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迷人的化学(迷人的科学丛书)
》
售價:HK$
143.4
《
宋代冠服图志(详尽展示宋代各类冠服 精美插图 考据严谨 细节丰富)
》
售價:HK$
87.4
《
形似神异:什么是中日传统政治文化的结构性差异
》
售價:HK$
55.8
《
养育不好惹的小孩
》
售價:HK$
77.3
《
加加美高浩的手部绘画技法 II
》
售價:HK$
89.4
《
卡特里娜(“同一颗星球”丛书)
》
售價:HK$
87.4
《
伟大民族:从路易十五到拿破仑的法国史(方尖碑)
》
售價:HK$
188.2
《
古今“书画同源”论辨——中国书法与中国绘画的关系问题兼中国画笔墨研究
》
售價:HK$
132.2
|
編輯推薦: |
放下、释然、轻松、快乐
有些东西,计较太多会磨损心性,沉重你的步伐;有些痛苦,沉浸太久会消减斗志,迷失你的方向。在意多了,乐趣就少了,看得淡了,一切皆释然。
释然是一种摆脱,一份沉静,一次清空,一刻远离
懂得放弃的人,得到更多;懂得取舍的人,珍惜更多;懂得遗憾的人,快乐更多。人生很短,为何不珍惜眼前所拥有的一切,放下执著,使心释然。
|
內容簡介: |
五彩缤纷的世界,我们的人生往往被浮华蒙眼,心境变得复杂,最终收获的只能是疲惫、困顿和劳累。要知道,生活部需要过多的绚烂,生命终究将归于平淡,尘世的历练让我们的内心不断贴近本真。
书中为读者道出内心宁静的智慧,只要我们愿意把心门打开,愿意在心中选择释然,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带着希望,选择释然而安。
|
關於作者: |
陈陈,女,出身书香世家,深受传统文化与西方思想的双重熏陶,集古今文化之大成。自幼研读佛经禅理,对世间万物有深刻的个人解读。现从事传媒行业多年,身兼记者、摄影、导演等多重身份,人生阅历丰富。曾多次在报刊杂志发表文章并开设专栏,观点独到,文笔斐然。
|
目錄:
|
第一章 释怀?宽心
1释怀,以心为菩提
2宽心,撑起胸中一片天
3喝茶赏花,得清风与明月
4山高水远,行走天地间
5平心静气,与世界同宽
6云卷云舒,去留无意
7行至水穷,坐看云起
8放下生活的包袱
第二章 清乐?向善
1内心清宁得所乐
2与人为善即于己慈悲
3乐活是一种态度,幸福是一种感觉
4最初的快乐来自向善的本性
5清明的眼睛才能捕获快乐
6此恨绵绵无绝期,不如善忘
7清心欢乐,共一片晴空
8善行,是能穿透内心的修为
第三章 随性?知足
1人生是一次旅行,随缘随性
2知足是快乐的起点
3活在当下,顺其自然
4随性而往,人间处处是净土
5世事都有因缘,何苦强求
6欲海难填,回头是岸
7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
8福在清静,富在知足
第四章 解愁?忘忧
1舒额顺眉,才能消解苦愁
2不执拗,不忧愁
3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4拿起是担当,放下是智慧
5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6微笑生西,犹留莲花香
7多欲多苦,平平淡淡才是真
8世上本无枷,心锁困住人
第五章 静心?悠然
1素食闻香
2生活处处是桃源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4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5心安住在所缘境
6让郁结如冰水消融
7把心愈合,与万物同生
8幸福就在一盏茶的时间绽放
第六章 相守?互望
1风雨相携,求菩提圆满
2日升月落,此生相与共
3相守这么近,互望那么远
4爱是海洋,任凭恣意徜徉
5拥抱孤独,拥抱亲密
6流年浮生,交错了岁月的悲欢离合
7相守到云开,互望到月明
8拾捡时间碎石,铺就菩提路
第七章 忘我?看破
1无我,于是与众生同心
2看破,才能与世界共生
3菩提圆满,归无所得
4生命短暂如花火,一瞬即逝
5每一次结束,都是一个新的开始
6菩提花开的声音
7佛祖在心间
第八章 苦行?乐修
1人生是一场修行
2命运是修为,苦中得乐
3坎坷中得清明
4生活未知,人生可能
5苦等无果,菩提修行自在心
6双手合十,苦乐自在掌心
7苦难过后,便是大好晴天
8矢心不渝,菩提在前头
第九章 放下?解脱
1广心胸,宽量怀
2释放内心得自然
3诸事皆乐事
4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5坦然以对心境宽
6大气承受心量高
7风雨过后得解脱
8苦短人生不偏妄
第十章 随缘?自在
1韶华不待,随缘尽欢
2放心自由,解放己身
3人生得意须尽欢,不能辜负大好时光
4快乐是福,悲伤是富
5生命的长度是随缘,宽度是自在
6随缘安放,自在成长
7河水东流,云自飞
8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
|
內容試閱:
|
第一章 释怀 宽心
1
释怀,以心为菩提
世事纷扰,我们能够把握的不过本心而已。活在这滚滚红尘中,要坚定本心、看透世事,又何尝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流言蜚语,光怪陆离,引人迷失,惹人烦忧。
众人总是太过看重那些功名利禄、富贵荣华,不停地追逐、争抢,却在无形之中为心上了一道重重的枷锁。其实,名利若浮云,富贵如粪土,又何须让这些尘世的俗物禁锢自己。挣开这尘世的枷锁,让本心得以释放,万事万物便如过眼云烟,随风四散了。
溧水之滨,一个失魂落魄的秀才沿着河堤沉重行走。他自嘲天意弄人:十年寒窗苦读只为一朝成名、光耀门楣,但现如今屡试不中,所有的辛苦和努力都付诸东流。人生不过须臾,又有多少个十年可以挥霍,但是自己的黄金岁月里的悬梁刺股,得到的只是名落孙山的下场。他不甘心,但是又能奈何呢?人毕竟平凡,无力回天,那只好大喊一声“世不容我”,纵身跳向溧水……
云游至此的高僧将其救起,他一副苦大仇深的模样,在高僧的搀扶下虚弱地站起,向着高僧哀怨道:“佛家常言‘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为何你要阻止我结束自己的生命?世不容我,难道死也由不得我吗?”
一身狼狈的秀才,满身泥泞的可怜人儿在夕阳下,愈发显得昏黄和凄凉。高僧慈祥地望着他,缓缓地问:“生死诚然不由我们决定,但你年岁尚轻,本不该草草结束生命,但又为何要逆天而为呢?”
秀才愤愤地答道:“不是我要逆天,而是上天待我不公。既然科举无望,人生蹉跎,生命已经毫无意义,我也别无所恋。”
高僧突然哈哈大笑,用释然的语气说:“生无所恋,却依然为所恋牵绊;前途无望,却不甘于蹉跎人生。其实何为意义?何为公平呢?人生苦短,心本无忧,明镜非台,何来尘埃,心神作怪啊!”
话音未落,高僧已不见了身影,但整个溧水河畔依然回荡着他爽朗的笑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秀才不由自主地默默念叨着,原本哀怨的脸上渐渐闪现了一丝惊喜的表情。在这一刻,他参透了高僧的话:心本就是空的,又何来尘埃。人生来便了无牵绊,又何来蹉跎。生活的路从来都是心之所念。放下俗世,不是舍弃生命,而是释放本心,学会看淡、看空。
秀才终究参透了万物皆空的真谛,在释放本心的同时挣脱了桎梏,重新开始了充满希望的新生活。
在这波折漫长的人生路上,我们始终背着一个寻宝的行囊,在路上不断捡寻那些有益或无益的“珍宝”,路越走越长,行囊越来越重,最后,滞留在原地,被巨大的行囊压得再也无法前行。在这样的时刻,我们要学会释放自己的心,听一听心的声音,决绝地舍弃那些不属于我们的浮华,然后轻松上路。
释怀是一个抉择的过程,同时也是释放自我、认知自我的过程。人世间有太多的浮华和牵绊,能够遵从本心的生活成了一堂异常艰难的必修课程。我们必须学会克服、学会舍弃,学会用纯净坦然的内心去面对生活。只有如此,阳光才能一直温暖,微风才能一直和煦,世界才能一直是它原本可爱的样子。
生死轮回、四季交替,本是再普通不过的事情,但真正做到释怀却并不简单。生而为人,必须经历尘世繁杂万物的洗涤,才能领会到心无所绊的释然。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短短八个字,却是参透世事的人生真谛。生活如果能够多一些自由恬静,少一些繁文缛节,或许要求就会更少,人生也会更加轻松淡然。
佛陀说:“不是我度人,众人自度。”佛陀经历涅槃灭度,留给众人无限的启示。
万物本无意,心中惹尘埃。释放本心,目空世事,人生便可潇洒无畏。
以心为念,笑对世事沧桑;凭心而生,过看尘世虚华。
2
宽心,撑起胸中一片天
每一次的花开花谢,每一天的日升日落,每一年的春耕秋实,都是造物主给予我们的无限恩赐,是我们存在于人世的最大幸运。我们应当眼界高远,这样才能看到风雨泥泞后的阳光和雨露;应当目光如炬,这样才能享受到当下的喜悦和感动;应当宽大胸怀,这样才能撑起胸中的一片天。
悲春伤秋让人生画卷灰暗无光,在周而复始的黯淡中陷入无法自拔的苦闷泥沼。倘若这般,心的空间便越来越小,直到容不下一粒细沙。反之,若以开阔胸怀迎接生活,用爱包容世界,则事物都将会闪现出自有的可爱模样,生命的内核也将因此变得丰盈饱满,和煦的阳光洒满世界。
曾经有一个信徒很爱与邻居争吵,但每次吵完都自己生一肚子闷气,得不偿失。
他来到深山向高僧求解。最后带着高僧的指点回到村子里。家人并不知道高僧给了他怎样的建议,只是发现他在每次生气、和人起争执之后,就会回家绕着自己的房子和土地跑三圈,然后坐在田边喘气。
在他的辛苦劳作下,他的房子越来越大,土地也越来越广,成了远近闻名的财主,儿孙满堂、家产丰厚。但不管房多大,地多广,他的这个习惯一直没变。
后来信徒老了,再也无法在生气后绕着自己家的房地奔跑了,但是他还是固执地坚持,一生气就拄着拐杖艰难地绕着土地和房子慢慢地走,走到连太阳都下山了还是没走完。信徒累得独自坐在田边喘气。
家人劝他:“您年纪都这么大了,这附近地区的人也没有谁的土地比你更大,您现在的身体可不能再像从前那样一生气就绕着土地跑了。到底为什么您要绕着土地跑三圈呢?”
信徒在家人的苦苦追问下,终于说出了隐藏在心中多年的秘密。他说:“年轻时,我性格冲动,经常跟人争论、吵架,但是自己心眼小,每次吵完架都要生气很久。我不知如何是好,就到山中跟高僧求教。这绕房地三圈的做法就是高僧给我的指点。开始跑的时候我还不明白这跑圈的道理,但是边跑边想,看着自己的房子这么小,土地这么少,就发现自己与人生气是多么愚蠢的事情,想到这里,气就消了,就把生气转化为力量用来努力工作……”
人与人之间总会有摩擦和争执,进而争辩、吵闹,甚至拳脚相向。这些愤怒、焦躁的情绪虽然很难避免,但我们不应把心禁锢在狭小的郁闷情结中,要丢掉所有的不愉快,敞开心胸,去往更为宽广的地方。而在自以为是和贪得无厌里,收获的只有平白多出的不甘和哀愁。人生何必如此苛责?去感受、欣赏造物主给予我们的“无尽藏”,在清风与明月间自得其乐,闲适、美好。
延参法师曾说:“心宽,天地就宽,装得下他人,也就装下了无尽的快乐。”那么我们又何必要将这广阔天地和无尽的快乐拒之门外呢?放宽心胸,用包容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人生路就变得不再曲折。既然能够拥有比天空和海洋更加广阔的心灵,又何苦自我折磨,将心胸紧闭,将自己圈画在狭小的保护罩内。最后除了光鲜的外在和伤痕累累的内心之外,终无所得。
世有万物,人分百种,普天之下的痛苦岂是我们能够参透?唯有宽心,在胸中撑起一片蓝天,放过他人,更放过纠结的自我。这才是生命本该呈现的状态,但有时却要经过一段漫长的跋涉才能抵达。
行走于茫茫天地间,时有遍野鲜花,时有滂沱大雨。人生境遇万千,但怀宽容仁厚之心。唯此,即使鲜花凋谢,芬芳余留;遇上滂沱大雨,终现彩虹。
3
喝茶赏花,得清风与明月
人生短促,韶华易逝。功名利禄若尘土,荣华富贵似云烟,身外之物无需过分执念。轻轻拂去心中尘土,扫出一片安然自得的境地。在恬适悠闲中享受高山流水的千年绝唱,细品旧庐茅屋的清神香茗。辗转半世,不曾放弃对宁静安稳的追求。但在日复一日的疲劳奔命中,是否还能记得那简单的初衷?行囊于身,便总觉得需要背负将它装满的使命,于是肩上的压力越来越重,行走的步伐越来越慢,却始终不愿意停驻一刻,望一望沿途的风景。
这样的一生,总在油尽灯枯时发出感慨和幡悟:闲看落花、静坐品茗才是真正的人生。可是已经来不及,已经不能去追回那流走的岁月,唯留感慨嗟叹,遗憾终身。“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摆脱尘世之累,与天地结伴,超然物外而飘逸淡然。只可惜世人潇洒如此者少,凡尘累牍牵绊者多。这可悲、可叹之俗世尘埃处处、哀叹声声,却参不透人须心静如空的简单道理。
青山之中,烟雾缭绕,流水潺潺。在河滩之上静忍、静空跪坐在泓仁住持的面前。住持用慈祥而平静的目光望着他的两个徒弟,缓缓地说道:
“多年来你们苦心修行,现在是时候让你们独当一面了。在我手上的两个锦囊里各放着一张字条,一张有字、一张无字。你们谁若抽到有字锦囊则可以代替我担当住持一职,抽到无字锦囊就要离开寺院,独自去云游。现在你们各取一锦囊,回去之后再将锦囊打开。”
静忍、静空面面相觑,不知师父到底何意。
住持看出他们的疑惑,补充道:“不管你们抽到哪个锦囊,今晚你们都要来我的卧房,我定帮你们解开困惑。”
月上柳梢,夜幕降临。静忍轻轻地叩开了住持的房门。泓仁住持一副了然于心的模样,仿佛早就知道静忍会先一步来找他。他问静忍:“想必你已经看过锦囊了,你对锦囊里的答案满意吗?”
静忍面带难色地回答:“徒弟不敢妄断锦囊的对错,但是徒弟心有不甘。自从出家以来,我一直刻苦修行,勤于练功。不管是朝起诵经料理寺院还是外出化缘,我都堪称是师兄弟中表现最为出色的。现今仅凭一个小小的锦囊来评定住持接班人的资格,我始终觉得不公平。”
住持听完笑而不语,拍了拍静忍的肩膀,稍稍安抚了他激动的情绪。这时静空不紧不慢地走了进来。
同样的问题又降临到静空的头上,但静空的回答异常的简单:“缘起缘灭,自有定数。寺里寺外,佛住心中。我心空无物,无谓满与不满。”
泓仁住持满意地点了点头,静默片刻后,他又问道:“你们已经跟随我多年,对于佛法禅理亦已有自己的领悟,但是我想知道,这多年修行中你们觉得自己获得了什么?”
静忍骄傲地答道:“入寺多年,我阅览佛经无数,习得多种拳法武术,已经算得上是文武兼备了!”
静空道:“在这深山当中,我夏赏繁花冬掬雪,尽享大自然的无私赐予。同师父和各位师兄弟闲时下棋品茗、焚香参禅更是我人生中不可或缺的美好时光。我认为这已算是获得了整个世界。”
听完两个徒弟的一番回答,住持让他们交换了手中的锦囊。静忍和静空诧异地发现两个锦囊里装的均是无字字条。看到徒弟惊讶的表情,住持不禁放声大笑。
他说:“锦囊是对你们的考验,锦囊虽无字,但我心已经有了答案。”
最后,静空代替泓仁住持接管了寺庙。其实泓仁住持一直没有明确地告诉两个徒弟自己的答案,他只留给了他们一句:“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静空和静忍便明白了一切。
无心却有情,有心却无意。费心经营的人生远不如闲淡随性的生活来得惬意。人生越无所求,冥冥中得到的越多;人生越苦苦奢望,梦想越渐行渐远。放下行囊的生活才更容易起飞,才更能够到达理想的高度。佛学禅悟也是如此。它不是简单的诵经念佛就能获得的智慧,而是从生活中凝练、提取的生存的养分。
“湛湛玉泉色,悠悠浮石身。闲心对定水,清静两无尘。”在碧泉定水上,在静谧恬淡中,佛理禅思洗涤着凡尘俗子们的心灵,生命在大自然的衬托下展现出它存在的意义,汲取它延续传承的血液。
喝茶赏花,只是再平凡不过的生活,但又是如此的奢侈。人生唯有看淡浮华,抛开丑陋的企图心,才能还尘世一片净土,才能在清风明月间感悟生命的真谛。
人世沧桑,浮生似梦,世间万事自有定数。万丈红尘里,我们可以把握的只有自己的内心,潇洒安逸地面对人生,人人可是参透禅理的快乐佛。
佛陀说:“人的生命,只在一个呼吸间。”生命弥足珍贵,苦思无益、愁闷无意,愉快的生活才是正解。怀抱着一颗禅心,生活即是修行。我们都只是这茫茫人海中的一粒沙,无法企及佛的胸襟和情怀,但是心中有禅,凡尘中,我们就是大隐于市的佛的化身。
4
山高水远,行走天地间
世界错综复杂,让人望而却步。我们害怕险滩,于是不敢渡水;我们害怕陡壁,于是不敢登高。最后选择躲在自己狭小的角落里,不断自我催眠,告诉自己:安然若此便是最好的生活,头顶的四角天空已是最美的景致。这般坐井观天的人生只能用幻想的完美来掩盖内心对未知、未到之地的渴慕和恐惧。
掩耳盗铃的愚昧行径只能短暂地麻痹自己,谎言的力量终究太薄弱。那不堪一击的脆弱保护罩在宿命面前顿时土崩瓦解。而宿命又是什么?宿命就是远方对于我们的呼唤,是山高水远的辽阔天地给予我们的恩赐。
曲曲折折的山路上,一位老僧在艰难地往上行进,远远看到山顶隐藏在雾中的寺院。今天是道尘大师回寺的日子,也是他跟师兄道同住持论道的日子。
道尘大师和道同住持十年前曾定下约定:道同坚守寺院、潜心修佛;道尘云游四海、体悟人世疾苦。待到十年之期,师兄弟二人则要对双方见闻和感悟进行交流和论道。
寺院之内,一众小沙弥早已守候在大殿之内,静心等待两位大师开口。道同跟道尘寒暄过后,便缓缓问道:“师弟你云游多年,可算是历尽沧桑,对于世事你有什么新的感悟呢?”
道尘说:“滚滚红尘、险恶俗世让人心生疲惫。凡夫俗子的愚昧尚待教化。普天之下唯有佛门才是净土,皈依我佛才是正道。”
道同听了哈哈大笑,轻松地说道:“师弟所言甚是。但既然唯有我佛才是正道,是不是说师弟此行实为徒然呢?”
道尘微微一笑,望着师兄意味深长地说道:“你看寺院内那棵枣树,它每年都要经历一次发芽开花、结果收获进而树叶掉落,呈现出颓败的样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生命终归会回归到原点,但过程依然不可忽略。倘若没有这十年云游,没有在尘世的酸甜苦辣中走过这一遭,那对于佛门的坚持和崇敬便只是纸上谈兵罢了。”
道同久久没有言语,不断细品师弟话中的深意,最后只道:“修行数载,佛在书中、佛在寺中,却始终未住进我心中。今日师弟之言如醍醐灌顶,我应让自己入于尘世,去寻找我心中之佛。”
道同住持隔天便将寺院交给了道尘大师,独自一人迈上了云游四海的路途。
茫茫天地,万物沉浮,世界以包容之态等待我们去探索,等待我们在它纷繁复杂的磨砺中找到自我,寻得心中之佛。人生的体悟始终源于生活,源于这广阔的天地,它从来都不存在于我们的主观意念中。“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闭门造车、故步自封,让古老的清王朝走向了灭亡的道路;满腹兵法韬略却只能纸上谈兵的赵括最终只落得兵败人亡的下场。我们虽只是这浩渺天地的一粒微尘,没有治国之责,没有带兵之任,但仍需去看看这个世界,去听听这个世界。
佛说:“握紧拳头,你的手里是空的;伸开手掌,你拥有全世界。”紧闭心门,人生所悟终是浮云;打开心窗,拥抱苍穹,必能丰盈整个人生。在佛的恩泽中洗涤心灵,在佛门净土中获得安宁。带了一身尘世的疲惫,走上寻佛之路,这并不是对生活的逃避,而是在历经世事后的参悟。人生必须经过行远山、涉深水的过程,才能到达“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至高境界。
生命有限,苦海无边。唯有自救,才能渡回岸边。放心自由,行走于天地,才能拥有山高水长的人生。
身随心动,心无所依。在这尘世中,没有等待你的净土,没有永恒不变的安乐窝。唯有敞开心扉、踏上征途,不断去体悟这博大世界的辽阔,去感受寄情于山水的无限情趣。
诚心向佛,谦卑对世。生活需要的不过是简单的八个字而已。但是谦卑并不是与生俱来,必须在挫败和苦难中汲取和感悟。要参透人生、看淡世事,就要学会受难,在壮大内心中使其装下整个天地,以心之谦卑和宽广来包容世事、理解人生。
5
平心静气,与世界同宽
滚滚红尘、大千世界,扫不净的俗世土,理不完的凡间愁。苦苦追寻一生,不过是希冀一片没有烦忧的桃花源。但世事不尽如人意,尘世纷扰太多,总让人心生倦怠,徒增伤悲。唯有本心始终在掌控之中。平心静气、安定内心,方可得一片宽广天地。
有一位女信徒,她从小就被父母严格教导,立志成为一位知书达理的大家闺秀。仗着自身的聪颖和勤奋,长大后她琴棋书画、刺绣女红无不精通,成了远近闻名的才女。一直以来她都在父母、乡邻和老师的褒奖下长大,慢慢地连她自己都觉得自己是世上难得的奇女子。但内心的优越感最终还是在一霎间被击溃,原本的自信都不复存在。
随着年龄的增长,她也到了适婚的年纪,可是花样的年岁却从没有碰到过惜花之人。看着别人家同龄的女孩子一个个踏上花轿,她心里也开始疑惑:“为什么没人来跟我提亲呢?”
儿时的那些赞扬声渐渐不见,转而成了一个个背后的窃窃私语和同情的目光。她依然百思不得其解。
终于在父母的托付下媒婆上门了,但在看过她之后却无奈地摇头,婉拒了这份托付。最后走的时候媒婆留下了一句:“你家女儿太丑了,我真是爱莫能助啊!”
媒婆的话像一把刀子扎在了她的心上。“太丑”,她从来没有想过这件事情,可是当她转身望一眼铜镜里的自己,不得不接受了这一她从来都不愿承认的事实。她一直以为只要努力,只要按照父母规划给她的路走下去,外表就不那么重要。
可是她发现自己错了,那一刻她开始痛恨这人世的虚假和伪善,开始觉得自己曾经的一切都是错误。她根本就不应该出现在这世界上。
内心的愤恨和苦楚变得无以复加,无法纾解这些郁闷情结的她只得去求助明慧师太。
正在庵里浇花的师太听了她的诉说,拍了拍她:“这世上有美就有丑,有乐就有悲。无论我们是哪一面,都要坦然地面对。”
她不服气地吼道:“那为什么我就必须承受这不幸的一面,为什么上苍待我如此不公。”
师太道:“何为好又何为坏呢?冬日之雪给人寒冷,也带来丰收的预兆;人生中的苦痛和缺陷让人心生遗憾,但也衬托出真善美的珍贵。从来就没有所谓的幸与不幸。生在这世上,必须平心静气地看待身边的一切,这样人生才不会一直灰暗。心的安宁便是最好的救赎,以一颗纯净之心面对人生,那么一切都会变得美好。”
女信徒似乎有所顿悟,她对师太恳求道:“这世上纷杂太多,但是师太所言甚是,我应该去寻找心的安静祥和。希望师太能收留我在这庵中,我愿每天虔诚礼佛、常伴青灯之下,在这片净土中参悟人生,再不去理会那红尘中的非难了。”
师太大笑:“既然你已明白唯有心静才可安宁,那就应知自度之理。在这世上,你的呼吸便是梵唱,脉搏跳动就是钟鼓,身体便是寺宇,两耳就是菩提,无处不是宁静,无处不是禅意,又何必非要到庵中生活呢?”
婆娑世界,遗憾是最无力抵抗的劫数。无需将自己禁锢在痛苦的泥沼里。婆娑本就是遗憾,没有遗憾,幸福快乐也就失去了意义。缺失也是一种美。
唯有我们平静相待,遗憾才会转化成愉悦的能量。若安宁不再,生命便失去了原本的华彩,人生也就黯淡无光了。正如一个妙龄少女,豆蔻年华里并不需要太多的粉饰就已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因为胸腔中那颗纯净澄澈的心已是最美的装饰。
怀清川之淡泊,得君子之闲逸。沧海茫茫、波涛汹涌,唯有心静,才能自渡到彼岸。对事平静,待人安详,宽恕了他人的同时,也原谅了并不完美的自己。
佛说:“一切自知,一切心知。月有盈缺,潮有涨落,浮浮沉沉方是太平。”人生不可能永远没有缺口,也不需要执著于表面上的圆满。表象的浮华不过是海市蜃楼,瞬间即逝。你握不住,也抓不牢。
6
云卷云舒,去留无意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人生本该有如此的气魄。只是这苦痛人世散播给世人的往往是更多的“无奈”、“如果”和“本不该”。无法避免非难,无法抵挡离别,那就在人生有限的时光里尽情欢乐,在无法永远的相聚里痛苦举杯。爱恨情仇、生死别离都化进酒中,飘入云里。
老郎中医术高明,医人无数,在十里八乡有“再世华佗”的美誉。只是世间终究还是有医不了的病。看着自己医治的病人最终死在自己面前,老郎中对死亡产生了极大的恐惧。
常言道:“久病成医。”在老郎中这却成了“久医成病”。
看着病人们苍白疲倦的模样,闻着医馆里浓烈的草药味,老郎中忍不住一阵阵恶心。
他开始食不下咽,终日惴惴不安,好像死亡随时会降临到他头上。过去的精明干练被烦躁和恐慌代替。诊病时他变得优柔寡断,唯恐自己害了病人的性命。
并不是什么于己无关的杞人忧天,而是老郎中相信因果报应,怕自己的一个误诊断送了别人的生命,也让这孽障折了自己的寿。
熬不过内心的挣扎,老郎中在众人惊讶和不解的目光中关闭了医馆,上山修行去了。
在寺院住了一个多月,老郎中苦苦哀求云明住持为他剃度,却始终未能如愿。
老郎中又去纠缠云明住持,跟他讲想要剃度之事。
某天,云明住持望着老郎中,问:“你为何如此想要出家?”
老郎中坦言自己行医期间的恐惧,并且告诉住持:“生命如蝼蚁般渺小脆弱,凡夫俗子无力挣脱这尘世苦海,参禅成佛才可得永生。”
住持点头,道:“佛祖也说过‘能积善修福,必得上升,欲随不得’,你行医济世便是积善因,坚持下去必定能修得正果,又何苦非要遁入空门呢?”
老郎中固执地答道:“我只是一略通医术的小小郎中,又能救得了多少人。若我诊断失误,误人医治,更会削福折寿,岂不愚蠢!”
住持皱了一下眉头,继续道:“学佛之路确可获得救赎,但以你现有之领悟,无望也!你且下山去吧!”
郎中慌了,不知自己那句话说得不妥,惹得住持如此不满,赶忙询问缘故。
云明住持语重心长地说道:“求佛之路,是一个从发现自我到忘记自我,继而达到无我的境界。而只有无我,则就无谓死亡之说,才算得上超越生死、修身成佛。你心中尚未开启本心,连自我都未寻得,岂不是无望!”
老郎中听完后羞愧不已,次日便收拾行李下山去了。他决定重新开医馆,在直面生命中寻找迷失的自己,也在生老病死的现实中克服自己的恐惧。
圣严法师圆寂之前留下了这样的一段话:“无事忙中老,空里有哭笑。本来没有我,生死皆可抛。”这是参透人生后的顿悟。缘生缘灭,生死流转,从来都似是南柯一梦,醒来已是虚无。
人生本无所恋,走也好、留也罢,一切都随心而定。停下疲于奔命的脚步,轻轻走,慢慢赏。
“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小乘佛教里的三法印讲人生之道融入在这短短的十二个字中。生命无常,世道艰辛。虚空中容不下芸芸众生,唯有涅槃之时才能真正获得内心的安宁。
出离生命,化身菩提。这是功德圆满的福报。无需畏惧,更加无可畏惧。生是苦难和磨砺,是走向圆满必须付出的代价。死是救赎,是解脱,是最华丽的蜕变。
走过几座桥,趟过几条河,度过了多少灿烂的年华,都不过是已成记忆或终成记忆的往事。生命向死而生。人世虚华不过海市蜃楼,利禄功名更是沉重桎梏。宿命的终点依然是原点。
7
行至水穷,坐看云起
人生之中风浪时起、挫败常逢。但穷途未必末路,绝地多可重生。
在云雾缭绕、松柏竞翠的黄山天都峰上,一块风化了千年的山石傲立山巅。老山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山顶俯瞰世界,享受一个又一个朝圣者虔诚的膜拜。
望着艰难登顶的人们,他们中有满腹经纶的才子、清高孤傲的隐士,甚至还有万众敬仰的帝王,他们无一不臣服在老山石的脚下。千百年来,老山石习惯了高傲的姿态,变得越来越目空一切、唯我独尊。
它洋洋得意地想:“我乃石中之王、万物之灵长,世间再无若我之石。”
只可惜千百年的骄傲终究被瓦解。一场暴雨袭来,山石在雨水冲刷下纷纷滚落,老山石也在这场浩劫中滚下山去。它压倒树枝、滚过草地,最终随着山下的河流滚落到东海之中。
天都峰再也没有老山石的踪影,深海里多了一块不为人知的沉寂的石头。在深海的岁月里,老山石没日没夜地经历着海水腐蚀的刻骨之痛,忍受着海底水草、烂泥的攀附、沾污。
每每想到山顶阳光照耀、微风轻抚的美好时光,老山石的心中就泛起一阵阵酸楚。“昨日种种譬如昨日死”。再也回不到过去,命至末路,老山石万念俱灰。
直至一天,在老山石还在追忆往昔、感怀伤逝之时,突然感觉自己被一个巨大的铁钩钩住了,慢慢被提出了水面,重新看到了阳光明媚的世界。
这是出海打捞沉船的士兵下钩太深,无意间将老山石打捞了上来。士兵看到老山石的那一刻愣了一会,但随后便惊喜地大叫:“哎呀,快来看啊!这块石头仿佛一尊菩萨的形状!”
众人纷纷围了过来,对着山石惊叹连连。原来在海水的侵蚀下老山石被雕琢成了菩萨的样子。
众士兵将老山石抬上了岸,请了当地有名的石匠对山石进行了完善,最终山石在石匠的精心雕刻下俨然一尊慈悲安详、栩栩如生的活菩萨。
经过众人的商议,这尊菩萨石像被留在了东海之滨。从此,老山石重新回到了被众人膜拜的日子。只是世事变迁,当年的老山石已经不再是一块简简单单的山石,现在的它真的值得骄傲。因为它的身心皆已成佛。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人生从未有真正的末日。世界在不停的循环往复中被推动向前。正如这块山石的命运,人生亦是如此。或许我们都曾经傲立山巅,自以为世界尽在掌控之中,但得意不常在,总会有暴雨来袭、命运变迁的时候。是否此时就是末日?是否跌进深渊就再无翻身之日了呢?
寂天菩萨在《入菩萨行论》中说:“遭遇任何事,莫扰欢喜心,忧恼不济事,亦失诸善行。”在虚空之中,在困扰之时,蓝天依旧蔚蓝、碧水依旧澄清,无谓让烦恼忧心。在人生的反复中,日落后会等来日升,雨过后终迎得天晴。路至尽头总有转弯。让洒脱淡然常驻心间,人生就会峰回路转。
行至水穷,坐看云起。在绝境中依旧对未来充满希望,唯有如此,才能让佛住我心,自渡到充满幸福的岸边。
宽广深远的世界里,处处有转机、时时在变化。绝境中,耐心等待、不断历练,生命就会出现意想不到的转机。苦也一生,乐也一生。面对生活给予我们的险境,唯有转变心态,乐观面对,才能顺利超度,险中逃生。
佛说:“我不度众人,众人自度之。”芸芸众生沉没于尘世浮华中无法自拔,总在穷途末路之时、险象环生之际怨天尤人,哀叹、感慨却终不得救赎。其实,人世苦难皆是历练,慈悲之佛原在心间。只有找到心中之佛,宽怀对世,才能逃离苦难泥沼,踏上幸福人生。
8
放下生活的包袱
在这繁忙的世界里,悠然自得、闲适漫步,将美好恬淡静守心中。停下匆忙的脚步,歇一歇,去试试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与安逸。霓虹的繁华只是过眼云烟,灯火的斑斓也只是镜花水月。大自然的唯美与娴静,才是人生应该追求的真谛。
在繁华的洛阳城里,一个年轻人继承了父亲的遗产和商铺,加上从父亲那里学来的经商经验,很快成了当地有名的财主。
虽然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可是因为整天奔波在商海里,心中始终闷闷不乐,他感受不到自己生活的意义。在隔壁老翁的指点下,他到城外的寺庙里找到了当地有名的禅师。他讲述了自己心中的烦闷,希望能得到大师的指点,走出迷途,真正地享受生活。
大师听完他的话,捋着长胡子,略微点了点头,然后微笑着说:“年轻人,你丢了东西啊!”
年轻人听了大师的话,摸不着头脑,继续问道:“请大师明示。”
大师突然哈哈大笑起来:“这样吧,年轻人,你今天跟我在寺里住一宿,明天早上我们一起起来去外面找找,看你到底丢了什么。”
第二天,大师带着年轻人出门了。他们来到了小树林里,大师说:“你现在去找找,看你丢了什么。”
年轻人真的开始四处寻找起来,他时而翻翻落叶堆,时而找找树洞里,可是什么都没有发现。于是他纳闷了:“大师,我什么都没有丢啊,你到底要我找什么?”
“那你就闭上眼睛,用心感受。”大师微笑着说。
年轻人真的就照做了,他轻轻地闭上眼睛,安静地站着。
开始,他什么都没有感觉到,可是慢慢地、慢慢地,他听到了鸟叫的声音,那么清脆悦耳,那么动人心弦。他开始兴奋起来,他不断听到露珠滑落的声音,听到风吹叶子的声音,听到虫子扇动翅膀的声音。
渐渐地,他又闻到了花香、树叶的香味、青草的香味,那么沁人心脾。他欣喜若狂,他似乎知道自己丢了什么,他高兴地叫了起来:“大师,我知道我丢了什么,我找回来了!我找回来了!”
可是并没有听到大师的回答,他睁开眼睛,发现大师已经离去。他就原地找了一块石头坐下来,就这样静静地坐着……良久,他长叹一声,下了什么重大决定似的,向家里走去。
他回去以后,把家产都散给了穷人,他带着足够自己生活的财产,找了一处湖边隐居起来。每天看日出日落,养花喂鱼、修竹弹琴,安静地过完了一生。
其实人生大抵如此,总会在金钱的忙碌里迷失了自己,找不到生活的方向。或许我们都曾为了追求灯红酒绿的生活,为了赶上时代的节奏而快步疾走,但是,可曾想过,在快步前行的时候,我们弄丢了一地的美丽。
灯红酒绿的世界里,罪恶与贪婪麻醉着渴求的心灵,放下欲望、放慢脚步,靠近自然,生命就会迎来春天。放下生活的包袱和累赘,靠近树林,拾掇一片落叶,浅尝一滴露水,微笑着面对夕阳。
第二章 清乐?向善
1
内心清宁得所乐
不幸的人有千万种,而幸福的人只有一种:心境禅定、爱心无染的人。内心澄明清净之处,便是乐之所至。内心浮躁之人,总会在尘世的繁华中迷了眼,失了心。但总会有那么一天,我们会叩问自己究竟想要的是什么,这一切的意义又是什么。也许是功成名就,也许是誉满天下,也许是高官厚禄,也许什么都不是,我们只是想要做真实的自己,以最清净的心看陌上红尘。
有一位妇人,平日很喜欢种花养花,同时她又是一个虔诚的佛教信徒,因而每天都从自家的花园采上一束鲜花,给寺庙的佛祖送去。
这天,她像往常一样,来到佛殿送花,正好遇上从法堂诵经完毕的无德禅师。
禅师看着妇人,赞赏地说道:“根据佛经记载,常以鲜花供佛的人,来世一定会是个美丽庄严的貌美之人。施主您这么虔诚,每天都来给佛祖献花,可见也是心中有大美的人啊。”
妇人听了很高兴,回答道:“我只是照着自己的内心做了觉得该做的事。何况我每次来到寺院,面对着佛像,心灵积郁的污垢就像被清水洗涤过一样,从中得益不少。只是每次在佛祖这里清洗过后的心,一回到家中,就又烦乱了。因而也想请问大师,我一个乡野妇人,要如何在这个充斥了烦恼喧嚣的尘世中,保持面对佛祖般清静纯洁的心呢?”
无德禅师听过之后,反问道:“你常年以鲜花献佛,定是个爱花之人,那你一定知道,如何才能让花朵保持新鲜吧?”
妇人笑了笑,一副了然于心的样子,答道:“要保持花朵新鲜,最好的方法莫过于每天给花朵换水。还有,换水时要记得,把最底部的花梗剪去一截,因为长时间泡在水中的花梗容易腐烂,而腐烂之后的花梗就不能很好地吸收水分,花朵也就容易凋谢。”
无德禅师道:“施主既然知道保持花朵新鲜的办法,又怎么不明白让自己的心性清明呢?保持清静纯洁的内心,和给鲜花换水的方法是一样的呀。周遭喧嚣的生活环境就像瓶里的水,我们的心就是花,唯有不停地剪去被污染的枝节,让心宁静,才能去掉污垢、吸收营养,保持健康和活力。”
妇人听后,心下一片开朗,欣喜地施礼感谢道:“多谢禅师的开导,我还真是愚笨,这么简单的道理都没想通。希望以后能有更多机会与禅师交流,青衣素食,诵经念佛,在晨钟暮鼓的敲打下,在菩提梵唱的指引下,体会真正内心的宁静。”
清宁之心,诗意之人,总是能发现生活悠然的情致,由此得到自己的幸福和内心的满足。苏轼被贬谪黄州四年后再迁汝州时作《浣溪沙》,写下了这样的诗句:“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寥寥几笔,便勾勒出淡雅灵动清新水墨画似的景色:在山庄农家,泡上一杯浮着雪沫乳花似的清茶,品尝山间嫩绿的蓼茸蒿笋的春盘素菜,心情舒坦,这清淡的欢愉便是人间最美的味道。即使人世坎坷,官场沉浮,且把红尘俗事忘掉,只得青山绿水间的清欢。
清宁之所向,内心之所喜。懵懂之后,激情褪尽,浮泛之后的沉潜,沉潜之后的淡泊,便得清宁之所乐。繁华尽处见真淳,生活简单细致至此,也不过是,一草一木的幸福,内心清宁便会感觉得到幸福的真谛,懂得人生之乐趣。
内心清净,便是禅。内心清宁,便得所乐。人生如此,便能得红尘俗世沉浮之间山水清明之境。内心澄明清宁之人,便是一箪食一瓢饮,也能得到人生的情致,我们拥有的并不算多,但也不少,所以不必抱怨。
2
与人为善即于己慈悲
佛家尚五戒十善,以净其心,用善心来对待别人,才能广结善缘,与人为善,才能于己慈悲。圣严法师语:为为善恶在一念间,修修福慧于方寸中。生命中的阳光、空气、水,都是大自然对我们最大的善意,我们只能在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中传达出我们的善意。以慈爱来感化怨恨;以良善来感化邪恶;以施舍来感化吝啬;以真实来感化谎言,善自满人间。
面对生活,我们可以面带微笑地安然走过,也可以漠然无言地旁观,可是没有谁愿意看着世间冷若冰霜的面孔,面无表情,步履匆匆地穿梭在钢筋水泥的城市中,我们或许生活在一个精神荒芜的沙漠,如若一个微笑就能带出一片明媚的阳光,一滴泪水就能灌溉出真情的花朵,我们何乐而不为?
曾经,有一位云游四方去寻佛的僧人,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自乡间小道穿行而过,来到一个荒凉僻静的村落。远远地,他看见小道边有一盏昏黄温暖的灯光,从小道旁深处照射出来,静静地,照亮着僧人的前路。在这忽明忽暗的光亮中,苦行僧向着橘黄色的灯光行走,他的心中升起一阵温暖。
僧人继续在路上默默走着,隐隐地,听到有棍子敲打地面的声音,仔细一看,原来就是那束小道深处的亮光。可再仔细一看,掌灯的竟是个盲人,正拿着棍子在地面敲敲打打,慢慢前进。
僧人停下来,看着掌灯的盲人,百思不得其解:一个靠竹棍探路的盲人,为何还要在夜晚出门时点一盏灯?对于盲人来说,没有白天和黑夜的区别,他的世界就是一片漆黑,既看不见百花争妍的美景,也看不见蓝天白云的纯净,更看不到万紫千红的世间万物。退一万步讲,他甚至都可能不知道灯笼长什么样子。那这样拿着灯笼在漆黑的夜晚行走,岂不显得可疑甚至可笑?
灯笼越来越近,僧人看着盲人拿着竹棍,一下下敲打着地面,昏黄的灯光渐渐从深巷照射到僧人的芒鞋上。
僧人双手合十:“敢问施主真的是一位盲人吗?”
盲人停下行走的脚步,向着声音传来的方向,告诉他:“是的,从出生来到这个世界,我的眼睛就一直混沌不清。”
僧人又问:“既然施主什么也看不见,也就没有白天黑夜之分,那你为何要在夜晚出行时挑一盏灯笼呢?”
盲人说:“现在是黑夜了吧?我听别人说在黑夜里是没有太阳的,虽然我不知道太阳是什么,但是晚上如果没有灯光的映照,那么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和我一样是盲人,所以我就叫别人帮我做了一个灯笼,每到晚上,我就叫别人帮我点燃。”
僧人若有所悟:“原来您是怕别人看不见,为别人照明?”
那盲人回答说:“不,我是为了自己!”
你自己?僧人愣住了。盲人提起灯笼,缓缓地问道:“你是否因为夜色漆黑而被其他人碰撞过,你是否因为夜路迷茫而被石头绊倒过,你是否因为前路漫漫而心中焦灼过?”
僧人有点明白了,说:“是的,就在刚才,因为晚上漆黑还被两个人不留心碰撞过。”
盲人听了,点点头,说:“但我在夜路上走就从来没有。虽说我是盲人,什么也看不见,白天黑夜对我而言没什么区别,但我挑了这盏灯笼,既为别人照亮儿,让他们找到回家的路,燃起心中的希望,也更让别人在灯光下看到我,这样,他们就不会因为夜路漆黑看不见而撞我了。”
僧人听了,如醍醐灌顶,仰天长叹说:“我一路苦行而来,四处奔波着找佛,却从来没有想到佛其实就在我的身边,我现在终于明白了,人的佛性就是一盏灯,只要我点亮了我的生命之灯,佛性之灯,即使我找不到佛,但佛却会看到我。”
是的,只有点亮属于自己的那一盏生命之灯,乐意施行,与人为善,灯才会既照亮别人,也照亮自己;只有先照亮别人,才能够照亮我们自己。我们独立地生活在人世间,却不能孤立地活着,万物皆牵绊,人间皆有爱,我们的灯会照亮远行人回家的路,会在山重水复之后给人以柳暗花明的希望,会在寒冷的冬夜,温暖孤独漂泊的心。生命的灯,会渐次亮起,而我们的心也会在温暖的爱中化成春水,灌溉每一寸情感干涸的土地。
只有与人为善,才是对自己最大的慈悲。佛说众生皆苦,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所有人都有不可言说的无奈,我们不能要求别人能为我们做什么,或是别人做了什么事情让我们心生芥蒂,我们都无法苛责,只有保持着一颗与人为善的心才能温和优雅地看待这个世界,生活中的人事本来也是相互的,你笑着面对生活,善待每一个人,生活自然也会给你笑脸,他人也会还你一个微笑。
爱心与善意,是人一生中最好的部分,即使小小的,默默的,不知不觉的。人总是渴望温暖与爱的,一个善意的举动总是会让人心怀感激,滴水之恩,涌泉相报。韩信落魄的时候,有一老妇人相助,后来他成了大将军,终不忘老妇人的一饭之恩,以千金相赠。并不是说行善能给你多大的回报,只是行善总会有它的意义,于人相助,于己心安。
佛曰:在爱心的付出上,越陷越深,但也越感到生命的充实,喜悦并非行善的报酬,而是行善的本身。善行本身就是生命的一次馈赠,我们有能力帮助别人这已经是难得。由此,日行一善,与人为善,于己慈悲。
行善,更多的是心灵的满足。乐于行善之人总是饱含善意,心灵上的富足使他们获得的更多,我们不需要每天都去做什么轰轰烈烈的好事,只需日行一善,你的生活也会因此而充实满足。
3
乐活是一种态度,幸福是一种感觉
乐活是一种轻松惬意的生活方式,也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记录岁月中的悠然时光,分享生活中的点滴感动,用宁静纯然的心发现生活之美,快乐悠然,健康地活着。
命运给我们的每一天,都有令人回味的韵致,只要我们安静地聆听,就会听到生命的舞动与跳跃:阳光灿烂的时候,听花儿静静开放的声音;下雨的时候,听小雨滴答滴答敲在玻璃上的回响;安静的时候,听树叶一片一片飘落的声音;烦躁的时候,听一曲婉转悠扬的歌。生命中很多时候,需要改变的只是你的态度,生活的环境我们或许已不能选择,但是我们可以选择生活的方式,有人长吁短叹愁眉苦脸地度过每一天,也有人乐观向上开心地享受每一天,很多事情我们或许无力改变,但态度却是我们可以选择的。
从前,有一个书生,因厌倦了喧嚣浮躁的生活,决定独自出门远游,去寻找生活的意义。
这天,书生来到一个小镇上。他每天都和镇上其他人一样,早出晚归。小镇的生活节奏很慢,做什么都是慢悠悠的,书生觉得在这里很悠闲,可是他知道,只是这里的环境让他如此。
马上就要到离开的时候了,书生难过地走在路上。这时,远方来了一个云游的大师,见他心事重重,就讲了一个故事给他听:
有一个年轻人来到一条小河,看见河边有一个老者坐在河边看着河水发呆。
年轻人走过去问:“您老人家为什么在这里发呆?”
老者说:“因为我没有办法过河!”
年轻人跑过去看了看河水,说:“这条河并不深,应该很容易过去啊!”
老者看着他沮丧地说:“河虽然不深,但是河里的石头太多。”
年轻人不解地问:“石头碍你啥事了?”
老者说:“河里的石头都长满了青苔,我一踩上去就会滑倒,所以我只能在这看着!石头不应该长出那么多青苔的!”
年轻人又走到水边看了看,果然如老者所说,他走过来,看了看河边的枯草说:“老人家何必怪石头!只要我们在脚板上捆上枯草,过河的时候就不会滑了!”
老者听了很开心,与年轻人一起,抓了些许枯草捆在脚板上,然后,在年轻人的搀扶下,轻松地过了河。
老者过河后轻轻叹了一口气,对年轻人说:“之前我一直怨恨那些石头让我过不了河,看来,我这种只会责怪石头、却不想办法过河的做法本身就是一种错误啊!”
书生听后,若有所思。他回到自己的家,从此乐活度日,开始了自己想要的生活。
同一扇窗,不同的人往外看会看见不同的东西,有的人看到了星星,有的人看到了泥土。简单的视角折射出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由此也注定了两种不同的人生。我们可能会失落,可能会委屈,可能会难受,可是生活总是要继续的,积极的态度会让我们看到不一样的世界。
柳宗元被贬永州,写出了傲岸清高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诗境真正的超脱之处在于超越这个苦寒的世界,而达到精神的沉寂。这便是禅的境界。诗人深受佛禅思想浸染,必然深悟“色即是空”的佛理,千山也好,飞鸟也好,万径也好,人踪也好,江面、小船、钓钩、老翁,不过都是空无,唯一存在的是渔翁的超脱。所钓非鱼,乃禅也。
可我们却在庸庸碌碌的生活中消耗着自己的生命,看不见细小的感动,触不到眼前的幸福。我们忙着考试,忙着工作,忙着升职,忙着应酬,忙着一切,忙到最后连我们自己都忘了当初究竟是为什么开始。不要让我们急躁的心,总是上紧发条被生活敲打着,快节奏下的所有的一切只能是奢侈。而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放下脚步,放松心情,去贴近生活本源,享受生活。给自己一个阳光的清晨,穿着简单的衣服,骑着自行车,去亲近大自然,去享受生命的美好。即使在紧张的生活高压之下,仍能找到另一种自然、健康、精致的生活态度和乐活态度,简单度日。
红尘喧嚣,有多少人愿得现世安稳、岁月静好之境界;有多少人渴望执子之手、与之偕老的安详;有多少人向往深情似海,相携白头的传说。
爱乐活,爱生活,以最简单的方式来面对这个世界,世界因此而变得简单;以最乐观的方式面对世界,世界因此而充满希望;以笑容面对世界,世界因此充满爱。
4
最初的快乐来自向善的本性
世人都在寻求快乐,但什么是快乐呢?
很多人都说,最初的快乐是来自童年的时候,那是因为童年是最适应万物的本性,还未曾遭受世俗的洗礼。也有人以为拥有了金钱就拥有了快乐,于是竭尽全力追求金钱。可是,金钱固然重要,但并非绝对重要,很多时候,即使拥有了全天下所有的金钱也依旧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快乐。只有当人们需要金钱时,它才会变得重要。否则再多的金钱也不过是一个数目而已,没有过多的意义。
有人烦心重、脾气坏,虽然有钱,依旧活得不开心。人之所以痛苦,是因为拼命追求金钱、名利或者美色,是因为人们还不明世事运转的道理,拼命为了一些外相的事物而劳苦奔波。这才痛苦度日。人人都有痛苦的一面,可是这痛苦不是来自他人,而是自身。只有当我们自己在遭遇不顺心的事情时,需要自己承担相关因果责任,从而使得自己的内心苛责自己,令自身痛苦不堪。因而也有人说,“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可人并不是生来就会追求这些外在的名利、金钱等物质的,名利场都是人们在被利欲熏心之后人为制造出来的。与之相反,人生下来就有一种向善的本性,三字经上就有云:“人之初,性本善”。这是世人来到这个世界之前,上苍赐予的最好的礼物。然而本性的守护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总会遇到各种各样与本性相悖,却极具诱惑的事物,有的人能够坚持,有的人却在诱惑中丧失了自我。
因而,人一旦执著于追求错误的东西,违背了最初的本性,快乐也就随之远去。
传说有一个常年居住在深山里的得道高僧就是遵循着自己的内心:
高僧从小就是一个有高尚品德的人,他以平等的心态对待所有的事物。
在高僧很小的时候,他住在山林里面,每天与树木聊天,与石头谈心;同时,他还经常与山林里的野鹿追逐,与野猪玩耍,十分平和地与山林里的一切相处相生。
那时,山林里经常有野人出没,因为当时的人类也还处在进化中的阶段,所以当时的野人与高僧的差距并不大。因而高僧从未把他们当做异类,而是把他们当做普通的人类一样对待、交往。
高僧是一个心怀善念的人,当他听到一句善言,或是看到一件善行,他的内心就会有一种“若觉江河,沛然莫之能欲”的感觉,这些善言或善行总能唤起高僧最心底的情感,这种情感就像是决堤的江水,像奔腾的千军万马自山顶倾泻而下,让他的心为之震撼。
而他认为这是对于“人性本善”最好的说明。因为人们在听到善言或看到善行时,会同时引起每个人自己内心深处有关善的共鸣。只要听到或见到,就会产生情感而闻见知之。不论闻或见,都是一种经验,这种经验使得人们的内心会因善而连接在一起,而它在人们内心所激发的力量,能使人像江河决堤一样,将心中善念冲涌而出。高僧认为这样的向善是从一开始就存在于人们内心的,而不是由谁发明或提出的。当他发现这个事实,他更激动了,因为他知道,所有人都自出生起就拥有了这样的善心,这是全人类的福业。
一个人很真诚地面对自己,他的内在就会迸发出力量,这个力量叫做“向”,该做的事叫做“善”,所以这叫做“人性向善”。这样的本善,不只存在于心间,更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件小事中。比如看到有人扶老奶奶过马路,会激发你扶老携幼的善心,在坐公交车时给有需要的乘客让座;比如看到无人照顾的老人,就会感念于辛勤抚养我们长大的父母,于是给他们带去关爱和问候。这些都是由着心中的善念而“沛然莫之能欲”的表现。
所以说,最初的快乐是来自向善的本性。当你成为亿万富翁,孤身一人仰视灿烂星空,可能你不会快乐,因为你在乎的快乐并不是华丽的孤独就可以给。反之,当你还是那个普通的你,却会因为帮助到需要帮助的人,自身充满能量感和价值感而快乐充盈。这就是向善的快乐,因为你依从了你的本性。
善良是一个人内心得以安放的基础。古语有云:君子上善若水。其实不只是君子,任何一个普通人都有善的因子。善良感的本质是心理氛围美感;而人们总是倾向于让自己更快乐,于是人们倾向于喜欢善良。很多人的内心会在这个社会迷失方向,越年长,越远离。所有的这些,都是因为人们没有弄清,究竟什么是内心所需。
孟子曰:“人性之善也,犹如水之就下,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人性与善良,就好像流水与动力,人没有不善的,水没有不往下流的;水向下,人向善。
人顺应自然,便承接天性,获得万物灵力。心顺应自然,变得通达明畅,达到清乐的境界。所谓人心顺应自然,就是顺应向善的本心。人心归于万物,合天地之灵气,方可真正达到清乐之境。
5
清明的眼睛才能捕获快乐
释迦牟尼佛曾在受法时说过:“有清净的眼,才能见如来身。”
红尘之中,纷纷扰扰,谁能看透生命的本质,谁能在乱世喧嚣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只有一双清澈明亮的眼睛才能透过浑浊看到生命本真的快乐。人世间本来欢乐甚多,可是欲望膨胀的时候,便处处欲求不满,渴望高楼,渴望金钱,渴望权力,有了还想要更多,怎么样都不够。因而在人生的路上错过了太多太多的快乐。
他们不会知道晨曦的美丽,不会知道花的絮语,不会了解夕阳的绚烂,也不会了解夜空的浩瀚,或许他们早就忘了这一切,其实他们曾经是拥有过的,可是这些简单的乐趣,在熙熙攘攘几十年之后已经变得那么的不值一提。
曾经有一个年轻的读书人,因为家中贫困,与兄弟姐妹一起,同住在一间很小的房间里,晚上经常被三哥的鼾声吵得睡不着,或者被五妹的噩梦吵醒。可奇怪的是,每天早上起来时,其他兄妹多少都会有些抱怨,这个小书生却从未有过抱怨,反倒整日都笑呵呵的。
有人不解,就来问这个书生:“你和这么多人一起挤一个房间用,连个书桌都没有,难道一点不高兴都没有?”
书生笑着说道:“他们都是我的手足兄妹,跟他们一起住我觉得很温暖。虽然我没有书桌,但姐姐会用自己绣的绢帕为我换来纸墨,哥哥会为我上山砍最新鲜最合适的竹竿给我做笔杆,年幼的妹妹还会在我写字时研磨,这些难道不比一张不会动的书桌强吗?”
几年之后,书生全家搬到了一个大房子,家里为了给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专门空出一间房间给书生一个人用。可独自一人住着的书生,依旧觉得很快乐,完全没被突然落单的环境影响。
这时,又有人来问他:“你一个人住在这个房间都不会觉得孤单吗?怎么还可以保持那么快乐的心情?”
书生还是笑笑,答道:“没有了兄弟姐妹我还有大把先哲留下的书本陪伴啊!每本书都是我的老师,每日与老师一起学习成长,还怎么会感到孤独呢?”
又过了几年,书生考取了功名,自己也成了家、立了门户,住进了朝廷配的官宅大屋,依旧一副笑意融融的样子,让身边的人无不艳羡。有人又问道:“你从那么小的房间搬到这么大的官宅,怎么可以一直保持这么快乐呢?”
书生说道:“我当然要快乐啊!无论住在哪里,大房子还是小房子,我都会努力寻找那些美好的事情,快乐无关环境,只有用一双清明的眼,才能让自己保持快乐的心境。”
我们以为自己披上了虚伪的外衣,看不清最初的模样,可是我们还是会在某一个夜深人静的晚上想起最简单的快乐。因为他人的一句赞扬,因为友人的一句鼓励,我们的快乐如此简单。
可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欲望再也无法填补,拥有的越来越多,快乐却越来越少。难道是快乐消失了,它跑得无影无踪了吗?不是,它还在那里,只是我们没有发现而已。清明的眼睛才能捕获快乐,走出你的世界,看看外面的美丽。快乐就是屋子对面那个小男孩手上放飞的风筝,是前面不远处那个小女孩笑嘻嘻的恶作剧,是两个老人相互搀扶着相依相偎的背影,快乐就是你感受到别人善意的目光,旁观着别人的快乐,心中充满了温暖,步履轻盈地走过了一天又一天。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快乐其实很简单,睁开眼,阳光亲吻着你的眼睑,微风吹拂着你的发梢,这就注定了一个美好的开始。享受生命的每时每刻,才是人生的乐趣。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开一扇窗,让阳光照进心灵,让常春藤绕着窗棂,生命的绿意舞动着阳光。窗外,是一片碧海晴空。
6
此恨绵绵无绝期,不如善忘
过去的就放下,爱恨执著,不如放手;纠缠于人世的恩怨情仇之中,追忆逝去的深情,不如善忘。忘记不代表用情不深,或用情不专,只是生命的漫漫长路,岂能背负太多?与其让生命成为过去的牢笼,让沉溺过去的人在每一个寂寞的晚上,一遍一遍细数自己的往事,不如重新开始,轻装上阵,打点行囊,踏上明日的旅程。
不如善忘。生命总是在告诉我们,世间之事,本没有绝境,我们走的一条路到了尽头,那是在提醒我们还有另外一条路可以走。所谓执著,不过是放不下,看不开,所以紧紧攥在手心舍不得放手。
在深山的一座寺庙里,住了一位德高望重的住持和一个凡事都觉得新鲜和好奇的小沙弥。
秋天来的时候,小沙弥看着禅院里落得满地的枫叶,心生疑惑,问禅师道:“师父,这枫叶红得如此美丽,为何还要从枝头落下呢?”
禅师淡然一笑,道:“因为冬天就要来了,枫树承受不住冬天的寒冷,便散去了枝头的叶子,以保住枝干,来年才会有新发的枝叶嫩芽。这是大舍,是‘放下’。”
转眼,冬天到了,小沙弥看见禅师将院子里盛满水的水缸倒扣起来放着,倒去了原本的清水,又觉得不解,便问禅师道:“师父,好好的清水,为何要倒掉?”
禅师不紧不慢地答道:“因为水缸盛着的清水,会在冬天的严寒下冻成冰,这些冰就会把水缸撑破,所以要在还没结冰之前就把水倒干净,这是‘放空’。”
之后,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小沙弥见师父叫上了山里的居民,正一起把院子里的松树盆栽合力放倒。小沙弥看着积满白雪的松树瞬间倒下,觉得十分奇怪,便又问了起来:“师父,白雪积在松树上很好看,为什么非要把它放倒?”
师父眉头微皱,厉声道:“怎么能只管好看,这可是生命,都不见这松树快被大雪压断了吗?这样做,是为了让松树能在冬天更好地休息,等冬天过去,大雪散尽,再把它扶起。这不是‘放倒’,而是‘放平’。”
这场大雪封住了深山的路,香客都上不来,师徒两人也下不去,小沙弥很着急,跑去问禅师:“师父,这大雪封路,我们被困在这深山里,万一有什么都得不到救助,这可如何是好?”
师父看了小沙弥一眼,说:“衣柜里还有棉被衣物,柴房里还有剩下的柴火,可以保你我温暖不受冻;地窖也还存了很多土豆干粮,厨房也存好了清水,可以让你我饱肚不受饿。过了这个月就立春了,冬天也就过去了,雪水也就都融化了。有了这些你还需要什么救助呢?不要老是去想那些没有发生的,多想想我们还有些什么。学会‘放心’,把心安顿下来,才能立身于世。”
春天刚过,师父就准备出门远行,小沙弥舍不得师父,一直追着师父到山脚,泪眼迷蒙道:“师父,你走了,我一个人可要怎么办?”
师父蹲下来,看着小沙弥的眼睛说:“师父已经把日常起居的事项都告诉你了,你也已经学会了放下、放空、放平、放心,我又怎能不放手呢?”说完,就转身离去了。
生命,就是一场向死而生的轮回。不论过去多灰暗、多绝望、多痛苦,凤凰还是会涅槃重生。人也一样,那些经历过的磨难终有一天会让我们变得更强。每个人都有过去,落魄的、心酸的、难堪的,每一个陷在过去的回忆里不可自拔之人,都是对自己狠心的人。过去经历的事情,还要反复回味,如果开心,是对现在的惩罚,如果痛苦,则是更大的残忍。本来就难受的事情,何必再经历一次,不如善忘,忘掉一切该忘掉的事情。
善忘的人,总是比较幸福,因为过去并不给他们以沉重,所以每次重新开始都会很轻松。有时,我们并不需要刻意忘记,只是一路且歌且行,单纯向上地活着。我们的路走过了很长很长,回头望时,回忆也是透明的,快乐的。
不如善忘,让回忆成为思绪的风,飘过岁月的海,沉淀在时间的烟尘里,让过去的过去,让明日的朝阳看到崭新的模样,让生活走向新的开始。或许,生命的重生就在向日葵的花盘里,向着太阳,永远灿烂。
佛曰:“一切烦恼业障本来空寂,一切因果皆如梦幻,无三界可出,无菩提可求。人与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虚旷,绝思绝虑。”人间一切不过是梦幻泡影,即使生有可执,死也要饮忘川之水,前尘往事不过杯水可解,纯净而来,纯净而去。
善忘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人生境界。我们总以为自己执著难忘的过去,其实不过是心中执念,没有什么放不下,生命的飞翔,在于有一颗轻盈的心灵。
如你懂得,不如善忘。
7
清心欢乐,共一片晴空
梦窗国师诗云:“青山几度变黄山,世事纷飞总不干。眼内有沉三界窄,心头无事一床宽。”胸怀坦荡,烦恼也无处藏身,境由心生,心无物欲,方寸之间皆海阔天空,得清心之欢乐。
有一和尚,从小喜读佛经,广阅经书之后,认为:“出家人行无为法,天上人间,没有能胜的。”和尚的朋友见他心高志远,要和他去找一位大师参学。
二人找到大师,和尚开口便问道:“大师,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大师淡然反问道:“何不问自己意?”
朋友又问:“如何是自己意?”
大师说:“当观密作用。”
二人不解:“如何是密作用?”
大师眨眨眼睛,以作暗示。二人略有所悟,但依旧半懂不懂。大师知道他们的机缘不在自己这里,劝他们去找另一位高僧参学。和尚和朋友于是来到另一位高僧住的地方。
大师问:“你从哪里来?”
和尚答道:“从衡山来。”
大师又问:“你带来了什么东西,怎么来的?”
和尚答不上来,沉默不语。
之后的几年他跟在大师面前参学。一天他突然醒悟了。对大师说:“我已经明白了初来时,师父说的密作用是为何意了。”
大师问:“你是怎么领会的?”
和尚答道:“说是一物即不中。”
大师又问:“是否还需要修正呢?”
和尚答道:“我不敢说要不要修正,但不可污染。”
大师点头称赞道:“你的看法正合我意,这个不会污染的,乃是佛祖要我们留心维护的。觉悟就在你心中,因此不必执迷于言说。”
和尚终于明白,自性本清净,只要不污染,便成佛道。
慧律法师语:人们看着皎洁的明月,远在宇宙的彼方,高不可攀;禅者则静静地合掌掬水,看见了月儿落在手中,世上一切,全是自心影现。清净之心,生琉璃之象,清透明净,世上一切,不过是云水禅心之境界,如水人生,单纯见底;云海烟波,飘拂于心。人生活在世界上,必定有欲望,有欲望便有失有得,有得失便心生烦恼,种种想法也随之而生,本心也因此晦暗不明。当我们回头时,早已看不清昨日已经走过的路;观望现在,也迷茫于眼前正在走的路;遥想未来,更不见未来要走的路。如果能从烟雾迷绕的世相中发现自己的本性,便眼明心亮了。
我们早就应该发现自己的幸福,友情,亲情,爱情,空气,阳光,这些珍贵而又无偿的东西,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在尘世中拥有。人世间有太多的东西遮蔽了我们的眼睛,蒙蔽了我们的心灵,我们在行走的过程中应该停下来听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一切由心而生的东西,应该由心来主导,我们可以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但我们要相信自己的心,清净明亮的心。
清心,则明。心如若混沌,则迷失自己,看不清本心。如若清净,则如出水莲,袅袅婷婷,香远气清,便得人生之妙境。清心欢乐,我们共这一片充满欢歌笑语的晴空。
清心欢乐,共一片晴空。心中澄明,明白自己乐之所至,而不是沉溺于物质膨胀的欲望之中,无尽无休。
8
善行,是能穿透内心的修为
善行,或许只是大雨滂沱时,有人递给你的一把伞,或许只是六月行走时农家的一碗水,或许只是腊月寒冷时的一件大衣,或许只是踉跄跌倒时伸出的一双手……善行是一种能穿透内心的行为,也是人生的一种修为。
释源禅师在远行化缘的路上,经过一个村落,此时已是深夜。
当他经过一家住户的窗前时,忽然听到屋内传来一个男人的痛哭声,男子起初还隐忍着,但后来许是特别伤心,便成了号啕大哭。
释源禅师不忍男人如此痛苦,便走到门前,小心敲了几下。可是显然男人此时不想接见外人,对于禅师的敲门声始终没有做出反应,只管哭自己的,不来开门。
释源禅师深感不安,便用尽全力去推门,却不料房门自里面牢牢地插上了,禅师怎么也推不开。再去推窗户,窗户也牢牢地从里面插上了。
释源禅师很为男人着急,突然灵光一闪,禅师急中生智,大声对里面的男人喊道:“施主,老衲自远方行至此处,想跟施主借个东西急用。施主不用担心,老衲行走多时再加上整日饿肚,定不会给施主带来无妄之灾。”
男人停止了哭泣,过了好一会儿,才终于搭腔道:“我已是家破人亡,什么都没有了,你到别处借去吧。”语句中透着哀伤和气馁。
释源禅师马上说:“施主你有的,我刚刚已在窗缝间看到了。施主您就发发慈悲,借我一用吧,没有这样东西的话,老衲难以前行赶路啊,施主,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烦请施主开开门吧。”
哭泣的男人晃晃悠悠站起身,释源禅师听到一桌椅碰撞的声音,然后是门栓打开的声音,门后的男人,满头凌乱,胡子拉碴,虽然不耐烦却很真诚地对释源禅师说:“大师您进来看吧,我家真的是一贫如洗,什么都没有。我父母妻子都身染恶疾,相继病逝了。我现在也是生无牵挂,走投无路了。”男人说着一阵哽咽,继续道,“我正打算随家人而去呢,大师你却非要来借东西。”
释源禅师说:“出家人不打诳语,我既是来到你家里借,必是深知施主你有,即使现在施主你家徒四壁,但在不久的将来,施主必将否极泰来、重振家业!”禅师一边说着,一边伸手打开男人紧闭的窗扇。
这时,只见窗外明月当空,一轮皎洁银白的月光照在窗边的地面上。接着释源禅师走到月光下,满心诚意地对男子说:“家有不幸时,必须要有一个人撑起这个家,现在你家只剩你一人,你再寻了短见,之后的清明、忌日都没有能给逝者扫墓的人,这是施主想要的吗?再者说,施主您不还有这一轮明月吗?我就是要来这儿借一帘月色,然后才能继续赶路。”
“大师……”男子深受感动,心中激动之情,无以言表。
“望施主走出悲痛,好自为之。”
男人向禅师合十行礼道:“谢大师开示,我还会好好生活下去的。”
释源禅师转身离去,消失在了清亮的月色里。
几年之后,那个夜半哭泣的男人,认真生活,果真重振了家业,还续了家室。新进门的妻子聪明贤惠,还为他生了个胖儿子。男子也一直感念着释源禅师当年的开导和挽救,常带着妻儿来到禅院修心参佛,与释源禅师成了莫逆之交。
后来,男人还把禅师的善心善行活用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劝解、开导其他陷入泥沼的人, 把众人自泥潭中救出。
善行,总是具有震撼人心的能力,释源禅师用自己的善行,感动了男人,用自己的行动传达至善的善意,引导人们积极行善。
净空法师云:心善行善,处处都是好风水。有着善意的心,做善意的事,在行善的过程中环境也会因此而改变。
佛说:境随心转。如是这样。
上善若水。这是最高境界的善行,水泽被万物而不争,万物得其所利,而水只是缓缓地流过每一座山谷,每一个村庄,每一座城市,滋养着花草树木,鸟兽虫鱼,以及芸芸众生。而我们不能像水一样,把善带给每一个人,只能在自己的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积累起善意。或许在某一天,我们自己忘记了,可是曾经受过帮助的人却铭记在心,多年后,远方的一封来信让你热泪盈眶,总会有人记得你的善行,并且把这份爱传递下去。人与爱本来就是息息相关的,我们为什么要用冷漠把它们隔绝,为什么要用无视来将它们浇灭,为什么要在我们的心底筑起一道墙,阻挡阳光的照射?
善行,是能穿透内心的一种修为,它需要一颗广博大爱的心来支持,需要源源不绝的善意来给予,需要孜孜不倦的行为来验证。
善行,是一种修行,穿透人生。
善行,是一种境界,大爱无言。
善行,是一种智慧,勿忘心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