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万有引力书系 纳粹亿万富翁 德国财富家族的黑暗历史
》
售價:HK$
109.8
《
中国常见植物野外识别手册:青海册
》
售價:HK$
76.2
《
三星堆对话古遗址(从三星堆出发,横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对话11处古遗址,探源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
》
售價:HK$
87.4
《
迷人的化学(迷人的科学丛书)
》
售價:HK$
143.4
《
宋代冠服图志(详尽展示宋代各类冠服 精美插图 考据严谨 细节丰富)
》
售價:HK$
87.4
《
形似神异:什么是中日传统政治文化的结构性差异
》
售價:HK$
55.8
《
养育不好惹的小孩
》
售價:HK$
77.3
《
加加美高浩的手部绘画技法 II
》
售價:HK$
89.4
|
內容簡介: |
本书涉及国际大都市专业人才外语能力培养的诸多方面,包括课程设置及培养方案、教材的编写、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培养、人才培养的哲学方法论研究、法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外语思维能力与认知能力的培养、教学策略、学术英语能力培养、社会文化能力培养、外语能力测试模式、第二外语、专门用途英语、双语教学等。这些论文从不同角度,系统阐述了各位专业高校英语教师的研究成果,搭建了专业人才外语能力培养模式的理论框架,提出了“外语+法律”的学科专业定位和培养“法律+外语”跨文化交际人才的育才目标,对进一步深入开展专业人才外语能力培养研究具有积极的促进和指导作用。
|
關於作者: |
李立,女,中国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教授。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法律语言实证研究》[批准号05JAZH02]、教育部教改项目《大学生公共英语语言学习模式研究》、北京市教改项目《多媒体英语教学模式下学习主体的心理因素分析》[课题编号2006030]、《大学英语“四位一体”学习模式的创新与实践》等多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和教改项目;其中《大学英语“四位一体”学习模式的创新与实践》荣获2008年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高等教育)二等奖;出版了著作《法律语言实证研究》;翻译并出版了《检察官人权指南》、《汶川地震灾后重建法律问题研究》等译作;在《外语界》、《政法论坛》、《中国政法大学学报》等学术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3部教材。
|
目錄:
|
国际化背景下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关于专业人才外语能力培养模式的哲学方法论研究
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探究
外语法律复合型人才素质教育模式研究
——以中国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外语法律复合型人才培养为例
从英汉法律隐喻角度培养国际化大学生的外语思维及认知能力
多模态信息认知教学模式初探
——法律口译教学改革视角
通过策略教学提高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
体裁分析理论指导下的法律英语写作教学初探
试论国际化法律人才的培养模式
——以培养国际化法律人才为目标的政法院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
法律英语口译教材建设初探——以培养北京法律英语口译专业人才为目标
外企职员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研究
专业人才外语能力测试新模式研究及方案设计
大学英语教学发展趋向:从EGP到EAP
——以北京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专业人才外语能力培养为背景
北京国际大都市背景下外语人才的培养和大学外语教学改革
大学英语“四位一体”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北京国际大都市背景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学术英语能力培养模式探讨
大学英语分科教学与培养学生社会文化能力的研究
——以北京国际化大都市建设为背景
浅析“透过文学看文化”在大学英语教育中的必要性与创新模式
——以“《圣经》文化与英语文学”课为例
法律人才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及培养方案研究
网络环境下北京国际化大都市专业人才法律英语写作能力培养模式探讨
关于高校专业人才外语能力培养的思考
国际化背景下的大学英语选修课程的教学管理
讲授小说中的法律
国际化大都市背景下法律英语课程设置调查研究
中国政法大学英语实验班的阅读教学
以内容为依托外语二语教学:模式、方式与教学法
日本英语教育改革对我国专业人才外语能力培养模式的启示
中国专业外语人才培养模式之类型研究
——以专业法语人才培养现状调查为据
俄罗斯专业人才外语能力培养模式调查与研究
国际化进程中的日本外语人才培养
——法庭口译概述
高校中以意大利语为第二外语教学的调查研究
——以中国政法大学为例
法律英语教师培养与发展模式探讨——以中国政法大学为例
北京地区高校专业外语师资抽样研究
互动发展模式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团队建设
——以中国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为例
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程改革与教师角色转换
北京国际化大都市法律翻译人才培养初探
法律英语听说课程探究
公共标识翻译中的现存问题及对策研究
建设立体化法律英语课程体系
涉外法律人才培养
法学双语教学问卷调查的研究报告
我校英语专业“精英明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北京建设国际化大都市背景下的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探究
|
內容試閱:
|
21世纪初是我国外语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2001年国家大力推进在小学开设外语课,将外语课开设的年级从初中起点延伸到小学三年级甚至于一年级,这就意味着,在语言政策上,整个国家将外语教学纳入了整个学生教育的全过程。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又经过10多年的外语教学改革与实践,整体外语教育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目前就读的大学生,一般都是从小学就开始学习外语,而且经历了初中和高中的新的课程学习,这些学生无论是词汇量,还是在听、说、读、写、译各方面的能力上,都较10多年前的大学生有了新的提高,这是我国10多年来大力推进外语教学改革所结出的成果。但从总体上看,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专业人才外语能力的培养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也存在一些不足。
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不仅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也肩负着对外交往的重任,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尤其是2008年我国成功举办奥运会后,作为我国首都,北京市进一步加速了融入世界的进程。而为了适应这一新形势的需要,专业人才外语能力培养还存在着许多有待研究解决的问题。概括而言,北京市专业人才的外语能力存在四个“不适应”:适应不了WTO和经济全球化的要求,适应不了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的要求,适应不了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北京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要求,适应不了北京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要求。由此可见,培养高水平的专业外语人才是十分必要和非常急需的。
正是基于首都现代化建设和国际交往的需求,首都高校应该从首都的实际需要出发,针对外语教育的实际,积极有效地培养外语人才,服务于首都现代化建设和我国对外交往的需要。“北京国际化大都市建设专业人才外语能力培养模式研究”是北京市教委与中国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面对全球化和法治化趋势,主动适应国家和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对专业人才外语能力提出的更高要求而设立的一项专题研究项目。为探讨适合于首都外语人才需求的有效人才培养模式,外国语学院几十位教师、学生参与了这一研究项目,涉及到的外语种类有英语、德语、法语、俄语、日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等,外语教学的层次包括大学外语和研究生外语,英语仍然是投入最多,学习人数最多的一门外语。同时,这也反映了国际交往中各种其他外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中国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早在建院之初就着眼于解决专业人才的外语能力与实际需要“不适应”的情况,针对首都北京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对专业人才外语能力要求高的这一客观要求,把培养适应国家和北京市科学发展、持续发展需要的外语水平高的专业人才作为中国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深入思考和积极探索的中心主题,并提出了“外语+法律”的学科专业定位和培养“法律+外语”跨文化交际人才的育才目标。构建起了一支“既精通外语,又明悉法律”的高水平复合型师资队伍,对“法律+外语”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有较深入的研究和积累,相关研究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我院教师在《外语教学与研究》、《外语界》、《外语与外语教学》、《课程?教材?教法》等核心期刊上发表了许多有影响的学术研究论文,并出版了多部学术专著,在外语学术界产生了一定影响。总之,中国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以国际化外语加法律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不仅拥有一流的师资队伍,具有跨学科的智力优势,而且它还依托中国政法大学的法科优势,在国际化高端专业外语人才的培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该项研究具有强大的学科基础,雄厚的师资力量,在人才培养和研究创新中取得突出成果。该项研究旨在提高专业人才的国际竞争力和外语人才的专业思维力,致力于在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中实现二者的融合,培养既精通专业又掌握外语交际工具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项目既注重外语人才培养的改革,把专业教育导入外语教学;又注重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把外语教学导入专业教育,通过“融外语于专业之中”(在专业的学习中学习外语)和“融专业于外语之中”(在外语的学习中学习专业),实现专业教育和外语教育的融合。它将极大地强化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推动中国政法大学专业教育和外语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在专业教育和外语教育的融合中实现两个超越:其一,超越一般外语人才的专业局限;其二,超越一般专业人才的外语局限;成为集知识、能力、素质、思维的复合、融通和发展,提出了体系化专业人才外语培养模式,为北京国际化大都市建设培养大批具有较高外语水平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并取得较为丰硕的成果。
该书收入的论文,是本课题的最终研究成果。同时,也是李立教授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法律英语学科规划研究》(项目批准号:11YJA740046)的部分研究成果。这些论文涉及到国际大都市专业人才外语能力培养的诸多方面,包括课程设置及培养方案、教材的编写、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培养、人才培养的哲学方法论研究、法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外语思维能力与认知能力的培养、教学策略、学术英语能力培养、社会文化能力培养、外语能力测试模式、第二外语、专门用途英语、双语教学等。这些论文从不同角度,系统阐述了各自的研究成果,搭建了专业人才外语能力培养模式的理论框架,成为从教学实践中得出的第一批研究成果,对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具有积极的促进和指导作用。同时,也可为我国高等教育界外语教师之间的交流提供一个平台,以此抛砖引玉。并希望有更多的研究成果出版问世。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