
目錄:
|
第1章 七绝·呈父诗
1.毛泽东6年时间进了7次私塾,在韶山实为罕见。6年的私塾生活不仅为他打下了深厚的古文功底,而且使他在《左传》、《三国演义》等古典名著中看到了历史兴亡和战争胜败的教训。
2.他们众口一词,都说润之聪明过人,勤奋好学,又有四书五经的功底,应该进洋学堂学习学习,日后肯定会有出息。毛顺生最终改变了初衷,同意了毛泽东继续求学的要求。
3.这是毛泽东第一次走出韶山冲。离家之前,他在父亲每天必看的记账簿上写下了一首言志诗。
第2章 七古·送纵宇一郎东行
1.这是毛泽东学生生涯中时间最长、最稳定的一个阶段。毛泽东的求学目的十分明确,为的是储才蓄能、取精用宏、救国救民。
2.杨昌济是毛泽东平生最敬重的老师之一,他曾经赞扬杨昌济“涵宏盛大”,并多次说过:“在我的青年时代,杨昌济对我有很深的影响。”
3?对这个广告作出回答的一共有三个半人。一个回答来自罗章
龙,他后来参加了共产党,接着又转向了。两个回答来自后来变成极端反动的青年。“半”个回答来自一个没有明白表示意见的青年,名叫李立三。李立三听了我的话之后,没有提出任何具体建议就走了。我们的友谊始终没有发展起来。
4.行前,毛泽东和新民学会的其他成员来到长沙北门外的平浪宫聚餐,为罗章
龙饯行。分别时,毛泽东又到码头送行,当面交给罗章 龙一个信封,说内有一首诗相赠。
第3章 四言诗·祭母文
1.毛泽东接到母亲病危的通知,等他安排好工作、赶回到韶山的时候,母亲已经入棺三天了。未能见上母亲最后一面,毛泽东泪水潸潸,悲痛欲绝,他以泪和墨,写下了感人至深的《祭母文》。
2.“世上有三种人,损人利己的人;利己而不损人的人;可以损己而利人的人。我的母亲属于第三种人。”
第4章 虞美人·枕上
1.杨开慧被毛泽东的博学才识和求知热情所打动,她也加入了交谈。这是毛泽东第一次见到杨开慧,由此揭开了两人未来亲密关系的第一页。
2.对于毛泽东,杨开慧自然是熟悉的,现在身居异地他乡,遇到同乡知己,自然平添了一份亲近。
3.毛泽东把这首诗送给杨开慧,杨开慧自然是十分感动,特别珍惜。后来还忍不住读给好友李淑一听,她也把这首诗保存了一辈子。
第5章 贺新郎·别友
1.孰料个性好强的杨开慧误会了毛泽东的意思,感到自尊心受到了严重的伤害,觉得毛泽东把她比作“菟丝”是轻视了她、瞧不起她,杨开慧耿耿于怀,久久不与他和解。
2.毛泽东又要走了,杨开慧自然不愿意和舍不得,尽管自己和丈夫有些矛盾,但无奈丈夫被通缉,她不得不同意丈夫远去他乡。杨开慧提出与毛泽东一同前往上海,毛泽东从革命工作的大局着想没有同意。
3?杨开慧接到毛泽东的这首词后,知道丈夫已懂得了自己的心情,气也消了,转悲为喜,破涕为笑。
第6章 沁园春·长沙
1.毛泽东因与陈独秀不和,放弃了在中央工作的机会,但也为他的农民运动思想提供了一次在湖南付诸实践的机会。
2.长沙的景致历历在目,风物依旧,这一切让他无不感慨。一天,秋高气爽,毛泽东忙里偷闲,重游了岳麓山、橘子洲头等地。
第7章 菩萨蛮·黄鹤楼
1.共产国际领导人布哈林称:“文字精练,耐人寻味。”数十年后,著名作家韩素音这样写道:“《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仍然是世界上伟大的文学著作和政治宣言之一。”
2.毛泽东认识到保存革命武装力量以应付反革命事变的紧迫性。主张“上山”,预料“上山可造成军事势力的基础”。
第8章 西江月·秋收起义
1.8月20日,毛泽东起草了《湖南致中央函》,表达了中共湖南省委的雄心壮志,以及对秋收起义的厚望。并提出“抛弃国民党的旗帜,实现苏维埃的政权”的政治主张。
2.毛泽东凭着镇定和机智脱险后,得到一位农民的帮助,找到去铜鼓的路,独自一人来到铜鼓。这是毛泽东一生中唯一的一次被捕。
3.虽说毛泽东“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理论在第一次实践中遭受到严重挫折,但秋收起义犹如霹雳巨响,震动了湖南、江西大地。
4.毛泽东痛失得力的战友,深感惋惜,他愤怒地斥责指挥不当、侦察不力的第三团团长苏先俊:“还我卢德铭!”
第9章 西江月·井冈山
1.两支队伍会师,史称“井冈会师”。革命力量日益扩大,很快就把湘赣边区的武装斗争推进了全盛时期。
2.湘南之战,损兵折将,史称“八月失败”。应了毛泽东所预言的“虎落平川被犬欺”。
3.在上海的鲁迅曾辗转读到这首词,读后对冯雪峰说“颇有‘山大王’的气概”。冯雪峰到江西中央苏区后,把鲁迅的这个评价转告毛泽东,毛泽东听后开怀大笑。
第10章 清平乐·蒋桂战争
1?回复“二月来信”后,此事告一段落。但是,中央来信在部队传开后,使红四军内部一些错误思潮抬头,为毛泽东失去红四军的指挥权,埋下了伏笔。
2.毛泽东立即同朱德进行商议,决定进军闽西,在那里开辟革命根据地。
第11章 采桑子·重阳
1.红四军各级的争论更加热闹,最后匆忙召开中共红四军“七大”,由于朱德是争论的另一方,所以会议由陈毅主持。在重新选举前敌委员会书记时,毛泽东落选。
2.毛泽东感激地说:“今天多亏了牛牯扑的同志,要不然我就落入敌手了!”毛泽东还把护送他的几个同志的名字一一记在笔记本上。
3.陈毅传达了周恩来的重要嘱咐:请毛泽东复职,仍任前委书记;并召开一次会议,分清是非、统一思想、作出决议,维护毛泽东和朱德的领导。
第12章 如梦令·元旦
1.红四军“九大”是高效团结的,大家也从中悟出了一个道理:“朱毛”不可分。“朱毛”的团结和合作关系到党和军队未来的团结。
2?毛泽东感觉到舒心的新鲜气息扑面而来。那从闽西入赣南的一路情景浮现在眼前,引发了他的诗情。
第13章 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
1.打下吉安城后,一封敌人军事情况分析的电报引起了毛泽东的警觉。
2.面对气势汹汹的10万敌军,毛泽东认为应“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3.毛泽东对张辉瓒说:“你不是要‘剃猪(朱)毛,砍猪(朱)头’,现在到底是你剃朱、毛的头,还是朱、毛剃了你的头?”
第14章 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
1.毛泽东思考片刻后说:“再英明的人也不能先知先觉,未卜先知。斯大林大概还没有来过中国吧?他怎么知道这次反‘围剿’不能打赢,要跑到四川去重建根据地呢?”
2.不久,王金钰师部电台发出求救的呼叫,毛泽东说:“王金钰部完了。”下午3时许,王金钰部的电台没有了呼叫声,毛泽东说:“战斗结束了。”
3.从5月16日至31日,红军横扫700里,在16天中打了5个大胜仗,共歼敌3万余人,缴获枪支2万多。彻底粉碎了蒋介石的第二次大“围剿”。
第15章 菩萨蛮·大柏地
1?布告行文出自谁之手,已无从考证。有人认为是毛泽东的手笔。不论是出自谁之手,在中共的历史上实属罕见。
2?大柏地一战,打出了红军的军威,给备受磨难的红四军指战员以莫大的鼓舞。这是朱毛红军离开井冈山后打的第一个大胜仗。
3?这首词情景交融。毛泽东此时的心情虽十分郁闷,但战争已经结束,只能在凭吊中展望未来。
第16章 清平乐·会昌
1.这一“集中火力”的结果,就是把毛泽东的中共苏区中央局代理书记给撤销了。这样,毛泽东失去了中共苏区最高领导人的地位。
2.博古和李德一样,对毛泽东不满。“二苏全会”不但架空了毛泽东,还曾打算以治病疗养为名,将毛泽东送往苏联。
3.7月23日清晨,毛泽东在刘晓、何长工等粤赣省的几位干部的陪同下,登上了会昌城西北的高峰会昌山,感慨良多。
第17章 忆秦娥·娄山关
1.土城之战,是毛泽东“遵义会议”复出后的第一仗。许多年后,毛泽东对土城的失利,记忆犹新。1956年9月,他在中共“八大”预备会议第二次会议上历数他的“真错”时说:“长征时候的土城战役是我指挥的。”由此可见,毛泽东是实事求是的。
2.毛泽东时刻关注着娄山关战斗的进展情况。这时获悉薛岳的部队已从贵阳出发,增援遵义。毛泽东下令:26日必须消灭娄山关一带之敌,迅速占领遵义。
第18章 七律·长征
1.有人说贾拓夫是毛泽东走向陕北的向导。不管怎样说,贾拓夫向毛泽东汇报的他所知道的陕北红军的情况,在某种程度上对红军最后走向陕北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9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榜罗镇召开常委会议,会议正式确定把党中央和陕甘支队的落脚点放在陕北。这是中共中央关于长征落脚点的第七次改变。
3.如果说毛泽东在《论反对帝国主义的策略》这篇文章
中的这段文字是对长征的阐述总结的话,那《七律·长征》则是毛泽东用艺术形式歌颂了红军不怕困难、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第19章 清平乐·六盘山
1.毛泽东坐在一块大石头上,习惯地用手摘下帽子,一边歇息一边眺望远方,高兴地说:“这真是一个好地方,以后可以好好地写一写,你们看,天高云淡,红旗漫卷,大雁南飞,六盘山的景色多好啊……
2.陕北苏区就要到了,红军指战员心中终于有了一种到家的感觉。然而从江西中央苏区出发以来,只有十分之一的人走到了这里,这种到家的感觉中不免有一种难言的悲壮。
3.而毛泽东另一首在长征途中关于写山的词《十六字令·山》,没有具体地写哪一座山,写作时间更加模糊,时间跨度更大,只说是1934年至1935年,同样表现了红军不惧艰险同敌人作斗争,同大自然作斗争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第20章 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
1.这是毛泽东写的最后一首身临其境的战争诗。也是他一生中少有的赠给手下将领、赞许手下将领的诗作。
2.毛泽东兴犹未尽,又提笔重写了这首诗给彭德怀,最后一句依然是“唯我彭大将军”。
第21章 临江仙·给丁玲同志
1.苏区来了名作家,对长期钻山沟的共产党人来说,无疑是一件盛事,中共中央以极高的规格迎接了丁玲。
2.毛泽东的这首词给了丁玲极大的鼓舞,她说:“我收到词的几天里都沉浸在快乐之中。”
3.丁玲连夜写了篇杂文《“三八”节有感》,便匆忙送给编者。文章
发表后,得到了很多人的好评,但过了几天却来了意外的批评。
第22章 五律·挽戴安澜将军
1.毛泽东远在延安窑洞痛赋挽诗,悼念这位爱国将军。
2.戴安澜立下军令状说:“此次远征,系唐明以来扬威国外之盛举,戴某虽战至一兵一卒,也必定挫敌凶焰,固守东瓜。”
3.挂着戴安澜4件血衣的灵柩,途经昆明、贵阳、桂林,最后运抵广西全州。灵柩所经之处,民众无不怆然泪下,隆重奠祭将军英魂。
第23章 沁园春·雪
1.毛泽东生平爱雪,看到眼前辽阔雄浑的北国雪景,纵目黄河上下,心情十分振奋,于是他的千古绝唱《沁园春·雪》就在这里诞生了。
2.柳亚子接到词后,反复吟诵,直呼“千古绝唱”,认为毛泽东是“中国有词以来第一作手”。
3.蒋介石获悉《沁园春·雪》众口称赞,大为恼火。他向陈布雷征询看法。陈布雷说:“气势磅礴,气吞山河,可称盖世之精品。”
第24章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1.毛泽东神情坚定地说:“是啊,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一定要考个好成绩。”
2.周恩来说:“他们不签字,就按原来意见办,21日是最后期限。我们共产党人历来说了算数的。”毛泽东对周恩来说:“就这么办,你作好具体准备,我亲自起草《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3.毛泽东写完这首诗后竟不经意地把它扔进了纸篓,倒是细心的田家英,从纸篓里又把它捡了出来,一直保存着。
第25章 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
1.柳亚子正好坐在毛泽东的前排,毛泽东高兴地对柳亚子说:“这样的盛况,亚子先生何不填词以志盛?我来和。”
2?初次会见之后,柳亚子更加坚信毛泽东是中华英才,坦诚的交流为他们今后的交往和友谊奠定了基础。柳亚子在以后的诗句中多次提到“粤海”建立的情谊。
3.深受感动的柳亚子在诗中表达了对毛泽东的知遇之恩。一纸诗翰,一贴良药,释解了他心中的不快和牢骚,毛泽东的劝说让他打消了南归的念头。
第26章 浪淘沙·北戴河
1.来北戴河之前,毛泽东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我们要到海边去,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高潮就要来了,我们要到有潮水的地方去。”
2.有一次,毛泽东问邵华喜欢曹操父子谁的诗,邵华说喜欢曹植的诗,毛泽东则说他喜欢曹操的诗,说:“曹操的文章
诗词,极为本色,直抒胸臆,豁达通脱,应当学习。”
3.毛主席兴致勃勃地回到住地,几番遨游大海的亲身感受,使他兴奋异常,胸怀征服大海的凌云壮志,主席奋笔写了《浪淘沙·北戴河》这首词。
第27章 七律·和周世钊同志
1.看着谈笑风生的毛泽东,周世钊此时觉得眼前的这位领袖人物似乎还和年轻时一样。
2.故人重逢,又同喜好诗词,周世钊便以《五律·过许昌》相赠。毛泽东此时正忙于抗美援朝的决策,一时无暇以诗相和,不过始终未忘周世钊的诗。
3.1964年1月31日,毛泽东复信说:“拙作解释,不尽相同,兄可以意为之,俟见面时详谈可也。”一句“兄可以意为之”,可见毛泽东对周世钊对自己诗词理解的认可。
第28章 水调歌头·游泳
1.毛泽东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水调歌头·游泳》这首词是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桥飞架南北’我们只有今天才能做到。”
2.他一见到林一山便风趣地说:“啊!又见到我们的‘长江王’了!”接着又说:“你能不能找个人替我当国家主席,我帮助你来修三峡。”
3.自己的一盒“555”牌香烟换一幅毛泽东的诗词笔墨,蒙哥马利应该是不曾想过,他更没有想到的是能得到毛泽东如此的礼遇。
第29章 蝶恋花·答李淑一
1.这年冬天,毛泽东从报纸上得悉了杨开慧壮烈牺牲的噩耗后,非常悲痛,当即写信给杨开慧的亲人,信中写道:“开慧之死,百身莫赎。”
2.毛泽东收到李淑一的信后,心潮跌宕起伏,对杨开慧几十年的新思旧念,一齐涌上心头。
3.毛泽东坐在桌前,提笔写下了这首《蝶恋花》。但邵华却发现父亲把“骄杨”写成了“杨花”,以为是父亲的笔误,忍不住问道:“爸爸,不是‘骄杨’吗,怎么这里写成了‘杨花’呢?”毛泽东缓缓地说:“称‘杨花’也很贴切。”
第30章 七律·到韶山
1.“30年革命不成功,我毛润之决不回来见父老乡亲。”1927年毛泽东在毛震公祠里向乡亲们宣传革命真理时,慷慨激昂说过这句话。而今,他终于回来了。
2.毛泽东对毛继生说:“我离开韶山几十年了,冲里50岁以上的人都认识我,一讲起名字,我也认得他们。我要去看看他们,还想请一些人来吃饭。”
3.拜别父母亲的坟后,毛泽东对罗瑞卿说:“我们共产党人,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不迷信什么鬼神。但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党、同志、老师、朋友也,还得承认。下次再回来我还要去看他们。”
4.毛宇居连忙起身说:“主席敬酒,岂敢岂敢。”毛泽东将酒杯高举,并笑着说:“尊老敬贤,应该应该。”
第31章 七律·登庐山
1.毛泽东和其他与会者的游山赋诗之举,无疑从一个侧面反映了1959年庐山会议前期,会议的气氛和与会者的心情是较为轻松舒畅的。
2.庐山会议前期,与会者感到轻松愉快,确有一种“借得名山避世哗”的“神仙”之感。
第32章 七律·和郭沫若同志
1.毛泽东的和诗,在对待被白骨精所欺骗的唐僧的态度上与郭沫若是完全不同的。郭沫若憎恨唐僧,并把他作为打击对象,认为可以“千刀当剐唐僧肉”,认为他死有余辜。毛泽东有不同看法,他认为白骨精是害人的修正主义者,而唐僧则是可以争取的中间派。
2.毛泽东对于初次与郭沫若相识自然是十分高兴的,还热情地向郭沫若介绍了广州的革命形势。许多年后,郭沫若始终记着这次传奇般的相识。
3.文化界人士出于对郭沫若的敬重,总以“郭老”为称呼,他比毛泽东仅长一岁,在交往中,毛泽东也称其“郭老”,显示对他的尊重。郭沫若也习惯以“主席”敬称毛泽东。
第33章 七律·吊罗荣桓同志
1.毛泽东带头起立默哀。默哀后,他说:“罗荣桓同志是1902年生的,这个同志有一个优点,很有原则性,对敌人狠,对同志有意见,背后少说,当面多说,不背地议论人,一生始终如一……”
2.罗荣桓因为“观念正确,斗争积极”,被毛泽东推举为红四军前敌委员会委员,并建议他任第二纵队党代表。毛泽东说:“为什么让他当党代表?就因为他老实。”
3.罗荣桓的夫人林月琴后来回忆说:“……毛泽东在信中要求荣桓在天津安心养病,暂时不要随军南下。毛泽东还用‘留着青山在,不愁没柴烧’这样的谚语来安慰和鼓励荣桓。”
第34章 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1.当时毛泽东正在杭州考察,于1月7日才读到郭沫若的词。毛泽东很赞成词中表现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郭沫若的词也触发了他的豪情,诗兴为之萌动。
2.毛泽东和郭沫若的友谊不仅仅体现在相互和唱上,切磋诗艺也是他们友谊的另一种体现。
3.毛泽东详细读后,认为郭沫若的解释有不准确之处,便在旁白处,以郭沫若的口吻改写了近千字之多。在修改稿最后,毛泽东还感叹“解释之难,由此可见”,从中也表露了对郭沫若的理解。
第35章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1.38年前他写下了《西江月·井冈山》,这次重返故地,他写下了《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2.毛泽东神色喜悦地对大家说:“这回可和当年大不一样了,那时敌人前堵后追,我们靠两条腿拼命走,这一千多里走了半个多月。这次坐汽车两天就到了,还是机械化快。”
3.一天,毛泽东兴致勃勃地对汪东兴等身边的人说:“我离开这里已经38年了,这次旧地重游,回忆起38年前的历史,心情总是很激动的。为了创建这块革命根据地,不少革命先烈牺牲了他们的生命。我早想回井冈山看看,一别就是38年啊。”
4.毛泽东乘坐的吉姆缓缓地启动了,欢送的人们跟着车向前走着,心仿佛也跟着车而去,“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岁”的欢呼声却回荡在茨坪的上空,久久不能平息。
|
內容試閱:
|
1913年春天,毛泽东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一年后第四师范学校和第一师范学校合并。毛泽东在这里认识了他最尊敬并影响了他一生的恩师杨昌济。那一年,毛泽东21岁,杨开慧还是一个13岁的小姑娘。
杨开慧,1901年11月6日出生在长沙县清泰乡板仓杨家大屋。颇有文学修养的父亲杨昌济给她取名开慧。出生在书香门第的杨开慧由于受到家庭的熏陶,她从小就爱读书。她七岁发蒙上学。当时,板仓乡下还没有女孩上学,杨开慧开了风气之先,是班上年龄最小的学生,后转到离板仓五里远的储能学校。在国外留学的父亲杨昌济写信给她,要她动员不识字的母亲也进学校学习,杨开慧和母亲一道转入离家20余里的衡粹实业学校。母亲读实业班,杨开慧读附设小学班,母女同校读书,一度在十里八乡被传为佳话。
杨昌济留学回国后来到长沙,此时,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已被袁世凯篡夺,湖南的政权也被立宪派政客谭延闿窃取。谭延闿见杨昌济学问渊博,在教育界颇有威望,便邀请他当湖南省教育厅长一职。杨昌济并不热衷于仕途,一心想以教育救国的他,谢绝了谭延闿的邀请,受聘于第一师范任教。不久,杨开慧随父母迁居长沙,转入长沙稻田女子师范附小读书。
杨昌济在海外专门研究教育学和哲学,探索做人的道理,并作“自闭桃源称太古,欲栽大木拄长天”自励,这副自撰的对联,无疑表达了他教书育人的人生理想。
一天,毛泽东到杨昌济家拜访,活泼年少的杨开慧打开杨家大门,把一身学生打扮的毛泽东引进家中。毛泽东在书房被杨先生的藏书所吸引,尤其是那些新出版的充满新思想的书刊,他更是爱不释手。他同杨先生讨论了学术问题和社会问题,请杨先生解答学习中的疑难之处,并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深得杨先生青睐。杨开慧被毛泽东的博学才识和求知热情所打动,她也加入了交谈。这是毛泽东第一次见到杨开慧,由此揭开了两人未来亲密关系的第一页。
此时的毛泽东在“要救国,就只有革命”的思想指导下,革命的世界观正在逐步形成,杨昌济的言论和行为对他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毛泽东善于用思考的方式去读书去学习,在他用严谨的态度读完《伦理学》之后,才思泉涌,有了许多深刻的新体会,撰写了一篇题为《心之力》的文章,并获得了杨昌济老师的高度评论,给了他满分。
毛泽东十分敬慕杨昌济,1915年在致友人的信中说:“弟观杨先生之涵宏盛大,以为不可及。”杨昌济改造国家,服务社会,不为个人打算的崇高思想,注重实践的办事作风和严谨刻苦的生活方式,对毛泽东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毛泽东无疑也得到了杨昌济的赏识。1915年4月5日,毛泽东在板仓杨宅与杨昌济谈到自己的家世和经历,杨昌济听后,对毛泽东给予了极大的鼓励,并在当日的日记中写道:
毛生泽东,言其所居之地为湘潭与湘乡连界之地,仅隔一山,而两地之语言各异。其地在高山之中,聚族而居,人多务农,易于致富,富则往湘乡买田。风俗淳朴,烟赌甚稀。渠之父先亦务农,现业转贩,其弟亦务农。其外家为湘乡人,亦农家也。而资质俊秀若此,殊为难得。余因以农家多出异才,引曾涤生,梁任公之例以勉之。毛曾务农二年,民国反正时又曾当兵半年,亦有趣味之履历也。
毛泽东、蔡和森等进步学生经常到杨昌济家中聚会,纵谈天下大事,商讨救国救民之道,当时,正在长沙稻田女子师范附小读书的杨开慧,是一位沉默而热心的旁听者,常被他们的谈论吸引。她尤其钦佩毛泽东的伟大抱负和深刻的见解。
有一次,杨昌济从学校回到家中,一放下教案就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动情地对家人说道,在第一师范有两个最好的学生,一个是毛泽东,一个是蔡和森。特别强调了毛泽东,说他将来定能成为国家的栋梁。
听到父亲不同寻常的赞说,坐在一旁看书的杨开慧禁不住仰起脸看着兴奋的爸爸。她知道父亲是极少称赞别人的,此时的杨开慧不免对毛泽东更多了一份好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