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数据有道:数据分析+图论与网络+微课+Python编程(鸢尾花数学大系:从加减乘除到机器学习)
》
售價:HK$
266.6
《
500万次倾听:陪伤心的人聊聊
》
售價:HK$
53.8
《
英国商业500年(见证大国崛起与企业兴衰,启迪未来商业智慧。)
》
售價:HK$
80.6
《
万千心理·儿童心理治疗中的心智化:临床实践指导
》
售價:HK$
87.4
《
自我囚禁的人:完美主义的心理成因与自我松绑(破除你对完美主义的迷思,尝试打破自我评价过低与焦虑的恶性循环)
》
售價:HK$
66.1
《
周易
》
售價:HK$
44.6
《
东南亚的传统与发展
》
售價:HK$
67.2
《
乾隆制造
》
售價:HK$
87.4
|
編輯推薦: |
《幸福的公司》是一本主要讲述企业如何为员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创造幸福条件的书,公司是本书的主要。幸福,是人类社会的终极价值。我相信,幸福的修持,除了依仗内在的心灵力量,还须借助外来推动力。公司应该发挥类似的推动作用。
|
內容簡介: |
《幸福的公司》由马传兴著,收录了人生数十载,关于幸福的持续观察和点滴感悟。
越来越多的事例表明,人们幸福与否与拥有金钱、财富的多少没有必然联系,反而与人们的生活理念、生活态度和生活体验息息相关。
自由自在,听从心的指令,不依赖于特定的事物,亦不勉强自己去符合某一特定的规定,一切行为的最终目的不过是为了获得生命原生的幸福、充实、宁静与喜悦。
人们能否从生活中获得快乐,取决于J心灵如何过滤和阐释周围一切,即内心是否和谐,而与我们对周围一切的掌控力关联不大。
一个越是尊重契约的社会,它的文明程度也就越高,其社会发展也就越有秩序和效率。同样的道理,一个越是尊重契约的公司,由于它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诚信、自主和公正的追求,因而它也就越能维护契约双方的基本利益。
|
關於作者: |
马传兴,杭申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中国电器工业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电器工业协会通用低压电器分会副理事长中国电器工业协会电控配电设备分会副理事长浙江省机械工会联合会副会长浙江省残疾人教育就业协会副会长杭州驻沪企业联合会常务副会长杭州市萧山区慈善总会副会长上海电器行业协会副会长湖北经济促进会副秘书长萧山高新企业协会副理事长杭申集团科协主席
|
目錄:
|
第一章 幸福世界探秘
幸福的真意
珍惜当下中道生活满足需求
迷航的世界
幸福的经济学回归亚当·斯密国民幸福总值
幸福范本
幸福衡量体系与生态相互依存追求幸福的自由
幸福的无穷解
幸福公式知足者常乐信仰
启示录
谁为民众的幸福埋单?
如何看待幸福生活里的得失?
自成一统或与世界接轨,哪个更能获得幸福?
第二章 幸福与公司本质
他们为何不幸福
墨菲法则怪圈人性化管理缺失文化断层期望值与现实的距离
中国制造的困境
痛苦的经营者并非孤例
公司存在的意义
公司目的公司责任
启示录
焦虑症为何变本加厉?
为何重提精神文明?
第三章 幸福与企业梦想
与梦想同行
让梦想起航共同的事业
追求新高度
新起点,新希望展翅高飞
幸福价值观
最具幸福感公司价值教育
与员工共同发展
投资人才即投资企业的未来唤醒培训
启示录
我为何热衷于百年老店愿景?
什么是最大福气?
第四章 幸福与归属感
归属感与永续经营
永续经营的要素家长式管理推而广之
追随幸福的味道
发现幸福的事业牢牢抓住机遇
赢利与尊严
我们是合伙人想赢的激情公平公正
赢得信任
不可辜负的信任重新赢回信任
消费得起的幸福
与顾客交流情感心灵栖所
启示录
越增长就会越平庸吗?
为什么要回归“人”的核心价值观?
第五章 幸福与快乐文化
工作即幸福
过程即幸福成就感体验充实的快乐
挑战行业教条
特立独行与顾客共享快乐
快乐是一种文化
员工第一,顾客第二快乐哲学
启示录
做对的事为何如此重要?
为什么要聘用天性快乐的人?
奖励总比惩罚更有效
第六章 幸福与公司契约
常胜公司的基因
持续创新与员工的心灵契约与社会的回馈契约
给力地工作,快乐地生活
剪掉员工身上的束缚避免员工被工作和家庭夹击
最奢华的员工福利
奢华工作环境精英组织的吸引力
启示录
“最幸福公司”的涵义还可以怎样改写?
福利只能上,不能下?
如何刷新契约精神?
第七章 幸福与生态链共赢
和谐共生
物种和谐儒、释、道的和谐思想
在平衡中求发展
重新洗牌维持行业生态平衡渠道变局
为消费者谋求幸福
启示录
股东利益最大化还是兼顾其他利益相关者?
职业经理人的忠诚和权利何在?
第八章 幸福与自然企业
成为自然企业
什么是自然企业现实中的自然企业
企业重组运动
逐步改良让人们参与改变
轻管理时代
从小公司到大企业生产者至上
启示录
如何保持“变”的原动力?
人人都可以成为主管
第九章 幸福与本然之心
重拾本然之心
控制贪欲
保有平常心
摆脱悲观绝望
与时俱进
启示录
永远心怀感激
追求更高的人生价值
|
內容試閱:
|
幸福的真意什么是幸福?在人类发展历史上,这恐怕是人们最关心的重要问题之一。
然而,从古到今,人们给出的答案多如牛毛,至今仍然没有统一定论。
从古希腊圣哲苏格拉底到亚里士多德,再到社会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他们对幸福的理解和定义,描绘出不同时代的人们对幸福不同的见解,幸福的真意不再是虚无缥缈,它越来越清晰,也越来越贴近我们的生活。
珍惜当下最早解答“什么是幸福”的是苏格拉底。面对执意追讨幸福答案的学生柏拉图,苏格拉底不急于作答,而是要他穿越一片田野去摘一朵他认为最美丽的花儿,但不能摘第二次,也不能走回头路。
柏拉图摘回了一朵花儿,不是整片田野里最美丽的,但在柏拉图眼里,它就是最美丽的。苏格拉底说,这就是幸福。
一千个人,会摘回来一千朵花儿,自然不是人人都能摘到最美丽的那一朵,但有什么关系呢,只要摘得的人认为它是最美丽的,何尝不是种幸福?可见,在苏格拉底看来,所谓幸福,就是珍惜当下,珍视拥有。同时,它也阐明了苏格拉底关于幸福的一个重要论点:幸福要用心感知,要懂得自足。
当一个人的幸福主要源自心灵的富足,而不是受制于其他人或事物的影响,那么我们就可以说他获得了真正的幸福。
当一个人的幸福是由于拥有更多的物质财富或者是别人的认可,就不是自足。因为他的幸福受制于外物,当失去或减损物质财富,或失去别人的认可,他不再感到幸福,甚至会感到痛苦。这是执著于物了。
显然,苏格拉底强调的幸福是一种道德的完善和精神的满足。这种对幸福的感知属于内在体验。这与后世诞生的感性幸福观(即幸福的源泉是感官快乐而不是理性认知,幸福来自感性欲望的满足)形成了鲜明对比,于是前者被人们称为理性幸福,而后者则被称为感性幸福。
苏格拉底所讲求的自足,和物质的奢华并没有关系。恰恰相反,他认为,唯有需求越少,才越容易获得幸福。世人之所以总是陷于没有尽头的烦恼和痛苦之中,是因为他们对物质的欲求永不满足,在心里形成一个个无底洞,越是渴求,越是无法满足,于是就越是痛苦。
我非常赞赏苏格拉底的这种幸福观,它表明了一种睿智的人生态度,即人类最高幸福来自心灵的足够强大而非感官的愉悦。
如果以拥有物质的多寡作为衡量幸福与否的尺度,苏格拉底并不幸福。
他一生贫困,无论寒暑都只穿一件单衣,经常不穿鞋子,一日三餐也不讲究。
然而苏格拉底却很知足,一点也不以为苦。原因在于他的一生目标明确——追求真理。他主张通过教育培养治国良材。事实上,为了培养他理想中的治国之才,他付出了毕生精力乃至性命。所以他从不在意物质的多寡,他对于物质的观念是“够用就好”。
什么样的标准算是“够用”呢?比如苏格拉底坚持不到十分饿的时候不吃饭,不到十分渴的时候不喝水。如此,每一顿饭都美味如山珍海味,每一口水都甘甜如玉液琼浆。
唯有当欲求降到最少,才有可能获得最多的幸福和快乐。
觉得自己不幸福的人,往往是不知足的人。他们只看到自己失去的,而看不到眼前的幸福。他们总是给自己的幸福定一个很高的目标,不达成目标,就不愿轻言幸福。须知不圆满本是生活的常态,过于追求完美,将导致我们永远生活在遗憾之中。
确切地说,人类在不同的时间阶段对幸福有不同的解读。梁漱溟先生在他的《这个世界会好吗》一书中写道,人类面临有三大问题:人和物之间的问题,人和人之间的问题,人和自己内心之间的问题。仔细想来,我们在漫长一生中所奋斗所求索的,正是这三个问题的答案。而在求索的过程中,我们将体会到不同的快乐和幸福,它们是有阶段性的。
然而,无论什么样的幸福,都需要自己用心去感知,只有当你坦然接受当前的生活状态,并学会从中体会那些细微的快乐,你才能品尝到幸福的滋味。否则,即便拥有再多,也会只在意那些自己没有的,而忽略自己已有的幸福。
中道生活在苏格拉底之前的西方哲人,甚少谈论幸福。事实上,即便是苏格拉底本人也没有长篇累牍地论述,他主要是通过发问,从别人的回答中诱导出亘古以来存在着的幸福法则。而在遥远的东方,中国圣哲孔子对幸福的研究比苏格拉底早了将近一个世纪。虽然当时中国文字表述中还没有“幸福”的概念,而且人们对幸福的研究也没有形成系统,不过,我国古人很早就将“幸福”置于个人修养中加以研究。
他们把幸福看作是高于任何物质生活和境遇本身、超越富贵贫贱之上的一种心理体验。比如《论语·述而》中就辑录了孔子的幸福言论:“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意思是吃粗粮,喝生水,以自己的胳膊当枕头,却一点也不以为苦,反而乐在其中,至于不正当的财富和官职,则视作过眼烟云。
很显然,在关于人生幸福的看法上,孔子与苏格拉底一样,都看重心理体验,而非物质享受。
不约而同地,东西方哲人都强调“美德”在幸福构成中的重要性,他们认为不具备美德的人不可能获得幸福,一个人的幸福体现在其善行之中。
只不过,东西方哲学对于幸福的定性,打一开始就呈现出根本性的区别。
东方幸福哲学关注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所界定的幸福主要面对的是整个族群,乃至国家,而非针对某一个体。而西方幸福哲学更多的是关注个体的幸福,他们认为,无论是通过道德的完善,还是感官欲望的满足,人生幸福最终体现为个人的一种内心感受,人是幸福的主体。
在对“幸福”概念的论述上,西方哲学家极少有偏离这个主流观点的。
柏拉图算是一个例外。他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之一,也是古希腊继苏格拉底之后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柏拉图虽然也没有正面谈过幸福的话题,不过他提出了一个“理想国”(又叫正义城邦)的概念,认为它存在的价值是实现全体公民的幸福。显然柏拉图认为国家的幸福比个人的幸福更为重要。
到了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便又重新回归到了对个体幸福的研究上。作为柏拉图最优秀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精通逻辑学、政治学、诗学等各种学问,他对幸福的论述更为具体和系统。他提出,人的幸福应该是绝对性的幸福,而支撑它的应当是心灵的卓越性,而不是身体的卓越性,惟其如此。
人们才不会为表象的幸福与痛苦所迷惑,从而能够追求根本的幸福。
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一个对后世影响颇深的论点,即幸福的生活就是中道生活。
……
|
|